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与发展
1.2.1 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最终目的不在于这种模式与技术本身,而是为了实现企业物流的合理化,也就是通过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的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在保证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说,整个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物流成本降低的过程。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也好,第三方物流也好,都仅仅是实现物流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的手段与工具,其最终还是为了追求物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的优化。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了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计算,只有搞清物流成本的大小,才能够实施物流成本分析,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控制物流成本支出。物流成本的内涵在概念上是明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规定和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计算出来。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认识物流成本,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和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掌握,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急需解决好的问题。
1.从微观经济效益的角度观察
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成本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服务成本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从宏观经济效益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成本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对于全社会而言,物流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1.2.2 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
人们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降低物流成本,即所谓通过加强物流管理来挖掘“第三利润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成本的降低,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流通成本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成本控制的问题就随之产生了。企业注重成本管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物流成本管理便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物流发展程度不同,对物流的研究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和日本。下面以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代表介绍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同时也介绍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1.欧美国家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
从欧美国家物流成本管理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物流成本认识阶段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开始的。但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概念认识的层次上,还没有依照管理的步骤对物流成本实施全面管理。
(2)物流项目成本管理阶段
在对物流成本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或不同产品出现的特定物流问题,组织专门的人员研究解决。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及对物流成本的持久把握方面仍存在不足。到了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组织便开始出现了。
(3)引入物流预算管理制度的阶段
随着物流管理组织的设置,对物流成本有了一个统一、系统的把握,开始引入物流预算管理制度。也就是说,通过物流预算的编制、预算与实际的比较,对物流成本进行差异分析,从而达到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但是,这个阶段编制的物流预算缺乏准确性,对成本变动原因的分析也缺乏全面性,而且对物流成本的把握仅限于运费和对外支付的费用。
(4)物流预算管理制度确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推出了物流成本的计算标准,物流预算及其管理有了比较客观准确的依据,物流部门成为独立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
(5)物流绩效评估制度确立阶段
物流预算管理制度确立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形成物流绩效评估制度。通过物流部门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的把握,准确评价物流部门的工作。物流部门的绩效评估离不开其对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贡献度,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部门的永恒目标。
2.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
在日本,物流技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由重视功能变为重视成本,进而变为重视服务。物流成本管理一直受到日本物流界的重视,在长期的发展中物流成本与财务结算制度逐步相联结。在日本,对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日通综合研究所编撰的《物流知识(第3版)》将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下述6个阶段:
1)物流前期。这一时期物流只是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货物的保管和运输。
2)个别管理期。即物流成本意识的出现期。这一时期只有保管部门或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本。
3)综合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物流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开始建立物流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各种物流功能的优化组合问题。这里,生产和销售是物流的前提。
4)扩大领域时期。这是物流影响生产和销售的阶段。对于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从物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物流效率、统一包装规格、生产计划的灵活性等方面提出要求;对于销售部门,则在接受订货的计划性、订货的数量单位及交货期限等方面提出要求。在这一阶段,追求“第三利润源”的企业增多,过去曾把这一阶段视为终极阶段。
5)整体体制时期。物流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发货的新时代。为创造新的物流形象,整个公司必须取得共识。这一阶段的多数情况是建立以生产和销售人员为委员,以负责经营的主要领导为委员长的委员会制度。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之后,物流就成为生产和销售本身的一项内容。物流部门则只要运用物流知识和物流信息建立物流系统即可。
6)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时期。首先将不同商品的售出情况、发货及脱销情况、库存及进货情况与销售、生产计划进行比较,将现有库存与基准库存量(库存计划)进行比较,定期进行这一工作。找出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并据以提出解决方案,修订生产计划和与之相关的采购计划及其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的物流计划。这种修订使各个时期的计划与销售状况相适应,包括生产和物流运作的修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
相关链接
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体现了现代物流成本意识。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善尽美,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设计和运作,不断地降低物流成本,追求零库存和全面、高效、灵活、优质的服务,精益物流的特点是对消灭物流浪费的无限追求。
日本著名物流研究专家菊池康也教授在《物流管理》一书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日本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下述5个阶段:
1)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2)物流成本核算(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的标准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
4)物流收益评估(评估物流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度);
5)物流盈亏分析(对物流系统的变化或改革建立模拟模型)。
菊池康也教授认为现在日本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处于第3阶段,还没有达到第4阶段、第5阶段,物流部门的职能还落后于销售和生产部门的职能。
还有一种著名的观点是以神奈川大学的唐泽丰教授为代表的,认为日本的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而目前日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处在第3阶段:
1)明确物流成本,从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比率的角度进行管理的阶段,即主要是定量地掌握物流成本的阶段;
2)采用物流预算制度,可以对物流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的阶段;
3)正式确定物流成本的基准值或标准值,使物流预算的提出或物流的管理有一个客观的、恰当的标准;
4)建立物流管理会计制度的阶段,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这说明已到了容易进行成本模拟的阶段。
3.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自从物流的概念从日本被介绍到国内后,一开始人们对物流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物资系统,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认识的层次上。20世纪90年代初,竞争的激烈、业态的多样化导致了流通利润的下降,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物流,并注重物流成本分析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物流成本开始进入初步的研究和试验性管理阶段,但还只限于个别的企业和部门,并没有引起全社会对物流成本的关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产企业及其他流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国内一些企业内部开始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也开始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引起了社会和企业的极大兴趣,纷纷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来加强物流管理,组织专门的人员研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开始组织化。进入21世纪,我国的物流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开始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关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专著和论文。一些企业开始引入物流成本预算制度,对于物流环节的运输、储存、装卸和搬运等,都有了一些行业的定额指标。
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在物流总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成本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贫乏。
1)从企业微观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一般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无法分离。这使得许多企业仅将向外部的运输企业支付的运输费用和向外部仓库支付的仓储费用作为企业的物流成本。这种计算方式使得大量的物流成本,如企业内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等不为人所知。企业连自己的物流总成本都无法说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什么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技术,都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同时,不同企业对物流成本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计算标准不统一,不同企业物流成本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2006年国家标准GB/T 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颁布实施后,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才有了统一、明确的参考依据,但物流成本管理在企业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从社会宏观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看,在2004年10月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实施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一直没有统一、权威的数据来源。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机构运用不同方法对我国社会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得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我国1997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6.9%;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测算的我国2000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15%;美智管理顾问公司认为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20%左右。直到2004年《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发布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有了统一的标准,数据发布才得以权威化和定期化。但是,除了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定期公布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状况之外,各行业和各地区的社会物流成本统计核算工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展。
从微观上看,物流成本统计数据的缺乏会给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计算口径不同,相同行业或类型相似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服务成本水平无法比较,这对于评估企业物流绩效,促进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也是很不利的。从宏观上看,这也会造成区域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建设的盲目性。例如,对于某一个地区来说,缺乏该地区确切的物流成本数据就会导致我们对于未来该地区物流需求总量与物流需求类型预计不准确,从而产生建成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不适应当地物流需求的结果,造成资金的浪费。此外,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建立后能否有效地提高物流效率(在保证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切实地降低物流成本)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