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献回顾:供应链管理与牛鞭效应问题
2.1 供应链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顾客满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制造生产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制(JIT)及精细生产等。这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了最优应用,但在买方市场下,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大大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经济日趋全球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一个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远远不够,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企业的外部资源,即整个供应链环节。供应链管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建立起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以此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
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国际上的一些著名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更使人们坚信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
2.1.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和其他类似的概念,诸如:网络资源、供应渠道管理、价值链管理及价值流管理等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6][29~31]。参考文献[32,33]指出供应链应该被看做是企业竞争分析的关键,即企业不再寻求以损害其供应链伙伴利益来提高自身的利润和降低自身的成本,而是努力使整个供应链变得更具竞争力。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原则就是: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6][33]。
从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始受到关注。当时,关于供应链的管理概念还没有被很明确地阐释,同时为了使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和概念性框架的定义更加清晰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30][31][34][35]。参考文献[30]指出如果要试图为供应链管理找到一个通用概念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失败和冲突,同时也指出了供应链管理领域中所研究的一些特性:产业经济、系统动态性、市场营销与采购和企业内部运作是从不同的传统管理领域中继承下来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体系研究需要借助于有利于理解供应链现象的理论模型的发展。比如,参考文献[13]提出的在供应链中应用的工业动态性模型(Forrester效应),其价值是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一个供应链中物流的活动,而且为将来对供应链动态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1][36~38]。参考文献[35]指出,当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时,多数的文献还只是对已有的理论概念进行应用和扩展。
在为供应链管理理论提供一个框架分析时,在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表示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应用的词汇,如集成的采购策略[39]、供应商的集成[40]、购买商与供应商的合作[41]、供应基地的管理、供应商的战略联盟[8]、供应链同步[42]、供应链网络[43]、增值链[44]、供应渠道管理[45]、供应网络[46]及价值流。表2.1中给出了一些文献中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定义。由表中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些供应链管理概念是有一定差异的。
表2.1 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定义
从表2.1中所列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将重点集中于一个组织的外部环境上。但是,在一些管理领域,供应链的研究也着重于内部供应链[51],特别是企业的流程再造及运作管理[52]。
没有统一供应链管理定义的原因,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供应链概念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所决定的。实际上,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文献中供应链的概念是被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的。这种由多学科多领域起源并发展的特性必然导致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概念性框架不统一。因此,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解释大多数都是片面性的,或者是由一些通过经验性验证的模型来对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组成及其成本和利润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