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200092)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范围,包括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范围(之前,已有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多年)。并发文明确: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将就我校如何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工作,展开交流与研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从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术型人才,旨在解决高校及科研人才紧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强调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大批国有企业转型,大量的独资、合资企业建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也适应社会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不断变革,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逐步转向博士生阶段,大批学术型硕士生开始趋向非学术性岗位就业。教育部和一些高校开始探索硕士生教育改革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论证和试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步发展。1991年开始我国的MBA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1997年又在全国开展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此,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工程领域已从1997年的34个专业方向,发展到至今的40个专业方向;培养单位从1996年的9家,发展到至今的223家;招生人数从1996年的1500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58000多人。目前,在校生已逾20万人,累计授予学位逾15万人。成为19种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2007年招生占全部专业学位的43%。
(二)我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30年来,我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2008年年底,同济大学已授予博士学位3671名,硕士学位23891名,分布在我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和杰出人才。同时,我校秉承服务社会的宗旨,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定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职业化专门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大力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我校于1991年起开展MB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此,开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1997年,随着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启动,我校也开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在24个领域展开招生。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我校坚持教育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一线,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地域上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在行业上主动与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贴近。坚持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品牌。依托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建立与相关领域的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联系渠道;坚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的职业化高层次专门人才应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和沟通组织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应用性、职业性的要求,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强调论文选题和质量标准的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鼓励建立“双师型”的导师队伍。坚持强化办学质量,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指导,强化质量意识、运用科学方法、分解质量目标、实施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促进同济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可持续发展。将专业学位教育全面、系统地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布局中,并正在努力打造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同济模式”。
表1 中可见,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规模已占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51%。其中,工程硕士占专业学位硕士2/3。
表1 同济大学2009年录取研究生数据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研究生教育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表2 为中、美两国2008年高等教育结构对比,在职业型(专业学位)/学术型一栏,我国与美国的数据正好相反,且有过之。
表2 中、美两国2008年高等教育结构对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实际工程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职业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今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并逐步健全了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种,旨在调整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我国工程界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构建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了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学术型人才。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适应这一变化,1991年起,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则更多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教育部提出: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培养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攻读和非全日制攻读。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在职人员非全日制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建筑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区别于非全日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学生入学时,人事关系和组织关系完全转入就读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以全日制方式学习,按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标准培养的学生。培养合格后,授予硕士学历证书和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
(二)抓紧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由于今年教育部启动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时间已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乐于自己报考;同时,在复试中体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特点,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校由分管校长负责,研究生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数次开会、专题研讨,研究制定了《2009级同济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办法》,并明确了全日制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2)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应用技术基础,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则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前对考生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确保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充分的认识,并要求各招生单位在面试前组织宣传工作,以便参加复试的考生能完全理解政策。在此基础上组织考生填报志愿。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还制订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细则和复试录取程序。在培养目标上,明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突出应用性、以全日制方式培养的硕士生类型,它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报考条件上,要求:(1)考生初试成绩应符合我校复试基本分数要求;(2)考生可申请调入与本人原报考专业相近学科的专业学位专业(领域);(3)工程硕士原则上从初试科目中设有数学考试科目的考生中调剂。在复试办法中规定:(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执行统一的复试分数线;(2)考生自愿选择报考专业学位后,原则上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考生分别进行复试;(3)我校实行差额复试。复试内容包括外语口语与听力、专业外语、专业课和专业综合。强调专业课的考试侧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专业能力倾向、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要求参与复试的院、系,按照考生的志愿对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单独组织复试。
为方便考生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还将专业学位涉及的领域和学术型学位涉及的学科做了比较,制定了“职业型学位专业目录与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对应表”,该表职业型专业目录对应学术型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单位为17个院系,10个职业学位与25个一级学科对应。
经过校、院、系各级的协同努力,我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共录取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69名。其中,在我校传统强势学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等和新兴优势学科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录取了一批有志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
(三)制订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我校已在多个领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多年。自1993年以来,已毕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近5000 名,就业率接近100%。这说明我校培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受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同时,近几年我校还培养了一大批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其中大部分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关部门对已毕业的工程硕士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工程硕士对个人发展潜力给予了肯定回答。并认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在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之路,成为中国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已开始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适应今年全国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的新形势,并按照教育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在总结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培养学院意见,启动了制订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工作,下发了“关于制定《同济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文件,以规范我校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确保培养质量,强化实践能力。文中对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点制订的培养方案提出若干指导性意见,其中,(1)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各专业学位点应根据教育部要求,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学科领域发展的水准,确定本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2)学制、修读年限及培养方式: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翻译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临床医学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学制3 年。培养方式采用“三段式”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在1 年内完成,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学位论文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一般不少于1年。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各培养环节的学习和考核,方能取得该部分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明确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专业学位点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要对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上,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文中规定了培养方案总学分不少于32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见表3“培养环节框架和学分分配表”)。
同时特别强调,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每一位研究生必须参加由学校、学院、导师提供的实践项目,或学生个人联系的校外实习经历,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且时间不少于半年。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职业精神、沟通技巧、团结协作、管理能力、书面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表3 培养环节框架和学分分配表
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实践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工作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型研究工作和开展实际职业工作的主要途径。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论文答辩是检验学生研究能力和论文工作的必要环节。要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论文的评审。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各项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此次指导性意见,强调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指导性意见中,对实践环节的学分和学时数做了刚性规定,体现出应用型特色。
新制订和完善的培养计划将在今年新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试行。
(四)确保投入、加快实践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今后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工作岗位将逐渐成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与服务社会的主渠道。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增强研究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与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相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要求强化实践训练。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为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我校将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其中包括利用现有校外教学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并将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为此做专题研究,在财力上确保学校的投入,以加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的建设。
(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为适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我校对承担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须为我校在职有招生资格的硕导或博导,且愿意从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按照我校学位办有关规定在相关领域招生。另外,还有如下要求:(1)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同,强调实践环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生导师应与企事业单位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或有横向研究课题,以便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践机会。(2)为确保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原则上规定每名导师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总数量不得超过6 名,其中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得超过4 名。(3)导师一旦录取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应积极配合本学科领域完成相关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在学生入学后,督促协助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生的导师无须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资助。若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帮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导师可向学生提供适当数量的资助。在“关于制订《同济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导师应具备所在专业领域内较丰富的应用型知识和经验”。
(六)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
我校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抓住此次机遇,我校正在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计划在各培养单位建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借鉴我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借助我校已试行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同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下一步,将研讨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如何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做到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和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向同行取经。
参考文献
[1] 贺克斌.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思考,2009.
[2] 雷星晖.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设想,2009.
[3] 关于制订《同济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