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版前言

不要急

我是天生的急脾气。据父母说,我曾经与哥哥各分得一桃,便见我一口、两口,未等到第三口咬实在,桃就已经全下了肚。然后便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吃得欢乐,而我却连桃的滋味都不太知道。

不知道我的父母是不是拿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来哄我,但若以我小时候的性急,确实可以做到“桃味不知”。以至于到了后来,等到我十多岁的时候,渐渐懂事了,便在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幅字:默然心自澄,谦逊品渐高。

个中还有许多缘由,但终归是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安静下来了,便有了机会来反思一下。若是总急于去解释什么、争辩什么,那么眼里便只见别人的弊端,耳中便只有别人的错漏,因而也就总是很难回头来看看自己。

可能那个自己,正立在田间地头指指戳戳,出言絮絮状若村妇。

读书

在我看来,反思既不是设问,也不是反问,更不是某种思维法(例如逆向思维),它只意味着对一个目标的持续关注。

读书与写书,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目标。

然而就读书来说,我读得不多。我习惯大量地收集与归目,这一方面是为了查阅的方便,另一方面,当遇到某些问题或思考倾向了某个话题,我总是能及时地知道“找某类书来翻翻”。收集这些书的目的,原本也无过于此。

但我总归还是读些书的。我读书很细、很慢,常在空白处写写画画,甚不爱惜。读书如食,贪而成嗜,这种读法的所得是难为浅读者道的。不过回到我们这里的话题,这样地收集与读书,或是我常常“反思”的一个源起。

写书

写书是我的另一种反思。

但凡一件事情,我们都该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观点,应该先说清楚它,再坚持它,再尝试否定它。《大道至简》一书三版,便是我在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而我这五年来沉默与坚持,便是不断地向自己挑战:我说得对吗?我在陈述一种什么样的道?这是道吗?这是未来吗?这是方向吗?以及,这一切或许原本就是错的?!

正如我一直以来在做的引自我的博客文章“与读者谈谈《大道至简》这五年”,文章写于该书第三版(点评版)出版之际。,写书即是在整理我的观点,坚持它,而后尝试否定它。这样的反思是我这些年来写作的主要动力。我的所得,往往不是在于追求新的技术,进而去学习、应用它们,以获得某种技艺上的纯熟,而是往往在于对它们背景里那些旧的、真实的、剥离了广告术语的东西的追问。这种追问,既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惟只这样公平地置疑,才脱离了促狭的味趣,而变成进步的动力。

这才是本书的姊妹篇《大道至易》的由来,也是本书发行它的第四版的原因。

第四版

首先,坦率地说,这一版并没有什么新东西。

若以完整性而言,第三版(点评版)已经有本书的全部内容了。但点评版的问题在于版式过乱,印刷质量也有问题,并且它的字体太小以至于影响到了阅读。因此若继续刊印点评版,其实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所以如果你是第三版的读者,那么第四版真的只益“典藏”。若退至第二版,则又因为内容上缺少“第十章 具体工程”,而无法作为姊妹篇《大道至易》(以下称做“易”)的参考。当然,再追溯至第一版(电子版,2005.11.06),则内容上缺的就更多了。

“易”是本书的后续,并基于本书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反思。这些反思起至本书电子版发布后不久,只是在这么多年之后,我才有将它写成一本书的能力与阅历罢了。但是“易”一书的写作风格和内容体系与本书完全不同,因此根本上无法做成同一本书。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本“典藏版”既是为读者“典藏”而出,亦是专为《大道至易》的发行而出。在内容上以第二版为底本,加上了第三版中的“具体工程”一章。并且,考虑到典藏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公开文档“幕后故事”的精华摘选。

惟只陈述这一事实,敬请读者谨细遴选。

致谢

感谢所有的读者、编者以及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

感谢李维先生为本书作序本版选用了李维先生在第二版中所写的序“停下来,思考才是进步的本质”。多年来,这句话是时时鸣响于我耳畔的警语。

感谢所有对这本书提出意见、观点和评论的朋友们。

感谢那些在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中给我帮助与支持的同事、好友和同行专家们。

感谢博文视点资讯有限公司。

感谢我的中学语文老师。

感谢Joy。En,……我最爱的妻。

周爱民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