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科技情报交流及利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3 科学发展因素

在当代只有社会力量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而社会的决定因素是由规模宏大的科学家队伍、效率极高的图书情报网络系统、构成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所共同提供的集体力量所组成,这些因素在发达的全民族科学教育水平上,发挥着社会规模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社会的科学能力”。

“社会的科学能力”是现代大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既包括科学能力诸要素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兴能量,也包括科学活动中巨大群体所产生的巨大内能。社会的科学能力与三种力量有关,即科学家的集团创造力、图书情报系统的推动力、实验技术装备的推动力。科学家的集团创造力,与科学家集团的人数、平均年龄、最佳峰值年龄及智力常数相关(在科学史上,通过对1249名科学家的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的发现统计得出: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科学成果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最佳年龄峰值在37岁左右,首次贡献的成名年龄是33岁左右赵红州. 科学史数理分析[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也与科学管理水平和社会的创造环境相关。实验技术装备的推动力与社会的技术能力有关,尤其是社会的工艺水平和经济环境,一般可以用实验技术的数目和科学知识来度量,因为实验技术都是科学原理的物化结果,人们只要发现一种新的科学原理,在原则上就可以做成一种新的仪表,用来发现更新的知识。如果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现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对立统一,那么,图书情报系统作为前人的知识,今人的协作,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起着中介信息的连接作用。通过图书情报系统的中介作用,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进行有关认识的进一步的调整和控制,使认识的规模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使一般的科学劳动上升到创造性劳动的水平。图书情报系统的推动力一般取决于知识流的大小。科学创造需要把综合的知识变成专业化的知识,把凝固的知识转变成流动的知识,把历史的知识变成现实的知识,因此,图书情报系统的推动力大小与在这些转变过程中的知识流量成正比。赵红州学者赵红州. 科学史数理分析[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以“科学家的创造力因子”为输入信号,以“重大科技成果的数目”为输出信号,利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了不同时期社会科学能力的比较结果:在1550—1900年间的科学发展中,实验设备和图书情报的作用都不大,而科学家个人创造力的作用却非常巨大;而在1900年以后,实验装备的相对有效系数增加了4个数量级(从-0.0038上升到1282.05),图书情报的相对有效系数增加了5个数量级(从0.00076上升到240.38),说明实验设备和图书情报在整个科学能力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因此,当今的科学时代是实验装备和图书情报在科学能力中占绝对优势的时代,科学家创造力所占的比重十分微弱,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现代科学都是动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力量而进展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不得不听命于社会政治力量,这使其创造力大大降低。

另外,科学发展具有自身的惯性使得科学持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发展,而科学惯性是由科学劳动的社会结构本身所带有的,它是由科学家共同体的构成、图书情报网络、科研组织的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科学发展的近现代模式近代时间段:1500—1670年;现代时间段:1740—1900年。发现科学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科学”的时代,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惯性,任何一个科学家的个人力量都根本无法推动科学发展,只有全社会的科学能力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在当代“大科学”时期,现代科学家即使做一个最简单的课题,也要查找3~5种专业杂志,现在平均每篇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已达到15篇,因此“大科学”时代对图书情报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据科学计量学家们的统计,在当今浩瀚无垠的科学文献的海洋中,只有2%的文献被经常引用,25%的文献根本无人问津,大多数的文献都排除在科学前沿之外。而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往往要耗费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去查找散布在数以亿万计的文献海洋中的有用资料,这种情况大大阻碍了科学发展的速度。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图书情报的网络系统,用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来帮助科学家们查找和分析有用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图书情报系统具备了实验装备的性质。而那些不具备先进的图书情报系统的国家和组织,他们的科学研究效率在当今会大打折扣,落后的图书情报系统会拖住他们科学发展的后腿,这也是“大科学”时代的特征之一。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图书情报资料是数以亿万计的,其增长速度之高,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无法将其收藏,因此现代科学更需要大规模的情报交流,要求世界上的图书情报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也要求现代科学情报交流及利用所需的情报资料在社会上有计划地、科学地分布,这些需求正是现代图书情报人员的历史使命。

其次,“大科学”时代的研究往往是由国家或有实力的大公司投资支配的,使得这个时代的科研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特征,科学家的研究不再像牛顿所处的时代那样具有自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同时由于复杂的组织管理方式,必然会带来社会分配、学术关系,甚至政治宗教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内耗”,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效率。另外,现代科学家不像以往的科学家那样在家闭门造车,而是更加开放,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关心新兴的科学技术成果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福祉,更会关心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某种程度上现代的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权利科学精英”,使得科学研究受社会意识和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剧。总之,现代“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 科学家群体的社会结构愈趋复杂,科学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愈高,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是“大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

• 实验技术装备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在“大科学”时代用于实验技术装备的经费几乎是线性增长的。

• 图书情报系统具有了实验装备的性质,其服务效率大大提高,科学发展对图书情报系统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

• 科学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产业化”的倾向,提高了科学劳动效率。

• 社会意识和政治环境对科学的影响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