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二 熟悉会计知识
在掌握有关税收法规的基础上,企业办税人员还必须熟悉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以正确处理会计业务,进行涉税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从而能够正确办理纳税申报,有效开展企业纳税工作。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对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确定会计期间有利于分期确定费用、收入和利润,分期确定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据以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由于会计分期,所以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两种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依据以上这些基本前提,会计人员才能确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核算内容及核算程序和方法。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指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以下要求。
(1)可靠性
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对于不同企业之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也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使不同的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
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
(7)谨慎性
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8)及时性
这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从而可以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三、会计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对象可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③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将一项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可分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收入的定义外,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的定义外,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四、会计计量
财政部2006年会计基本准则规范了会计要素的计量原则,规定会计要素在计量时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