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Java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高效写作,敏捷出版

—— 出版人感言

和林昊认识了五六年了。他还在深圳的时候,来武汉出差,我们俩一起吃一大盘船帮鱼头,憨憨的他,话不多,就知道笑。

说话间,他的第二本书就要上市了。这本书,我更多地放手让编辑去做,当然,我扮演的还是黑头黑面的教练。编辑们在手记里都提到了被我“强力推动”做某事。

天下无难事,天下无易事。难,是因为问题没有被细分到可以去解决的程度;易,是因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初涉写作的朋友,因为读书多,读一流书还不少,眼界一高,就看不上自己初出茅庐的文笔。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导致很多人的写作没效率。其实,谁刚开始学走路就姿势优美呢?当编辑这么些年,不知见过多少作者毁在这追求一步走到金字塔塔尖的误区中了。可惜当时的我不明就里,没有带给他们切实的帮助。

写作,其实可以是高效的,前提是:学会接受自己刚试手时的不完美,每天都不能停止写。

高效的写作取决于高效的时间管理,高效的时间管理离不开专注与灵活这两种能力。所有与我们合作成功的作者,都是很忙的人,但他们忙得有效率,既专注又灵活。专注,让他们懂得抓主要矛盾;灵活,让他们知道借力,能随时理解并配合出版社的各项要求。

写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且看起来似乎金钱上的回报未必高(除了某些畅销书)。但是,所有在博文出书的作者,他们都深谙写作的好处。有哪些好处呢?

1. 写作犹如教书,作者与读者教学相长。因为想把道理写给人看,要写明白,就会发现其实自己脑子里还有好多模糊点没搞清楚。因为要教读者,所以只能自己搞得更清楚。为了给读者一碗水,本来只有半桶水的作者,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拥有一桶水。您瞧,这是谁赚了?

2. 写作,光教人怎么干不算高明,那是授人以鱼;还要告诉人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授人以渔。 上升到规律层面,就得要求作者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能把一件事说圆了。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作者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的系统思维不足、理论功底不扎实。这就迫使他们不断思考,直到能把事情说得让月的时间。

2009年8月重新开始了这本书的撰写,在2009年10月下旬前按计划完成了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但随后由于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忙于校园招聘以及迁居等事情,再度停顿了本书的撰写。

记得在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周筠老师就告诉我,要坚持写,就算每天只写一点也是好的,千万不要停顿!确实如此,在停顿了两次后,就很难再找到继续写这本书的动力和激情了,得感谢徐定翔编辑在之后给我的鼓励和督促,终于在2010年3月我又开始了写作。待完成了第六章的编写后,由于剩下的第七章中的部分知识点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导致了不断的拖延,这时周筠老师和徐定翔编辑给我的一个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就是先放下第七章,先做之前完成的六章的定稿。

回到自己熟悉的前6\章,终于再次有了写作的动力,随着工作中对自己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的不断实践,此时再回头看自己半年前甚至一年前写的初稿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的错误以及条理不够清晰的地方,于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实践所获得的积累此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6\章定稿除了第三章以外的章节,完成得较为顺利。

6章定稿提交后,由白爱萍编辑带领的编辑小组再次对书稿进行细致的“田间管理”,给出了非常多的修改建议,印象中几乎平均每页都至少有两到三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正是他们的认真和专业,使得定稿中很多语言上以及技术上的错误得以纠正,感谢武汉博文的编辑们。

最后,在第三章定稿的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同事莫枢(http://rednaxelafx.javaeye.com)非常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此非常感谢他的支持。

全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初稿、定稿也提交给了一些业内专家帮忙评审,主要有:郑晖、霍炬、曹祺、刘力祥,他们给出的很多意见一方面纠正了书中一些技术上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让书的条理性更加顺畅,衷心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尤其郑晖老师,在承诺为本书写推荐序时,又花时间把全稿通读一遍,他的耐心和专业精神,让我感佩不已。

书的撰写过程是如此漫长,每天晚上下班后、周末、假期,甚至过年期间,都成了写书的时间,感谢家人给我的包容、支持和理解,最要感谢的是我明年春节就将迎娶的准老婆:宗伟,感谢你忍受了我不断忘记买家里需要的各种东西,感谢你独立完成了新家的装修,更要感谢你允许我这么多的周末、假日都无法陪伴你,没有你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是无法完成的。

回顾整个编写过程,从开始编写,到提交完全部终稿,经历了15个月的时间,写作时间大概为11个月,经过这11个月对这些知识点的不断实践、回顾和总结,它们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的确,发表是最好的记忆

林昊

2010年5月20日晚于杭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