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在古代“衣是衣”,“裳是裳”

我们现在时常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在古代是有区别的。衣是衣,裳是裳,上衣下裳,衣是上身穿的,裳的结构类似现在所说的裙子,两者是分开的。这种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这种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曾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例如唐代女子的襦裙服: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唐代妇女非常流行襦裙服,尤其喜欢上身着窄小的襦,襦的领口造型各异,变化丰富,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领口开得很低,把整个前胸都袒露出来,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花”等句子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

下身着的长裙的种类丰富多彩,于绚丽夺目、变化万千中又风格协调,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有些可以掩胸,以绸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周昉的“惯束罗衫半露胸”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

至于长裙的颜色,尽人所好,非浓艳不取,尤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白居易在其诗《燕京五月歌》中赞道:“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