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物联网概述
目前在通信、互联网、射频识别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全新网络构架——“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正日渐清晰。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了;而继互联网之后的物联网时代,则是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变小了。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而物联网的出现将再次强烈变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1.1.1 物联网的概念与内涵
物联网作为新兴的物品信息网络,其应用领域很多,其中之一是为实现供应链中物品自动化的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物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实施跟踪监控,从根本上提高对物品产生、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成为继条码技术之后,再次变革商品零售、物流配送及物品跟踪管理模式的一项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对于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和商业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物品相关历史信息的分析,有助于对库存管理、销售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通过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销售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生产商则可及时调整其生产量和供应量。由此,所有商品的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的性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等同于“未来的互联网”或者“泛在网络”,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和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狭义来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论接入互联网与否,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虽然目前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国内通常认为物联网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以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2.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特征: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
(2)识别与通信特征: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
(3)智能化特征: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的关键不在“物”,而在“网”。实际上,早在物联网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网络就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物”的层面,如交通警察通过摄像头对车辆进行监控,通过雷达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车速的测量等。然而,这些都是互联网范畴之内的一些具体应用。此外,人们在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对物的局域性联网处理,如自动化生产线等。物联网实际上指的是在网络的范围之内,可以实现人对人、人对物以及物对物的互联互通,在方式上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或面对点,它们经由互联网,通过适当的平台,可以获取相应的资讯或指令,或者是传递出相应的资讯或指令。例如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资讯或指令。当某一数字化的物体需要补充电能时,它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自己的供应商,并发出需求信号;当收到供应商的回应时,能够从中寻找一个优选方案来满足自我需求。而这个供应商,既可以由人控制,也可以由物控制。这样的情形类似于人们现在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得到结果后再进行处理一样。具备了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器,可以根据当前的状况做出判断,从而发出供给或需求信号。而在网络上对这些信号的处理,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所在。仅仅将物连接到网络,远远不能发挥它的威力。网的意义不仅是连接,更重要的是交互,以及通过互动衍生出来的种种可利用的特性。
1.1.2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感知设备、传感器网、互联网以及M2M(Man to Man;Man to Mashine;Mashine to Mashine)网络连接物体与物体的,全自动、智能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新型网络。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以及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其中,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个人电脑而进行的互连。物联网具有与互联网类同的资源寻址需求,以确保其中联网物品的相关信息能够被高效、准确和安全地寻址、定位以及查询,其用户端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即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可以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就是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等。
(1)网络化。网络化是物联网的基础。无论是T2T、H2T和H2H专网,还是无线、有线传输信息,要感知物体,都必须形成网络状态;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网络,最终都必须与互联网相连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泛在性的)。目前的所谓物联网,从网络形态来看,多数是专网、局域网,只能算是物联网的雏形。
(2)物联化。人物相联、物物相联是物联网的基本要求之一。电脑和电脑连接成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而“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安装传感器、植入微型感应芯片,然后借助无线或有线网络,让人们和物体“对话”,让物体和物体之间进行“交流”。可以说,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远程交流,而物联网则完成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进而实现由虚拟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连接映射。
(3)互联化。物联网是一个多种网络以及多种接入和应用技术的集成,也是一个让人与自然界、人与物、物与物进行交流的平台,因此,在一定的协议关系下,实行多种网络融合,分布式与协同式并存,是物联网的显著特征。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具备随时接纳新器件、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即自组织、自适应能力。
(4)自动化。物联网具有典型的自动化特征,通过数字传感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根据事先设定的运算逻辑,利用软件自动处理采集到的信息,一般不需要人为干预;按照设定的逻辑条件,如时间、地点、压力、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可以在系统的各个设备之间,自动地进行数据交换或通信;对物体的监控和管理实现自动的指令执行。
(5)感知化。物联网离不开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就像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是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关键元器件。
(6)智能化。所谓“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物联网的产生是微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融合的结果,从其“自动化”、“感知化”的要求来看,它已能代表人、代替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智能化是其综合能力的表现。
与此同时,物联网的精髓不仅是对物实现连接和操控,它还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张,赋予网络新的含义,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融与互动,甚至是交流与沟通。作为互联网的扩展,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特性,但也具有互联网当前所不具有的特征。物联网不仅能够实现由人找物,而且能够实现以物找人,并且能对人的规范性回复进行识别。
2.物联网的重要特征
合作性与开放性、长尾理论的适用性,是互联网在应用中的重要特征,引发了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物联网来说,通过人物一体化,就能够在性能上对人和物的能力都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犹如一把宝剑能够极大地增加人类的攻击能力与防御能力一样;在网络上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商机,如同通信工具的出现可以增加人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伴随着这些交流与互动的增加,产生出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在人物交汇处可建立新的结点平台,使得长尾在结点处显示最高的效用,如在互联网时代,各式各样的大型网站汇集了大量的人气,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的结点,通过对这些结点的利用,使得长尾理论的效应得到大幅提高,如亚马逊作为一个结点在图书销售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样。
合作性与开放性不仅仅是指物与物之间,而且也可发生在人与物之间。互联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繁荣,是与它的合作性与开放性这两大特征分不开的。开放性使得众多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所带来的创新激励机制,就不可能有互联网今天的多姿多彩;合作性使得互联网的效用得到了倍增,使得其运作更加符合经济原则,从而带给它竞争上的先天优势,没有合作性,互联网就不可能大面积地取代传统行业成为主流。物联实现之后,不仅能够产生新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产生新的供给,更可以让整个网络在理论上获得进一步的扩展和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将使物联网在功能上得到更大的扩展,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感功能。
3.M2M的概念
物联网是连接物品的网络,有些学者在讨论物联网时常常提到的M2M概念,可以解释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和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实际上M2M所有的解释在现有的互联网中都可以实现。人到人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时也可通过其他装置间接实现。例如,第三代移动电话,可以实现十分完美的人到人的交互。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而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说,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中,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互联网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通过搜索和链接,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本书强调的物联网是指基于RFID的物联网,而传感网是指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而对于物联网、传感网、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等网络相互融合形成的网络,则称为泛在网,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网络。另外,在物联网研究中,也有人采用M2M概念,然而M2M仅仅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方式之一。因此,本书建议物联网采用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定义的T2T、H2T和H2H的概念,以避免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1.1.3 物联网国外发展概况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达国家希望利用传统优势巩固在物联网研发和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第一,通过出台整体的国家战略,指引本国或地区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方向,占领物联网发展的全球战略制高点。第二,通过国家投入引导性资金,吸引利益相关方参与,加强物联网相关的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发。第三,设立物联网应用的产业试点和区域试点,推动物联网在关键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提升社会总体福利,促进国家整体竞争力。第四,为保障物联网发展,创造安全可信的政策环境,优先解决安全隐私、物联网频率资源等问题。目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等都在深入研究和探索物联网,都经历了不同的物联网发展历程,具有不同的特征。
1.美国:靠技术实力说话
1991年,美国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概念,它具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随时随地访问信息的能力;二是不可见性。通过在物理环境中提供多个传感器、嵌入式设备,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和通信。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资助了多个相关科研项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也专门针对普适计算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虽然普适计算总体来说是一种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研究,但首次提出的感知、传送、交互的三层结构是物联网的雏形。美国IBM公司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其本质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准确性、高效性和灵活性。2008年12月,奥巴马向IBM咨询了智慧地球的有关细节,并共同就投资智能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的促进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若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能电网和医疗IT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就可以产生100万个就业岗位,并衍生出众多新型现代服务业态,从而帮助美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因此,在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生效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即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出,要在智能电网领域投资110亿美元,在卫生医疗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投资190亿美元。
2008年以来,美国运营商以网络和服务为基础,结合新兴科技公司和系统集成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垂直行业的应用,推广M2M业务。综合美国的物联网发展历程来看,并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但凭借其在芯片、软件、互联网、高端应用集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和基础性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已逐渐打造出一个实力较强的物联网产业,并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一系列战略布局,不断扩展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欧盟:完善的物联网战略规划
欧盟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应用将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做出极大贡献,因此非常重视物联网的战略规划。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了“e-Europe”全民信息社会计划。“i-Europe 2010”作为里斯本会议后的首项重大举措,旨在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使欧盟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社会问题,帮助民众建立对未来泛在社会的信任感。2009年6月18日,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提出了包括监管、隐私保护、芯片、基础设施保护、标准修改和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4项框架内容,主要有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潜在危险、关键资源、标准化、研究、公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国际对话、环境问题、统计数据和进展监督等一系列工作。这项框架内容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以及重点研究领域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确保欧洲在建构物联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以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年至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专门支持与物联网相关的公私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欧盟认为,物联网具有三个特性:① 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的简单延伸,物联网是建立在特有的基础设施之上的一系列新的独立系统,其中包括已有的互联网;② 物联网将与新的业务共生;③ 物联网包括物与人通信、物与物通信的不同通信模式。总之,物联网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新的更好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的竞争力。
欧盟还通过重大项目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欧洲M2M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发展均衡。通过移动定位系统、移动网络、网关服务、数据安全保障技术和短信平台技术等的支持,欧洲主流运营商已经实现了安全监测、自动抄表、自动售货机、公共交通系统、车辆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和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欧盟各国的物联网,在电力、交通以及物流领域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1年至2015年进入物体互联;2015年至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就目前而言,许多物联网相关技术仍处于开发测试阶段,距离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以及物与物之间的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3.日韩:泛在网战略和应用结合
日本是较早启动物联网应用的国家之一。日本重视政策引导以及与企业的结合,对近期可实现和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应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于远期规划应用则以国家示范项目的形式通过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吸引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从1997年开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1999年日本制定了E-Japan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化业务。2004年日本政府在E-Japan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成为最早采用“无所不在”一词描述信息化战略并构建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U-Japan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人都可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社会。
2009年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ICT创新计划,实现短期内的经济复苏以及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其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主角的数字安全、活力社会”。I-Japan战略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物联网业务包括:通过对汽车远程控制、车与车的通信以及车与路边的通信来增强交通安全性的下一代ITS(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老年与儿童监视、环境监测传感器组网、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办公等智能城镇项目;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控制碳排放量。通过一系列的物联网战略部署,日本针对国内特点,有重点地发展了灾害防护、移动支付等物联网业务。日本的电信运营企业也在进行物联网方面的业务创新。NTTDoCoMo通过GSM/GPRS/3G网络平台,推出了智能家居、医疗监测、移动POS等业务。KDDI与丰田和五十铃等汽车厂商合作,推出了车辆应急响应系统。
2004年,韩国提出了为期10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领先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即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布建智能型网络(如IPv6、BcN、USN)。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如DM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数字音频广播)、Telematics(车载信息服务)和RFID等先进的信息基础建设,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其最终目的,除了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也希望扶植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另外,韩国在2005年的U-IT839计划中,确定了8项需要重点推进的业务,其中RFID等物联网业务是实施的重点。2008年韩国又宣布了“新IT战略”,重点是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先进化,并提出到2010年韩国至少应占领全球汽车电子市场10%的计划。韩国目前在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已居全球先进行列。2009年10月,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该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的12项课题。
1.1.4 物联网国内发展概况
1.物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对传感网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目前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并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进行研究。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成了2000多人的研究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和移动基站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总而言之,我国的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专利、应用与服务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在标准方面,2007年我国率先启动了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会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作了总体报告,提出了传感网体系结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和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2009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聚集了科学院、大学等中国主要的传感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积极开展传感网标准制定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旨在通过标准化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为378件。其中,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为10项和211项,分别占传感器专利总数的2.6%和55.8%;外围专利为157项,占传感器专利总数的41.5%:与国外情况大致相当。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和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的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例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结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如今中科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已率先开展紧密合作,围绕物联网与3G的TD蜂窝系统两网融合的路线,积极推动物物互联新业务,寻求3G业务的全新突破。
此外,虽然目前物联网产业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作为物联网中枢之一的RFID技术与应用在我国却早已开始。2004年,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把RFID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列入国家金卡工程的重点工作,启动了RFID的试点,并强调RFID应用的一个终极结果就是要形成一个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通互联的物联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这是国家从战略高度对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传感网、RFID技术的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纵观全球RFID产业,我国已经在高频应用领域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读写机具设计、制造到应用的成熟产业链。而在国际上重点发展的超高频领域,我国的研究与应用也正在加紧追赶的步伐。
2.物联网发展瓶颈
目前,在我国的物联网发展面临如下五大瓶颈:
(1)企业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目前,我国进入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受到限制,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2)RFID标签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大。我国制作一个标签的成本目前为几元左右,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如汽车、高档酒、门票等,而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这大大限制了物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
(3)推广中困难重重。企业使用RFID标签无形中就要增加成本,所以一般的企业不会主动采用RFID标签。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真正了解RFID作用的人还比较少,这也造成在实际推广中存在着很大困难。
(4)缺乏国家标准。在超高频领域,目前标准仍由国外组织控制。若照搬这这些标准,未来可能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这将大大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因此,尽快制定自己的超高频RFID标准迫在眉睫。
(5)行业人才匮乏。国外凭借其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而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仅有短短几年时间,技术创新人才相当匮乏,需要国家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3.物联网发展重点
根据国外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在物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应学习日本、韩国和欧盟的经验,制订完善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将物联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将有助于物联网发展,引导物联网企业进行更合理的投资,使“感知中国”有更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加快追赶物联网领先国家的步伐。
(2)应该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积累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经营管理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经验。
(3)应该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物联网的全球发展形势将可能提前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也称“物联时代”)。物联时代的到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事物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互联,实现智能互动,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