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论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你要了解的:与论文相关的人、事、规则和要求

第1章

发表高质量论文,应该知道的那些人和事

1.1 好论文不是写出来的

1.1.1 好论文长什么样

星期一的早晨,天空中下着毛毛细雨。尽管有些堵车,但K教授还是如往常一样在8:30准时打开了办公室的窗户。一股春天的风夹杂着雨和窗外丁香花的味道扑面而来。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窗换气,这是K教授多年养成的习惯。

图1-1 K教授和牛同学

今天早上,他的研究生牛同学和他约了时间,要讨论一些做研究和写论文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里,在这本书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K教授和牛同学,并参加他们关于研究和论文的讨论,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9:00整,牛同学敲开了K教授的门:“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什么样的论文算优秀论文,它具备哪些特征?这样我写论文的时候也多多注意。”

“哦,好吧……”

优秀论文是受读者喜爱的论文,读者读过之后,能有所收获,获得启迪和帮助。科技论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章。它的读者是专业背景很强的人,对文章的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要求很高。

一篇好论文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创新性成果

新研究成果是优秀论文的重要特征,也是论文最能吸引读者的地方。像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科技期刊都将内容的创新性放在首要位置。它们很清楚读者之所以喜欢它们,就是冲着那些新东西去的。

那么,什么是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创造、发现与已有东西不同的新东西。按照不同的标准,创新可分为多种。在这里,介绍最常见的几种。

从创新对象角度看,有理论创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 理论创新:指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改进现有的理论、方法。
  • 过程创新:又叫做工艺创新,即流程、工艺、设备及其组织方式上的创新。
  • 产品创新:指首次面世的产品或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如首款iPad平板电脑。
  • 技术创新:指发明创造出新技术。

按创新程度,创新可分为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

  • 突破性创新:对现有成果的颠覆性改变。
  • 渐进性创新: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连续的、小的改进。

从创新组织方式角度,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创新。

  • 自主创新:由创新者独立完成的创新。
  • 集成创新:将各种组成要素集成、优化实现的创新。
  • 引进创新:通过引进技术、方法等实现的创新。

神行太保小密探

Nature与Science

Nature是由英国出版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极高声誉的学术期刊,也是一份引用率很高的科学期刊。该刊由天文学家、氦的发现者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于1869年创办,是一份跨学科的综合科技期刊,读者主要是各学科的科学家。Science也是一份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极高学术声誉,该刊在美国出版,由纽约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于1880年创办,曾先后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与Nature一样,该刊主要刊登原创性科技论文。

Nature杂志 Science杂志

创新分类,对在论文写作时总结创新点,有重要启发价值。参考创新分类,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取可写的新东西。

新东西会让人吃惊、欣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科研中,创新性工作可能规模很大,也可能很小,具体落实到论文写作上,应如何体现呢?在信息科技论文中,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原始型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算法、协议等。
  • 改进型创新:对方法、协议、系统、定理等的完善、改进。
  • 集成型创新:将不同方法、系统集成在一起而实现的创新。
  • 引进型创新:引进其他学科的方法,解决本学科中遇到的问题。

这几种创新是作者在论文写作时可以从工作中分析、总结的,同时也是他们在做研究时应当注意和考虑的。

2.提供对读者有用的信息

论文内容对读者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与论文对应的研究应当意义明确,结果对读者有帮助。例如,基础理论成果应当能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应用性成果应当能够解决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即使是探索性研究、文献调研,没有产生什么理论或应用成果,作者也应当将研究背景、现状、没有解决的问题调查清楚,以便读者看后能有所启迪、收获。其实,将问题论述清楚,指明研究方向,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成果。1742年,普鲁士数学家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提出的那个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的问题就是一个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

神行太保小密探

普鲁士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他的著名问题

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年),普鲁士数学家、俄国沙皇彼得二世的老师。他主要研究数论,与当时欧洲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Paul Euler,1707—1783年)和尼古拉斯·伯努利(Nicolaus I Bernoulli,1687—1759年)有密切的联系。

哥德巴赫

1742年6月7日,歌德巴赫给欧拉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德文信件中,他先称颂了一下欧拉解决了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3个质数之和。6月30日,欧拉兴奋地回信说他觉得哥德巴赫的这个猜测是对的,但无法给出证明,并说:“在你的基础上,我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2个质数的和”。他们在这次书信来往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后来,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被称为“弱歌德巴赫猜想”的新问题:任一大于5的奇数都可写成3个质数的和。相对而言,最初的问题被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强哥德巴赫猜想”如被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也将不再是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被提出后,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的数学家倾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但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中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分别于20世纪50~60年代在这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2012年,澳大利亚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弱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进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提出歌德巴赫猜想的那封著名的信

3.内容真实可信

与论文相关的绝大部分工作不是写作,而是研究本身。研究为论文提供素材、论据。论文中论述的研究结果应当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理论证明,介绍的方法、实验应当是可重复、可再现的。除了成果的优点、创新点之外,论文还应当包括一些“负面信息”。作者应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果,说明成果的局限和不足,描述清楚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和成果应用的限制条件。有的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成绩,回避成果的不足和局限性,夸大成果价值,反而让人们觉得论文虚假、不可信。

4.易于阅读理解,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

论文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的一种书面形式,可以将它理解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笔谈。试想在谈话的时候,存在语言障碍,说话人彼此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那会是什么感觉?因此,首先要说明白,否则即使成果非常优秀,也很难被大家所知。论文表达的是作者的新思想,呈现的是作者的新成果。这些在论文中应当论述清楚。因此,语言文字不仅要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错误,而且应当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虽然不要求科技论文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形象,但是应当做到清晰、明了,让读者喜欢。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具备这些特征的好论文呢?

1.1.2 以研究为中心:Simon的论文写作模型

写论文要以研究为中心?是的。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个人:Simon Peyton Jones。

Simon是微软剑桥研究院的计算机科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2004年,他当选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会士(ACM Fellow)。2011年,因在函数式语言编译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ACM的“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奖”(SIGPLAN Programming Languages Software Award)。

多年的科研工作使Simon对研究和论文写作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在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优势和总结写作心得的基础上,他给出了两个关于论文写作的模型Simon Peyton Jones,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Microsoft Research,Cambridge,2011.,如图1-2所示。在这里不妨称它们为Simon论文写作模型。

图1-2 Simon论文写作模型Simon Peyton Jones,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Microsoft Research,Cambridge,2011.

Simon论文写作模型包括两个子模型。从表面上看,第一个模型似乎更合理,但Simon推荐使用第二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论文写作在研究工作没有完成之前就开始了。这样做,可以使创新思想在研究开始之前更清晰,并让论文大纲统领研究工作,使写作与科研交替并行,效率更高。

由这两个模型不难看出,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研究工作为论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如数据、方法、结论等。研究是否扎实,结果是否理想,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可以这么说,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它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1.1.3 什么是研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研究。一言以蔽之,研究就是在新思维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系统地探究新事实,证实新思想,创建新理论,解决新、旧问题的过程。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工作有差异,但一般都包括如表1-1所示的活动。有时候,这些活动的开始顺序、执行次数可能稍有不同,但性质和内容大同小异。

表1-1 研究包括的主要创造性活动

不难看出,论文是研究活动的结果,也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顺便说一句:Simon写作模型1将写作安排在做研究之后,显然不太合理。因为,科研活动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有时候有些活动需要反复进行。Simon写作模型2要更合理一些。

给出了研究中的创造性活动之后,下面对研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大家更清楚什么类型的研究活动可以产出什么样的论文。

依据研究进程的推进程度,科研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建设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如表1-2所示。

表1-2 从进程角度对研究分类

按照研究产出性质的不同,科研可分为原创性研究和集成性研究。如表1-3所示。

表1-3 从产出性质角度对研究分类

从应用角度,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表1-4所示。

表1-4 依据应用情况对研究分类

从对研究的分类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写出的论文也是有差异的。与之对应,发表论文的期刊、论文面向的读者也不相同。例如:探索性研究结果停留在问题定义层面,单纯以它为基础写一篇长文恐怕很难,但以短文形式将结果发表往往比较合适。基础研究成果通常发表在理论性很强的期刊上,搞应用开发的人一般不会看这种论文。

因此,了解所从事科研工作的类型,给自己的研究定一下位,对规划、撰写优秀论文是非常有用的。

1.1.4 怎样做研究才能写出一流论文

怎样做研究才能写出一流的论文?

牛同学一直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其实,许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K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写出一流的论文,首先要有一流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流的研究题目。只有向着一流的目标努力,才可能有一流的结果。

确定研究题目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让导师或资深研究人员帮助确定一个。不过对科研人员来说,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如何自己寻找一个好的研究题目。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样的题目是一个好题目。在这方面,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计算机系的Dianne P.O’Leary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Eamonn Keogh教授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O’Leary教授认为一个好题目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Dianne P.O’Leary,Finding a Topic and Beginning Research,http://www.cs.umd.edu/~oleary/gradstudy/node9.html#SECTION00091100000000000000.

(1)问题新旧程度和研究者密度适中。要研究的问题最好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比较”新而不是全新的问题?新问题容易出成果,但是如果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问题,那你就成了真空中孤独的研究者。没有同行交流,研究会非常困难。如果问题比较老,研究者很多,大家都挤在一块地里“挖金子”,动作稍微慢一点,“金子”就会被别人抢走。没多久,“金子”就会被挖得所剩无几。如果再来得稍晚点,就很难挖到了。所以,问题的新旧程度要适中。这样,既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有足够的“金子”可挖。

(2)可能会产生一组好结果:题目可以被切分成多个可操作的子问题。随着研究的推进,可以不断有成果产出。

Keogh教授对好题目的看法比较有趣,他认为好题目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Eamonn Keogh,How to Do Good Research,Get it Published in SIGKDD and Get it Cited!the 15th ACM SIGKDD Conference,Paris,France,2009.

(1)问题要有价值。对这一点,Keogh教授说得比较实在。他觉得:如果解决了一个问题,你可以因此挣大把的钞票,可以救别人的命,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一门新语言……,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好题目。其实,Keogh教授是在说:对别人来说,研究结果应当是有用、有价值的。

(2)有实际数据支持。谈到这一点,Keogh教授调侃了一下:分析尼斯湖水怪的DNA结构很有趣,但是谁能弄到水怪呢?

(3)可以循序渐进地解决。在这一点上,Keogh教授与O’Leary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问题应当可分解,可分步解决。有些题目可以使人要么一举成名,要么什么也得不到,这样的研究风险很大,并不适合没有经验的科研新手。

(4)成功与否可度量。有些问题很重要,也不是尼斯湖水怪DNA结构那样的“神仙问题”,也可以分解,但是就是很难衡量研究是否有进展,很难判断研究是否成功。这样的问题比较麻烦。

神行太保小密探

尼斯湖水怪之谜

尼斯湖水怪(Loch Ness Monster)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吸引人的谜之一。尼斯湖(Loch Ness)位于英国苏格兰北部。据说,这个碧波万顷的湖里生活着一种蛇颈圆头的巨大怪兽。关于尼斯湖水怪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565年。那一年,爱尔兰传教士哥伦布和朋友阿德曼在湖中游泳,遇到了水怪。后来,阿德曼把这件事记在了他写的一本名为Life of St.Columba的书中。自那以后,不断有人说看到过水怪。有人甚至拍下了水怪的照片和录像。例如:2007年5月26日,一个名叫Gordon Holmes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拍到了据说是水怪的一段录像。

尼斯湖水怪StaraBlazkova,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ochneska_poboba_museumofnessie.jpg.2012-11-14.

尼斯湖水怪吸引了不少科学家、探险者,但谁也没有捕捉到过,甚至近距离观察到过它。例如:1968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系主任D.Gordon Tucker教授曾用声呐设备搜索水怪,无果而终。尼斯湖水怪至今仍旧是个不解之谜。

英国苏格兰北部的尼斯湖Gregory J Kingsley,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och_Ness_from_Urquhart_Castle_-_kingsley_-_30-JUN-09.jpg.2012-11-14.

知道了什么是好题目,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题目呢?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1)阅读论文。通过大量阅读论文,了解所关注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没有解决的热点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

(2)与同行交流。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协作,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与应用领域专家交流。应用领域专家可能不懂与你所做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实际的应用需求。通过分析这些应用需求,可以提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医生不懂视频数据处理算法,但是他们有通过远程医疗设备实时获取病人高清图像的需求。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可以选取视频压缩、实时流媒体方面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

(4)利用好综述性论文。综述论文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研究选题有很大帮助。

确定了好的研究题目,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这需要合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很重要。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沿着不同的道路去罗马所花的时间和费的周折显然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当你满头大汗,好不容易到达罗马的时候,却失望地发现:很多走另外一条路的人早已到达,并且已经开始在那里游览大竞技场了。

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窍门,有哪些重要问题需要注意,IEEE会士(IEEE Fellow)、美国密歇根大学宇航系(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Dennis S.Bernstein教授有不少心得。他在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上撰文共享了自己的经验Dennis S.Bernstein,A student’s Guide to Research,February 1999:102-108.

(1)抓住问题的关键,尽量避免细枝末节的次要因素对核心问题的影响。这样,有助于产生有价值的成果。

(2)注意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地方。搞清楚产生矛盾的原因,矛盾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可能产生创新的地方。

(3)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多提出假设,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并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4)注意对极端情况的分析,如分析在极大、极小、零、等值等条件下所提出的方法的效率等。

(5)虚实结合。对具体个案进行研究,内容翔实,容易深入,但缺少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对抽象问题进行研究,有全局观,但缺少具体案例的支持,整体规律也很难把握好。在研究中应当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从多个具体案例研究中抽象出通用的理论、方法,然后将方法、理论运用到个案中,使之得到验证、完善。

(6)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然后逐一检查、研究。有时候,研究可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应尽可能对所有可能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1.1.5 有一个好Idea就一定能写出好论文吗

很多人都说:要写出好论文首先要有一个好Idea。可是有了好Idea就一定能写出好论文了吗?当然不是。

例1

牛同学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对软件演化很感兴趣。自己也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就写了一篇论文投稿到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但稿件很快被拒了,原因是:论文的Idea很新颖,但是论据不够充分。审稿人建议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论文完善后再投。

有好Idea只是给写论文开了一个好头,后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那么,如何将好Idea变成一篇优秀论文呢?

(1)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路中所涉及的问题。在思路很宽泛、很抽象或很模糊,不好实现的情况下,应先将思路细化、具体化,或者将它分解成较小的、可操作的任务。如果思路太侧重技术细节,应先将思路聚拢,分析出其中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是分析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而不是描述性、事实性的问题,例如:×××是×××吗?因为,只有分析性问题才有研究的空间。

(2)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和任务,制订研究计划。思路固然好,但仅有思路是不够的。再好的思路,没有实现,也等于没思路。为了将思路落到实处,必须将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清楚。搞清哪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将好思路落实为好方法、好实验、好结果,并获得实实在在的论据。

(3)用有力的证据证明思路是正确的、有新意的、有价值的。如果思路与工程实践相关,就应将相关方法、环境交代清楚,并采用实际的、工程化的数据,进行验证。如果思路需要做实验,就应采用合理的设备、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如果思路与理论模型相关,就应用数学工具进行证明,寻找论证支持。如果思路的落实需要数据处理及相关结果的支持,就应从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的角度寻找论据。此外,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涉及的方法、证明应当是可以重复的、可再现的。

(4)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十分艰巨、重要的任务。评价是否合理、可信直接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论文评价部分既要分析自己工作的优势、特点,又要分析它的局限、不足;应将研究结果与已有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对比分析。

1.1.6 高产、高被引论文作者的经验

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议论:A君真厉害,能发表那么多高质量论文,他有没有什么诀窍啊?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的科研很出色,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如: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Harvard University)的George M.Whitesides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高产作者。1962年至2011年,他共发表了1136篇论文,其中的一篇被引用了5000多次。一篇论文被引1000多次,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当然,还有一些成绩不凡的论文作者。在这里我们不妨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有高效的研究团队。在高效协作的团队中,科研任务由不同成员分担,每个成员都在协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在团队讨论班、汇报会上,不同观点、方法相互碰撞,容易产生创新性思路。有时候,人们在会议上不经意间谈起的想法就是很好的新思路。在论文写作中,分工合作,各部分内容分头由专人负责,可以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团队成员学术活动活跃,无疑也扩大了研究工作的影响,增加了论文发表的机会。

(2)建立良好的学术网络。通过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担任同行评审人等活动建立良好的学术联系。让更多的同行了解自己的工作。要知道,不少同行也是学术期刊的编辑、评审人或国际会议的组织者,他们的意见、建议有助于改善自己的研究,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积极向学术期刊编辑“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乐于将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在自己负责的刊物上发表。积极向同行们“推销”自己的成果,让他们了解它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学术声誉。这有助于成果的发表和推广。

(3)善于合理地规划研究和写作。论文写作与研究工作是紧密结合的,高产作者善于合理地安排写作。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研究的推进速度,知道什么时候该写什么样的论文;能够将写作与研究交替进行,在研究中有的放矢地去寻找论文写作需要的东西,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将不同的结果放到论文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用论文去统领研究,让研究与写作平稳有序地交替进行,研究结束,论文的主体也就出来了。不少人觉得应当拿一段相对完整的、较长的时间来写论文,比如一个假期。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写论文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做补充研究,而且这些工作一时半会无法完成。那些拿出假期来写论文的人,往往发现在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之后,论文没写好,假期也泡了汤。

(4)会享受痛苦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能做到逢投必中,也没有一个人能使自己的论文完美无缺。投稿之后的漫长等待、严厉的评判、让人失望的退稿,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是每个论文作者经历过的事情。不同的是,高产作者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论文写作、发表中的问题,善于从失败、挫折中总结经验;能够理智、正确地对待修改意见。有时候,一篇反复修改了N遍的论文,又收到了修改通知。这种事若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一看到修改意见就想吐了,但高产作者能够客观、冷静地对待。高产作者中几乎没有人说自己喜欢写论文,但他们都能乐观地享受这个痛苦的过程。

(5)有序、节奏平和地写作。慢工出细活,将论文规划好,让写作任务按照平稳的节奏有序进行。不要下个月就要业绩考评或评职称或论文答辩了,才想起该写的论文还没有写。不只是中国,论文发表情况也是一些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考评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比如美国、加拿大大学教职人员的Tenure Review就是一种将论文发表情况考虑在内的考评。他们的经验是为了Tenure Review而突击写论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神行太保小密探

Tenure、Tenure-track与Tenure Review

Tenure又称Academic Tenure、Life Tenure,是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种无固定劳动合同期限的职位,一般都是高级学术职位。在我国,有时候将Tenure翻译为“终身”,因为拥有这种职位的人,在不犯大错的情况下,通常是不能被解职的,相当于终身制。要想成为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首先要进入申请到Tenure-track的职位,这样才有了竞争终身教授的资格。Tenure-track制度是一种不能晋升就必须走人的制度。例如,一个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在一定期限内如果不能晋升终身副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那他就必须走人。大学里的终身职位一般有,如终身副教授、终身教授两种。除了终身职位之外,还有一些Non-tenure职位,如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教授。每隔一段时间,申请人所属机构会举行一次Tenure-track职位评审,目的是检查、评估终身职位申请人的学术表现,考虑是否授予终身职位。这种就是Tenure Review。获得终身职位的人也要定期接受审查,这种审查叫Post-Tenure Review。接受评审或审查的人要提前向the Tenure and Promotion Committee递交相关材料,其中包括论文发表情况。

据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的统计Non-tenure-track和Tenure-track的职位在美国大学中各占一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国、加拿大大学都采用Tenure制度。AAUP的统计显示,只有52%的人支持这一体系http://www.aaup.org/NR/rdonlyres/24F16690-1B9C-4C9A-B1AF-2973B601A0BB/0/FullTime-Faculty.pdf.

(6)每次投稿都有充分准备和必中的信心。每次投稿之前都作充分的准备,将论文尽可能地完善,除了创新明确,论据充分之外,语言文字也要准确无误,达到直接可以发表的要求。有不少作者投稿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这次投稿就是试一下,不被录用也没关系,审稿人给些意见,可以帮助我改进、提高。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稿件质量往往高不到哪里去。结果往往是退稿,这不仅浪费了编辑、审稿人的时间,也浪费了作者的时间。不过,在稿件被拒的时候,倒是提倡作者有这样心态。

(7)注意交流写作、投稿经验。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不断总结经验。与经验丰富的同行交流研究心得、写作技巧,可以很快地提高自己发表论文的能力。发表论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个中国人都会中文,但李白只有一个;每个英国人都会英文,但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能写出像《哈姆雷特》那样的作品。写科技论文也是这样。每个科研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能写出高被引用的论文。每篇论文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所有作者,在论文发表前后都收到过各种意见。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严厉的批评将有助于做出优秀论文。

神行太保小密探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全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Prince of Denmark),又称《王子复仇记》,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的巅峰之作,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并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8)最后强调一点:重视学术交流。这一点放在最后,并不是说它不重要,用一句英语来说就是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高产作者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他们是各种小组讨论、学术会议的活跃分子。学术会议、报告都是学术交流的有效形式,通过交谈、提问,可以让同行更加关注自己的研究。高产作者善于从交流中发现研究合作者,获取新思路,并将新思路系统化、合理化。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他们还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获取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动态,并有将发现的新思路记录下来的好习惯。大家都知道,好思路是好论文的起点。

David Chapman曾经总结了一些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做研究的经验,传授给那里的研究生们。其中,他谈到了做研究、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的关系及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次,一个MIT AI Lab的研究人员有了一个好Idea,但拿不准这个思路到底新不新。于是,她快速实现了一个不是很完善的原型,然后写了一个论文草稿,发给了她的10个朋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朋友们觉得那思路很好,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又将草稿传给了自己的朋友。就这样,不断有人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修改了草稿,向AAA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会议提交了一篇5页的论文。6个月后,该文在会议上发表。之后,她又根据在会议上获得的意见,进行了研究,并将5页的会议短文扩展、修改成一篇长文,投往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J)。在接下来的2年多的时间内,论文被同行反复评审。她根据评审意见不断加强工作,修改论文。最后,论文在AIJ成功发表David Chapman,How to Do Research at the MIT AI Lab,MIT AI Lab,1988.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作者从有一个新想法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大约经历了3年的时间。其间,她通过团队内部交流、学术会议、论文评审等形式不断与同行交流,获取反馈意见。根据意见,她不断加强研究,反复修改、完善论文。最终使论文在AIJ发表。

1.2 与论文相关的那些人: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人和出版人

作者在写论文之前,应当清楚:一篇论文的顺利发表与哪些人相关?他们在论文发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2.1 读者

我们谈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关键人物,为什么要先从读者(Reader)谈起呢?原因很简单,读者是论文的消费者,期刊、会议乐意发表的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对读者没有价值的论文是没有人愿意发表的。那么,我们就首先看看读者关心哪些问题,有什么需求,想看什么?

科技论文读者,不同于普通报刊的读者,他们是科研人员,是论文的潜在作者。与读散文、新闻不同,他们读论文不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要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科技论文读者希望看到的是对自己工作有帮助、有价值的论文。现在,论文浩如烟海,看论文不比看小说,并不是一件轻松加愉快的事。读论文时,读者希望论文既要有深度、广度又要易读、易懂;希望能花最少的时间,快速在论文中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科技论文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读者实际上是作者的同行。作者了解读者需求,实际上是了解同行的工作需求,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只有反映、解决了当前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受读者欢迎。读者会对论文进行评价,并在工作中引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论文。论文作者应当争取让读者认可自己的工作。

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时最关心论文的哪些内容?他们是如何阅读论文的呢?

美国普度大学图书馆(Purdue University Libraries)的图书馆科学专业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Library Science)Michael Fosmire曾专门对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习惯等问题进行过研究,他发现读者主要关心以下问题How to Read a Scientific Paper?http://www.lib.purdue.edu/phys/assets/SciPaperTutorial.swf.

(1)论文和自己的研究相关吗?论文作者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2)论文的结论是什么?研究结果是否有用?有无局限?

(3)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是什么?有哪些相关工作?

(4)论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何被评价的?支持论文结论的数据有哪些?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Robotics Institute,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Howie Choset教授和研究人员Wes Huang建议研究人员在阅读论文时,要首先关注以下问题Robotic Motion Planning Reading Assignment,http://www.cs.cmu.edu/~motionplanning/reading/reading.html. How to Read a Research Paper,http://www.cs.cmu.edu/~motionplanning/reading/howtoread.pdf.

(1)论文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论文的贡献是什么?提供了什么新颖、有趣的东西?

(3)为了解决论文关注的问题,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作者的研究结果是什么?是否解决了提出的问题?

(5)论文逻辑结构是否合理?

除了前面提到的问题之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的Bill Griswold教授、伍斯特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Charles Rich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Gail Murphy教授等人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是读者在阅读论文时十分关注的问题How to Read a Research Paper,http://web.cs.wpi.edu/~rich/courses/howto.html.。英国科研组织Vitae的调研发现:读者在阅读时会注意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包括语言表达、逻辑结构及论文中信息的组织方式Vitae,PGR Tips on Reading Research Papers,PGR Tips,Issue 46,August 2010.

通常情况下,读者并不是一拿到一篇论文就开始仔细通读。因为,现在论文很多,可以说是如同大海一般茫茫无边,科研人员时间有限,不可能每篇都细致阅读。他们通常先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论文,然后再深入阅读。先快速浏览论文是他们常采用的筛选方式。筛选时,读者首先关注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能否在论文中快速、方便地找到这些问题的有趣答案将决定读者是放弃还是继续阅读一篇论文。

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会给出自己对论文的评价。此时,他们常常考虑以下问题:

(1)论文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新颖吗?

(2)论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有缺陷?优点是什么?

(3)作者对自己成果的评价是否客观、真实可信?

(4)论文中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哪里?

读者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对论文价值做出评判。当然,这将对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参考、引用这篇论文起决定性作用。

1.2.2 作者

作者(Author)是科技论文的生产者,也是潜在的读者,通常是科研人员。科研工作中,作者将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与大家分享。从某种程度上说,引用率高、影响大的论文体现了作者的科研水平。

相信每个作者都认为自己的论文是有价值、有创新的。实际上是这样吗?不一定。很多时候,读者手拿一篇论文,费尽周折却不一定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需求有些脱节,有时候甚至是严重脱节。作者认为写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内容的组织方式最便于读者阅读,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英国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cs,University of Edinburgh)副教授Perdita Stevens是Elsevier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的编辑,同时也是Elsevier 期刊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Springer期刊Software and System Modeling的编委。在谈到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发表时,他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论文会不会有人看?作者在写论文时,应当考虑论文中哪些内容是对读者有价值的,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能在同行当中产生影响。如果一份期刊刊登的论文没有人看,刊物就无法生存。如果作者写的是让刊物无法生存的论文,哪一个刊物愿意刊登它呢?

作者在写论文时,应当与读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读者,我想看什么样的论文?会看自己的这篇论文吗?我的这篇论文是刊物想要发表的那种吗?这种换位思考,对作者写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尽管科技论文作者也是读者,但他们在写作时往往忘记了读者的需求,而过分陶醉于自己成果的所谓创新。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科技论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他们关心的问题。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应当正面、清晰地在内容和结构上回应这些问题。以便使读者在第一次浏览论文时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论文的以下各部分,作者在写作时应当特别注意。因为,读者在首次浏览论文时会直接到这些地方去翻找自己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1)摘要。

摘要给出了全文的概貌,重点体现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成果及创新点、成果的价值与意义。读者会仔细阅读摘要,以确定论文是否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确定是否继续阅读。

(2)引言。

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的问题及意义、论文的创新点。除了这些内容,作者应在这一部分介绍论文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有些论文会在这一部分介绍相关工作,有的则在“相关工作”部分介绍。

(3)相关工作。

读者在这部分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① 论文所述工作与哪些工作相关?② 现有工作有哪些?优缺点各是什么?③ 现有工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④ 与现有工作相比,本文所述工作有哪些新意或不同?⑤ 论文所述工作是否解决了现有工作的遗留问题?

(4)实验与评价。

阅读这一部分时,读者关心如下问题:① 论文成果有哪数据支持?② 论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真实可信?③ 与其他工作的量化比较是怎样的?

(5)讨论。

论文讨论部分重点对论文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关结论。有一些论文会在这一部分对数据进行解释说明,并与其他相关工作进行对比,以说明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工作的区别。读者一般会仔细阅读论文的讨论部分。

(6)结论。

读者在这一部分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① 论文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② 论文成果有何价值和用处?③ 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哪些?④ 论文的不足在哪里?⑤ 研究结果具有通用性吗?如果没有,局限性是什么?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上面讨论的并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但就是这些“边边角角”的内容对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曾刊登过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Waterloo)S.Keshav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特别强调了摘要、引言、相关工作、验证、结论等“边边角角”对读者的影响S.Keshav,How to Read a Paper,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37(3),2007:83-84.。当然并不是说论文其他部分不重要,论文主体部分包含了论文必不可少的细节,对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非常重要,是读者反复仔细阅读的内容。

很多时候,“边边角角”并没有得到作者的足够重视。有的是因为作者写作经验不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觉得论文的重心应放到主体上。有的尽管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但没有在内容上很好地加以体现。

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值得去看,也并不是论文的所有部分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一篇论文中有一两点吸引读者的地方就不错了。有时候,读者就是冲着“边边角角”中的一两点去的。例如,不少读者认为“相关工作”是论文中很值得一读的内容。因为,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而有的作者却认为“相关工作”是对他人工作的介绍,不是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值得花篇幅去写,结果白白丢失了一个吸引读者的机会。

因此,作者在写论文时,应将自己假想成读者,将读者可能关心的每一个问题都考虑清楚。科研人员同为读者和作者,但有的人在扮演作者角色时却不知换位思考,确实很遗憾。

1.2.3 编辑

编辑是论文发表过程中,作者与之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编辑不仅负责审读、编辑作者的稿件,而且有独立决定期刊刊载什么内容,何时出版这些内容的全部权力。根据所负责工作的不同,编辑可分为多种。不同科技、学术期刊对编辑的分类及工作分工有差异。有的分类详细,分工明确,如有负责选题、组织专题、跟踪学术、技术前沿的科学编辑(Scientific Editor),有负责论文修改的出版编辑(Subeditor/Copy editor)等。有的则只分为主编(Chief Editor/Editor-in-Chief)和编辑(Editor)。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编辑要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表1-5综合了美国劳工部(US Department of Labor)、IEEE和维基百科(Wiki Encyclopedia)及其他有关编辑工作的资料,对编辑进行了分类。

表1-5 期刊编辑的分类

收到稿件后,编辑(可能是助理编辑、副编辑、责任编辑或分稿编辑)对提交上来的论文进行初审,初审不合格的论文将被直接退稿。然后,编辑根据论文所属学术或技术方向选择审稿人,组织论文评审。

审稿过程中,编辑负责与审稿人沟通,控制审稿周期;与作者沟通,以完成论文的修改、复审。审稿意见返回后,负责将各方意见汇总上报主编,以便主编终审。论文录用之后,编辑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并建议在哪一期刊载。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编辑要做的工作比较多,关注的问题也比较多。

论文质量、审稿人选择、审稿周期等是编辑关注的问题。他们除了参考审稿意见,对论文学术或技术水平进行评判之外,还要从编辑出版角度对论文进行评判。论文是否受读者欢迎也是编辑非常关注的问题。有的期刊,如Nature,并不设编委会,而直接由资深编辑参考审稿人的意见,独立决定发表什么内容。其目的就是灵活地根据需要选择读者喜欢的论文。

通常情况下,编辑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论文:

(1)论文的结构。

(2)语言文字表达。

(3)论文各部分内容,如:标题、摘要、主体部分、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

(4)Cover Letter。

在审查论文过程中,编辑通常会重点关注:Cover Letter、标题、摘要、论文首页、结论和参考文献。

科技期刊的主编通常是某领域的资深科研人员。一般来说,主编领导编委会(Editorial Board)的工作是对刊物学术、技术质量负责。不少期刊设有副主编,通常副主编负责某个领域的论文选题和质量。除此之外,主编还有一个对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根据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终审,最终决定是否录用一篇论文。

1.2.4 审稿人

审稿人(Reviewer/Referee)是对论文质量进行审查、评价的人之一,通常是期刊的编委、学术会议的程序/技术委员会成员、优秀作者或同领域的高水平研人员。审稿人对论文所述成果的创新性、学术水平、技术应用价值、论文写作水平等进行评判,并提出改进意见。审稿人的评审意见是决定论文是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

那么,审稿人是如何看待一篇论文的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论文在审稿人那里有个好的评价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认识一个人Stephen D.Senturia。

Stephen D.Senturia是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杂志的荣誉高级编辑(Emeritus Senior Editor),也曾是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同时他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U.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IEEE会士(IEEE Fellow)。

Senturia教授在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上发表过一篇题为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的文章,从编辑的角度,就如何让论文顺利通过评审,给作者们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可以说是他在35年学术研究和17年编辑、审稿工作中总结的宝贵经验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下面给出Senturia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金玉良言,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写论文是通过论文与读者交流自己的新思想,是在与读者笔谈。写作时应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有些作者忽视了这一点,将论文看成是展示,甚至炫耀自己成果的舞台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不要惹恼审稿人。人无完人,人是有情绪的动物。大多数人在愤怒的情绪中很难做出“好的”判断。绝对完美的论文是不存在的。一个情绪平和的审稿人可能认为一篇论文在研究、写作上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样是这篇论文,一个愤怒的审稿人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审稿人在觉得稿件让人反感的时候,会拒绝审稿;有的可能会继续审理,但评价不会很好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因此,作者在投稿之前,应尽量完善论文,不要让审稿人阅读论文时心生厌烦。

(3)让自己的论文赏心悦目。论文不是诗词歌赋,但也有科学的魅力。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字连篇,这种稿件谁都不愿意去看,只能让审稿人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很多审稿人曾表示:不审理看不明白的稿件。

下面的评语摘自一篇被退稿论文的审稿意见,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语言文字需要修改,表达不明确、不条理,例如算法描述中表达式和公式表示混乱,前后不一致。另外,存在漏字、错字和句子不完整等错误。阅读困难。

(4)当你想写一本《红楼梦》的时候,《红楼梦》已经在那里了。现在绝大多数研究都建立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因此在论文中,应当将相关工作写清楚,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工作,哪些是别人的贡献。在研究上,将自己与别人不分你我,是一件非常让审稿人反感的事。

(5)不要将已经发表或者已经投稿的论文再投稿,或者是将内容相似的论文再投稿。这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让审稿人恼火的事情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

(6)有些作者为了让论文显得更充实,大量堆砌相关工作。有些所谓相关工作与论文主题联系并不密切,甚至没有关系。有的在相关工作中列出,但并没有与作者的工作比较。既然相关,为什么不做比较?

(7)论文逻辑要合理,研究结果要可信。将可信度高的内容放在论文前面,低的放在后面。将新结果建立在高可信的实验、数据之上。使论文逻辑合理,思路清楚,真实可信。对于不确定、假定的内容可以放到“讨论”部分分析、解释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

(8)应当重视数据获取和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很多作者在做了大量实验之后并没有很好地收集数据,或者在收集数据之后没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这会影响审稿人对论文的评价Stephen D.Senturia,How to Avoid the Reviewer’s Axe:One Editor’s View,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une 2003.

1.2.5 出版人

出版人(Publisher),如出版社、杂志社,负责论文的印刷、出版,有的也负责期刊发行。例如,学术期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由John Wiley & Sons公司出版、发行。顺便说一句,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是一本影响力非常大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曾经连续数年遥遥领先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Science等杂志,稳居学术期刊之首(见表1-6)。

表1-6 几本著名期刊的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数据源自Thomson Reuters的2011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Science Edition。

出版人下属的出版助理(Publication Assistant)会在印刷前,按照出版规范,对论文进行最后的审读,然后交付排版印刷。在审读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出版方会与作者联系。经出版人之手,论文将被刊印发表,并通过发行渠道,在社会上传播。

商业出版是面向市场的,如果一本期刊或论文集没有读者,发行量很少,出版人就不愿意出版。当然,有充足资助的非商业性学术出版另当别论。

作者在写论文时了解出版人关注的问题对论文发表及扩大论文影响是有帮助的。从市场角度来说,出版人更关注读者的需求。因此,他们希望多发表读者喜爱的论文。发表读者喜闻乐见的论文,并不是“看市场的脸色行事”,发表一些毫无价值但却吸引眼球的东西。科技论文读者不同于娱乐新闻读者。阅读时,他们关注的是科研问题或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事情。作者考虑出版人关注读者的需求,就是要关注科研人员感兴趣的问题,并让论文对他们有所帮助。

不同出版人,实力不同。实力强的出版人对论文传播、扩大影响都很有帮助。作者在投稿期刊、会议时,应当留意一下出版物背后出版人的实力。此时,以下因素值得考虑。

(1)发行能力。

出版人出版的期刊发行量很大,说明这个期刊有庞大的读者群。在这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受关注的机会也就更多,容易被引用。

(2)出版能力。

除了出版人的编辑校对能力、印刷质量、出版时滞之外,出版人擅长的出版领域也非常重要。出版人往往有自己占优势的出版领域,例如:IEEE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科技领域占有优势,它在这方面的出版能力很强,出版物的影响力很大。

(3)传播渠道。

除了纸质媒介传播之外,不少出版人还拥有网站、电子期刊等多种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些传播渠道对促进论文传播、提高引用率具有强大的作用。

(4)检索索引。

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论文检索数据库无疑对论文的查找、获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出版人拥有完善的数字图书馆和检索机制,拥有庞大、稳定的读者群。由这样的出版人发表论文,对提高论文引用率、扩大论文影响来说是很有利的。

1.2.6 他们所起的作用

论文的发表,除了和作者自己的工作相关之外,还与前面谈到的几类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作者了解他们对论文有什么期望,考量论文时关注哪些方面,对发表论文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表1-7列出了他们考量论文时的关注点和期望。

表1-7 不同人员考量论文时的关注点和期望

只有满足上述几类人的要求,论文才能顺利发表,只有对读者有用的论文才会产生好的反响和引用。有一点,作者必须清楚:论文不是为自己写的,而是为别人(读者、审稿人、编辑、出版人)写的,至于拿它来晋升或申请项目,那只能是副作用。如果不清楚这一点,论文就很难发表。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当中哪些人对论文发表的影响更大?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每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论文发表。相比较而言,编辑参与的环节更多一些。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是作者与审稿人沟通的桥梁。审稿人独立对论文做出评价。目前,在最常用的审稿方式中,作者是无法与审稿人直接交流的。只有编辑可以与审稿人沟通。作者如果想与审稿人探讨,可以通过编辑间接进行。当然,也有少数期刊采用作者—审稿人完全公开的方式审稿。在这种方式下,作者和审稿人可以直接沟通。

有一些期刊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推荐审稿人。调查发现: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评审,论文更容易通过,但编辑往往更相信自己挑选的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在如何对待审稿人意见这个问题上,大家普遍遵守的原则是“审稿人建议;编辑定夺”(Reviewers Advise,Editors Decide)Richard L.Kravitz,Peter Franks,Mitchell D.Feldman,Martha Gerrity,Cindy Byrne and William M.Tierney,Editorial Peer Reviewers’Recommendations at a General Medical Journal:Are They Reliable and Do Editors Care?,PloS One,5(4),2010:e10072.。作者推荐审稿人有不少弊端,已有不少采用此方式的期刊在逐渐放弃这种方式。

编辑参加了论文发表的多个环节的工作,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一篇论文要经过编辑内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三个环节才最终确定是否能够发表。

(1)内审(Internal Review)。

收到稿件后,编辑(也可能是助理编辑、副编辑、责任编辑或分稿编辑)对提交上来的论文进行初审,也就是内审。内审不合格的论文将被直接退稿。然后,他根据论文所属学术、技术领域选择审稿人,组织论文外审。绝大多数期刊,包括像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这些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期刊都采用这种模式组织审稿。

(2)外审(Outside Review)。

编辑选择某领域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评审人返回的评审意见由编辑负责处理。

(3)终审(Final Decision)。

编辑综合评审意见向主编提出录用建议,主编完成终审。

在稿件录用这个问题上,国际规则是:编辑享有编辑自由(Editorial Freedom)。什么是编辑自由?世界医学编辑联合会(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WAME)给出的答案是:“Editors-in-chief have full authority over the editorial content of their journal and the timing of publication of that content.Journal owners should not interfere in the evaluation,selection,or editing of individual articles either directly or by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strongly influences decisions.Journal owners should not require editors to publish supplements as part of their contractual agreements.Editors should base decisions on the validity of the work and its importance to the journal’s readers,not on the commercial success of the journal”ICMJE,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http://www.icmje.org/ethical_2editor.html..

由WAME对编辑自由的解释可以看出,主编在期刊发表什么论文、何时发表等问题上拥有不受外部因素干扰而做出决定的全部决定权。研究成果是否正确,对读者是否重要?是编辑评判、选择稿件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其实,编辑、主编、审稿人对论文做出的只是预测性评判,他们根据自己的评判,遴选出他们认为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高质量论文。但实际上,即便是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也都录用刊登过引用率很低甚至零引用的论文。只有读者才是最终的评判者,只有读者认为有价值的论文才会被频繁引用。

总的来看,论文发表是一个作者与编辑、审稿人、出版人、读者互动的过程。论文提交之前,重点在作者的研究工作、论文撰写;提交之后,发表之前,需要作者配合好编辑、审稿人、出版人的工作;论文发表之后,就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沟通很重要。

1.3 与论文相关的那些事:从规划、研究、写作、投稿、评审到修改、发表及传播

1.3.1 论文—研究规划

写论文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它与研究交织在一起。可以说,一篇论文对应于一个小的研究项目。通常,在执行时间上,将这个以论文产出为目标的项目控制在6个月之内比较合适。当然,时间也有可能更长或略短,这要视情况而定。一篇论文的规划也是对与它相对应的科研工作的规划。在接下来的研究、写作中,这个规划起到统领、引导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好论文—研究规划呢?有几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一方面它们是研究的重点,另一方面它们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

1.分析、定义清楚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定义的作用是立靶子,让研究有的放矢。它明确给出研究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指明研究目标,限定研究范围,统领论文的写作;同时,也为要在研究中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指明方向。与之对应,作者通常要在论文引言部分介绍所关注的问题,有的甚至单独用一小节来论述问题定义。

有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很清楚。比如,某个路由协议对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适应性不强,需要在尽量不增加开销的情况下,提高路由协议的适应性。但有时,问题不甚明了。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一般来说,有两点需要明确:

(1)问题本身;

(2)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需要考虑:

(1)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是理论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应用中的问题?

(2)值不值得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贡献?如果没有什么贡献和价值,那就没有必要去花费时间了。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写论文。

(3)如果问题是有价值的,那么在一定时间内能否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设备、人力等资源?目前,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能否得到满足?资源不够,如何解决?

2.相关工作分析

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接下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了,有哪人在这方面做了研究,结果如何。通过对已有工作的分析,发现它们的优缺点,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以便使自己的研究取得区别于现有工作的成果。

此外,对下一步工作中要采用的理论、技术方法也应有所了解。

3.明确研究思路

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进一步具体化,以便指导接下来的研究。明确新思路与已有问题解决方案的区别。分析清楚为什么这个研究思路能解决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4.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其中的关键点

规划好研究要采用的方法:采用什么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研究的步骤及顺序如何?如果是定量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收集、处理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是定性研究,采用什么方法对观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5.预测研究结果

分析清楚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果,预期的创新点是什么。规划好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什么。搞清楚如何判断研究是成功还是失败。

6.合理划分任务,制订恰当的时间计划

要解决问题,有哪些关键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之间有无制约关系?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可以先将这些任务以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然后分析、确定它们的关系、承担者,规划好时间进度,并且明确任务结束的标志和产出物。

将规划做好之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研究和写作。

1.3.2 做研究

就发表论文而言,在研究工作中应当注意什么?

1.注意收集证据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论文角度看,研究应当提供翔实、有力的证据,证明论文思想新颖、成果可信并有价值。为了做到这一点,可能会用到理论证明,可能需要构造原型系统或实际运行的系统,也可能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进行理论证明时应注意所用理论的相关性、正确性。否则,很难有说服力。就如一个人为一件专利,打一个知识产权的官司,却请了一个擅长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不能说这个律师不懂法律,但是让他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辩护,显然不妥。要打赢官司,比较难。

在构造原型系统时,要考虑如何使系统体现新思想,证明研究成果能很好地解决所关注的问题。总之,系统要有特色,特色要反映新思想,新思想要能解决问题。不仅能解决,而且要很好地解决。

有时候理论研究,如算法设计,也需要实验验证。因此,这类研究中除了理论性工作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原型、实验、实际系统构造及数据收集的工作。其中,以数据收集最为重要。因为原型也好,实验、实际系统也罢,都要拿数据来说话。收集数据时,正反两方面的数据都要收集,以便客观评价研究结果。

2.“打是亲,骂是爱”,要多听批评

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获取批评、反馈。很少有研究能够一路顺风,直捣黄龙。研究初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粗浅且有偏差。随着工作的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对关键及难点的把握会更加准确。这时,要对研究有所调整。

较之于自身的反馈、调整,来自外部的意见更加重要。为什么?因为:旁观者清。因此,不仅要与所在团队的同行交流,而且要重视与不同团队的同行交流,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的工作不怎么了解的人(当然,这些人不是外行)。实践表明,与这样的人交流,更容易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多向同行介绍自己的工作,让他们提出建设性批评,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

反馈、批评会让研究者头脑清醒,使他们不会过分执著于自己渴望的结果。有时候,那个结果是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执著与渴望使研究者忽略了许多非常重要的与自己期望恰恰相反的东西。适时地保持清醒,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修正错误,或发现新东西;不至于在歧途上义无反顾,直至覆水难收。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积极、正确地对待同行的批评。David Chapman在总结在MIT AI Lab做研究的经验时曾说:有时候,当你兴奋地和一个同行说完自己的新想法时,他可能不会给任何意见,而是淡淡地说你有没有看过谁谁谁的论文?他说这话,并不是在嘲笑你孤陋寡闻,而是觉得那篇论文对你的工作来说,很重要。这时,你应当听取他的建议,而不要情绪化地认为他是在挑衅或嘲笑David Chapman,How to Do Research at the MIT AI Lab,MIT AI Lab,1988.

3.身在曹营心在汉:写作与研究交替进行

写论文与研究交替进行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模式。研究过程中,文献的阅读分析、系统的构造、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等都可以直接为论文写作提供素材。而写作本身也是一个对研究进行梳理、自查的过程,反过来会给研究提供良好的反馈。很多时候,尽管你有一个非常清晰、美好的想法,但当将它写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漏洞百出,很不完善。

研究过程中,将实验方法、遇到的问题、中间结果等记录下来,是一种对写论文非常有益的工作方法。这种研究笔记本身就是论文手稿的第一个版本。当动笔时,你会发现,笔记中的不少内容可以直接放到论文中去。以它为基础,会大大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研究笔记还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问题。定期整理、分析研究笔记,有助于发现新思路、新方向。由此,你可能会及时发现一些优秀论文应当具备而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或没有做到位的内容。这让你可以及时调整研究,使它精准地向着自己规划的高质量论文目标推进。这样,当研究结束时,论文也就基本上写完了。

神行太保小密探

直捣黄龙

直捣黄龙的典故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即《宋史·岳飞传》)。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发动对金的第一次北伐,作战顺利,大批敌军归降。第二年,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的得力战将韩常有意投降,岳飞闻讯非常高兴。《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这就是直捣黄龙一词的由来。这个词的意思是直捣敌人老巢,将敌人彻底消灭。在这里,借指彻底解决研究中的难题,达成研究目标。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话说曹操东征刘备,张飞败走芒砀山,刘备逃至青州,投靠袁绍。关羽被围困在下邳城外的土山,被迫投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但关羽始终惦记着刘备。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词的由来。这个词有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的意思。这里借指研究过程中应时时留意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事情。

1.3.3 写论文

如何写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答案。但绝大多数都是在说应该做什么。其实,知道哪些不该做更重要。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事情,做了应该做的不一定能成,但做了不应该做的一定会不成。写论文也是一样。有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了,论文很快就被退稿。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论文写作中有哪些不能触碰的雷区。

1.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意义和贡献不明确

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没有交代清楚。问题交代不清,读者就很难明白论文里的一大堆内容到底是要做什么;接着就会疑问: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因此,在论文中,作者首先要将问题分析表述清楚,并指明它的意义和价值。与之相对应,论文所述成果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贡献也要摆放在显著位置,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通常情况下,问题不清、意义不明、贡献不突出的论文最容易被退稿。原因很简单,读者看论文,目的不是消磨时光,而是要找解决某个问题的新方案,论文在这些方面交代不清,自然不会有人看。

2.对相关工作不了解

一个问题很有意义,没有解决方案,你第一个解决了,这是原始创新,首功一件;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可你改进了现有方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这是渐进创新,荣立二等功;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你却不知道,提出了一个,更糟的是你的方案没有现有的好,这时你就变成了数学家Bernoulli(Jacob Bernoulli,中译名:雅各布·伯努利,世界著名数学家。Bernoulli的中文翻译与“白努力”谐音。不过Jacob Bernoulli的工作不是白努力。他首次使用“积分”这个术语,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和伯努利实验也是他提出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伯努利分布。)因此,做研究、写论文的时候首先要将相关工作搞清楚,明白自己工作的定位和可能的创新点,要不然就会白忙活。有的人为了突出自己的研究,没有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他研究人员的成果。这不是一种正确、明智的做法,到头来往往是白忙一场。

3.成果不可信

问题很有意义,交代得也很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新颖,没有相似的解决方案。论文创新点看起来似乎很突出,价值似乎很高。可是读遍全文,有一点让人疑惑:这么好的事,真的假的?论文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有多种情况会导致这样的问题:论述停留在概念层面,缺少必要的理论证明细节或技术细节,读者无法根据论文内容判断解决方案是否是真实可行;实验环境、方法不够详细,或者实验的假设前提与真实情况偏差太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让人怀疑;数据收集不充分,缺少对实验数据的细致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缺乏说服力;缺少对研究成果局限性的分析,成果完美无瑕,殊不知这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有的论文,实验数据详实,分析也很透彻。可就是有一个问题:这些数据是怎么获得的?作者没有将数据测量、获取方法交代清楚,使论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4.说不清楚

有些人觉得越是让人看不明白的东西越是高深。其实不是。高深的东西可能比较难懂,但难懂并不是一件好事。成果再复杂,写论文时也应该深入浅出,让绝大多数同行认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霍金(Stephen Hawking)被称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理论很高深。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能懂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自己承认输掉了那个著名的“索恩—霍金—普雷斯基尔之赌”(Thorne-Hawking-Preskill Bet)。在我们成为霍金之前,还是应该将自己的成果说清楚,否则恐怕没有几个审稿人愿意花几年时间去弄明白它。这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这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退稿。

爱是可以说不清楚的,但论文必须说清楚,至少要让审稿人觉得:这是一座金山,不是一堆废纸。

神行太保小密探

索恩—霍金—普雷斯基尔之赌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索恩(Kip Thorne)、普雷斯基尔(John Preskill)在黑洞信息悖论(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问题上各持己见。霍金与索恩持一个观点,普雷斯基尔与他们针锋相对。1997年,他们就这个问题打了一个赌,输者将向赢者送一套棒球百科全书Total Baseball:the Ultimate Baseball Encyclopedia。2004年霍金承认他输了,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其实,这几个人经常就学术问题打赌,霍金总是输。1975年,霍金和索恩打赌,霍金输,给索恩订了1年的Penthouse杂志。1991年,霍金和索恩一起与普雷斯基尔打赌,霍金又输了。霍金的运气似乎总是不怎么好。

1.3.4 投稿

投稿?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提交一份文件嘛,有什么值得说的?其实不然,投稿还是有很多学问的。说投稿如投胎,似乎并不为过。天蓬元帅投错了胎,变成了猪八戒;如果投错了稿,稿件很有可能会被拒。

投稿通常有三种方式:邮寄、网上投稿、电子邮件投稿。现在邮寄投稿已经很少见了。这种方式就是论文完成之后,打印出来,通过邮局邮寄给期刊或会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以前普遍采用的方式近乎绝迹。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通过互联网投稿系统投稿。除此之外,也有接受电子邮件投稿的学术期刊、会议。

各个期刊、会议的投稿方式存在差别,但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有些信息是都要提供的。这里对国内权威期刊以及IEEE、ACM、Elsevier、Spring下属期刊的投稿情况进行总结,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什么样的稿件不能投

投稿时,不能一稿多投(Multiple Submission)、重复投稿(Duplicated Submission),包含虚假内容的论文不能投。一篇论文不能同时投稿到多个期刊、会议。如果一篇论文正在被一个期刊或会议评审,这篇论文不能再投往其他期刊、会议。已经发表过的期刊论文不能再投稿。但在会议上发表过的论文,经实质性扩展后可以投稿到期刊。

大家可能比较关心会议论文再投期刊的事情,这件事将在第2章第2.2.4节专门详细讨论。

2.选择正确的期刊、会议投稿

选择正确的期刊、会议投稿很重要。尽管期刊、会议在征稿时会在启事中写上这样的话:“我们重点征集以下几方面的论文,但征稿不局限于以下方面”或者“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或者“The boundaries of acceptable subject matter are intentionally not sharply delimited”,但是每个期刊、会议在录用稿件时都是有选择的,与其主题、宗旨、特色、风格不符的投稿往往会被退回。比如,向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提交一篇软件工程方法实用案例分析方面的论文,可能很快就会被退稿。原因很简单:那不是它的关注点,不属于它的征稿范围。

关于如何选择、投稿期刊和会议,将在第10章详细讨论,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3.介绍好自己的论文

无论是以哪种方式提交论文,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将研究结果、创新之处、价值和意义介绍清楚。这种论文介绍应当是完备的、自包含的(Self-contained),读者不需要查阅其他资料就能完全看懂它。它通常是给期刊编辑、主编及会议组织者看的,他们会根据介绍初步判定论文的价值,安排审稿人。论文介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在论文提交系统里填写论文摘要、关键词;有的除了论文摘要、关键词之外,还可以给编辑或会议组织者写一个附言或说明;有的是在Cover Letter里对论文进行介绍;有的则采用了摘要、关键词和Cover Letter并用的形式。与摘要相比,附言或Cover Letter要重点陈述一下论文与期刊、会议的相关性及录用该论文的意义。论文介绍的目的就是要用精炼的语言让收稿人感觉:稿件值得送审、发表。

4.推荐审稿人

有些期刊(例如IEEE Computer杂志)会要求投稿者推荐熟悉论文内容的审稿人。有些期刊要求投稿者推荐审稿人时,说明作者与被推荐审稿人的关系。原则上,投稿者不能推荐与自己有利益关系或关系密切的人做审稿人,如,论文合作者、亲属、学生等。推荐审稿人的目的是能够尽快找到与论文内容对口的评审人,提高评审效率。这个想法虽然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不少问题:有些投稿者推荐的审稿人实际上是自己的熟人。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使评审客观、公正,不少期刊并不按照推荐使用审稿人,而是将他们用到其他相关论文的评审中。

5.给稿件正确分类

在提交论文时,正确提交与论文分类相关的信息。例如,论文是研究性论文还是综述性论文?论文属于哪个研究领域。有时候,研究领域分类信息被论文关键词替代;有时候,投稿者需要填写多级分类信息。例如,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的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就要求填写2级分类信息。正确的分类信息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审稿。

6.填好作者信息

看到这里,也许又有人说:作者信息有什么好谈的?!真是小题大做。事情还真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有些作者不将自己的信息填写完整。殊不知,有的期刊,如IEEE Computer Magazine,不送审投稿系统中作者信息不全的稿件。

有的作者没有正确填写个人信息,比如:研究方向、工作单位、职称等。有时候这类错误信息会导致出人意料的后果。期刊、会议录用论文主要依据论文质量,但也不排除少部分收稿人会有一些主观倾向,如:对来自学术声誉高的单位的稿件青眼有加。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数学系(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的一份指导论文投稿的资料中讲了这样一件事:该系的一名研究生毕业之后,在美国的一家顶级研究机构谋到了一个学术声誉很高的博士后职位。他写了一篇不错的论文,但在投稿时对他的工作单位、职位只字未提,甚至连自己拥有博士学位也没提。结果,论文没有送审就很快被草草退稿了How to Submit a Research Paper to a Journal,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前车覆,后车可鉴也。这类问题应当引起作者的注意。

7.提交手稿及附加材料

电子邮件投稿比较简单,将手稿和附加材料发送过去就可以了。但通过互联网投稿系统投稿,不同期刊、会议会有很大差别。有的比较简单,只提交一个完整的文件(PDF、Word、PostScript、WordPerfect或LaTeX等各式)就可以了。有的比较复杂,正文与插图、表格等要分别提交,然后由投稿系统自动合成完整的供审稿人评审的稿件。这种自动合成稿件的方式,要求提交的材料比较多,稿件合成容易出错,合成之后需要作者确认;对作者来说,有些不方便。在提交手稿时,有的期刊、会议要求在稿件中删去作者信息,有的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除了手稿提交上的差别之外,在附加材料的提交上,不同期刊、会议的要求也有不同。有的要求在提交手稿时签署投稿声明、版权协议,有的则是在稿件被录用后才会签署这类文件。

8.Cover Letter

很多时候,作者在提交稿件(包括修改稿、录用稿)的同时,被要求提交一个Cover Letter。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了这个Cover Letter。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Cover Letter?Elsevier对它的含义是这样解释的:

A cover letter is a simple,brief business letter,designed to introduce your manuscript to a prospective EditorSubmit a Cover letter,http://support.elsevier.com/app/answers/detail/a_id/155/~/submita-cover-letter..

由此可见,Cover Letter实际上就是一封介绍自己论文的信。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 Nano杂志的副主编Jason H.Hafner曾特意强调了Cover Letter的重要性。一旦提交,论文的命运就落到了编辑和审稿人手中,他们将对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价。第一关,编辑将根据他的判断决定稿件是否交由审稿人审理。Cover Letter给作者了一个比较私人的、个性化的、非正式的方式去说服编辑相信稿件的价值。Jason H.Hafner认为尽管Cover Letter可以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重中之重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编辑相信这篇论文非常适合在他负责的杂志发表Jason H.Hafner,The Art of the Cover Letter,ACS Nano,14(5),2010:2487.。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投稿就很有可能就会遭到没有送外审就被退回的命运。

Cover Letter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① 论文题目;② 拟投稿的期刊、会议名称;③ 论文的主要贡献、创新点和意义;④ 论文的研究背景;⑤ 与所投期刊、会议的相关性,录用所投稿件对期刊、会议会有什么好处;⑥ 其他让期刊、会议觉得应当优先录用该稿件的理由;⑦ 说明没有一稿多投或其他问题,如果该文基于已经发表的论文,应说明它们的差别;⑧ 指明谁是通讯作者;⑨ 作者介绍及详细联系方式,如电子邮件地址、电话、传真等;⑩ 申请回避的审稿人;⑪推荐的审稿人;⑫其他需要说明的事情、提交的材料。

不同期刊、会议对Cover Letter的具体要求会有差别,在投稿时应根据所投期刊、会议的具体要求来写。下面是一个Cover Letter模板,供参考。

Cover Letter模板

………………………………………………………………………………………

Month Date,Year

Dear Editor of the 期刊名:

The enclosed is a paper,entitled“论文题目”.Please accept it as a candidate for publication in the 期刊名.The follows are my responses to your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论文摘要).

This paper fits the subject“期刊征稿方向名称”of the journal.

论文的研究背景、解决的问题、主要贡献及价值和意义.Given today’s research on论文研究的问题,it is important for the 期刊名称readers to understand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benefits.We strongly believ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warrants its publication in the期刊名.

The potential reviewers are listed as follows.

推荐审稿人 姓名、职称、学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研究方向、与作者的关系

Finally,this paper is our original unpublished work and i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to any other journal for reviews.

Sincerely,

作者姓名

9.论文提交时的检查

作者在论文提交时,应当检查稿件是否合乎会议、期刊的要求。通常,会议、期刊都有一个稿件提交检查表(Submission Checklist)。这个表除了包含一些需要对论文本身进行检查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与论文相关的其他内容。不同期刊、会议的稿件提交检查表可能会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大都包含如表1-8所示的条目。

表1-8 稿件提交时的检查

提交时检查一下论文是否合乎要求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会给作者、编辑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周折。例如:IEEE Computer Magazine对论文字数有严格限制(字数不能超过6000,包括图表中的文字)。如果稿件超出字数要求,会被退稿。有时候,编辑会将这样的稿件退给作者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了,稿件才会被送审。不过这时,作者需要与编辑沟通并取得他们的帮助,因为稿件一旦在IEEE Computer Magazine的投稿系统中提交,作者将不能更新提交稿件及相关信息。

但有不少人不愿做这种检查。不过,让我们记住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作者指南里“How to Prepare Your Submission”中的一句话“Keep Your Reviewers and Editors Happy”。按照编辑的要求准备好一份合格的稿件。编辑们是不会将一份不合要求、杂乱无章、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的稿件送给评审人评审的。

1.3.5 评审

论文提交之后,将进入评审流程。各期刊的评审过程大同小异,一般分为内审(Internal Review)和外审(External Review)两个阶段。内审是由编辑评审稿件,决定退稿还是送外审。一些质量很差的稿件在这一步就被退稿了;外审是由同行评审人对论文进行评审。下面给出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ACM TOSEM)外部评审过程Jason H.Hafner,The Art of the Cover Letter,ACS Nano,14(5),2010:2487.,供大家参考。

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的评审过程

(1)主编收到作者提交的论文后,根据论文内容决定直接退稿还是选择一名副编辑处理该稿。

(2)副编辑向主编推荐3~4名审稿人。

(3)主编查看审稿人当前的审稿情况,决定是否邀请审稿人审稿。然后发出邀请;

(4)副编辑和同行评审人分别审稿。

(5)如果同行评审人没有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审稿,主编将发邮件催审。

(6)审稿意见全部返回之后,主编将意见发送给副编辑,副编辑综合审稿意见和自己的评价,给出一个决定:录用(Accept)、小修改(Minor Revision)、大修改(Major Revision)、退稿(Reject),副编辑只对要小修改的论文进行复查,大修改的决定将触发新一轮评审。

(7)评审结束后,主编将评审结果发给作者。

综合分析各个期刊、会议的评审过程,不难看出各刊的评审活动基本相同,只不过负责活动的人有差异。有的是主编或副编辑负责,有的是责任编辑或编辑或编辑助理负责。会议论文的评审过程与期刊论文评审大体相似。

论文评审对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如同高考完的阅卷打分。为了公平、公正,这个过程由编辑、同行评审人独立完成,作者或其他人无法参与其中。

论文的时效性对期刊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都希望评审尽可能地快。但请人审稿是艺术。不像编计算机程序,写一组指令,到了某个时间点就能一定出结果。当审稿人没能按时完成评审时,就要去催审;可催得太快或太慢都不见得有好结果,这又是艺术。这期间,作者可能询问论文的审理进度,请求催审。这同样也是艺术。其实,凡是和人打交道的事情都是艺术。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去唱,效果不一样;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结果也会有差别。这就是艺术。好的艺术不仅有好的效果,并且愉悦身心;坏的艺术恰恰相反。

我们大家都在追求好的艺术。

1.3.6 修改、发表与传播

评审结束之后,通常情况下,论文都需要修改。即便是被录用了,论文也往往有一些不符合出版要求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即小修改和大修改。小修改的意思是论文问题不是很大,但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小修改后的稿件一般由编辑核查、评阅,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被录用了。但也有的期刊将小修改后的稿件送评审人审查。大修改的意思是论文问题较多,如方法、实验等有欠缺,论文需要做大的改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针对评审人的意见做一些研究工作,然后才能对论文进行修改。大修改后的论文会交由评审人重新审理,进入新的评审流程。

论文修改过程中,需要作者、编辑互相配合、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碰撞:作者这边希望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发表;编辑、审稿人这边觉得论文还没有到可以发表的程度,需要进一步修改。每一个期刊、会议对论文都有质量要求,修改就是将论文完善,使之符合发表要求的过程。显然,不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是不能发表的。这好比制药公司研发了一种新药,想尽快将它推向市场,可国家有法规:没有通过质量检验的药品不能上市。论文也是这样。因此,作者这边其情可悯,编辑那边情有可原。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倒好,两边都对,谁也不得罪。那我们到底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互相配合好,尽可能快地、保质保量地将论文修改好。有时候,一些作者在没有将论文彻底修改好的情况下,不断打电话、发邮件,与编辑沟通,要求论文尽快发表。结果却不理想。下面是几个这样的例子。

(1)我病了,修改不了。

有时候,作者来电话说:我病了,躺在医院里,无法修改,希望论文能尽快发表。生病很值得同情和慰问,但和尽快发表论文是两回事。不完善的论文不会因为作者生病就会自我完善起来。真是其情可悯,其请不宜。

(2)我是专家。

有的作者来邮件说:我是论文所属领域的权威专家,所做研究处在最前沿,成果创新性非常强,应该立即发表。可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再权威的专家也有工作疏漏。况且,评审人是某研究领域的同行专家,编辑是出版方面的专家甚至研究领域专家。他们的意见有助于论文的改进。

上面是两个无效沟通的例子。打蛇打七寸,做事情抓要害。解决问题要明白其中的原因,抓住关键,这样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其实,在这两个例子中,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论文修改完善。

论文录用之后,就进入发表阶段。在发表过程中,需要作者参加对论文的校对。因为,只有作者最清楚论文的内容,印刷排版时,排版员可能因为对一些专业内容不了解,误排,这时候就需要作者参与校对。

发表之后,论文进入传播阶段。作者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将有助于论文的传播。

关于论文的传播及影响,将在第13章专门讨论,在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1.4 什么时候动手?把握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最佳时机

1.4.1 在研究初期能写出有影响的论文吗

论文写作几乎与研究同步。在研究初期,论文规划就开始了。有不少人觉得工作刚开始不久,研究不够深入,很难发表像样的论文。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不谈论文,先从吃食说起。记得小时候的春天很难熬:冬储的萝卜白菜已经吃完,地里的菜还没有长成,又没有可收获反季节蔬菜的温室。真正的青黄不接。但每到那个季节我就会企盼一种美味——花椒芽儿。种花椒树是为了让它结花椒,做调料的;但花椒嫩芽的确是一种美味,或炒鸡蛋,或凉拌,或油炸,清香里夹杂着春天的味道,总是让人难忘。摘花椒芽的时候,你不必担心毁了花椒树。适当地摘些嫩芽,反而会起到整枝疏芽的作用,使花椒长得更好。做研究好比种一棵花椒树,只要用心,每个阶段都会有收获,都会“吃到独特的美味”。可以尝鲜的,自然当属“花椒芽儿”了。

初期研究(Preliminary Research)有这么几样“花椒芽儿”可吃。

1.综述性文章

对已有相关工作的了解和分析是研究开始时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使研究者对所关注问题的现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在它的基础上,综合对已有工作的评论、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者可以写一篇不错的综述。不少期刊(包括Journal和Magazine)刊登这样的论文,如计算机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好综述能产生很好的反响,有的会有上千次的引用。当然,写好一篇这样的综述并不容易,需要作者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完整的全局观。

2.概述性文章

在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晰的研究思路之后,可以写一篇概述性文章。这种文章介于综述和研究论文之间,既有对已有工作的评述,也有对自己解决方案的论述。通常,内容定位在概念框架层面,侧重对基本原理、技术思路的论述,对解决方案的论证并不要求很完善。概述性文章相对浅显,一般刊登在学术或技术杂志(包括Magazine、Newsletter)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ACM TechNews就是这样的杂志。这种杂志的读者范围比较广,除了一些专业人士是它们的忠实读者之外,还有不少非专业人士也经常看。概念清晰、思路新颖的概述性文章通常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产生很好的反响。

3.研究短文或通讯

除了综述和概述性文章之外,研究短文(Short Paper)或新闻通讯(Newsletter/News Report)也是研究初期可以写的两种文章。通讯类文章一般发在表学术或技术杂志上,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除了学术期刊、杂志之外,学术会议也发表研究短文。

一些水平很高的国际会议,如ACM MobiCom,特别欢迎原创性研究短文。ACM MobiCom将这类短文称作Challenges Paper。Challenges Paper特别强调研究问题的新颖及对问题的深刻剖析,ACM MobiCom希望Challenges Paper中提出的新问题能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因此,这类论文的价值不在解决方案,而在问题本身。表1-9是对ACM MobiCom在2007年至2011年录用Challenges Paper情况的一个统计。

表1-9 ACM MobiCom(2007—2011年)Challenges Paper的录用情况

由此可见,要在ACM MobiCom上发表这种论文非常难。因为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

在国际会议上最常见的短文形式是张贴论文(Post Paper/Poster)。通常来说,会议张贴论文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研究初期或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1.4.2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以写论文吗

阶段性成果,说通俗点,就是有点“嫩”的成果。前面提到了花椒,这里还是从花椒说起吧。

其实,不光是花椒芽,未成熟的嫩花椒也是美味。用它腌制的咸菜麻辣辛香,芬芳齿颊,是山东昌潍地区的一道山野名吃。当然,你不用担心摘未成熟的嫩花椒会影响一年的收成。因为,这是在疏果,剩下的花椒得到更充足的养分,会长得更好。研究中的阶段性成果好比嫩花椒,不仅可以吃,“烹调”好了,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

期刊、会议都收“嫩花椒”。有一些期刊接收比较完整、完善的阶段性成果。不过从会议、期刊的定位来看,阶段性成果更适合在会议上发表、交流。就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对阶段性成果来说非常适合,也非常重要。在会议上“华山论剑”,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侠”品评一下自己的工作,对科研来说,无异于“疏果施肥”,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适合阶段性成果的会议论文形式主要是长文(Regular Paper)和短文(Short Paper)。比较完整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以会议长文形式发表,不是很完善的结果可以以张贴短文形式进行交流。

此外,许多会议都为正在进行中的研究(Ongoing Research)设立了专门的分会或论坛。例如: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除了面向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征集张贴论文(Poster)之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Work-in-Progress Talks的论坛。参加这个论坛的人可以做5分钟的演讲,介绍初步研究结果(Preliminary Research Results)或新思想(New Ideas)。

神行太保小密探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该书第16回有这样的情节:为了争夺《九阴真经》,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和中神通(王重阳)相约在华山山顶比武,谁的武功天下第一,经书就归谁所有。这就是著名的华山论剑。华山论剑常用来表示公开的比试或学术争鸣,特点是:公开、公正、公平,比试各方都是行中高手。

1.4.3 研究结束后该写什么样的论文

研究结束后获得的是“熟透”了的成果。文接上节,这里还是从花椒说起。

疏芽疏果,浇水追肥,到了中秋,花椒就成熟了。

成熟的花椒香气馥郁,经年不散。炖肉烧鱼,只需几粒儿,便能去腥提味,使人食欲大增。那味道也很别致。当人们大食用它烹制的美味时,不经意,忽地吃到一颗花椒:一种怪怪、坏坏、麻酥酥的感觉立刻从舌尖伴着口水蔓延开来,由舌入骨,深彻骨髓;几经回味,却不散去。曾有洋人将这种怪怪坏坏的味道形容为做爱的感觉,虽有些语出惊人,却也非常贴切。收获研究成果的喜悦也是这样,美妙且让人难忘。

研究结束之后,会有不少“花椒”可收获。当然,收“花椒”的“老板”也不少。通常,期刊(Journal)是专收这类果实的再恰当不过的“老板”。与会议不同,期刊更关注完成了的研究(Completed Research),喜欢刊登原创、完善的成果,希望刊登的论文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那些以收集、选择、传播、保存优秀科研成果为己任的刊物尤其如此。例如,贝尔实验室的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Elsevier的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国内的计算机学报。IEEE和ACM也有不少这样的刊物。

当然啦,不同期刊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花椒”成色不同,肯接收的“老板”也不一样。有的“老板”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货”质量说得过去就收。有的老板则只对最好的“花椒”感兴趣,不仅要求“果实”自然品质好,对“加工工艺”的要求也很高;而且只收“干货”,不能有半点“水分”。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就是一个只收精品“干货”的“老板”。它在1948年第3期和第4期连续发表的C.E.Shannon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标志着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诞生,对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样的“花椒”余香绕梁三日而不绝,让人难忘。

所以,到了“秋后”,就应该将收获的“花椒”认真分拣,仔细加工,然后分送不同的收货“老板”。尽管这些“老板”对“花椒”质量的要求有差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喜欢好“干货”。

神行太保小密探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是一份著名的刊物。该刊1922年7月由贝尔实验室创办,1983年10月停刊。1996年,贝尔实验室重新创办了一份名字类似的刊物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发表过一些著名论文:

(1)1928年,发表美国物理学家Clinton Joseph Davisson 发现电子衍射现象的论文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a Crystal of Nickel。作者因该文所发布的研究成果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

(2)1948年,发表信息论之父C.E.Shannon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该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3)1970年,发表美国物理学家George E.Smith和加拿大物理学家Willard Boyle关于光感耦合元件的论文Charge Coupled Semiconductor Device。2009年,该文作者因该文所发布的成果获诺贝尔物理奖。

(4)1978年,D.M.Ritchie 和K.Thompson发表关于UNIX操作系统的重要论文The UNIX Time-Shar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