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盗国(2)
现在,王莽认为,汉朝只坚持了二百来年就崩了,时间还太短。因为周朝自立国到崩溃,总共有八百来年。所以,要想国家命运长久,还得向周朝学习。于是,这种向周看齐的思想,让王莽的一系列改革都蒙上了复古的色彩。
国家就像是人,都要往前赶路的,如果眼睛朝后看,双脚往前走路,总有一天会摔倒的。很不幸,王莽复古改革运动中,因为赶路太急,最后也摔得很快,一头扎到悬崖里,一去不再复返了。
王莽新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就是改换政府机构名称。比如,大司农(农业部长),改名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少府(宫廷供应部长),改名为共工,乍一看,还以为是撞天的那个共工回来了。这改名法,基本上参照周朝制度。
改完政府机构名,接着改地名。有些地名,叫了上百年,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王莽觉得不爽,说必须改,就改为古名。最可怕的是,这改名也无规矩可讲,王莽是想到哪儿,就改到哪儿,同一个地名,今天叫这个名字,明天可能又得换了。于是弄到最后,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住的这地方,到底叫啥来着。国家下发到某地的公文,在新名字后面,还要打括号,注解旧名。
这改名事小,可烦人事大。但是王莽改得不亦乐乎,有啥办法?
第二,就是进行土地改革。王莽的土地政策,就是恢复古人的井田制。在汉朝,土地是可以任意买卖的。于是许多豪强,大量圈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但是现在王莽却下诏宣布:所有土地,必须归国家所有,重新分配。按新规定,一个成年男子,一人将分得百亩土地。如果一家人丁不超过八口,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应该自动把超过之数,分割给族人、邻居或者同村亲友。
在汉朝,那些将土地卖光的人,没地方可去,可卖身为奴,以此为生。但是,王莽又出新规定:奴隶婢女,跟国家土地一样,一律不得自由买卖。
王莽这招,可谓太狠了。他由此不是得罪了一小部分人,而是大部分人。首先,是大地主的利益。这些人的祖宗,很多年前可能还是穷光蛋,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好不容易翻身当了地主,竟然一夜之间,就啥都没了,你说他们会跟王莽过得去吗?
其次,就是那些奴隶和婢女。在汉朝,当农民是很不容易的。一年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遇上战争时代,国家没钱,就拼命从他们身上抽税,甚至高达十分之五。干死干活,种出来的庄稼,还不够自己吃,却有一半要被别人拿走。你说干这活还有啥前途。
于是乎,有些人就想逃税。要想逃税,就得变卖土地,这样可以赚来钱,然后再将自己卖给别人当奴。鲁迅先生说,中国古代,向来只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殊不知,人都活不下去了,有奴隶做,苟活下去,总比没得奴隶做强多了。
王莽却说奴隶婢女不得随便买卖了,如果家里哪个生病,没钱救治,变卖家产,可他们都一无所有了,不能卖身为奴,不等于堵死了他们最后一条谋生之路了吗?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王莽得罪了这些光脚的,他们无业无家,在社会上流浪,那是很危险的。
这个道理,王莽开始不懂。后来,当政策实施一年后,社会越来越不稳定,王莽只好宣布废除奴隶不得自由买卖条例。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再次,进行货币改革。在汉朝,一般流通的货币是五铢钱。王莽实施货币改革后,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钱,重不过十二铢,只相当五铢钱的两点四倍,却要当五铢钱的五十枚使用。很明显,货币比值失衡,不合理,很多人当然不认账。于是乎,就有人想到了盗铸,屡禁不止。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王莽实施的货币很多,总共有六种,分别是金币、银币、龟币、贝币、钱币、布币。这些币种当中,像龟币和贝币这些古老玩意儿,中国人早在多年前就不用了。更让汉朝人受不了的是,这六类货币,总共有二十八种分值,种类繁多,让人无不头昏脑涨。更更讨厌的是,币值变来变去,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
诸如以上,王莽货币新政,不过是自找苦吃。果然,后来汉朝人都怀念曾经使用的五铢钱,私下使用旧币交易,不认王莽新货币政策。王莽只好废除龟币、贝币和布币,但还是不管用。汉朝经济已经被他搞乱,一切都不可收拾了。
最后,建立市场行政机构,干预市场经济。王莽分别在长安、洛阳等五大城市,设立物资调节官(五均司市)和经济官(钱府官)。物资调节官于每季第二个月,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对物价作一个评估,定出上中下三等价钱,保持市场稳定。
在民间,如果有卖不出去的粮食、布匹等东西,物资调节官调查核实后,由国家按照成本收购。一旦物价上涨,超过市价十分之一以上,物资调节官就用评定的价钱卖出。如果物价低于评定价格,人民可以自由买卖;人民如果缺乏资金,可向经济官申请贷款,每月份利息百分之三。
除此之外,王莽还出台了相关的保障下岗工人享受国家福利,以及再就业权利的措施。
仅就此点而论,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他用人不当,情况很糟糕。于是乎,好事就办成了坏事。
两千年以后,我们看王莽这一套改革,一点儿都不陌生。因为这些政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部分地使用着。于是乎,有人给王莽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在两千年前实施的政治理想,为王莽式社会主义改革。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失败的国家蓝图设计大师。土地和奴隶不得自由买卖,得罪了大地主和贫穷没有生活出路的农民兄弟;失败的货币政策,又得罪了大量市民;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又得罪了大量的城市商人。
从上到下,王莽除了他自己,他该得罪的,都得罪了。他跟汉朝制度过不去,跟皇族过不去,跟各级官吏过不去,跟商人过不去,更是跟广大农民兄弟过不去。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我们可以称他为汉朝的——全民公敌。
三、外患
一夜之间,王莽跟汉朝人翻脸,真可谓比现代人翻书还要快。历史已经证明,王莽对内政策是失败的;而跟外国人翻脸,更是愚蠢的。
王莽第一个对外翻脸的国家,是匈奴。从周朝到汉朝,匈奴人从来都是中国人的天然对手。打打杀杀,狼烟四起数百年,汉朝好不容易熬出个美女王昭君和亲,终于让汉匈兄弟过上了和平的日子。
汉朝众卿眯着眼睛数了一下,从王昭君和亲到王莽新政府成立,汉匈足有五十年没有经历战争了。可是,如今这美好的外交局面,却被王莽全毁了。
公元9年,秋天,他派出了一个代表团,代表团被封为“五威将”。代表团的任务是,先在国内周游各郡,宣布王莽新王朝代替汉朝的合理性,然后再环游诸国,向外宣传新王朝,同时收回汉朝旧印章,换上新王朝印信。
王莽的代表团,先到东边的朝鲜半岛,然后一路向北,最后抵达匈奴境内。此次,代表团只有六人,到达匈奴王国后,就对匈奴单于做了基本汇报。匈奴单于大概也知道汉朝发生什么事了。
然后,就举行宴会,招待使者。就在宴会上,双方玩起了游戏。
事情是这样的,酒会才开始,王莽的五威将就宣读诏书,匈奴单于受诏拜谢。接着,翻译官就告诉单于,说他要解下单于挂腰上的旧印,重新给他颁发一个新印。单于就高举双手,说,那就解吧。没想到,当翻译官准备解印时,单于旁边有人插了一句话,搅乱了酒局。
插话的人,是单于身边的大臣,简称苏。苏对单于说:“在没见到新印之前,不应该把旧印交出。”
苏大臣一说,单于想想,好像说得也对。于是就把双手放下,对翻译官打哈哈道:“还是先喝酒吧,解印这事不急。”单于说完,就把翻译官拉到座位上灌酒。
汉朝五威将只好陪酒。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说道:“酒也喝了,那印是不是该解下来了?”单于不好推辞了,只好说:“那就解吧。”单于说完,又高举双手。当翻译官准备再解印时,苏大臣又插话道:“还没见到新印,怎么就解旧印?”
苏大臣不停地重复这话,好像是要铁下心跟五威将抬杠。按程序,匈奴得先交旧印,再颁新印。匈奴是汉朝的藩属,汉朝给你什么,你就得拿什么。何来这么多质问。还有,他们大老远跑来更换印信,难不成会给你们换个假的?
这时,单于好像看出五威将脸色难看,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就说:“解吧。我相信印文应该没问题的。”
事实证明,苏大臣的提醒是有道理的。王莽给匈奴单于颁发的新印,印文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以前,汉朝政府给匈奴单于的印上,刻的是“匈奴单于玺”;现在,王莽颁给单于先生的印上,刻的则是“新匈奴单于章”。
由玺改章,不仅是文字上的差别,要认真追究起来,问题可大了。
在汉朝,玺章这玩意儿是有讲究的。王爵专用的印信,称“玺”;侯爵专用的,就叫章。也就是说,玺和章的区别,就在身份。王莽改玺为章,其实就是降低了匈奴单于的身份。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受欢迎了。
苏大臣能够不顾情面,一再提醒单于要看印文,这足够说明,他在汉朝代表团到来之前,肯定是已经听到了什么不利于匈奴的风声。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当皇帝以后,就认为汉朝封爵,只分为王侯两级,很不合理。比如,“王”这个称号,封国国君使用就可以了,竟然连匈奴这种夷民也使用,实在够乱的;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古代制度的。为了向古人看齐,必须把封爵制度改回去。
王莽下诏,按周朝封爵标准,将汉朝的诸侯王,通通改为伯爵,将包括匈奴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首领,通通改为侯爵。这么一整,仿佛好像不是想当全民公敌,而是全世界公敌了。
当时,粗心大意的匈奴单于,还是让翻译官将他身上的旧印摘下了。然后,王莽的五威将就把一个打包好的新印信,交给匈奴单于。
按苏大臣的意见,应该当场打开验证一下。但是,单于先生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没有脸皮,当五威将递给他一个豪华包装的印信,他觉得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后,只见他端起酒来,就继续和汉朝代表团较劲喝了起来。宴会结束后,五威将回到住所,心里都忐忑不安,酒意全无。为什么会这样?代表团心知肚明。他们看着户外的夜空,繁星点点,心里都在想:匈奴单于回去后,发现印信不对劲了,那他们怎么应付?
一想到这里,这帮人都睡不着了,当晚紧急开会讨论。讨论来讨论去,五威将中的一个胆子大的,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说:“单于一旦发现印文有问题,肯定要来索回旧印。我们在他的地盘上,想赖账那是不可能的。不如……”
其他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不如怎么样?难不成今晚就每人插双翅膀,飞走不成?那人接着说:“不如我们现在就把旧印毁了,让他索印不成,那不就完了。”
亏他想得出来,当场毁印,那可是政治流氓做的事。他们很不在行,他们要办的,不过是把旧印交给王莽,至于王莽拿印来烧饭还是做菜,那是他皇帝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毁印,按今天这情势判断,单于明天肯定派人来索印。那不是白跑一趟了吗?真是毁不是,不毁好像也不是。这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红睛瞪绿眼,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提议毁印的家伙,懒得争议了,提起一把大斧,三下两下就把旧印砸碎了。其他人都被这壮举吓住了。
这下子,可真有好戏看了。
第二天早上,单于一觉醒来,打开包裹一看,直想骂娘。汉朝人就会耍小聪明,注重外表包装,不注重思想内容。在富丽堂皇的盒子里,装的却是一个他不喜欢的印信。
以前,汉朝政府刘氏政权,颁给单于的印信,有玺字。这次新政府可不得了,不但改玺为章,除此之外,还多了个“新”字。按规矩,只有大臣才会享受“章”和“新”字印信待遇。换句话说就是,单于被降级了,从王爵降为侯爵。
好心招待一顿酒,竟然换来的是这个结果。简直太戏弄人了。单于马上派人去找五威将,说一定要拿回旧印。而且来人还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地对五威将说道,新政府颁发给单于的印信不合理,他们只愿意使用旧印。
单于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旧印在,王爵就在,管你王莽颁发的是啥玩意儿。
但是,五威将经过一晚煎熬,已经想好了措辞。他们把已经砸碎的旧印拿给单于使者看,说:“旧印都碎了,拿也是白拿。”单于使者一看,眼睛都绿了。不禁问道:“好好的印,怎么就碎了呢?”
五威将说:“我们可没动过它,是它自己销毁的。至于为什么自行毁掉,那是天意,你想问原因,就问天去吧。”
单于使者傻了,只好回去报告单于。单于一听,好像昨晚的酒还没醒,一时也愣住了。
事情搞定了,五威将最想的就是赶快溜人。开溜之前,为了充分照顾单于受伤的心,特意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送了过去。单于看看,也没说啥。然后准备了一些牛马,派人将五威将打发上路,算是还了礼节。
旧印是没了,尽管得了份厚礼,但单于心情仍然不爽。于是趁汉朝代表团回国之时,修书一封,让他们代转给王莽,意思是希望汉朝皇帝,批准匈奴单于继续使用旧印。
使用旧印,当然是含蓄的说法。单于就想委婉地告诉王莽,保持他单于的王爵待遇。如果王莽拒绝,那么,汉匈兄弟数十年的和平感情,可能要永远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