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工清远
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是我国最受欢迎的饮品。从巴蜀地区沿江而下,渐于南北,随着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而演变,虽饱经沧桑而历久弥新,是以饮茶非为清心,清心而饮茶矣。
1.1 茶史
据陆羽《茶经》记载,最早有关茶的传说,是关于炎帝神农氏,其后为“鲁周公旦,齐相晏婴”,至汉朝则载“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最早的茶叶,是作为药用,采摘后嚼食;至西周,有南方小国采茶进献的记载;至东周,宰相晏婴有“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载;至汉晋,开始逐渐作为饮料饮用。此外在陆羽之前的饮茶方法,多以姜桂等作料一同煮制,而后分而饮之。
1 唐代伊始
唐代开始,虽然部分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仍然煮制姜桂茶汤,但陆羽所坚持的,以茶之本味为主的煎茶方法已经开始逐渐盛行。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早期文献中代表茶的“荼”字,开始逐渐变为“茶”字。
盛唐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百姓,都开始关注茶叶的发展,对茶叶的产地、制作方法、品饮方式、茶器选择和用水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茶道的雏形。除了后世茶人,晚唐时期,日本所派的“遣唐使”和相关人员也受到影响,将饮茶之道带回日本,日本茶道也因此开始发展。
2 宋元至明
北宋时期,贡茶逐渐发展,茶器以饮茶杯、大型茶壶等器皿为主,丁谓、蔡襄等茶官开始制作小龙团进贡,一时身价倍增,精品小龙团可遇而不可求。民间饮茶之风也渐盛,迎客嫁娶,都能见到茶的身影,“斗茶”也成为了当时盛行的娱乐活动。至南宋时期,除了龙团凤饼等紧压茶,还出现了少数散茶品种。
元朝茶叶的发展,仍然依照唐宋的习惯。直至明朝开国,明太祖下诏以散茶进贡,茶叶才开始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趋于主流,还出现了红茶。虽然明朝提倡散茶,但紧压茶因其运输方便,易保存等特点,在一些地区仍有出售。
随着茶品由紧压茶逐渐变为叶茶,原本用来碾磨茶饼的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紫砂壶为代表的各类中小型茶壶,以及各大名窑瓷器。同一时期,茶叶逐渐被欧洲上流社会所认知,并开始通过海路和丝绸之路少量向欧洲运输。
3 清至近代
从清代开始,各地名茶大量涌现,紫砂壶、盖碗等茶器更加精美,各地的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各类茶品的制作工艺趋于成熟,名茶辈出,形成了之后茶叶发展的基本格局。
小贴士
受郑和下西洋及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全球航路逐渐形成,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的商队经常路过东南沿海,收购大量红茶、乌龙茶和上等瓷器,欧洲由此迎来了大量消费茶叶的时代。
1.2 六大类茶
至现代,茶叶分类更细,制作工艺更精,龙井、茉莉花茶、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高端红茶等各类茶品均有发展,瓷器、紫砂壶、手工玻璃茶器等各类茶器也发展的更加精致,逐渐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现代茶道文化。
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
·绿茶即为采摘后直接制作的不发酵茶,按照制作工艺不同,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等。其中炒青绿茶以龙井为代表,烘青绿茶以黄山地区所产毛峰、瓜片为代表,晒青绿茶以云南所产大叶种晒青绿茶为代表。
·红茶是经过完整发酵过程的全发酵茶,分为“叶茶”和“碎茶”两种,虽然外形不同,但在相关标准的指导下,红碎茶也有很好的品质,其代表茶品为祁门红茶、滇红、正山小种等。
·乌龙茶,即半发酵茶,是通过控制其发酵过程,得到不同感官品质特征的茶品,笼统一点说,轻发酵更偏向于花香,重发酵更偏向于熟果香,其代表茶品为铁观音、大红袍、单丛等。
·黑茶,多产于云贵川等地区,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才能达到合适的品饮期,代表茶品为黑砖茶、普洱熟茶等。
·白茶是发酵极轻微的一种茶品,多产于福建省,另有产于浙江安吉的白茶,属于特殊品种,以绿茶工艺加工,汤色清澈透明。
·黄茶,工艺与绿茶类似,只是在最后干燥时加入“焖黄”工艺,得到汤黄叶黄的茶品,代表茶品为君山银针。
除了以上分类之外,按照茶品外形不同,还可以分为散茶、紧压茶;按照包装不同,可以分为散泡茶、饼装茶和袋泡茶;按照加工次序,可以分为初制茶和再加工茶等。
1.3 选水储茶
茶叶的储存和用水,从古至今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宋代的紧压茶,然后是锡罐,以及用底部装有石灰的陶瓷茶罐保存。至近代,则开始使用暖瓶、冰箱等设备,一般情况下,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都适合少量购买,冷藏保存;轻发酵和轻至中发酵的铁观音,可冷冻保存;足火和碳焙的乌龙茶,只需低温避光,原袋保存;各类黑茶,包括普洱生茶和熟茶,由于需要后发酵,只需控制温度湿度,使其不发霉变质即可。
目前常见的包装材料,散茶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单层或多层复合的聚合物材料包装,或以各类纸品包装。
各类散茶,一般适合少量购买,快速消费,多用西湖龙井等传统绿茶和乌龙茶的白纸或牛皮纸来包装,各类普洱,则多用棉纸和蜡纸包装,这样相对更环保,也更利于后期转化。但此类包装对于绿茶等茶品来讲,不利于长期存储,一般都需要放入冷柜低温存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锡罐保存茶叶,同样的常温条件下,锡罐的保存效果相对更好。
小贴士
家庭买茶,一般以少买、勤买为主,无论何种茶叶,都应尽量低温避光,防潮防水,以防其变质。包装和容器,也应以玻璃、陶瓷、锡罐和环保无异味的器皿或包装袋为主,尽量不要选择工业样品袋或塑料味很重的包装。
在我国,茶道发展的早期,很注重用水,唐代《茶经》“五之煮”即有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更早的《荈赋》中,还有“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等方法。即使现在来说,也以高山所产泉水为上。城市里,则多用矿泉水或瓶装水泡茶,若用自来水,则可将其放入大陶缸中静置一两天,而后取上层清水泡茶,口感相对更好,俗称“养水”。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泉水,包括浙江茶区的虎跑泉、无锡茶区的惠山泉、北京玉泉山的玉泉等,按照明代《茶疏》的说法,“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因此无论何种好茶,都需要以好水相配,才能得到更好的品饮感受。同时,如果茶品一般,而用水较好,则能够对该茶的整体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反之亦然。
1.4 茶道先贤
随着茶叶的发展,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了不少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茶人,包括制作龙团凤饼的蔡襄,写作第一部茶叶专著的陆羽,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各国往来的使节,对茶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 王褒
王褒,字子渊,汉宣帝时期任职于朝野,虽生卒年不详,但其人在茶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小窥。王褒是当时的宫廷作家,因其辞精赋美而被皇帝赏识,得以入朝。他最著名的文章,当属《圣主得贤臣颂》。但让王褒得以名留茶史的,却是他在四川一带时,因助人而留下的《僮约》一文,其成文时间,比陆羽的《茶经》还早了几百年。
此文作于汉神爵三年,即公元前五十九年。时王褒入川为官,遇一户主仆因生活琐事纷扰,仆大欺主,仆人就是否应替主沽酒一事大吵不已,王褒路过,见状义愤难平,遂向主人买此仆,仆人不服,要求将平日事务记于纸上,于是王褒提笔成文,约定大小事务百余件,分年月,日日必行,仆人只听得后悔不已,羞愧难当。文中不仅约定了仆人应做的各项事务,也约定了仆人的工钱和奖惩措施,尤以“烹荼尽具,已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荼”两句为最,不仅说明了当时有“茶”,而且说明了有“烹茶”一事,还需“盖藏”。同时,也说明了“武阳”地区为当时的茶叶集市,除了富商大贾,作为当时的朝廷命官,王褒也对该地区有所知晓。
在目前关于东西汉时期茶叶的发展资料中,此文由于记录较为详实,内容充分,时间较早,除了具有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当时“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2 杜毓
汉后有晋,两晋茶史上较为有名的茶人,当属西晋惠帝、司空刘琨、张孟阳、杜毓等人,而其中为后人所熟知的,则为杜毓。杜毓,字方叔,襄城邓陵人,是晋司马懿下属文官杜袭之孙,时小有才名,起初和潘岳、陆机、左思、刘琨等西晋著名诗人交往甚密,时称“二十四友”,后入朝,逐渐升迁,至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官拜右将军,后任职国子祭酒。相对于杜毓为晋朝政治上所作的贡献,其人在茶史上的贡献,是更加有目共睹的,成名作品《荈赋》虽篇幅较小,却将当时有关茶的主要事项基本囊括,并且比较全面地记述了当时社会对茶的认识。
据文中所载,当时的茶,主产于山区,种植面积较大。初秋农闲时,当地人结伴出游,同时外出采茶制茶;用水当选择清澈活水,茶器选用当时东隅所产之陶,茶汤将成时,去沫取汤,并效仿《公刘》,以匏为器饮之,有解除疲倦之功效。
杜毓虽有才名,但当时的史书中却记载甚少,只有后世陆羽所著《茶经》中才对其有几处提及,据茶经的“四之器”所载:“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五之煮”文中注解:“《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七之事”中提及:“晋:……,杜舍人毓,……”。能在《茶经》中留有多处记载,可见杜毓其人在茶事上的造诣,也可见其人在茶史上的影响。
3 陆羽
陆羽,字鸿渐,唐代茶人,虽没有王褒所处时代之早,又比不得杜毓所记茶文之专,更无法和晏婴、司马迁、华佗等人相提并论,但其所著《茶经》一书,却为当时茶书精化,集当时各家之大成,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专著,对后世各类与茶有关的事项都有较大的影响。据清人陆廷灿在《补茶经》中所言,“《茶经》之后又《茶记》及《茶谱》、《茶录》、《茶论》、《茶疏》、《茶解》等书,不可枚举”,但都不及《茶经》全面,而且部分茶书,由于历史原因,早已无从查考。
据《茶经》记载,陆羽年幼貌丑,三岁被寺僧收养,入寺习禅,而后专经儒。而立之年后隐居,经常和当时的茶叶大家皎然、朱放等人饮茶论茶。三人均著有茶书,但只有《茶经》传世最广。
《茶经》一书,共分十章,分别记述了茶的起源、制作工具、工艺、器皿、煮制方法、品饮、典故、产地、注意事项和茶图等内容。除了记录作者所处年代对茶叶的认识之外,还收集了之前各代,从三皇五帝到东西汉、两晋、南北朝等各个时期的茶人和茶事,以及各朝名家对茶叶的态度和观点。对于后世茶书和茶人,有着无以替代的参考价值,同时,书中所载的部分茶品,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也曾作为贡茶使用。书中所载的饮茶方法,对亚洲各地区的茶道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卢仝
卢仝入世晚于陆羽,乃是“唐初四杰”卢照邻的后人,自号玉川子,与当时的诗词大家韩愈、贾岛、孟郊等人关系密切,常以文会友,被韩愈称为“茶仙”。卢仝早年家贫,唯存图书满架,幸其儿时好学,博览群书。长大后朝廷下诏,赐其谏议大夫,被其回绝。由于其文章精美,敢于言辞,受到部分朝野人士看重,据传当年,一次月食后,卢仝挥笔写下《月食诗》,文中涉及当时朝政,虽得时任河南令的韩愈的大加赞赏,却引起了他人的不满。
卢仝除了诗文精美,还嗜茶成癖,曾作《走笔谢孟谏议新茶》一诗,深受历代茶人看重。其中一段,还被民间单独称为“七碗茶诗”,名气之大,甚至远超其诗的本名。原文为“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诗后由日本所派“遣唐使”和各类人员传回日本,对日本茶道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日本茶道中,卢仝的地位相对较高,可与陆羽相媲美。后世苏轼有诗赞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清末,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回乡,提及卢仝,乡人无所答,刘遂手书“卢仝故里”四字,次年乡人立碑于村东为念。
5 陆龟蒙
唐时著名农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生于江苏地区,早年奋发功名,但未能高就,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其人出身较高,父陆宾虞曾任御史,因而陆龟蒙从小就对经史子集耳濡目染,对《诗经》、《尚书》、《春秋》等儒家经典颇为熟悉。长大后因与晚唐苏州军事判官皮日休为友,被世人合称为“皮陆”。
后由于种种原因,陆龟蒙返乡定居,所幸其家境殷实,有田地数百亩,房屋三十楹,常泛舟太湖,垂钓饮茶,兴起之时,取出笔砚借景抒情,除了山水田园,还将平时生活中放牛、收稻、养蚕、垂钓、饮茶等写入诗词,对于研究当时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陆龟蒙回乡定居后,空闲较年少时更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品茶、垂钓和作诗,加之当时茶叶名家陆羽、皎然也在附近,因此陆龟蒙对于饮茶之道,也颇有研究。受此二人影响,陆龟蒙开始在顾渚山附近开辟茶园,按时收取茶租,并将所产茶品按等级分开,多年后写成《茶书》一篇,虽现已失传,但他所作的另一篇小文《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却保留了下来,其内容和《茶经》类似,但由于成书时间稍晚,对《茶经》之后一段时间内的茶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6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早年荫补河南主簿,五十岁蒙仁宗赐予同进士出身,晋升太常博士,后由欧阳修推荐,入国子监,再后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后人多以官名称其为“梅都官”。其人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有较大的影响,而后世文人陆游,更是对其崇敬不已,在《剑南诗稿》中多次表达了对梅尧臣的尊敬。
北宋景佑元年,梅尧臣任建德县令,为官期间,一直关注下辖茶区,对茶区内茶树的种植、生长、采摘、制作和买卖过程做了多年的探访和研究,最后总结成《南有佳茗赋》传于后世。其下辖建德所产茶品,由于在当时品质出众,北宋末年已小有名气,至元代则备受推崇。据此赋所载,北宋时,当地茶叶产于“山原”,每年春季发芽,贡于上者为雀舌露,于公卿者为鸟喙长,于己牟利者为枪旗耸,余则有嫩茎,以资茶租。
梅尧臣调任后,当地为了纪念其为当地所做的贡献,嘉定年间将县名改为梅城,并在其官邸旁建梅公祠,城后白象山中半山亭也改为梅公亭。至元代,县令重修梅公亭,并提“半在山林”匾额于其上,作《梅公亭记》以记之。至明清时期,因梅公亭破损,又重修了三次,1914年再次修葺,并作新文以记之。
7 蔡襄
蔡襄,字君谟,北宋名臣,历任龙图阁、枢密院官职,以及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位,在宋代历史上,和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官拜三司使之前,蔡襄曾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管理下辖各地事务,至庆历年间,蔡襄制小龙团进贡,自此小龙团晋升贡茶,被当时的达官显贵所看重。
由于小龙团造型小巧,用料较当时其他贡茶更加细嫩,不仅传承了大龙团的各项优点,且由于其制作精细,价格也相对较高。对此,欧阳修在《归田录》的卷二曾有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蔡襄被召回京后,不久即被任命为三司使,同年,写成《茶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记录了当年制茶时的各种事项,上篇品茶,下篇论器,不仅记录了如何识茶、制茶、品茶,还对当时流行的制茶、饮茶器具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由于蔡襄书法出众,《茶录》本身也成为了其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茶录》一卷和二卷的版本,历朝历代均有,品质参差不齐。
8 其他茶道先贤
元朝由于常年征战,茶人所载相对较少,至明清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从而也带动了茶叶发展。至清康熙、雍正、乾隆等朝最为繁荣,茶人和作品层出不穷,较为著名的茶人,包括袁枚、郑板桥等,以及和普洱、龙井联系最广的部分清朝皇室成员。
9 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
隋唐时期,日本曾派出官方使节“遣隋使”、“遣唐使”等陆续来到中国,回国时将茶叶带回,后由于历史原因,两国之间多为民间往来。茶叶传至日本后,早期著名茶人,为最澄等高僧,以及千利休及其后代。同时期的朝鲜半岛,也有很多僧人前来学习佛法,多年后将茶事传入朝鲜。
1.5 新人饮茶 常见十问
在刚开始喝茶的阶段,都会急于了解各种茶叶知识,以至于看过很多文章后仍然对茶不知所云,因此在本节列出了此阶段最常遇到的十个问题和日常经验,以供参考。
1 喝茶是否能够降脂减肥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喝茶确实有助于降低血脂,但其作用有限,对于经常大鱼大肉,饮食较油腻的人来说,即使每天喝茶,仍然有血脂超标的可能。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包括儿茶素及其衍生物,虽能对脂肪细胞产生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油腻食物的作用较大,人体长期处于此种情况,对于其他身体器官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和对肝、肾的危害,尚待学界进一步论证。
2 昨天喝到一款茶,味道很喜欢,是何种茶
一般情况下,如果喝到一款自己很喜欢的茶,应该主动咨询泡茶者,一般都能得到很明确的答案。如果无此条件,则需要记录干茶、茶汤和叶底三者,以供他人参考,若能当场拍摄三者的照片,则相对更容易找到。
3 为何茶庄买回的茶和当时喝的感觉不一样
平时买茶,由于茶庄和家里的感觉不同,自己和店家的泡茶手法、对水温和茶性的掌握程度不同,以及茶器的不同,饮茶时口感会有微小差别,对于乌龙茶、黑茶来说,有时差别更大,因此在购茶时应谨慎选择商家,同时多积累泡茶和品茶的经验,才能对商家所售的茶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买到合适的茶。
4 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茶
经常买茶的人,相信都曾因为买到不正宗的茶而苦恼过。所以,对于刚接触茶的人,国内大品牌的茶品,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所在的地区没有大品牌,也可以选择当地经营多年的大茶庄或老字号。如果以上两者都没有,则可以通过较为信任的朋友代为购买。以上老字号或品牌的情况,可以参看本书最后一章。
5 如何能泡出好茶
泡茶本身是一门学问,红茶、绿茶、黑茶等茶品,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冲泡时水温和投茶量也不同,一般明前绿茶水温在摄氏85度左右,一杯茶投3克。红茶、黑茶、乌龙茶多用沸水冲泡,根据容器大小,投茶3~5克,或5~7克。同时,可用计时器计时出汤,久而久之则熟能生巧。
6 身体不舒服应该喝哪种茶
身体不舒服应先看医生,是否饮茶应遵医嘱。
7 喝茶睡不着怎么办
这种情况多为不常饮茶所致,如怕睡不着,可在上午泡茶、饮茶。
8 如何鉴定普洱茶的好坏
鉴定普洱茶的好坏,对于茶人来讲,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同产区的普洱茶口感相差较大,即使是同一个茶区的新茶,使用不同工艺加工,对于不同的人,其褒贬程度也不同。因此对于普洱茶来讲,开汤后,至少应保持甜苦等各种感觉平衡,没有杂味异味,茶饼干净,无发霉变质等情况,才值得购买。
9 哪种茶最好
若只以茶叶的等级来划分,则嫩芽叶越多、等级越高、产区越传统,其茶品越好。但由于现代茶叶发展迅速,茶汤口感的细分指标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乌龙茶和普洱茶等茶品的发展,更加速了这种趋势,某些等级很高的茶品,对于一些口感较重的人来说,可能显得寡淡,而对于一些口感较轻的人来说,也可能显得过于浓强。因此,找到最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10 我刚开始喝茶,该如何选择茶品
对于刚开始喝茶的人来说,绿茶和红茶相对容易接受。在选择绿茶时,可以从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西湖龙井等茶品开始。选择红茶,则可以从祁门红茶开始,之后可以尝试滇红和正山小种。这几种茶都只需要调整水温,用玻璃杯冲泡,对泡茶技术要求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