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2011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势头良好。1~11月,我国共完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655.7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6.9%。
➢ 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保持快速增长。北京、上海两地增长约409Gbps,增长率达51.2%。
➢ 2011年,我国3G用户达到1.28亿户,比年初新增8137万户,其中TD用户5121万户,新增3051万户。
➢ 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经基本搭建了覆盖大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信网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网络相互链接。
➢ 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国际出入口带宽总量和增长量仍高于我国,美国带宽总量为我国的5.8倍,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国际化和发展程度仍然不高。
➢ 2011年底,我国制定了国家“宽带中国”战略,未来一年,我国“宽带中国”战略有望落地,将全面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国家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宽带网络建设。
4.1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2011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1年1~11月,我国共完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655.7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6.9%。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我国互联网规模和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带宽迅速增长,接入手段日益丰富便捷,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底,我国拥有覆盖全国的多张骨干互联网,网间以直联为主、国家级交换中心为辅的方式互联互通,骨干互联网通过3个国际互联网通信出入口和40多个海外骨干网络海外延伸节点(POP点)等基础设施,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网络相互链接,总体架构清晰简单、合理高效。骨干网带宽增长迅速,基本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业务和网络发展需求。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设备制造业和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抓手。
4.2 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情况
1.网络流量增长推动我国骨干网快速优化、改造和扩容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骨干网流量年增长率达40%~50%,为了保障互联网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改善网络质量,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提升用户感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督促和协调下,各基础网络运营企业广泛采用网络链路容量扩展、节点容量扩展、骨干网络架构优化、网间互联互通调整、透明化、网状化和双平台传输架构等多种手段开展骨干网络的更新改造。
宽带网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纽带。2011年,我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继续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积极推动宽带网络的建设,大力实施带宽扩容,优化资源配置。截至2011年中期,中国电信的IP骨干互联网带宽达到26Tbps,中国联通China169网的跨省电路总带宽近11.6Tbps。虽然我国骨干网带宽持续增长,但为了适应网络流量的快速发展需求,提升骨干网带宽仍将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为了缓解我国互联网用户和流量快速增长对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带来的压力,长期以来,各互联单位实施骨干网网间扩容,持续改善互联网骨干网的互联互通服务质量。2011年,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之间的长途互联带宽达到240Gbps,本地互联带宽为16Gbps。目前,我国当前以京、沪、穗三地长途直联为主、交换中心为辅的骨干网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合理,网间带宽持续增长。但由于互联互通节点和国际出口偏少,压力大;用户和信源的集中分布;交换中心接入单位少,业务模式单一,设备陈旧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网间互联互通仍存在着局部效率不高、性能低下等问题,未来我国互联互通建设将根据我国的流量和流向特点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持续增强骨干网网间互联能力,提升网间性能。
互联网骨干网络架构持续优化完善,2011年,基础网络运营企业通过层级结构简化来减少互联网的物理级联级数,通过路由策略调整来减少逻辑级联级数,推动网络架构的扁平化,提升网络效率。为了提高流量疏通能力,骨干互联网非核心节点向核心节点逐渐演变,各核心节点间的直连增加,网络架构从简单的双星型汇接结构向网状网演进。
2.国际互联网通信能力持续提高
我国的国际互联网通信出入口局点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情况良好。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经基本搭建了覆盖大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信网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网络相互链接。
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保持快速增长。北京、上海两地增长约409Gbps,增长率达51.2%。截至2011年中期,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18Tbps,增长率连续几年超过100%。根据TELEGEOGRAPHY统计,2011年我国互联网出口(含港澳)全球排名第八位,比2010年提升1位,2011年年增长率达50%,2002—2011年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3%。
我国海外POP点增长迅速,并已初具规模。在我国通信业做大做强和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我国的通信运营企业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数十个城市布设了几十个海外POP点,与国际出口进行直接连接。2011年,中国联通海外POP点从2010年的16个增加到82个(含VPOP),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POP点的广泛设立不但解决了国际互联网业务落地问题,而且扩展了我国的国际互联网网络的覆盖范围,网络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如图4.1所示为国际互联网出口国家/地区排名情况。
图4.1 国际互联网出口国家/地区排名
由于我国国际互联网业务和流量快速增长,现有互联网国际出口业务量分布不均,存在局部压力偏大的状况。为了解决服务外包城市和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的互联网需求,部分地区还建设了国际互联网通信高速通道,提高了国际互联网的访问速度。
3.骨干网络运营商着力打造智能网络管道
互联网应用服务商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基础网络运营商的数据业务造成了较大冲击,基础网络运营商的数据流量增速、用户渗透率、用户规模增长等显现疲态。而与此同时,我国骨干网运营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和流量价值不匹配的现象,表现在管道化流量占用了大量资源、少量用户占用大量带宽、高收益自有业务无高资源保证等,骨干网络有面临管道化的趋势。基于上述原因,2011年,我国骨干网络运营商着力于打造智能网络管道,希望通过部署管控技术来提升网络管控能力,包括资源调度能力、边缘控制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等,辅以多样化、精细化的计费模式,优化数据流量承载结构和合理流向,重塑商业模式,提升流量价值。
基于PCC管控是实现智能管道的重要技术之一,国外电信运营商Vodafone、Verizon LTE、Telenor挪威、Telesonia等已实现PCC商用,我国数据流量经营系统部署和试验也在加快。2011年,中国电信进行了PCC规范的研究和需求分析,中国联通已部署PCC试验网络,中国移动已完成试点并助力网络改造建设。
4.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及互联快速发展
2011年,国际内容服务商网络互联需求旺盛。全球中小区域性网络、内容服务商网络和CDN网络间的对等互联明显增加。Google等内容服务商网络与区域性网络之间建立广泛互联,积极寻求对等互联的运营商比例达72%。在国际应用网络基础设施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自建网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互联网自治系统号码ASN资源增长了26%,从1010年的全球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其中CNNIC拥有的ASN的年增长率达30%,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网络服务商和应用服务商自建中小区域性网络的进程加快,网间互联需求增长。
2011年4月,腾讯天津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进入试运营阶段,二期工程也在年内完成。当2012年三期工程完成后,服务器总容量将达到20万台,成为亚洲最大的数据储备处理服务中心,为全国的互联网用户以及第三方企业提供云平台综合服务。同时,2011年腾讯计划在重庆投建容量为3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中心,并研究自建应用骨干网络,与基础网络运营企业实现互联互通。而世纪互联在2011年4月上市后,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自建1.5万千米的光纤网络,整体流量为160Gbps,与骨干网络间互联互通,为其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质量。盛大网络等也计划建设新一代最高端的数据中心。
与此同时,面对应用服务企业自建网络和广泛互联带来的压力,运营商也在积极地启用以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云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运用自身良好的网络条件,提升用户感知和网络服务能力,提高竞争能力。
4.3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建设与应用状况
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向IPv6过渡的大潮中,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并积极推动相关战略的制定。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2013年年底前,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在此过程中,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全面增强互联网产业对消费、投资、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对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会议确定了以下重点任务:①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站系统升级改造。②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加快产业化及现网装备。③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进程,促进新型业务研发、现网试验和在线应用。建设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加快发展融合类业务应用。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④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强化网络地址及域名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安全性和可信性。⑤完善技术和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会议要求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鼓励产学研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深化国际合作,用好国际优势资源。
CNGI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试验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广泛重视。由各方专家成立的CNGI第二届专家委,自2010年5月份成立以来,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发展重点、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下一代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重大决策制定、重大事项推进等工作提供了支撑作用。
作为CNGI的重要参与者,运营商2011年将关注重点从2010年广泛开展的双栈方案试验,转向DS-lite、NAT444等过渡技术、配套运营支撑相关系统改造,以及无线、VPN、IDC等IPv6业务的双栈网络试验等,IPv6网络建设将继续全面落地。如2011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国移动国家CNGI专项,在2011年开始搭建试商用网络,完成各专业网络建设的方案可行性研究和建设方案制定。项目以宽带接入为主体,大力拓展IPv6相关应用,推动基于IPv6的多种技术的成熟,加速基于IPv6业务的试商用。
在我国CNGI的发展探索中,高校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03年,我国高校就建设了CERNET2,成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的全国性学术网,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 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发展迅速,2011年10月,CNGI-CERNET2入流量为30 848Mbps,相比2010年同期增长达56%;出流量均值为30 793Mbps,同比增长达55%。
在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下一代互联网业务试商用及设备产业化专项“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截至2011年7月,我国各参与高校基本完成了100个校园网的IPv4/IPv6双栈建设,其中,92所学校IPv6 覆盖率大于60%,培育的IPv6用户超过100 万个,有81所学校达到1万个以上,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校园IPv6 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合计达到1283个,并完成了10个重要教育科研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IPv6升级和10个下一代互联网教育科研重大应用示范。校园网IPv6 技术升级项目带动了6个IPv6网络支撑技术试商用系统,CERNET2成员单位与国内厂商合作开发,在100个IPv6校园网和CNGI-CERNET2 主干网部署基于真实源地址的身份标识和认证、IPv4/IPv6过渡、可控大规模组播服务、主干网运行管理与安全监控、支持全网漫游的校园网接入业务管理、校园网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等系统。中国互联网服务商联盟也依托于CNGI-IPv6网络基础设施,为联盟会员提供了IPv6试验接入服务、IPv6内容访问、IPv6实施咨询等。通过联盟成员资源整合,大力发展IPv6驻地网试商用。
CNGI作为中国国家级的IPv6的试验网络平台,在网络和应用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IPv6产品走向成熟创造了机会。如2011年中国移动CNGI试商用项目推动近十家企业多款设备、软件开展针对性的IPv6改造,中国联通CNGI IPV6引入试点工程新增S-CNGI路由器等。这种实践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互联网IPv6产业链的发展,为2012年我国CNGI IPv6网络试验进一步落地,IPv6应用试点从无线宽带、IDC、IPTV等向多业务进一步拓展,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选择与演进策略的明确,以及可规模部署的私有地址方案和关键过渡技术方案制定积累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提供重要支撑。
4.4 移动互联网建设情况
4.4.1 2G网络建设情况
目前,2G网络仍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我国最大的2G网络运营商,中国移动现有用户大量数据流量仍运行在2G网络上,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移动的数据卡用户已有321万,不过,有54%的数据卡用户只使用2G网络,导致GSM网频率资源紧张。因此,2011年,中国移动继续对2G网络保持高价值投入,以满足业务需要,保持网络质量领先。2011年中国移动在2G网络扩容升级中,大力推进多载波基站、分布式基站、C-RAN、MSC Pool等新技术的应用,保持GSM网络技术先进性和网络演进能力。在边远地区,挖掘现有基站潜力,利用现有站址,采用“分布式基站拉远覆盖”、“多载波功率合并”、“基站上塔”、“更换高增益天线”、“超远覆盖技术”和“高塔覆盖”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边际网建设,减少新选站址。在业务热点区域新建基站时,同步进行网络结构优化,降低高配置基站比例,在2011年新建基站中,中国移动要求分布式基站应用比例不低于60%。对于老旧载频替换设备,优先采用分布式基站,在替换过程中新增站址时,采用分布式基站。严格控制宽频直放站的使用位,消灭天线挂高过高的基站,有效控制网内干扰。除电梯、停车场等容量需求较小且相对封闭的信号盲区外,原则上在城区不使用直放站作为信源。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继续贯彻持续性移动网络优化工作。中国联通开展深度覆盖、京沪高铁优化等专项优化,使2G网络路面的无线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了2G网络质量和客户感知。通过京沪高铁专项优化工作,京沪高铁2G网络的覆盖质量得到大幅改善,网络覆盖率从75.32%提升到98.21%。中国电信经过了四期的网络建设后,截至2011年年底,CDMA 1X 2G网络基站数量达21.9万个。
4.4.2 3G网络发展情况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我国3G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各电信企业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等八部委制定的《关于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意见》等3G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3G网络建设,加大加深3G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各电信企业统筹协调3G与2G以及未来网络演进的关系,充分利用2G已有网络资源,发挥已有投资效益,逐步引入增强型技术,在网络建设中考虑与未来演进的结合,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通过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网络建设,节约了建设成本,减少了重复建设。
2011年1~11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完成3G专用设施投资941亿元。3G基站规模达到79.2万个,其中TD基站22万个,基本实现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主要区域连续覆盖;WCDMA基站31.2万个,覆盖339个城市、1911个县城;CDMA2000基站26万个,覆盖342个城市、2055个县城、2万多个乡镇。
中国电信实现了全球规模最大的CDMA网络的收购、迁移、建设和运行,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商用最早的3G网络,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CDMA2000 EVDO网络。CDMA2000网络经过优化调整网络格局,电路域99%实现软交换扁平化,实现了基站数目翻番,网络容量翻两番。截至2011年5月,中国联通在全国56个城市建设HSPA+,系统设备仅需软件升级和小量的硬件升级即可支持HSPA+的技术,实现从WCDMA到HSPA+技术演进的平滑过渡。传输速率从7.2Mbps提升到20Mbps以上,原有的网络架构和投资会得到很好的保障,且能以最小的成本同时支持使用原有技术的用户和使用更新技术的用户在同一个网络中,保证终端用户的利益。中国移动TD网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TD现网规模庞大,网络建设容量达近1.5个亿用户。
在快速建设3G网络的同时,各运营商也着眼于提高3G网络的纵深服务质量。一方面通过卫星通信、光纤宽带、移动网络等多种技术加强3G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尤其是特殊环境和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如中国电信率先实现3G在全国高铁线路的无缝深度覆盖,并实现对大部分的近海海域,甚至部分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的覆盖;中国联通将完善城区、县城、交通干线、机场、高速公路、重要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重要城际客运铁路以及室内的3G覆盖作为2011年3G网络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的监测评估和优化。中国电信定期组织实施全国范围的网络测评工作,以保证网络质量,包括每次抽取全国65个重点城市,对约5万千米的城区道路、1400个用户热点场所、1.5万千米高速公路和432个行政村实行无线网络质量测试等;中国移动携手中兴、华为、大唐、普天等网络设备企业,先后对深圳、石家庄、武汉、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TD设备进行了一系列技术试验,配合发射功率提升和2G/3G互操作机制优化等措施,各城市TD-SCDMA网络覆盖质量显著提升。
截至2011年底,我国3G用户达到1.28亿户,比年初新增8137万户,其中TD、WCDMA和CDMA2000的用户分别为5 121万(占39.9%)、4002万(占31.2%)和3 719万(占29.0%)。3G用户增长的同时,户均流量也持续增长,如中国联通3G用户户均流量11月末迅速增长至300Mbps,是2010年同期的2倍。预计2012年,我国用户和流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这将进一步带动我国3G网络建设的需求,各电信运营企业将进一步加快3G网络深度和广度覆盖,继续推进3G精品网络建设,强力推动3G网络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国宽带产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之一,大力实施产品和应用拉动。
4.4.3 LTE网络试验与建设情况
截至2011年底,来自全球81个国家近218个运营商在投资建设LTE网络(含TD和FDD),较2010年的98家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底,91个LTE网络投入商用,LTE全球网络发展大势已定。TD-LTE与LTEFDD逐步实现了从产品到网络多个层次的融合,大量同时拥有对称及非对称频谱的运营商正积极探索LTETDD/FDD融合组网的方法,两大制式的LTE技术正在向同一方向快速发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LTE演进路线分别是从CDMA2000和WCDMA到FDD-LTE。2011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对LTE业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极部署了LTE试验网,开展3G演进试验。
TD-LTE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走强,继沙特运营商Mobily、波兰运营商Aero2之后,日本软银承建的目前全球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也已商用放号。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球各地已经建设了32个TD-LTE试验网,日本、印度、沙特、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0余家运营商已有明确的TD-LTE商用计划并部分开始了商用网络建设。经过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TD-LTE已从2010年的技术验证期进入技术成熟期。中国移动自2010年3月起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重点项目“TD-LTE规模技术试验”取得实质性进展,项目第一阶段的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厦门六大城市已建设了超过850个基站的TD-LTE规模试验网络,来自全球的11家系统设备厂商和10家芯片厂商参与了测试。第二阶段多模测试将于2012年6月结束,目前北京TD-LTE示范网建设已启动。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移动已建成25万个TD-SCDMA基站,其中50%可平滑过渡到TD-LTE。在二期试验中,中国移动2012年上半年或将部署10 000~20 000个TD-LTE基站,网络试验进一步扩大。2011年底,中国移动与深圳市签署框架协议,把深圳作为TD-LTE业务发展的先发地区和重点城市,计划投入逾6亿元加快TD-LTE网络建设,推动包括TD-LTE系统设备、终端、芯片、研发、测试、应用、平台等各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项目落地。到2011年底,在现有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基础上,实现道路连续覆盖,并建立2~3个行业应用示范。
2011年,TD-LTE大步跨越取得进展,但在组网方面,TD-LTE仍面临着2.6GHz频段覆盖性能、同频组网性能、多天线选择、TD-SCDMA设备向TD-LTE升级、TD-LTE和TD-SCDMA共天馈方案等技术问题,且需要解决商用频谱、产业推进等多重因素。未来一年,有必要加快TD-LTE部署计划,扩大试验网城市规模,推动产业完善,为商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4.5 互联网带宽发展情况
4.5.1 国际出入口带宽
我国互联网网络国际出口带宽近年来维持高速增长,根据TeleGeography统计,2011年我国互联网出口(含港澳)超过意大利,全球排名比上年提升1位,上升到第八位,如图4.2所示。2011年增长率达50%,2002—2011年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3%,如图4.3所示。
图4.2 近三年来国际出口带宽统计
图4.3 中国(含港澳)国际出口带宽年增长率
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国际出入口带宽总量和增长量仍高于我国,尤其是人均带宽更是远远高于我国,美国带宽总量为我国的5.8倍。这表明我国互联网的国际化和发展程度仍然不高,而国际带宽的多寡是反映网络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表明我国网络在国际互联网架构中的地位仍显得相对较低。
另外,我国国际出口带宽近年来的年增长率有所减缓,这表明我国国际互联网信源的依赖性有所削弱。总体来说,我国主要是通过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国际互联网业务出入口与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周边邻国/地区开展互联网国际互联,但为了解决服务外包城市和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的互联网需求,部分地区还建设了国际通信高速通道,提高了国际互联网的访问速度。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家基础运营商开展国际互联网业务,其中租线业务是我国互联网国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用户角度看,我国国际租线业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的国际企业租用国际专线以实现企业内部的通信,二是信道出入口资源少或没有信道出入口的企业和互联网ISP大量租用国际专线。目前中国移动和教育网等都是租用2.5Gbps以上的国际专线电路作为互联网的出口。
4.5.2 国内带宽
随着互联网用户、应用和信源规模的快速扩大,我国互联网流量迅速增加,带来了强劲的互联网带宽建设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xDSL为主,LAN、Cable等其他手段为辅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通达所有的城市和乡镇,WLAN无线接入和3G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用户以多种宽带接入方式接入公众互联网,互联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目前,我国的固定宽带接入以DSL和FTTx为主,据Point-Topic统计,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DSL和FTTx用户国家,截至2011年3季度,DSL接入占我国宽带连接的75.4%。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DSL接入占比下降的趋势与全球一致,但在今后较长时期,DSL仍将是我国的主流宽带接入方式。根据DCCI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上网接入方式以相对低速的ADSL方式的比例近六成,如图4.4所示。
图4.4 中国固定宽带接入技术使用比例
从运营企业角度看,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采用的固定宽带接入技术比例相当,DSL比例均约为71%,FTTx和LAN占比近30%,如图4.5所示。中国移动铁通公司几乎所有的接入都采用了DSL方式,这表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固定宽带接入技术方面仍然走在我国前列。运营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地提高接入速率,2011年城市光纤化的网络宽带建设加速,中国电信2011年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上半年,80%以上用户接入速率超过2Mbps。
图4.5 运营商固定接入技术使用比例
移动宽带和无线宽带成为我国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城市无线成为我国带宽建设的排头兵。依托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计划,城市公益无线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发展尤其迅猛。2011年上半年,北京的电信运营商新建了无线局域网接入点2.9万个,比以前建成的接入点总数还要多。10月,北京拥有了4.8万个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覆盖了6 000多个热点地区,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无线局域网,为七大区域公益性提供多种终端免费WLAN接入试点。上海移动的“无线金融城”计划,已在部分公交车、电话亭、陆家嘴南北滨江绿地、中心绿地及部分商业楼宇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并将在2012年年底实现陆家嘴金融城的全覆盖。
我国宽带接入的普及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农村宽带通信服务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1年1~11月,我国新增农村地区宽带用户789万户,累计达到3265万户,占全部宽带用户的22%。电信基础设施普遍服务范围持续扩大,100%的行政村和94.5%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99.7%的乡镇通宽带,100%的乡镇、95%的行政村通互联网。
虽然各互联网运营商在网络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但是总体来看,与国际互联网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无论是骨干网还是接入网的带宽仍难以满足以数倍速率增长的网络流量的需求,迅速增长的网内流量为有限的网络带宽和网络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降低了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据Akamai统计,我国用户平均接入速率为1.4Mbps,这一数据与向用户宣传的理论接入带宽相差较大,且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仅位于全球第90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1.8%和排名第一位韩国的8.4%,如图4.6所示。造成我国用户平均网速低于理论接入带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信开销、共享接入方式、终端软硬件、互联网信源的架构与软硬件配置、数据中心带宽等,甚至我国骨干网络长途通信和网间互联互通架构等都可能导致用户网速和网络感知下降。
图4.6 各国网络平均接入速率
上述问题的解决要求互联网产业链明确各方责任,多方共同努力。对于骨干网络运营商来说,开展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扩容、网内网间架构优化调整等是未来提高用户网络体验的重要举措。2011年底,我国制定了国家“宽带中国”战略,未来一年,我国“宽带中国”战略有望落地,将全面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国家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宽带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宽带网络建设。
4.6 互联网交换中心
国家交换中心(NAP)是我国各互联网络单位骨干网之间开展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交换中心实现互联是当前我国骨干互联网单位直联为主方式下的必要补充,起到疏通流量和指导结算价格等作用。2000年,为了解决我国公众互联网需要绕道国外进行网间互通的问题,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疏导互联网骨干网间流量,北京互联网交换中心负责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负责华东地区;广州互联网交换中心负责华南、西南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发挥了缓解各家网络互联互通问题、改善骨干网网间互联服务质量、指导网间结算价格等作用。
交换中心网络系统交换通常分为核心层、接入层两个部分。核心层负责高速数据交换和路由交换服务,接入层负责接入参与交换的各会员单位的网络,同时还接入相关部门的网络,实现交换数据共享、VPN连接、路由策略、跨网信息访问、网间结算、信息访问加速、信息交换的监测和流量的统计发布等功能。上海国家交换平台网络系统拓扑如图4.7所示。目前,上海国家交换中心会员已全部覆盖了上海本地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络,共有16家会员单位加盟。总交换的IPv4地址已达到44个B类,进入交换中心机房的光纤数量达到400多芯。
总体来看,交换中心在疏导骨干和本地流量,以及为运营商互联互通进行政策和策略导向等方面的作用仍显得相当有限,重视交换中心的建设,加强交换中心监管,充分发挥交换中心的“交换”和“指导”作用,仍将是未来交换中心的重要任务。
图4.7 上海交换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