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章重要考点及例题
(一)重要概念归纳
1.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为标志,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等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就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是传统工农和新型工农相结合的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目标,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现代的管理方法,现代的经营理念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综合作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实现一个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征
(1)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推动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农业技术先导性的体现。
(2)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城乡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市场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的领域渗透、应用和延伸,因而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
(3)农业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无论是从国外看还是国内看,农业的功能要向多元化发展。
(4)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其二,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
(5)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从单一经营转化为多元经营,以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为目标。
(6)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3.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生态农业:是指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农业中的一种新农业,即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即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可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已经成为出口创汇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精确农业: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4)数字农业:数字农业指的是将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电脑、通讯和网络、自动化设备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作物发育生长、病虫害发生、水肥状况变化以及相应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获取信息,建立动态空间多维系统,模拟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5)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是一种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6)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指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即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的一种农事活动。旅游活动的内容除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
4.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国家虽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如果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上看,农业投入仍表现为严重不足,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
(2)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此外,现代农业技术利用率和普及率也比较低,地区间、行业间农业技术水平差距明显。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广应用还远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4)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对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
(5)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5.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特点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叫硬技术进步。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综合性:农业领域涉及面广,容纳了多学科研究,例如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化学、昆虫学、经济学等,因此农业研究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广泛开展合作,联合起来解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问题。将科技成果进行应用时,同样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渐进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周期一般较长,科技进步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农业科学研究的周期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有关,而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们难以超越这一自然界限进行科学试验,并且获得一项农业科技成果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实验,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周期。
(3)区域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并满足技术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要求。
(4)应用的不确定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科技成果的应用也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从自然再生产看,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并不一定可以实现预期效果;从经济再生产看,在产量、成本、价格等经济变量的均衡作用下,新技术成果的使用也不一定会使采用者获益。
6.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良种选育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化肥技术的进步、畜禽饲养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基础设施的进步、农用能源的进步等。
(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主要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例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
(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科学技术知识的丰富、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管理技能的进步。
7.农业科技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要,在这一条件下,企业和农户都将增加农产品产量作为目标,以增加农产品的供给。而要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除了增加各种生产要素外,主要的途径是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产量。
(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数量,而是提出了优质、健康等质量上的要求。只有保证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占有率。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也是企业和农户的重要追求。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首先是运用先进的良种技术、栽培或养殖技术以获得优质产品;然后通过加工、包装技术使农产品的品质得以改善或保存期得以延长,这些都要求技术进步来保障。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目标是企业和农户最重要的追求目标。由于报酬规律的作用,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不断推移、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利润水平提高。同时,技术进步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在农业不断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利润。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和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其先决条件是所生产的产品有竞争力,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并站稳脚跟。要使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以质取胜,同时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在价格竞争中占有优势。
8.农业科技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要求农业的科技进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农业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结果,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动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这需要有更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发是新产品开发的前提。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采用农业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进而大大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
(3)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的增加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的崛起,要求农业为其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材料,这两个方面共同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
(4)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而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必然需要引进和研发更多的先进农业技术,以真正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农业对外贸易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5)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投资建设了以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试验及应用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高新技术园区,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对农业高新技术进步的促进关系,即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就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过程。
9.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等,利用这些生产资料可以提高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还可以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另外,农业科技进步通过提供先进的耕作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并改善农产品的质量。
(2)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的进步,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设施,从而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装备,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规模效益化。
(3)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放松了自然资源对生产的约束,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农业从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正确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生产活动高效健康地运行。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降低且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农民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农民使用后,必然会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最终会给整个农村带来全面发展。
10.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和职能
(1)内涵: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
(2)职能:农业技术推广帮助农民利用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迅速地调整以适应季节和经济条件,并有效地使用投入品来增加他们的生产和收入。只有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才能使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农业技术推广的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前者是简单地把新技术的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手中传导到潜在的使用者那里,后者是更高层次的推广形式,不仅包括信息传达,还包括帮助推广对象掌握怎样使用新技术。同时,农业技术推广还具有反馈职能,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及时反馈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1)选定推广项目
推广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科技成果、引进技术、农民生产经验和推广部门的技术改造项目。科研成果是本地区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项目;引进技术是从其他国家和本国其他地区农业科研部门引入的科研成果;农民生产经验是指当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先进生产方法,该类技术很适合当地环境;推广部门的技术改造项目是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对推广技术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推广的技术成果更显著,这是推广人员的研究成果。在上面这四个项目来源中,后面两个是主要的。选择推广项目时,要对各种有关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确定最适宜的科研成果作为推广项目。
(2)推广试验
这是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农业新技术大多是在实验室或试验站里发现的,要想对它们进行扩散,就必须解决由人工的试验条件到自然的大田生产环境,由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生产等各种问题。推广试验可以验证小区试验成果,为科技成果的鉴定提供依据;另外,在不同地区进行推广试验,可以明确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范围和技术环节,从而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农业科技成果。
(3)示范
示范是推广工作者在田地里直接教农民如何使用推广项目的一整套操作方法。示范是推广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选择示范田和示范户,使新技术在当地能够迅速有效地扩散开来。推广者向农民传授有关的操作方法,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必要的物质手段。
(4)推广
在示范的基础上,证明该项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后,便可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5)反馈和改进研究
试验、示范和推广过程是科技成果的检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反馈给相关的科研部门,以便做出解释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2.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其中,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真正“龙头”,农村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没有农户的家庭经营,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是经济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购销企业、加工企业,它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主要有: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经营方式,专业化的发展使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产生了经济联合的客观要求。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专业化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成为从属、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
(2)经营一体化即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一般是专业化生产方向相同的农户,根据龙头企业的要求,联合起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与基地农户协商,共同制定生产经营决策,并对基地给予技术指导和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围绕最终产品的生产,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协调一致地运作,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3)服务社会化一般表现为通过合同稳定内部一系列非市场安排,且不论是公司还是合作社,都在使农业服务向规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即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其他工作由综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完成,这使得农业的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在传统经营方式下,由于农户处于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地位,他们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一般只能得到很低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13.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可以分享相应增加的收益;农业产业化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充分发挥科技要素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转移和解放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从而拓展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另外,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农业部门的利益流失,从而相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有利于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更好地适应大市场的需求。小农分散经营模式下,单个农户收集、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市场情况难以把握,且单个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龙头企业能较好地分析把握市场信息,据此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并指导好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也能较好地适应大市场的需求,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
(3)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权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农协等形式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程度提高后,国家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渠道得以有效地贯彻。而且,农民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后,可以更好地与政府部门沟通,有力地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4)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形成与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把分散的小农组织在一起,生产同样的产品,并对生产过程统一监控,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1)合同制模式:合同制的特点是以合同契约为纽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主体联结为一体,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整体功能,可以提高效率、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增加整体效益。合同制的主要方式有市场型合同、生产管理型合同、资源提供型合同。
(2)公司制模式:即以个人所有制、合伙制、公司形态出现的农工商综合体。其基本特点是公司企业,并拥有相对独立的生产基地。
(3)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将分散的、势力弱小的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1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1)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利益分配方式进行的。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以下几种分配方式:
①按股分红、红利均等;
②保护价格,即依据市场行情以合同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格收购交售产品,这样既保证了农民有比较稳定的合理收益,也保证了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
③利润返还,即“龙头企业”按照农户交售产品的比例,将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以使得农户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
④反租倒包,即企业先租用农民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再以工资形式雇佣农民,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模式和微观体制的不同,可以将利益分配机制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在这种利益机制下,龙头企业和农户都是各自独立的经营者和利益主体;
②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农户以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的组织形式采用联合自助的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属农民联合自助性质;
③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合作经济组织或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入股份制并保持原有体制的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股份合作制经济或股份制集体经济模式。
(2)运转约束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得以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运转约束机制。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运转约束体制有以下几种。
①市场约束体制:龙头企业凭靠自身的信誉和传统的产销关系,与农户和原料产地按当期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在此机制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契约关系,也没有利益纽带和风险责任。在市场约束机制下,农业产业化的模式是松散的,因此这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初级形式的一种约束机制,但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仍以这种初级形式为主。
②合同(契约)约束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和原料地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资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进开发合同等,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以契约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
③股份合作约束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系统中,企业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股份合作制,相互参股,使企业与农户结成以股份为纽带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共同体。比如农户和其他单位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向企业参股,形成新的劳资关系。
④专业承包约束机制:有的地方将产业化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农产品加工和运销,实行公司制经营,向国内外市场出售其制成品;另一部分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初级产品生产,实行专业承包经营,土地适当集中,通过招标,分包给若干大户,所属公司为甲方,专业承包大户为乙方,签订专业承包合同,并规定双方在种植业生产中的责权利。
16.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到10万个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0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4万多家。一个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已初步形成。随着龙头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农户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全国各类龙头组织带动农户总数超过700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0.5%。其中,每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带动农户达到7.6万户。
(2)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商品经济发达、消费需求层次较高、城市工商业辐射影响大、城部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孕育发展,而后逐步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扩展,呈现出梯级差异。目前,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各地结合实际,把农业产业化与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特别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后,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开始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农产品区域转移,各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项目安排和龙头企业布局上,也积极引导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结合加快外向型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动了出口型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结合建设粮棉油等优质专用产品产业带,加快了大宗农产品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西部地区结合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大力推进特色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东中西分工协作,出口型、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型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3)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并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并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及时的政策、科技、市场需求、产品价格等信息服务,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帮助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许多地方还帮助龙头企业到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不少地方开通了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对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免除费用、优先通行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现已形成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模式。经营模式的差异,与所经营产品的生产流通特点和经营范围有关,也与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间载体、农户与中间载体的结合方式、组织制度有关,总体上的趋势是中介组织的参与程度加大。
(4)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是产业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一体化的基础是农业组织的发育,我国农业中间组织供给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并且能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组织——农业合作社和各类行业协会,大多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并带有浓厚的行政性色彩。根据农业部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万个,专业协会与合作社模式有3.2万个,仅占产业化组织的34%,大部分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的关系属于松散的合同关系。另外,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农业科技基础薄弱,这些都表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
1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很丰富,虽然迄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不过以下几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
(1)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
(2)均认为可持续农业要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不能只顾某一方面。
(3)可持续农业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要素。“软件”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即人们的观念、政策体制等,“硬件”指技术上的创新。可持续农业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必须依靠常规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以及观念的改变。
18.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生态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农业首先要维护生态的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要维持生态持续性,则要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生态可持续性还要求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频繁耕耘、集约单一种植、高能源、高密集投入,这会造成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严重问题,损害着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这种农业是不可持续的。要使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减少、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能够达到可持续性的要求。
(2)社会可持续性
这个特征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等)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如教育、就业、娱乐、安全等)。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这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发展中国家,较为迫切的要求常常是解决温饱、避免饥荒,这就是所谓的食物充足性问题和承载能力问题。在发达国家,满足需要一般意味着提供既充分又多样的农产品以满足需求和偏好,并确保安全和可靠的供给。
社会持续性的概念一般都有平等的含义,包括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代际平等指为后代保护资源基础,保护他们从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代内平等指资源利用和农业活动的收益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集团之间公正而平等的分配。导致环境退化从而使将来的生产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增加的农业生产系统,损害其他国家、地区和社会集团利益的生态系统,都不能认为是可持续的。这两种不平等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同时存在。
(3)经济可持续性
这个特征主要关注农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产量的持续性,土地退化和其他环境问题将改变作物的生物—自然条件,从而影响产量。这种持续性的经济关注和生态关注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过此处着眼的是未来的产量而非自然资源本身。经济持续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获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农产品价格低下、产量减少、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造成不能创造足够利润的农场是不能自我持续的。因此,农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生产者持续地有利可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目的。
19.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资源锐减。当前,全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能源资源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少,农业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以耕地资源为例,据有关报告,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hm2(18.27亿亩),比2005年末净减少30.68万hm2(460.2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0927hm2(1.39亩)。全国耕地面积已逼近1.2亿hm2(18亿亩)的“红线”。
(2)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3)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物质和技术装备比较薄弱,尚未完全摆脱人力、畜力操作和“靠天吃饭”的局面,基本生产条件差,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国家的资金、物质、技术等资源的投入都重点集中在非农业领域,致使农业投入增长滞后。这就影响到农业和农用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有效灌溉面积下降和农田生产能力差。这些都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而农业后劲不足又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据调查,我国农村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文盲和半文盲占农业劳动人口总数的26.5%以上。同时,我国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1.3亿人。这使得我国人均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较低,仅为美国的1%。大量低素质的农业人口使得我国人均支配的生产资料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这给农业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标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目标。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1)发达国家的主要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探索替代“石油农业”的新农业发展模式。美国首先提出“降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场内部的生产投入(有机肥等),降低使用农场外部的生产投入(化肥、农药等),20世纪80年代末又转向“高效率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强调农业生产以高效率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与教育,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业纯收入,不盲目追求高产量;德国则倡导“综合农业”发展模式,综合处理发展与生态系统、土壤肥料、水资源保护的关系;日本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系统的重要性;法国设计和推行了“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致力于提高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效率,推进有机物质资源的再利用,加强环保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农业功能已经扩展到环境美化,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并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因此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保护,这是一种农业现代化后的思路。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产品从数量上还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因而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数量增长,希望通过发展解决温饱,所追求的是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策略。
(2)我国的主要模式及情形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也认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nAl-borecht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通过土壤腐殖质建立良好的土壤条件,就可以不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并认为少使用化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好处,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总体上来看,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强调农业生产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化学能源的投入,把农业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放在首位。
(二)典型例题解析
【单选题】
1.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于( )。
A.推广试验
B.选定推广项目
C.示范
D.反馈和改进研究
【答案】A
【解析】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为:①选定推广项目;②推广试验;③示范;④推广;⑤反馈;⑥改进研究。其中,推广试验是从科研到生产的关键环节。
2.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 )。
A.农户
B.中介组织
C.市场
D.龙头企业
【答案】D
【解析】“龙头企业”是经济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购销企业、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 )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和重要的方式,常见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形式就是这种组织模式。
A.公司制
B.合伙制
C.合同制
D.合作制
【答案】C
【解析】合同制的特点是以合同契约为纽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主体联结为一体,其在国外的应用比较普遍。近年来,在我国发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合同制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和重要的方式。
4.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 )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一般被称为农业现代化。
A.由现代农业向传统农业
B.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C.由现代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
D.由传统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
【答案】B
【解析】建设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5.现代农业是通过( )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A.计划
B.利益联结
C.市场
D.可持续性
【答案】C
【解析】现代农业实质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6.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提高土地生产率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重
【答案】B
【解析】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器取代人力和畜力,从而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这类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A项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的主要目标,如日本、荷兰等;D项为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的主要目标,如法国、德国等。
7.现代农业的核心是( )。
A.科学化
B.商品化
C.持续化
D.产业化
【答案】A
【解析】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8.现代农业是以( )为纽带,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相结合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农业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
A.农业社会化
B.现代商品经济
C.农业专业化
D.社会服务组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9.观光农业是指与( )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
A.旅游
B.生态
C.环保
D.可持续
【答案】A
【解析】观光农业是指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的内容除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形成了以( )为主体、专群结合的体系。
A.大学的农学院
B.农民自己的合作性组织
C.推广员
D.政府技术推广机构
【答案】D
【解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省级到绝大多数乡镇都设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多选题】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可持续性。
A.生态
B.收入
C.社会
D.资源
E.经济
【答案】ACE
【解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其中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其目的。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的阶段有( )。
A.原始农业
B.传统农业
C.可持续农业
D.现代农业
E.社会主义农业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类农业生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 )。
A.农业功能的单一性
B.农业技术的先导性
C.农业效益的综合性
D.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E.农业要素的分散性
【答案】BCD
【解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①农业技术的先导性;②农业要素的集约性;③农业功能的多元性;④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⑤农业效益的综合性;⑥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的内容包括( )。
A.良种化
B.化学化
C.普及化
D.机械化
E.智能化
【答案】ABD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以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主要包括良种化、化学化和机械化。
5.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支柱的高效化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 )。
A.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B.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C.农业生产主体知识化
D.流通与消费现代化
E.农业发展持续化
【答案】ABDE
【解析】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②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③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④流通与消费现代化;⑤农业发展持续化;⑥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代农业主要类型的有( )。
A.生态农业
B.数字农业
C.观光农业
D.畜牧业
E.能源农业
【答案】ABCE
【解析】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有:①生态农业;②有机农业;③精确农业;④数字农业;⑤都市农业;⑥观光农业;⑦种源农业;⑧能源农业。
7.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
A.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B.农民素质偏低
C.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D.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E.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答案】CDE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C、D、E选项所述之外,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备陈旧、老化;要素市场,尤其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8.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是指( )方面的进步。
A.农业生产技术
B.社会科学技术
C.农业经济管理
D.自然科学技术
E.信息科学技术
【答案】AD
【解析】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称硬技术进步。
9.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有( )。
A.有利于提高经济交易成本
B.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
C.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E.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答案】BCDE
【解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有:①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②有利于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更好地适应大市场的需求,形成规模经济;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权益;④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10.我国生态农业致力于实现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达到( )的统一。
A.经济效益
B.人口效益
C.生态效益
D.社会效益
E.服务效益
【答案】ACD
【解析】我国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是基于我国资源约束、食品需求刚性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实现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