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信息化与重点行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4.3.1 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国际汽车工业协会OIC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球汽车产量为7307.2万辆,比前一年增加了5.1%。其中,日本、美国、德国是传统的老牌企业生产强国,拥有通用、丰田、大众、福特、本田等大型跨国公司,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中国、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国的汽车产量迅猛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汽车市场。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汽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产品及企业管理与产业链合作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研发设计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汽车行业将最新技术广泛运用到产品研发过程中,研发手段不断创新,推动研发进程加快发展。全球汽车企业早已普及使用各种CAD/CAM软件来辅助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加快了新车型的上市。而最新的虚拟现实设计技术也有了广泛的应用。虚拟技术是在轿车开发的造型、设计、计算、试验直至制模、冲压、焊接、总装等各个环节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联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使设计人员或技术人员进入到所设计的虚拟汽车环境中,在计算机上进行样车设计、试验操作以及检验修改,实现了数字化产品的开发。

2.生产设备智能化

当前的汽车生产是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PLC、图像处理、智能仪表、机器人等各种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已普遍应用在汽车生产的弧焊、点焊、装配等工序中,使生产控制更加灵敏可靠、生产速度大为提高,而所需人力则大为降低。工业机器人是汽车企业常见的生产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多功能操作器,用于搬运物料、工件和工具,或通过不同的编程以完成各种任务的设备。汽车行业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有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上料/卸料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

3.产品电子化

当前,汽车产品与信息技术深入结合,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通信视听系统都已成为电子化系统,汽车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中高档轿车中采用的电子设备已经占到全部设备的30%~50%,汽车电子行业逐渐壮大。现在的汽车电子产品一般包括两类(见图4.7):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用于提供汽车行驶的辅助信息和与车辆无关的娱乐信息。

表4.7 电子产品分类

4.企业管理及产业链合作信息化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业链合作方面,汽车企业也普遍开发各种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产业链环节中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在供应链与销售管理方面,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丰田为代表的整车厂商从原材料环节开始向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技术和帮助,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该系统的功能扩充,这种帮助更为顺畅和高效;与经销商和客户的联系更加快速、频繁,售后服务更加完善,对市场需求反应更加灵敏。

【案例】 1998年,通用汽车大范围地利用PLM策略,把分布在全球的19个设计中心与供应商连在一起。设计部门在设计最新的凯迪拉克CTS和悍马H3汽车时,工程人员可以通过PLM系统即时获取通用的设计所需的资料,并与外部供应商共同制订设计、工程和制造计划,实现了1万个设计数据同步。当汽车设计的最后一步检测完成时,供应商和生产车间也做好生产准备。而在过去,供应商必须在整车厂拿来设计好的零件图纸后才能开始准备模具、组织生产。在通用汽车公司,协同设计让新品推出的周期比过去缩短了10%。

4.3.2 机械制造业

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装备制造业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机械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仅机床制造产业规模就达到了720亿美元。当前,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在它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等方面运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在加工机理、切削过程乃至所用的刀具中也无不渗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成果。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引起了机械制造业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即所谓的机械加工,而是集机械、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兴技术与新兴工业。

1.研发设计数字化

机械制造行业的研发设计数字化技术包括CAX(CAD、CAPP、CAE、CAM)技术、产品数据管理、虚拟设计、智能设计。三维CAD系统的核心是产品的三维模型。三维模型特别适合机械制造业的需求,是机械制造业CAD发展的主要方向。三维CAD系统能方便地与CAE系统集成,支持结构分析的前后处理和设计仿真等复杂设计过程,方便地与工艺和辅助制造系统集成,能提供数控加工所需的信息,如NC代码,实现了CAD/CAE/CAPP/CAM的集成。三维CAD系统具有更高级的造型工具,能够构造各种复杂的产品形状,支持产品的装配设计。采用CAE技术,即使在进行复杂的工程分析时也无须作很多简化,并且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可以使装备制造业产品在性能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原材料(一般可达20%以上),是CAX中效益最为明显的技术。CAM从CAPP数据库中获取零件加工过程的工艺信息,然后根据零件的几何尺寸和工艺要术进行加工轨迹的自动编程,并进行后置处理,生成特定数控机床的具体加工程序,并进行加工刀具轨迹的仿真,无误后进行加工。

2.数字化装备与数字化制造技术

现代机械制造广泛采用了各种数字化装备与数字化制造技术进行机械加工制造,包括单机自动化(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单元自动化(如柔性制造单元)及车间自动化。

数控机床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机床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主轴变速、工件松开夹紧、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等信息,用代码化的数字信号送入数控装置或计算机,经过译码、运算,发出各种指令,控制机床伺服系统或其他执行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要的元件。数控机床提高了零件加工精度的一致性和加工的效率,减轻了机械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易于调整,对零件的形状适应性强,有利于柔性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形成。

加工中心是备有刀库、并能自动更换刀具、对工件进行多工序加工的数字控制机床。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数字控制系统能控制机床按不同工序,自动选择和更换刀具,自动改变机床主轴转速、进给量和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轨迹及其他辅助机能,依次完成工件几个面上多工序的加工。加工中心减少了工件的装夹、测量和机床调整等时间,使机床的切削时间达到机床开动时间的80%左右(普通机床仅为15%~20%),同时也减少了工序之间的工件周转、搬运和存放时间,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信息化

在当前的个性化消费时代,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动态的制造环境中一个可使用的制造个体资源,通过建立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集成的范围逐渐扩大,向供应商和客户扩展。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包括MRP、MRPⅡ、ERP、SCM、敏捷供应链管理(ASCM,Ag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企业自身及从客户到供应商的全程供应链各个环节业务模式要进行全面重组,从而显著缩短企业对客户订单的响应周期,并有效控制产品在全程供应链上的成本。这些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解放和效率的提升,使企业从业务管理走向战略管理。

【案例】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生产的INTEGREX系列复合式车铣加工中心,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完全融合,对以复合加工机器形成的弹性生产方式加以改进,将从素材到完成品为止的所有加工工序集约到一台机器上进行,不仅实现了加工过程和刀具交换的自动化,还配备一个称为信息塔(e-Tower)的外部设备,包括计算机、手机、机外和机内摄像头等,能够实现语音、图形、视像和文本的通信功能。该系列机床可与生产计划调度联网,实时反映机床工作状态和加工进度。这就是山崎马扎克追求的“DONEIN ONE”,也就是用“一台机床,一把刀具,一次装卡”来完成生产,甚至于可以将其称为一个小小的工厂(智能化生产模块),在机器里满载了与其名称相符的许多功能。

4.3.3 石油化工业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化工业(简称“石化工业”)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深入进行中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使世界石化工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当前,世界最大25家炼油公司占世界总能力的55.1%,最大10座乙烯厂的能力占全球乙烯总能力的17%以上,最大10家乙烯生产商占全球乙烯总能力的份额为50%,HDPE和LDPE前十五大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占全球总能力的比例则分别高达59%和5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石化工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石化工业也是全球应用信息技术最广泛、最深入的行业之一,主要体现在其生产过程中,包括设备、技术、数据平台及生产管理各个环节。

1.控制设备电子化

当前,石化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如PLC、DCS、FCS),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代化的石化企业已不存在非计算机控制系统了。PLC控制系统主要用于顺序控制,新型PLC系统也兼有闭环连续控制的功能。DCS则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为一体。石化工业应用DCS,主要通过操作站对整个工业现场进行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以及对生产各部分进行分散控制,集中了常规仪表控制系统和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点,可靠性高,灵活性强,人-机界面友好,通信方便。FCS是伴随着现场测量设备的智能化而产生的先进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全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网络化和良好的开放性。石化工业使用的FCS的典型产品有FF、World FIP、Profibus-PA,通过应用FCS,一方面将现场测控设备互联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网段、不同现场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与上层管理控制网络连接和实现信息沟通,把企业信息沟通的覆盖范围延伸到工业现场。

2.优化技术智能化

在石化工业中,被控过程往往具有强耦合性、不确定性、非线性、信息不完整性和大滞后性等特征,并存在苛刻的约束条件,常规的控制技术因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习惯和错觉而异,装置的性能处于漂移之中。现代的石化业,已大量采用智能优化技术,有效地控制多变量、有约束条件、大时滞、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等过程,并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在关键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实施智能优化技术,通常能降低关键过程变量的标准方差达到50%以上。石化工业所应用的智能优化技术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由于智能控制技术的难度和实施的复杂,目前这项技术主要掌握在为数不多的从事智能控制优化的软件公司中,如美国的Setpoint公司用于分馏塔控制的先进控制软件SMCA和Dynamic Matrix Control公司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DMC。

3.大量采用实时数据库系统

在大型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实时数据的处理、存储和集成问题。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极快的查询和更新,满足实施应用的需要,石化企业采用了实时数据库系统。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通过高效的压缩技术和海量的存储技术,保存了大量的生产过程数据,以随时掌握装置的运行状况,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关键数据的监控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使生产的运行状态保持平稳。当生产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地做出反馈;通过对生产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实时数据库系统与现场控制设备直接连接,可使企业管理层得到来自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实时管理控制一体化,更可使管理信息系统实时、高效地运行。

4.普遍应用生产执行系统

在石化工业中,生产执行系统(MES)通过控制包括物料、设备、人员、流程指令和设施在内的所有工厂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它所含的软件模块包括物流数据校正系统、质量监控模块、实时调度模块、计量监测和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流程模拟模块、故障诊断及安全管理模块、油品调和系统、油品移动与罐区管理系统。例如,油品移动与罐区管理系统,以罐区为中心进行油品移动量、油罐库存量和油品质量信息的集成,实现油品移动量和库存量的准确计量、统计和监测,实现油品移动和油罐规范化操作,避免油品质量事故;实现油品质量跟踪和油品优化调和,满足油品环保指标,减少质量过剩;实现罐库区优化调度和库存优化管理。根据发达国家石化企业的估算,采用油品移动与罐区管理系统可降低30%的综合油品的损失,是石化企业综合优化的关键环节。

【案例】 壳牌石油公司向仿真科学公司(Sim Sci)转让过程仿真软件Opera,将Opera与PRO/Ⅱ软件组合成Remeo,使壳牌公司用于全厂优化的技术与Sim Sci图像用户接口,以及严格的热动力学技术融合在一起。

4.3.4 金融业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也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晴雨表”。因此,金融业也是发达国家竞相占领的重要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为主导的全球金融业发展格局。全球金融业多年快速持续发展。根据著名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公司(Oliver Wyman)调研结果,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7年全球金融服务行业市值下降2%,降至10.5万亿美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全球金融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亚洲金融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尽管如此,信息技术还是给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极大地催生了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创新了金融业的商业模式,拓展了金融业的发展环境,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业务操作信息化

现代金融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展而逐步形成和推进的,其信息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如表4.8所示,广泛采用自动记账和支付处理系统、自动提款机、集中竞价撮合技术、数据处理系统、信用卡支付系统、保险精算技术、信用评级系统、价值增长网络等技术,引发了6个主要功能领域的变化。“今天,金融服务市场已高度竞争化、创新化和全球化……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变革的极大部分并非是由发动法制改革来推进的。更多的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和理论金融学的进展为其首要推动力;它们的联合作用事实上削弱了经济障碍和监管障碍。”(格林斯潘1999)

表4.8 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中的应用历程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2.金融产品个性化

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更为重要的表现是金融业的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几十年来金融业纷繁多样的创新活动,金融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拖滞。信息技术能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实时识别、度量和控制金融风险,使复杂金融产品的交易成为可能,从根本上重新形成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以及这些产品的推广和被最终用户的接受、使用过程。在产品创新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使各种投资及避险渠道效率越来越高,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如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衍生金融商品与指数商品,相继出现于市场,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商业模式多样化

在渠道创新方面,现代金融重点在于与网络服务和手机服务的结合。目前网络银行能够为公司和零售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包括现金管理、在线资金转移、自动票据交换交易、账单查询和支付、下载交易信息、借贷服务、投资活动等。手机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的用户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北美、西欧和亚洲地区。根据ePaynews资料统计,全球银行在无线服务的投资不断增加,2005年北美地区为6987亿美元,西欧和亚洲分别为5831亿和4433亿美元。渠道创新的极端特例表现在: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没有传统银行经营网点的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它创立的全部费用仅为100万美元,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费用,其经营成本也远远低于传统银行。

【案例】 信用风险管理的Basel II协议于2006年生效后,各家银行重新审视它们的负债。花旗银行采用Polaris Software公司提供的中间件,可以跟踪客户在多个账户间的活动,不管客户在使用呼叫中心还是网上银行,因而使得花旗银行可以准确评估银行的总负债。此外,客户的活动与活动渠道的更为紧密联系使得花旗银行可以改进自助服务的质量,以提高客户使用自助服务的频率,随着在线交易活动的增加,营运成本也大大减少。

4.3.5 现代物流业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创新,使得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信息技术改造后,物流业已成为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推动“无国界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构筑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应用领域来看,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应用到了现代物流业的信息采集、分拣、运输、仓储、装卸、加工、管理、配送和营销等各个环节。

1.信息采集与识别电子化

现代物流通过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快速、准确采集和识别。尤其是RFID应用于铁路货车车号识别、集装箱式运输时,克服了人工抄录造成的劳动强度高、出错概率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应用于公路运输收费管理时,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自动征收与管理;应用于人员车辆出入管理时,可快速、准确地记录下所通过的车辆或人员信息及通过的时间,提高了现代物流的效率与准确性。

2.运输智能化

现代物流运输借助众多的信息技术,如GPS/GIS、条形码系统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等,实现了对包括运输资源(运输工具、运输方式和人员等)和运输任务(计划、运输中和完成后)的信息管理以及对货物运输的动态跟踪管理等。尤其是智能交通系统ITS,它是将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及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缓和了道路交通拥挤和堵塞,减少了交通事故,提高了现代物流的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可见性。

3.仓储自动化

自动化仓库是实现现代物流仓储信息化的重要设施,它一般是指使用几层、十几层乃至几十层高的货架用于储存单元货物,并用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与搬运设备进行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仓库。自动化仓库依赖通过自动寻址技术快速、准确地寻找存放、提取货物的位置;采用系统自动识别技术,在关键部位配备自动识别装置,将每一处所获取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并进行统一处理,从而实现了对货物的自动跟踪;应用堆垛机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对搬运设备(堆垛机等)、运输设备(输送机、小车、转轨车等)进行自动控制;安装监控调度系统,通过监控系统,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以便操作人员对现场状况进行监视和控制,并进行紧急操作;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指挥仓库中各个设备的运行,完成整个仓库的作业管理和账目管理,并且实现与上级系统进行通信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4.分拣自动化

自动分拣系统是现代物流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及分拣道口组成。它采用大生产中使用的流水线自动作业方式,不受气候、时间和人的体力等限制,能连续、大批量地分拣货物;采用条形码技术来识别货物,使得分拣误差率极低;它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使用,减轻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人员的劳动效率,甚至做到无人化。

5.企业管理及供销信息化

现代物流公司普遍应用了跨部门、甚至跨国界的企业管理及供销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适应企业运营特点的同时,结合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改善了企业整体运作效率,规范了企业运作。产业链各环节对该系统的使用,使制造商与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与其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与收货人等所有环节高效地沟通,从根本上改进了企业在商品运作过程中与下游的代理商、经销商之间的沟通方式、产品销售方式及服务方式,增加了用户和供应方的信息联系,快捷地提供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及客户所需的服务,在费用无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确保了供应商在渠道中的领先地位。

【案例】 德国不来梅物流公司所应用的部分信息技术,如图4.9所示。

图4.9 德国不来梅物流公司所应用的部分信息技术

4.3.6 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

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列入战略议程,以争取本国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的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渗透性最强的产业门类。近年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15895亿美元(见图4.10),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销售收入超过90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平稳增长态势为主,总量规模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将继续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并且逐渐由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由整机转移向元器件转移转变,由单一企业转移向组团式转移转变,由硬件制造业转移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移转变,由生产转移向生产和研发共同转移转变。在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竞争不断加剧,出现了几大生产中心、技术中心、运营中心甚至服务中心的竞争,这其中包括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崛起的竞争势力。

图4.10 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① 2007年为预计数字。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电子卷)》。

全球IT产业重点地区分布如图4.11所示。

图4.11 全球IT产业重点地区分布图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互相融合,带动了全球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陈出新,数字化成为各领域产品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这些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通信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数字电视广播已在全球很多国家试播;数字音频广播也已进入商品化阶段。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C和TⅤ的融合,使电视机、计算机、通信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应运而生。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电子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建筑、轻纺、冶金等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业门类,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2.软件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软件产业作为各国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抢得发展先机,确立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引导和促进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2000年以来,全球软件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6%~12%之间,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06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达到8750亿美元(见图4.12和表4.9)。虽然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15%~20%的高速增长相比,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但仍高于全球GDP3.5%左右的发展水平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等,《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4月。。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图4.12 全球软件产业规模及其增长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2007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表4.92004—2006年主要国家软件产业规模及占全球份额

资料来源: 根据《2005—2006年度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和《2007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随着软件产业发展不断呈现出规模化、服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点,软件外包服务已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根据《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到3088亿美元,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热点。从业务类型来看,软件外包已从较低端如数据录入等开始,逐步增加软件设计、开发与维护的比重,并逐渐向高端的、含有IT咨询成分的方向发展。从外包市场来看,全球软件需求量、发包量最大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分别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40%和10%,其中,美国有超过70%的软件企业都选择了将软件外包作为重要业务,每年软件订单的规模约1400亿美元,大约有20%的软件订单需要发往国外委托加工。从软件接包的对象看,主要集中于印度、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其中,2006年印度软件外包产业总出口达到了313亿美元,占其国内软件总产值的近8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5—2006年度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年2月。。从发展趋势来看,新兴的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适应客户对成本、速度和灵活性的需求,将成为今后软件外包的重要内容和投资热点。

3.电信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世界电信运营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历了上百年的演进,但真正出现飞跃性的发展,其实只是在近十余年当中才得以凸显。这一特有的发展历程与态势,是由技术飞跃性进步、市场需求与体制变革有效互动而成的综合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电信业的发展列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电信运营业迅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全球电信始终保持增长态势(见图4.13),增速起伏较大,1999年和2004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1.3%和18.0%,其他年份增速都在9%以下,2006年增长最低为4.3%,达到1.49万亿美元。电信业新投资主要在印度、中国、东欧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市场,但发达国家的电信运营商仍是该行业的主导者。

图4.13 全球电信市场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ITU。

2006年全球十大电信运营商排名如表4.10所示。

表4.10 2006年全球十大电信运营商排名

资料来源:Fortune。

当前,通信设备已经成为组织、个人的基本必需品。全球电话用户规模飞速扩大,其中移动电话增速迅猛,虽然近年来增速回落,但也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2007年年底已有33亿户(见图4.14),普及率达到49%;固定电话用户规模则停滞不前,2007年为12.75亿户。

图4.14 全球固定与移动电话用户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ITU(2007年为估计值)。

移动、宽带、数据成为全球电信业务发展的主体。现今的电信业务已从过去的普及增长型向内容、内涵个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由过去的业务基本型、基础性向价值增值、体验型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移动、宽带、数据逐渐成为电信业务发展的主要部分。首先,移动用户数在2002年就已超过固定用户数,移动通信业务也随之成为了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支柱性业务,其收入位列各项电信业务之首。其次,各种宽带技术被市场广泛接受,宽带应用已超过窄带应用。XDSL技术在亚太地区是市场主流;而WiMAX则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可,2007年全球固定及移动WiMAX用户的数量达到了220万,多数为固定WiMAX用户,美国、日本正加紧WiMAX大规模商用的步伐。再次,各种数据业务使用量高速增长。在电信网络中,目前IP电话、短信、GPRS、WAP等数据业务量保持着40%~50%的年增长率,而语音业务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0%,全球电信网上传送的数据业务量已超过语音业务量。音乐下载依然在全球市场流行,通过手机分享照片和视频博客也因3G的到来成为近期的应用热点,手机钱包和手机信用卡等手机金融支付技术和应用在NTT DoCoMo的引领下也在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