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变局(2)
像对待傅丁两姓势力一样,王莽将董家当官的全都免职、流放。然而,仅仅就是没收的董贤财产,竟然值四十三亿之多。富可敌国,那不是传说,更不是吹出来的。如果董贤还活着,把这些钱拿到西域一抖,估计三十六国都会流着口水向他俯首称臣。
大事办完了,接着就是打击反对派及潜在对手了。王莽接下来要打击的人,是何武和公孙禄。在王莽看来,何武本来是前途无量的,却吃饱了撑着,跟公孙禄互相推荐对方当大司马。此做法,也算是汉朝首创怪招。
王莽将俩人全部免职,赶出长安城。何武因为是侯爵,还有块地在外省,于是乎就回自己的封国,了此余生了。
其实,在王莽看来,庸才永远都只是庸才。像何武这等角色,过去对傅太后及刘欣不构成威胁,现在对他仍然构不成伤害。但另外一个人就不一样了,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必须及时清理出长安城。
这个人,就是红阳侯王立。天下人都知道,王立是个爱钱如命的贪污犯。为了钱,他敢铤而走险,贪污国家财产;为了钱,他能一夜之间,就把死对头淳于长撒在他伤口上的盐,忘得一干二净。天知道,为了钱,他接下来还会干出什么好事?
王立本来早就被赶出长安城了。但是后来,刘欣为了照顾王太后的面子,又将他召回长安。尽管刘欣还没来得及给王立安排新工作就崩了。但是,这个无官无职的人,却是最让王莽害怕的。
原因很简单,王立是王莽的叔叔、王太后的弟弟。在中国这种论资排辈的传统社会里,管你当什么官,辈分大,就是天大的资本,对你指手画脚,料你也不敢怎的。
王莽怕的就是王立闲着,有事没事,对他指手画脚。如果王太后不在了,倒也没啥。但是现在王太后还活得好好的,道德君子王莽跟贪污犯叔叔王立,那是互相看不顺眼的。如果王立硬要跟王莽唱反调,常到王太后耳边吹风,那他就头大了。
还有当年,如果不是因为贪污出事,王立早就是大司马了,怎么轮也轮不到王莽。现在,别看王立无官无职,如果他要开抢王莽大司马一职,那事情就更麻烦了。
所以,为了将来的事业,必须把王立再赶出长安城。以什么名义赶人呢?王莽已经想好了,以道德和正义的名义。
王莽当然没有傻到自己出面弹劾叔叔,真那样做的话,就是伪君子了。他想到了一个可以替他办事的人,那个人,非孔光莫属。
经过这些年的官场磨炼,孔光已经修炼成精了。甭管是什么领导,凡是他的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他都听话地认真执行。冲着这点,王莽就认为他做事靠谱。于是,王莽把孔光召来,说这样这样……
孔光心领神会,马上就给王太后上奏,弹劾红阳侯王立。弹劾辞还是老调重弹,说:“王立明知道淳于长是个诈骗犯,淳于长稍微贿赂他,就反过来替人家说话,欺负皇帝。这种人,道德形象已经破坏殆尽,没有资格再留下来当辅佐。所以,我们强烈建议王太后将他遣送回封国。”
王太后一看,二话不说,拒绝了。
王太后拒绝是有道理的。王立收淳于长那点钱,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淳于长都化成土了,汉朝皇帝都换两个了,丞相府就像风水轮流转,也不知换多少丞相了,现在孔光还提这事,摆明就是有人不安好心。
谁不安好心,王太后心里明了,但不明说。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应该就要跳出来了。
果然,王莽就跳出来了。丞相搞不定了,他就只好亲自出面了。
王莽这样对王太后说道:“现在的汉朝,雄气不再,风光不复,正是多事之秋。而且汉朝连续崩了两位皇帝,都是没有子嗣的。国家现在掌在您太后的手里,如果因私人感情,打击大臣的积极性,万一发生动乱,大臣消极怠工,您老招架得住吗?”
王莽接着又说:“其实,太后也不必替叔叔王立紧张。我们不过是先让他回封国,将来时机成熟,肯定还会请他回来。”
王太后听出来了,王莽这叫连恐带拉。汉朝内外,几乎掌握在王莽一人手里。王太后又老了,不要说王莽要折腾,只要王莽叫人去外面捣个乱,他称病躺在家里打哈哈,你又能奈何?
王太后心里不由得划过一阵寒意。不是她太老,而是王莽太强。如果她要终老天年,只有屈从于王莽。王太后只好点头,允许将王立赶出长安,再度回自己的封国度长假。
到此,长安城的政治环境,终于被王莽清理得差不多了。先休息一下,接下来就准备玩大的了。
三、登峰造极
忙活半天,王莽和王太后终于想到要立皇帝了。刘骜无子,刘欣过继,现在刘欣崩了,还得再找一个来过继。可是,找谁好呢?
刘骜有两个好兄弟,一个是刘康,一个是刘兴。刘骜生前,特别偏爱刘康。可刘康早死,身为刘康之子的刘欣,被傅太后调教近二十年,相当聪明机灵,后来在竞争接刘骜皇帝位时,将刘兴打败了。
刘兴是个马大哈,没什么心计,当年来长安参加皇帝面试,和刘骜一起吃饭时,吃相特别难看,刘骜就断定他不能干大事。不久,这位老兄就被刘骜打发回封国,不知啥原因,年纪轻轻就死了。他只留下一个儿子,今年九岁。
真是风水轮流转,帝王轮流做,王太后和王莽不约而同想到的人,就是刘兴的儿子刘箕子。
刘箕子,一看这名字就很不吉祥。仔细观察一下,自汉朝立国以来,能够当皇帝的,都是单名。刘病已是个例外,后来想想特别扭,只好改名为刘询。当然,刘箕子这名字,读起来也不顺口,后来尽管改了名字,却仍然逃不出被毒杀的劫难。
公元前1年,九月一日。王太后和王莽挑了这么一个日子,立中山王刘箕子为皇帝,然后下诏,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老太婆临朝听政,政府具体事务,由王莽负责。
政府工作,本来是由丞相负责的,王太后将它交给了王莽,那丞相干啥呢?丞相当然有事干,但不是自己说了算,想做事还得等王莽下任务。
此时的丞相,还是由孔光担任。准确地说,我们不应该称孔光为丞相了,应改口叫他大司徒。在汉朝第十四位皇帝刘箕子登基之前,汉朝政府将三个核心机构换了新名字。
也就是,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大司马保留。大司徒管政府事务,御史大夫管监察,大司马管军事。三大机构,三权分立,互不隶属。表面如此,其实上还是谁强谁说了算,所以,这三大机构的真正首脑,还是王莽。
政府机构改名后,大司徒是孔光,大司空是彭宣。彭宣看不惯王莽专权霸道,交了请辞书,说不玩了。然后就退隐江湖,过他的逍遥日子去了。孔光看彭宣走人,想想自己赖在这位上,也不是好事。于是乎,他也交了请辞书,说不想干了,批准我辞职吧。
刚刚走了一个,又一个想走人,什么意思嘛。王莽一看孔光的辞职书,心里大不高兴,坚决不同意孔光辞职。不过,王莽又想了想,孔光不想干了,也不能把他扣死在大司徒位置上。于是就想,可以让孔光退居二线,干点别的工作。
什么工作,王莽都想好了,迁孔光为太傅,专门负责皇帝刘箕子的辅导教育工作。孔光一看,不好推辞了,只好将就留下。
其实王莽并不知道,此时孔光老师心里苦得很。他知道,虽汉朝之大,没人能玩得过王莽。他留下,还要继续被王莽玩。这种欲自由而不得之心,犹如鸟欲飞出铁笼而不得一样的痛苦。
那怎么办?在这个乱七八糟的乱臣贼子的时代里,做不得刚直之士,就做一个装聋作哑的人吧。不想演戏,又不能离席而去,那看看别人演戏也不错。孔光只能这样无聊地安慰自己了。
事实上,王莽逼孔光留下,就是让他看自己演戏,必要时还可以请他出来,当个评委打个好分。公元1年,正是西方基督耶稣降临的日子。然而在遥远的东方汉朝,王莽纠结一帮人,正准备粉墨登场唱大戏。
这年春天,正月。王莽叫人秘密去遥远的益州郡(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搞回了一只白野鸡和两只黑野鸡。然后向王太后报告,说这些是遥远的越裳部落进贡的吉祥物。王太后就下诏,说,既然是好东西,那就用白野鸡祭祀太庙吧。
白野鸡好,不如王莽广告做得好。接着,政府众多官员,纷纷上奏,歌颂王莽。说王莽得到的白野鸡,犹如以前周公得到的白野鸡一样,都是吉祥物,俩人都是国家功勋。
这下子,我们终于知道了吧。为什么王莽派人搞来的不是别的鸡,偏偏是与周公相同的白野鸡。原来他是查了典故的,他此举摆明就是想与周公比肩。周公是啥人物,辅佐周成王的国家不二重臣。没有周公,就没有周成王的周朝;同样,如果没有王莽,就没有汉朝的未来。
这时,王莽的摇尾分子接着说道:“王莽功高盖世,不应该只封侯爵,应该封公爵。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大司马的身份。”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基本是,公侯伯子男五个档次。后来又有所变化,不过汉朝封爵制度只有两级,一个封王,二是封侯。遵照古仪提出封公爵的,王莽还是第一个。
既然有人提出要给王莽加封,那就议吧。王太后把这个事交给宫廷秘书,说要讨论。这时,王莽早就准备好了,马上上书给王太后说:“汉朝之所以有今天,不是我王莽一个人的功劳。像孔光同志等人都功不可没。要封,就封他们吧,我就算了。”
这是什么招,只要是古人都会用。两百年前,刘邦立国前,早就用这招了。王太后知道王莽装,就说,长眼睛的都知道你功勋大,你不受封,那怎么行?
但是,王莽拒绝了。于是,王太后再下诏,说一定要封,王莽再次拒绝。
按常理,这种政治秀,只要推辞三次就够了。然后就可以说,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的话。当年刘邦就是这么干的。可王太后没想到,王莽再三推辞了,还要再四推辞。
王太后只好陪着王莽玩,继续下诏说要封他。这时,王莽突然说:“不行了,我病了,卧床不起,恕我不能陪您玩了。”
王太后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这场戏还要不要演下去。
看上去,王莽似乎是不想接受,可是不封他为公爵,那他不白忙活了吗?事情到这,就卡住了。就在这时,有人给王太后点了一招,一下子就将这盘棋盘活了。
别人是这样告诉王太后的,要想王莽正常上班来,必先封孔光等人。不然,你休想他下床。哦,这时王太后恍然大悟。原来王莽不是不受封,只是程序不合,路子不对,才误了事。
于是,王太后立马提拔太傅孔光为太师,增加采邑一万户。除孔光外,还有三人获封。接着,王太后再下诏,提拔王莽为太傅,负责相关事务。同时,晋封王莽为公爵,称“安汉公”,采邑二万八千户。
在周朝,太傅、太师、太保谓三公,其中以太师最为尊贵。但是,王太后封王莽为太傅,负责相关事务,就变成了太傅最为尊贵了。可见,官职本身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任职的那个人够不够强。
古有周公,今有安汉公,王莽一生的奋斗,为的不就是想把周公比下去吗?事情到此,该得到的,王莽也都得到了。于是,他的病马上好了,开始起床上班去了。
不过,他又给王太后出了一道难题,说他只接受太傅和安汉公称号,至于增加的那两万多采邑,就不要了。如果王太后想封赏他,那就等到全国人民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后,再给他封赏吧。
客观评价,王莽这番话没有水分。他是个玩术玩家,同时也是个儒家理想主义者。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什么东西比荣誉更重要。他生来是为荣誉而战,并非王立和淳于长那些浑蛋,稍有一点儿权势,就想搞钱,简直就是掉到钱坑里去了。
这次,王太后再也不跟王莽争了,只好同意王莽的请求,然后安慰地对王莽说道:“我尊重你的意见。如果全国人民都实现小康后,那到时我再给你涨两倍工资吧。”
王莽再次拒绝给他涨工资。王太后简直太小看人了,王莽如果爱工资,那他就白混了。实话说,王莽迷恋的不是工资,不是土地,不是美女,而是一种能量巨大、能满足内心无比欲望的东西。
那个玩意,就叫权力。
而王莽下一步要玩的,就是夺王太后手中的权力。没办法,权力这东西太有用了,然而偏偏落在王太后手里。君不知,那时王太后已经七十二岁了。王太后生来不爱玩权,现在人老了,想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在王莽看来,权力放在她手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权力这东西,一说到抢,就特别伤感情。王莽决定不抢,而是哄着让王太后主动把权力交给他。
要哄王太后,王莽心里还是有底的。他早已看出,王太后深居宫中,突然把她拉出来管国家大事,还真有些不适应,所以逐渐产生了厌倦之情。
王莽开始布局。首先,他让属下那帮高官,一起上奏,对王太后说:“中央提拔地方官,手续比较麻烦,报告打上来,还要派人去考核,然后还要整一大堆的事情。太后您老了,就不必管这些事了。依我们看,以后这种小事,就交给安汉公吧。”
王太后一听,好呀,安汉公能者多劳,就交给他吧。我一个老太婆,走路都困难,哪能整天看这么多报告。王太后于是下诏,说:“从今以后,凡是封爵这类事,才归我管;其他事项,就交给安汉公王莽来处理。”
成了,要的就是这句话。
人一阔,就变脸,这是很古老的人性弱点。在王莽这个位置,皇帝是摆设,王太后是威慑,而他才是实权人物,执行的差不多是半个皇帝的权力。但是,王莽没有扬扬得意,他知道,事情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好局,下面的路,还很长。
所以,王莽还必须时刻充分照顾王太后的心情。为了不让王太后觉得自己被架空了,王莽故意制造了很多假象,让王太后感觉自己的威望远胜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