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政篇

17.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民大会堂“众星拱之”的壮丽图景,而我的耳畔同时回响起听了几十年的“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的周围” 的铿锵声音。地心说、日心说被证明都不确切,那么,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我们看到的北辰,明亮不用说,但要说众星拱之,就有点吹牛。百鸟朝凤其实也是一厢情愿,若是麻雀,陋檐可栖,凭风可飞,为什么非要看凤凰的眼色呢!世界的秘籍和美丽在于各得其所的秩序,美猴王被簇拥的日子似乎惬意,但再大的树如果倒了,也是猢狲散的混乱。国人习惯围绕中心,唯上司的马首是瞻,便多了一堆机械的机器和奴才。德政是老百姓可怜的美梦,奴隶不得,或坐稳了奴隶,主子如果稍微慈悲一些,便觉得屁股不痛,幸福美满了。无疑,再好的德政还是人治,而人治就会有中心,就会有人的三六九等,就会有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就会有极权和腐败。人类几千年历史证明,法治会更好些,当然要佐以深度的民主。既然伟大的太阳也不求众星相拱,那么,就让每一颗星都在各自的位置闪光、共同照亮这个世界!

18.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夫子果然不凡,对于浩浩荡荡的《诗经》,竟然可以一言蔽之,可谓空前绝后。后来的鲁迅就谦虚多了,他在评《红楼》时就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现在大家普遍会认为,文学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诗歌更应是多义,所谓诗无达诂。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是小学生干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训练也很恶劣,既“阉割”文章,又囚笼思维,恐怕只有僵化的中国教育才会这么干。夫子这么狂傲地评价一部巨著,是因为他是圣人,其他人这么干就是可笑而不自量。那么,夫子说的“思无邪”到底指什么?方家以为,无邪即“直”义,也就是说,《诗经》篇什,皆出于本心,至情流溢,直抒衷肠。这么说《诗经》的《风》倒也中肯,对《颂》我看就偏颇了些。不过,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中国一路思无邪成为诗的国度,夫子算有慧眼。只是后人念歪了经,不管什么无邪有邪的,一味食洋,把祖先丢在一边,最后干脆“身体写作”,把诗歌当成了梦呓和口水,终于走进了胡同,成为一批操分行文字者相互按摩的游戏。这个时候,让我们想想夫子的“思无邪”那句话,想想诗歌原来是心灵的产物吧!

19.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政礼治是夫子一贯的理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这样的理想有慈善的面孔。尽管夫子满腹经纶,但我看对君王的影响力实在有限。做老师,夫子无疑是全国优秀教师,但论政,就和马谡差不多。中国历来把民众视为群氓,因而要道之,刑之,夫子不过是说要德之礼之,群氓还是群氓。至今,中国人都很少知道,政可以是民主的“政”,刑可以是由民众推举的“刑”,而民众可以是受“刑”保护的、有独立意识的公民。在这样的环境里,德和礼可以健康生长。但夫子这些话如果是论育人,我看就不错,用心感化、交流、温暖,一定会比板着脸孔强迫压制受人喜欢。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习惯于自由思考、做独立的人?中国人是单位的人,是领导的下属,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还是纳税人、公民。

20. 子曰:“吾十有五而于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据考证,夫子活了73岁,这在古代是稀有的事情。由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总结一生,必有惊世之语。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谈到了人生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妙也妙,但太掉书袋了,与夫子相比,就显出了大师和圣人的高下。直到今天,人们还喜欢引用夫子的说法,足见夫子所论之精到、深刻。夫子其实说的是治学的事:十五岁的时候,就确立了学的志向。这是难得的,有志向才有方向动力(我十五岁时,一脸青春痘,总想着怎样讨那个脸长雀斑女生的喜欢呢)。三十岁时,就能坚定自立,对所立之志有得有守了。现在把这句话扩展到学有所成,事有所立,成家立业了,有些曲解,但鼓舞了多少代人!三十岁还游移不定、蹉跎岁月的人,就会感到危机羞愧;到了四十岁,经过人事“代谢”,生活兴衰,岁月浮沉,差不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看惯了秋月春风,因此,内心安静,不为所惑了。不过夫子原本仍然指的是进学,至此年龄,知明居安,皆无可疑(想我再不到一年,即迈入四十岁之列,年华虚掷,心有惭愧)。至五十岁,人生的年华走到了顶峰,你最终成为什么模样大抵不再改变。进学到了六十岁,则百事过耳,万象入心,正反曲直,是非由来,皆不为所动所惑,居安行泰。至七十,修炼圆熟,臻于自由之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内外合一,随心所欲,皆合法度自然,圣人呼之欲出。夫子以自己勾画了进学之路和境界,令人感佩!我们凡夫俗子,亦能有所领悟。人之一生,当有所求,虽未必至于境界,也可以做到通达释然,乐天知命。而不至于纠结沉惑,胡子一把,仍斤斤计较,样子一点儿都不可爱。人人不可能都成圣人,但人人都可心中有圣。上知天达意,下孜孜以求,心之所至,行之所往,或若春风,或似流云,则人间七十年,何其美好!

21.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据说,孟懿子的父亲僖子贤而好礼,遂临终嘱托懿子求学于夫子。但孟懿子对夫子作鲁司寇时“堕三家之都”的工作不满,抗命不从,于是夫子教诲他“无违”父命。无违父命即为孝,显然不当,倘若父不贤,子自当不可顺其非。于是夫子在对樊迟表述时,就进一步阐释,能以礼事亲,以礼葬亲,即为孝。夫子三句不离其口,以致今天仍有官员大款,置地建冢,陪金伴银,大摆宴席,厚葬亲人,显其孝心。至于亲人活着的时候是否常被嘘寒问暖,病的时候是否有人悉心照料不得而知。我觉得以礼事亲,不若以友事亲。一分尊重、一分体贴、一分原谅足矣。树叶落于树下,狐狸死的时候头朝着故乡的方向,人当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之所念、力之所及就很不错了,没太大的必要从自己的身上割一块肉孝敬父母。在父母去后的忌日、节日,让我们念及想起,并把一种怀念寄托放在心上,倘若还能对野坟孤冢也报以纪念,则是更大的善了。另外,我觉得樊迟的工作不错,给老师御马,接受言传身教,比今天为教授的研究课题东抄西借凑论文挣小钱好多了。嗒嗒嗒,走在路上,山风徐徐,长衫飘飘,天地之大,谈笑之间……

2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次是孟懿子的儿子来问同一个问题,夫子说得更具体了:怎样是孝道,就是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这样的话说得巧妙,父母爱子,无微不至,一言一行,悲欢离合,都会成为其忧虑。然而,要是孝敬父母,就做到只让他们忧虑不可抗拒的疾病。非他忧不存,而是不愿累及父母。倘若果真如此,便为尽了孝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又能减去父母的忧虑到夫子讲的所剩的疾病呢?谁又能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若爱你的父母,就尽量地做减法吧,尽量做让父母骄傲的事吧,尽量让他们的白发下能绽开满足、幸福的微笑吧。

23.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养老送终,就是在今天,也被视为孝道的主要行为。然而夫子却反问:对于犬马这样的畜牲,我们不一样也养着吗?因此,没有一片敬心,作何区别呢?夫子的话说得苛刻了些,事实上,能够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时,还能不厌其烦地供养,在今天倘若评不上孝子贤孙,也一定被认为合格了。有多少儿女像爱欧也妮·葛朗台一样“爱”自己的父母!有多少老人被自己的孩子吃干榨尽而挣扎在酷暑严寒里无人问津!又有多少人溺爱一条会摇尾巴的狗胜似爱自己的父母!是的,仅仅养着又怎能算是孝道,人老了,不是一台进食的机器,仍然是活生生的人,需要感情,需要爱。我们之所以怀着敬意,不光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的成长历尽艰辛,更因为他们所经历的风雨人生,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影响和精神财富。

2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遇到了事情,由年轻的干;有了酒食,让年老的用,这就是孝吗?夫子显然认为,这算不了什么,而难的是“色”,即在老人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面色是内心的窗户,若出于真心孝悌,必然和气,必然面含悦色,否则,是装不来的。其实夫子可以一言蔽之的:以礼以心。看他的答复,无出其右。不过,由此我看到了夫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幼年就失去父母,他难道只能在坟头上尽孝吗?恰如夫子,幼年丧父,青年丧母。那么,也许他会以天下的老人为父母,爱之敬之,而他何尝不是最大的孝子。孝悌之心最能体现仁爱之心,一个仁爱天下的人又怎能不会敬爱自己的父母?一个和颜悦色、笑容可掬的人也一定怀有对世界的爱。由此,人要爱自己的父母、爱人间、爱世界。

25.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是夫子喜欢的弟子之一,但要是我,就不怎么喜欢。你跟他说话,他像一个榆木疙瘩,一句也不反问;待到他背过你,省察他的言行,却又很能按你所传授的发挥。夫子于是赞曰:颜回这小子不傻呀!爱琢磨的学生总是领悟更多,但是课堂就有些沉闷无趣。我还是喜欢不循规蹈矩、反应机敏的同学。课堂上他可能坐得东倒西歪,但会提出俏皮的问题难倒老师。而不是一律手操在背后,眼睛盯着黑板,像一群木偶接受灌输。颜回这样的学生就是次次考一百分我也不喜欢,大智就大智,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弄得像个蠢货一样!

26.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夫子察人,自有一套:先看他因何去做某事,再观他如何去做,最后观察他做时的心情。如此一番,由迹观心,由事窥意,那个人就无处藏匿、原形毕露了。视其所以,可知其动机和居心;观其所由,可知其心体与取向;察其所安,可知其意趣和格调。先视,再观,后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把一个人就放在了显微镜下。这套方法其实可以教给中组部,只是察人者谁察?不可不可!但是当你要鉴别一个人时,不妨一用。不过选对象这样就多了心术了,老婆可以找到,恋爱未必谈得有意思;选朋友这样也苛刻了,朋友之交,出于胸臆,如此折腾,谁还信谁啊?最好教给丈母娘选女婿,教给公安局对付坏蛋,教给情报局选拔间谍,生活中若这样,就有点儿恐怖。我看人,多出于气味,好像凭嗅觉就大体知道是不是同道。如果是臭蛋,立刻避之不及;光戴着眼镜还不行,如果嗅到书卷气,感到温润之心,则喜遇芝兰。不过也有上当的,表面斯文,实则混蛋,只好连呼倒霉。也有错看的,一老粗,似愚笨之物,实则内里文秀,好像上帝植错了信号。无论如何,察人多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若如夫子之教,理性倒是理性,只是少了人间许多曲折的意趣和美丽的误会。反正,我不爱这样。

27.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我做过最多的“温故”是考前复习,那差不多是对记忆的强化,不断廓清模糊的知识。我揣测绝大多数人的温习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温习何以能知新?如今的教育还在做着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无疑会装满一脑子知识,但人不过是一个胃口好的器物罢了。夫子何言温故而知新?不断地温故,乃是不断地反刍、琢磨,入脑入心?由此,有了思考的能力,有了从故中知新的本领。我想大抵是这样。有了心得,有了感悟,便可达于新境。这样的人,不错,可为师也。我们看到,有的人钻到故纸堆,徒增了眼镜的厚度;有的人却从历史中总结出了指导前进的方向和方法。以史为鉴,放眼未来,这是最好的温故知新,但很多人更习惯好了伤疤忘了疼。诚然,对历史的遗忘是背叛,但人若没有这样的健忘便总会活在旧有的阴影里。温故不应只是史学家的事情,那些我们所经历过的,正可以铺在前行的路上,奠基我们前行的脚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也如此。温故,乃为了走向更新!

28. 子曰:“君子不器。”

@:我看夫子也就在解道、授业这方面专业,大师算得上,未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中国少综合性的大人才,难道就不少专业人才。江湖上的狗皮膏药包治百病,你信吗?为学时应广开视界,博学多才,触类旁通;工作时不妨专注于一方面,做精做强,当名副其实的专家。通才乃天生,不可多得;专才却可努力,人人可成。我看,君子可不器,亦可器。审度自己,若聪慧有加,自当吸纳万物,而成大器;若才力不逮,不妨扑下身子,把小事做实,也算成器。非要做君子而睥睨一切,包谷掰了一怀,却一个也抱不住,最后倒是不器,但只怕什么也不是了。

29.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后说就算君子吗?有的人做了才说,有的人说了再做,我看都不错,关键是说到做到。其实,做到了倒不一定要说到,做到了,大家都看到了,再去说就有点画蛇添足。我想,夫子本意是强调做到比说到更重要,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当然没错,但生活中不乏夸夸其谈者,却少了默默埋头干事者。尽管,巧言令色,鲜矣仁,但世人多半长着一对爱听好话的耳朵。于是,我们看到,身体干事的人,总会被舌头干事的人干掉。狐狸会偷鸡,会骗得乌鸦嘴里的肉,牛却只懂得埋下头耕田。除了把一些能言善辩的人调到外交部,其他地方,还是多一些做实事的人为好。

30.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查了一下,周指忠信有德,比指营党结私。夫子每以君子、小人对举,褒贬自现。小时看电影,必要分清好人和坏蛋。其实,很难说清一个人是君子,另一个人是小人。蹩脚导演总会给小人一副丑恶嘴脸,给君子一个高大全形象,人乃宇宙,复杂万象,岂能标签。我想,夫子不过是塑造两种对举的形象,说来方便吧。那么,君子自然忠信,不结党营私,小人却成伙,无信。君子往来,淡如清水,冰心可见;小人之交,甘若醴酪,一触及个人利益,各打算盘,翻脸不认爹娘。不过,君子美德光耀,岂是忠信能全;小人丑恶多端,岂是结党营私一副嘴脸。容夫子慢慢道来,花开两朵,先表一枝。

3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被多数人认为是知识的扩容,中国的教育基本是在这个理念下开展的。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干着一件事。增长知识,当然也很重要,没有基础知识奠基,以后的建筑就不牢靠。然而,夫子说了,光会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会迷失。博闻强识,一脑子知识,20多岁的中国学生多半戴着眼镜。参加奥林匹克竞赛,成绩次次前茅,但后来的创造力就不敢恭维了。光扩容知识,不训练思维,就不会有思想,想想看,中国有几个世界级思想家?而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学而不思,就会是全盘西化;学而思,就会是拿来主义。思而不学,就是闭门造车,封闭孤立;思而学,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学为增长知识,开阔视界,思为求之内心,甄别方向,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不迷惘,不危殆,走到光明的地方。

3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夫子的话,金口玉言,惜字如金,一鳞半爪,神龙见首不见尾,常让人一头雾水。像这句,我就琢磨了半天,仍不得其解。是说事有两端,不可偏执一端?比如学与思,仁与礼,礼与和,学而兼思,以礼节和,若执其一端,则有偏废之弊。是说总会有相反的一端,不可以反对的一端为敌?不同的一端正好可以为鉴,摒弃排斥也贻害自己?我倒觉得,向异端用力,恰可周全自己。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如反其道行之,殊途同归,等等。

3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耳熟能详。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爱在课堂提问。为了表示自己不笨,学生多半举手,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若恰被老师点到,不免一脸窘相。这时老师就会走过来,用手中的书敲击充数者的脑袋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装什么!我一直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现在看来,老师也歪解了。夫子是说:仲由,让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对于世界,你不可能穷尽认识。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有时,人会以不知为知。你以为你知道了鸡下蛋,但是鸡先下了蛋,还是蛋先孵了鸡,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求知,要既知所知,又知所不知,才算到位了。我看夫子说得有些麻烦,子路要是我这样愚钝,他就会觉得夫子饶舌。倒是我的老师可爱,学以致用,摆了一点谱,虽然歪了,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夫子不过是想提醒,别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了,不要错以不知为知,只有对不知的也知,才算真正知道。不就这么个意思吗?费那么大劲儿!

34.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夫子真是什么都敢教,这位子张弟子想当官,也来讨教。这种事本该无师自通,各有渠道,岂有定则?然而夫子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多闻多见,求得阙疑阙殆;慎言慎行,做到寡尤寡悔。总之是学问要广博,言行要信守,做到少过无悔。看夫子的态度,是要多吸取别人的教训,如履薄冰地谨慎,最后求得无过,便是做官的道理。不知子张最后是否做成了官?反正这样做官有点儿窝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容易得罪皇帝,帽子容易保住,只怕做不了多少事情。幸好,现在的为官之道不是这样:朝里有人好做官是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又是一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做了官的,前呼后拥,指点江山,那叫魄力,谁会那么谨小慎微,把自己不当干部。不过,要是注意观察,夫子说的那种官员是有的,林彪就有点儿像。或者那些韬光养晦,谋求大权的人有一段时间都这么过,就又不得不佩服夫子,他教的也许恰恰是大官之道,七品芝麻官岂在他的话下!看那些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不过小人得势,过眼烟云耳!

35.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怎样才能使民众服从?夫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这话仿佛站在了民众的立场,坚持了公道正义,听起来悦耳,说起来容易,但细想,做起来难。由谁来区分正直、邪曲?会是由民众吗?如果由哀公,何以保证他心中的正直、邪曲与民众的一致?如果哀公开恩,果真由民众推选,怎么操作呢?就是今天,也没做到这一点。夫子是德政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主张看上去很美,却经不住推敲,更不好实践。不过用来感化、教育、麻醉人心还是有良效的,无论如何,梦还是甜蜜点为好。

36.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如何能使民众敬忠上司(夫子指统治者,姑且这么说),勤勉努力?夫子开出的方子是:对民众庄重,就会赢得尊敬;让他们孝老慈幼,就会忠诚;提拔善者,教导不才者,就会激励民众努力进取。这段话,可以讲给私企老板听。对雇员庄重,板着脸,不苟言笑,下属就会毕恭毕敬,只是老板的样子不可爱;提拔能者,自能产生激励,只是对“善”要有好的、客观的鉴定方式,不要只是老板的喜好;能够教导不才者、后进者而不是开除、解雇,老板已经很慈善了,当然会换取员工的卖命工作。如此一番,老板怎能不腰缠万贯。这么理解夫子的话,基本算是恶搞。不过他的德政思想,未必会真正对施政者有影响,却可教化人心。倘能使美德流布,人心仁爱,政治清明也便水到渠成了。只是,这一回又是理想国的故事。

37.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我也纳闷儿,夫子那么乐于授人从政之道,自己为什么不亲自操刀,为政一番?且看夫子怎么回答:只要在家实行孝悌正当有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何必非要做官从政!这话放在现在就费解,在家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怎么就算得上从政呢?“当什么鸟官,俺回家孝敬爹娘就胜似做官!”这不是精神病吗?夫子一定没这么糊涂,不过是以此极端之说,想说明政治乃人道一端,人道才是最重要的。夫子幸好也没去从政,不然会多了一个庸官,而少了一个圣人。

38.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蚂蚁会互助地抬起比自己身体大的食物赶路,燕子会双双衔泥筑起温暖的小巢。信任和合作,产生的是合力和前行的步伐。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人心万象,倘若都以为他人即是地狱,则人类还匍匐在原始丛林。苦难中相互砥砺,奋进中肝胆相照,才有了向上,向前。法律契约,道德礼俗,倘若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心,则每个人都停滞在原点,猜疑、忌妒,礼崩乐坏便顺理成章。中国有过人人自危的十年,那是相互失去信任的十年,长夜漫漫,布满陷阱,人性扭曲,悲剧四起,一场浩劫!难怪夫子叹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9.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夫子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气魄雄伟,果然圣人,语出惊人,竟然以为可预知百世。这话未免有些大了,夫子距今,大约不足百世,然而他岂能想到,今日,基本礼崩乐坏,人差不多都成了欲望的奴隶。夫子之后,铁器,铜器,工业化,信息化,早已换了人间!现在,谁也不要自诩为先知,休说百世,能看到十年之后的千里眼都难寻。一茬人,五年就有了代沟,十年,差不多像外星人一样思想迥异。然而,夫子果然口出狂言了吗?夫子所言的礼,历经损益,难道踪影全无了吗?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夫子以来,果然丧失殆尽了吗?比之于西方,仍然是东方,仍然是中国,一种顽强的东西代代相传,基因难改。于是我们看到了夫子眼光的毒和嘴巴的胜利。

40.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谁是不当祭的鬼?对于一切死去的人,都当祭之,即便他生前犯过罪孽。让一切死去的人都安息吧,那些生前为恶的人倘若被我们想起,也不再仇恨,他们的恶随着离去结束了,而人间需要更广博的爱。倘若仇恨蔓延,则恨恨相生,世间便多了瘴气。祭鬼,只是寄托怀念而已,非关谄媚。有谁还指望鬼来造福自己吗?至于见义不为,时下则有很深的无奈,当歹徒持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子时,挺身而出的一定是少数英雄,要原谅凡人的软弱。勇,光凭一腔正义还不够,还得有适度的智慧。见义勇为可敬,见义不为未必可耻。对恶,不能光有匹夫之勇。社会的正义,不应靠培养一群敢死队去树立,而应是全面的文明。当见义勇为只是稀有的事情时,社会就健康了。凡人对于义,只是表现和坚守,而不是赤膊上阵。夫子把两件毫无关联的事并举,无非还是想说,人心的疾病,乃是社会不道之源;而仁爱之心则是社会正道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