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单拍好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微单相机简史

近几年,随着胶片技术到数码技术的过渡,以及数码摄影设备的大量普及,微单相机才刚刚火起来。要了解微单相机,就要从它那很短的发展史说起。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适马公司的DP1机型,该机亮相于2007年的PMA大展,并于同年3月“正式发布”,但是,没过半年适马却宣布需对DP1的影像处理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在2008年PMA大展之前,适马再次“发布”DP1,可谓命运多舛。适马的新概念卡片机DP1,由于在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机身中装进了一款数码单反相机才具备的大尺寸感光元件,而被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广泛关注。DP1机身尺寸仅有113.3mm×59.5mm×50.3mm,重250g,但却搭载了和自家单反相机SD14完全相同的20.7mm×13.8mm Foveon三层感光大尺寸CMOS传感器,达到1406万像素(2640×1760×3),仅凭这一点已让它成为“最适合专业级玩家搭配单反的随身机型”,适马官方更是直接宣称其是“史上最强卡片机”。

“在适马DP1发布后的0.0001秒之内我就知道了一件事——我兜里那几千块钱怕是又保不住了。接下来的故事完全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

其实早在2005年索尼就发布了一款固定镜头数码相机Cyber-shot DSC-R1,这台相机虽然采用APS-C画幅,但却没有反光镜结构,因此可以像普通数码相机一样实时电子取景。这应该就是微单相机的雏形。

2008年8月,奥林巴斯和松下共同宣布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数码相机格式Micro 4/3系统(即M4/3)。该系统舍弃了单反相机系统的镜箱(即延伸出来的五棱镜、光学观景窗)结构,而是采用了电子取景窗或相机屏幕取景的方式。这就是微单(微型单镜头电子取景)的来历。由于取消了单反相机的反光镜结构,微单相机镜头的法兰距被大幅缩短,机身尺寸也成功瘦身。如果不加装电子取景器,仅使用机背LCD取景,还可以进一步缩小机身体积,达到卡片相机的级别。M4/3系统采用小于APS但大于卡片机画幅的感光元件,镜头也变得异常小巧。它的便携性最适合不喜欢笨重的大机器,又想能有单反相机画质的朋友使用。

2009年9月,徕卡正式发布X1。这是徕卡首款定焦数码相机,感光元件为柯达APS-C。该相机采用全镁铝合金外壳,坚固耐用,其快门速度的范围是30s~1/2000s,最高连拍速度为3张/秒,具有11点自动对焦系统,取景器的视野率约为100%。

2009年岁末,理光发布GXR,堪称全世界最小巧轻便的可互换镜头成像组件数码相机。理光GXR透镜、图像感应器和图像处理引擎都融入一个镜头成像组件中,因此机身本身不附带图像感应器。机背与感光元件的分离设计颠覆了数码相机一贯的设计方式,开创了数码相机的新纪元。

2010年8月,索尼推出数码微单相机SLT-A55和SLT-A33。“微单相机”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概念。类似数码单反相机的专业外形,采用独特的固定式半透镜技术(Translucent Mirror Technology),从而在秉承数码单反相机优秀成像效果的同时,能够兼具全时快速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和所见即所得的电子取景效果。其采用的固定式半透镜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单反相机在拍摄时由于反光镜抬升和下降所造成的震动,以及在此期间无法进行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的缺点。索尼SLT-A55/A33的推出,掀起了一场影像革命。也对“微单”名称开启了全新的诠释。其后又有三星的NX100、富士的X100、宾得的PENTAX Q等产品发布。随着微单相机的品牌、式样不断丰富,也让消费者看得眼晕。

简单来说,相机厂商们是在对可换镜头、不可换镜头、大感光件、小感光件这4块“积木”玩组合游戏:可换镜头+大感光件=微单,可换镜头+小感光件=宾得Q,不可换镜头+大感光件=适马dp系列&富士x100&徕卡x1,不可换镜头+小感光件=卡片机,这种混乱程度显然不是用头疼、复杂这些词能够形容的!

这里需要指出,这本书着重讲述的是可换镜头的较大尺寸感光元件的微单相机,如奥林巴斯、松下的Micro 4/3系统,索尼的NEX系统及三星的NX系统。其他类型相机亦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