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化学案 拓展模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 寡人之于国也

目标导航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和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2.理清本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思路和结构。

3.感受孟子散文善用比喻、气势充沛的风格。

学法指导

本文篇幅不长,内容理解难度不大。学习本文,可先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然后反复朗读理出本文的思路,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孟子散文的特色。

学案导学

一、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知识积淀

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年)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____________________论的主张,继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后世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共七篇,记述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孟子的思想。孟子散文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字词突破(读准加点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

(2)

(3)数罟

(4)洿

(5)

(6)鸡

(7)

(8)孝

(9)饿

(二)文意感知(通读课文,整体理解把握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

1.内容概述

2.情感(观点或态度)把握

3.思路(结构或线索)梳理

4.列出重要的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小组合作探究

1.理出课文的线索、思路,体会孟子散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文中的比喻并分析其作用,体会孟子散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3.孟子所阐述的“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品味孟子散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三、课后达标测试

(一)填空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继孔子之后又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

2.《寡人之于国也》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做法。

3.课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二)选择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内(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D.涂有饿莩而不知(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政

B.数口之家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未之有也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译: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五十个人可以穿丝绸了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三)阅读理解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本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人物)论述的一段话。

9.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帛( ) 狗 ( ) ( )序 孝( )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树 申 颁 王

11.在文中用横线划出体现“教民”措施的句子,并翻译此句。

12.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四)小作文

13.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你作为受教育者,觉得当前教育在此方面做得如何。

请写一篇不超过300字的小作文,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四、学后点滴收获

五、拓展阅读提升

庄暴见孟子

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 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 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 暴:齐国大臣。

② 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 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 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⑤ 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是说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 直:不过,仅仅。

⑦ 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yuè)”指欣赏音乐,名词作动词;后一个指快乐,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⑧ 管籥(yue 月):赵注云:“管,笙;籥,箫。”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箫是指排箫,与现在所称类似笛的箫不同。

⑨ 举:皆、都。

⑩ 疾首蹙 安页(cùè):疾,《说文》:“病也。”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安页,《说文》:“鼻茎也。”

⑪ 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制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⑫ 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

⑬ 旄:《说文》:“幢也。”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译文 :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

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 (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六、网络资源链接

网上搜集孟子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