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T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网络产业的发展需要自己的产品

我把网络称为产业,是因为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以网络为中心的第三次高潮期。各种类型的单机产品都已到了如何互相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和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的时代。而且,围绕着如何构成各种网络和使得用户方便可靠地共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从T型接头到各种规格型号的双绞线,从网络适配卡到卫星接收设备,从集线器、路由器到交换机,以及从TCP/IP协议到各种应用工具,都已形成了巨大和完整的产销渠道与市场。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厂商为了研究、开发和推销网络产品在夜以继日地奔忙。同样,网络作为信息革命的基础和支柱,从政府到普通百姓,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到企业,从军队到金融、交通等各行各业,形成了需求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巨大市场。

1995年对中国网络界来说,可以算是非常热闹的一年。众多的大金字工程、金桥网、Cernet(全国教育科研网)等全国型大项目,以及广东、上海等地的地区网络建设项目的上马和开通, Chinanet等提供与Internet互联和信息服务的众多网络服务公司的成立,令人眼花缭乱。“三金工程”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厂商和众多的网络用户。巨大的中国网络市场和需求把外商和国内业者都惊得一愣一愣的,特别是那些外商们,他们都怀着热切的期盼与憧憬,采用各种正当的或非正当的手段,削尖脑袋想在中国这个越来越大的网络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君不见,Cisco、Novell、Microsoft等公司的首脑们频频来华,各种展示会、讲演会、产品发布会络绎不绝吗?

然而,国内网络界的业主们又如何呢?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除了看到不少的网络工程集成商和一些匆匆忙忙成立起来的“把信息高速公路送到寻常百姓家”的信息服务公司之外,没有一家以自己的网络产品做拳头打市场的中国网络公司。

“结构化布线”、“×××公司一级代理”等是我们的网络公司的看门绝招,同时也反映出了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无可奈何!显然,中国有巨大的网络市场,但却没有网络产业。因为我们只是在销售和使用外商的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产品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厂商都非常清楚。微软靠DOS起家,IBM靠大型机及其软件确立了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计算机霸主地位。同样,由于在产品的开放性、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决策失误,使得这个昔日巨人在过去的几年里举步维艰。现在,IBM正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试图重现过去的辉煌。同理,Novell靠的是NetWare,Cisco靠的是路由器,Chipcom则是用他们的集线器打天下。就连国内大一点的厂商也是如此。长城靠的是微机,联想起家是靠他们的汉卡,四通是打字机,方正则是因为有了激光照排系统。也有没有自己产品的大型公司,例如安德森和EDS这样的咨询公司。但是,信息咨询或系统集成公司必须以众多的拥有不断更新的优质产品的公司为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计算机的单机产品制造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国外这个事实。国外的CPU发展速度太快,且几乎处于几家大公司垄断状态;国外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也不断变化,仅拿微机来说,386、486、586、PowerPC等一年一个变化,实在叫人目不暇接。尽管如此,在计算机单机产品方面,我认为我们是有产业的。长城、联想、浪潮等都生产和销售486、586,甚至多处理器微机,银河Ⅱ、曙光1000等产品也为微机、巨型机、并行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曙光。

就连国际上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产业,在我国也已迅速地形成了产业雏形。例如,各种光盘、多媒体软件、语音电话、CD光盘机等产品已经出现或上市,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许多大公司也都对我国的中文信息处理领域表示出异常的兴趣,纷纷寻找合资伙伴或准备单独涉足该领域。然而,网络领域则不然。除了程控交换机之外,几乎没有国产的软硬件产品,清一色的“八国联军进中华”,让业界人士难以忍受、痛心疾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有没有能力开发网络产品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以笔者愚见,政府部门在前几年中对开发网络产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司的企业家们急功近利、科研部门得不到必要的经费对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用户的崇拜洋货心理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八五”期间,很少看到或听到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产品或有关研究进行立项研究或攻关的,就连“八六三”计划中,也没有网络的位置(尽管“通信八六三”中有一小部分是关于物理通信网研究的)。没有投入,哪有产出?

国家不投入,企业怎么样呢?网络公司的人们大多只把注意力放在网络工程上,这样,费时少,来钱快,简单方便。他们不设科研部门,更不做基础的,甚至是应用基础性的研究。民间也不为网络研究投入必要的资金和承担风险。

曾记否,我国前几年有过一场关于一年买汽车的钱能够建多少个“一汽”的讨论。

今天,我们是否到了该问问我们用来购买国外网络软硬件产品的钱可以开发出多少自己的网络产品,形成多大规模的网络产业的时候了呢?前几天的一个展览会上,笔者听到一个Bay的代理商说到Bay的一种售价为20万元人民币的高性能的集线器,在我国的一个行业网络的投标中中标,获得400台,也就是80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可实际生产这种集线器的成本怎么也超不过每台4万元人民币。巨大的利润,白花花的银子,不得不流向国外,因为我们没有产品。这只是巨大的网络商海中的一个小小浪花。是否有人统计,从网卡到路由器,从集线器到交换机,从协议到各种管理、应用软件,我们每年要向国外支付多少美元呢?

其实,我想工作在网络界的同仁们可能会和我持同样的观点,即只要我们肯投入,是有能力开发出相应的网络产品的,无论是网卡、集线器、路由器或桥接器,还是相应的软件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并不需要很高速度的CPU和很难的技术,而且,我国的硬件设计和生产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另外,即使在国外,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商也是由2个或3个人组织发展起来的,笔者认识的许多美国华人厂商就是如此。只要有了技术,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并不断推陈出新,占领国内市场是不无可能的。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家们的战略眼光和决策方针了。我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总存在一种深深的忧虑。

我们于一年前曾研制成功过一个支持IP、CLNP、IPX等协议栈并能连接多种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既可用作路由器,又可用作集线器的网络软件产品。该成果鉴定后在《计算机世界》、《国际电子报》等上都有过报道。但就是这样一个成果,一年以来,除了位于美国硅谷Accent公司总裁黄天赐先生极力想把它进一步投资产品化之外,再就是NEC公司的网络研究人员对其表示兴趣之外,国内如此众多的网络公司中竟没有一家查问和了解该成果的内容和情况的。大概是人们总认为国内做不出好东西。

总之,在中国,1996年网络市场会更热闹。因为是“九五”的头一年,无“网”不胜,“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就是系统”的口号会更响。但是,作为一名网络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教师,我更希望,1996年将成为我国网络产业的元年。我国的网络公司的企业家们,你们是否想过,到了应该拥有自己的网络产品的时候了呢?

(《计算机世界》报 1996年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