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物流的定义及作用

在中国,不少大城市,如上海、香港、深圳、天津等,都明确把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各地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更多的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把包括物流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实现最佳物流已成为社会上企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一股宣传物流、发展物流的浪潮正在不断蔓延,与此同时,对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对物流管理实践的探索也正在不断深化。其实,物流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它算不上是什么新生事物,但是在现代社会,物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们认识物流的内涵及其作用,对于物流管理认识的提高和物流实践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物流的作用,首先需要从认识物流开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着许多阻隔,物流主要解决物品移动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地理、空间和时间的隔离,同时也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信息和某些功能的隔离,属于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隔离”,主要指以下5种。

(1)社会的隔离。它是指生产商品的人们和需要商品用以消费的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隔离,所以也称为所有权的“隔离”。在这里,生产者把所有权转让给消费者,消费者得到这种所有权,可以解决所有权的隔离,如汽车工厂生产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汽车,但是只要那些汽车仍在工厂内,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就不会体现出来,直到需要者将汽车买下驾驶着,才开始体现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这就是所谓通过流通来实现所有权的效用,而承担这种效用实现任务的,是“交易流通”,也叫“商品流通”,简称“商流”。

(2)空间的隔离。它是指生产商品的场所和消费场所的不同而产生的隔离。生产场所,特别是建厂地可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在产地建厂,其二是在消费地建厂。所谓在产地建厂,就是在原料出产地建厂,如炼钢厂建立在铁矿石出产地,这样可大大降低铁矿石的运费。所谓消费地建厂,就是在商品消费地附近建立工厂,如啤酒工厂,就不选择在生产啤酒原料的农村(大麦原料产地)建厂,而选择在啤酒的主要消费地的大城市近郊建厂,否则,啤酒在农村装瓶,重量大增,产品的运费也随之增加。为了降低产品的运费,应选择在消费地的附近建立工厂。此外,当经济高度发展和向国际化发展时,也会给上述原料补充、产品供应的模式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日本的钢铁业,所需要的原料并不依靠国内生产的铁矿石和煤炭(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日本钢铁业的发展和规模),而是从遥远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进口,并在沿海建立工厂以减少运费。像这种为解决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在地区和空间的隔离而进行的铁矿石运输,就是与物流有关的运输。

(3)时间的隔离。所谓时间的隔离是指生产商品的时间和使用商品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例如,稻谷是集中在秋季收获的,假如一下子把它吃光,那就要出大问题了。因为到翌年收割前,人们还要继续吃粮,所以从收获到消费完毕期间,需要将稻谷存储在仓库里。这样,与物流有关的“存储”就可以解决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的时间“隔离”。这叫做存储创造出时间的效用。

上述3种效用——所有权的效用、空间的效用和时间的效用,都是通过流通而得以实现的。但是,如果从实现3种效用的具体分工来看,流通中的商品流通——“商流”,担负着实现所有权效用的任务,而流通中的物资流通——“物流”,则担负着实现空间和时间的效用的任务。

(4)信息的隔离。所谓信息的隔离主要是指生产厂商对消费市场信息和流通过程信息掌握的不及时、不确切,也包括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及流通过程信息的不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及产品包装说明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信息的隔离问题。信息隔离的解决程度主要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先进性有关。

现实生活中商品的滞销、积压,甚至过期产品的报废,以及产品紧销,甚至某些产品的断档,都和信息的隔离有关。由此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信息隔离问题,其产生的效用体现了信息的价值。

(5)功能的隔离。所谓功能的隔离是指标准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需求的差异。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有:柔性化生产和流通加工,前者属于生产领域,后者归入流通领域。

流通加工概念的引入,使生产创造有形物质的效用,流通创造所有权、空间和时间的效用的分工,在某些方面并不十分明显了,这是因为生产的功能并非全部都在生产部门完成,流通部门也负责了它的部分工作。

以上5个方面的隔离,除了社会的隔离通过贸易过程消除,其余4个隔离都可以通过物流功能的实现来消除。

1.1.1 物流的概念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阿切肖(Arch Shaw)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着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这里的“后勤”是指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送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之又有了商业后勤、流通后勤的提法。此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内涵更广泛的物流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而物流的确切定义目前各国不尽相同,如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的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下的定义是:“物流是为了符合顾客的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保管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但它们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就是物资在流动过程中增加了附加值。有关物流概念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1)通常认为,物流概念中的“物”,广义地讲,指的是一切有经济意义的物质实体,即指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物质对象,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又包括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还包括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品。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根据具体的物流范围来确定和理解物的含义,这是狭义的“物”的概念。

(2)物流概念中的“流”,指的是物质实体的定向移动,既包含其空间位移,又包括其时间延续。这里指的“流”是一种经济活动。

(3)流通加工从其活动性质来说,应属于生产活动(产生物品的形质变化),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解决功能隔离问题,所以把它看做是物流功能的扩大而归入物流活动。

1.1.2 物流的几种主要观念

物流的观念和学说包括如下:

“商物分离”理论——物流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所谓商物分离,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即商业流通和实物流通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黑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因而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物流冰山”理论——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因此,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就是说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第三利润源泉”理论——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效益背反”学说——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也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简单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使存储、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成本中心”学说——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而物流是企业成本中重要的产生点,所以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因而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利润中心”学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不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

“服务中心”认识——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和增加利润。

“战略”学说——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实际上学术界和产业界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

1.1.3 物流的作用

关于物流的作用,概要地说,包括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3个方面。

(1)服务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就的那一刻,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除了非实物交割的期货交易,一般的商流都必须伴随相应的物流过程,即按照需方(购方)的需要将商品实体由供方(卖方)以适当方式、途径向需方转移。在这整个流通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物流的服务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2)保障生产。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到位,否则,整个生产过程便成了无米之炊;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就整个生产过程而言,实际上就是系列化了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运输费用而降低成本,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而减少资金占压,通过强化管理进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3)方便生活。实际上,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物流的存在。通过国际间的运输,可以让世界名牌出现在不同肤色的人身上;通过先进的储藏技术,可以让新鲜的果蔬在任何季节亮相;搬家公司周到的服务,可以让人们轻松地乔迁新居;多种形式的行李托运业务,可以让人们在旅途中尽情享受舒适的情趣……

没有了物质,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了物流,人类无法生存。

1.物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石油为首的能源、原料、材料、劳动力价格全面上涨。传统的以原材料、能源、人力为第一、第二利润源泉已经变成了企业的成本负担,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利润源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当企业有效地利用物流系统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之后,使能有效地缓解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上扬的压力,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物流还具备非常重要的降低成本的价值,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从这一新兴的产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根据美国物流专家罗伯特·德兰雷在《2000年美国年度物流状况报告》中给出的数据,美国在1980年、1990年物流成本占全年GDP的比例分别为15.7%和11.4%,1999年物流成本为9 21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 92 600亿美元的9.9%,由美国Cass信息系统公司和Prolgis公司共同主持的2002年物流调查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为9100亿美元,低于2001年的9 700亿美元和2000年创纪录的1.021万亿美元,2002年的物流成本仅占当年10.47万亿GDP的8.7%,又如东南亚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情况时发现,以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中国香港有较强的抵御危机的能力。这就是说物流不仅对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它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抵御危机的作用。这表明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物流产业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处在起步阶段,在相当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潜力,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18.5%。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0年中国物流总成本为1788亿元,约占GDP的20%。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但同时也说明中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很大,如青岛啤酒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产品配送服务系统,在1999年就降低物流费用3900万元。据世界银行估计,通过发展物流服务业,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商品周转与减少资金占用及其利息支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近年来,中国各地兴起了发展物流的热潮,如何正确认识物流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发展物流的首要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决定对它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将关系到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物流是21世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支柱性和综合性产业之一。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关注和重视发展物流业,对其地位的认识不尽一致。深圳市把物流作为与金融、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的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有的地方把它作为交通运输业,由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有的地方把它作为外贸现代综合物流。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不仅涉及农业、工业、货代、仓储、包装、堆场、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消费者等生产、经营和物流服务的企业以及客户,还涉及政府、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因此,现代综合物流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三个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其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专业化是物流的一个显著特点。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就越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物流使生产者、经营者能更专心从事生产和经营,为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更多更好的商品和劳务;使消费者能更好地满足需求;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信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更能专注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对发展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中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而物流发展后,各地区就可以依托资源禀赋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地区间合理分工和产业特色,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将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通过现代综合物流方式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发展现代综合物流不仅能使企业节省巨大的人力、运力、财力等投入,而且能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配置的方向发展。

(3)现代综合物流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的投资者在选择区域时,往往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在判断项目投资效益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因素。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宁波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迅猛发展,不仅得益于宏观上改革开放政策,而且得益于微观上的北仑深水港优势——具备高效便捷的货物吞吐条件。

(4)物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运作方式下,企业各自搞物流,不能形成经济规模,造成采购成本高,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现代综合物流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仓储、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利用率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5)物流是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运输的货源基础。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既是现代综合物流的重要条件,又依托现代综合物流提供货源保障。

(6)物流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港口(包括海港、内陆干港、空港)与保税区的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发展现代综合物流,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

发展物流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然而,中国现代物流要在提高“三个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即提高政府发展现代综合物流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物流经营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商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对现代综合物流的需求水平。

2.物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物流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物流会带来竞争优势。近几年,随着市场范围扩大,竞争加剧,有效的物流管理已被认为是提高赢利能力和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物流支持着经济交易,也是促进几乎所有货物和服务销售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了从系统的观点来理解这个角色,想象一下如果货物无法准时到达,顾客就不会购买;如果货物没有到达适当的地方,或是没有在良好的状况下到达,销售就不会成交,贯穿供应链的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早期,客户服务在许多组织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即使那些原先坚持“市场营销理念”的组织也在重新考虑客户需求驱动的含义。强烈的以客户需求驱动为中心的这种趋势仍在延续。考虑运营效率和效果,市场营销导向给组织提供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市场营销理念是一种“营销管理哲学”,它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明确目标市场的需求,并且比竞争对手更高效的是提供客户所期望的满意度。换句话说,营销理念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在营销理念的3个关键要素(客户满意、整体的信誉度和公司利润)中,物流在每一个要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任何的营销工作都必须将适当的产品(Product)、适当的定价(Price)、适当的促销(Promotion),以及在适当的地点(Place)和适当的时间(Time)提供给消费者。为使这5者相结合,物流要扮演关键的角色,尤其是要满足客户在适当的地方获得适当的产品。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只有当它可以在顾客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被买到时,才会使顾客满意。获取客户满意,需要内部和外部(供应商及最终客户)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强力物流作为支撑。

(2)物流会增加时间和空间效用。经过加工或包装运输的制成品具有某种增值效用,因为一件组装好的产品远比它尚未装配的部件或原材料有价值。对顾客来说,一辆完工的汽车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还未装配的配件。使材料成为完工的可用形态的价值或效用称为“形式效用”。产品不仅应该具有形式效用,而且应该在合适的地点、适当的时间可以被顾客买到,这样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被兑现。可以将附加在产品上的超出制造所附加价值(形式效用)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地点、时间或占有效用”。营销活动提供占有效用,而物流活动则提供地点和时间效用。

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十分关注物流所附加的价值,因为地点和时间效用的改进所产生的效益最终将反映在企业的利润之中。物流成本节约和因物流系统改进所带来的更有利的营销地位都会导致最终财务的改善。物流对产品价值贡献越多,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就越高。

地点效用是通过使产品在合适的地点被购买或消费,实现产品的增值。只有通过物流才能有效地将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从原产地移动到消费地,所以物流直接负责为产品增加地点效用。

时间效用是使某件物品在适当的时间被得到而创造的价值。如果客户在需要的时候却无法得到产品,则产品对客户就不那么有价值了。例如,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必须在生产过程开始前得到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和其他物品;或者,如果生产已经开始,在现有物资用完前得到。无法在适当的时候收到这些物品会导致代价很高的生产停顿,并使企业处于竞争劣势。

占有效用是通过让顾客拥有产品而附加给产品的价值。占有效用不是物流的结果,而是提供信贷、数量折扣和延期付款而使顾客得以取得产品拥有权的结果。物流和营销过程以占有效用而告终。

(3)物流本身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格罗斯范德·普洛蒙(E.Grosvenor Plowman)所说物流系统的5个“适当”是指将适当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价格供应给那些消费该产品的客户。

“适当的价格”这个词就体现出对成本的考虑。虽然普洛蒙的前4个适当类似于制造和营销所创造的形式、时间、地点和占有效用,增加价格因素对物流过程来说极其重要。唐纳德·帕克(Donald Parker)在大约40年以前就表达了配送成本方面的重要性:

“营销效率的改进和营销成本的降低仍然有待于将来,代表了成本经济一个主要的待开发领域……特别是营销的实物配送职能的绩效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营销的实物配送职能构成了总营销成本的主要部分。”

(4)物流是一项专有资产。从无数成功运作的公司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率的和经济的物流系统类似于公司账本上的实物资产,即同样能为企业创造超额效益。物流的能力很难被企业的竞争对手所轻易地复制。如果公司能够迅速地以低价向客户提供产品,它就能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的优势。作为物流效率的结果,公司能够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是提供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从而创造商誉。虽然现在还没有组织在它们的资产平衡表上确认此项资产,但在理论上它可以被看做与诸如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的“无形资产”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