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战略背景

1.1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1.1.1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投资少、回报高、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关联性强、无污染等特点,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过去60年中,尽管存在过程中的波动,但是全球旅游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超过了石油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稳步回升,加上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各地区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旅游产业促进政策,使得国际旅游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10年,全球旅游业的产值达到了5.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9%以上,直接和间接吸纳了2.35亿人就业。世界旅游组织在2008年所做的“2020年世界旅游展望”预测,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可望达到16亿人次,其中3.78亿人次是跨区域的远程旅游者。接待量最大的三个区域分别是欧洲(7.17亿人次)、亚太地区(3.79亿人次)和美洲(2.82亿人次)。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并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先后迎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和亚运会等盛事,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2010年,我国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1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收入12579.77亿元人民币;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约1150万人。

我国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当前,我国和世界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欧盟、东盟、日本、韩国等的多边及双边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一批跨境经济技术合作规划已经或正在实施。从行业自身来说,我国旅游业的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旅游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已提前兑现“入世”关于旅游业的各项承诺,目前国际上著名旅游集团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呈加速态势,并向二三线城市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推动我国旅游企业更快地“走出去”,使得中国旅游业越来越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大格局当中。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旅游产业性质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了旅游产业定位的历史性突破。2009年,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均把旅游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十二五”末,要将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战略中发挥更大功能;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格局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国际旅游事务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力争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1.1.2 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相比,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自2007年3月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共发布了4次《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分别从“旅游监管架构”、“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三个方面对全球各个国家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按照2011年的排名,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排名前24 位的均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居第25位的爱沙尼亚,其次是28位的巴巴多斯岛,均为较小的国家。从近四年的情况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平均排名、最高排名、最低排名的变化都不大。这表明尽管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较快,但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

从4次报告的排名看,中国大陆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从2007年的第71位、2008年的第62位、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9位,目前处于全球竞争力的中上水平。此外,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作为地区也单独进入了该报告,香港排名位居第12位,与2009年的排名持平;台湾排名位居第37位,较2009年的第43位上升了6位,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在全球与亚太地区的排名

注:引自2011年《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从表1.1可以看出,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有7个是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6和第9,排在第10位的是亚洲国家新加坡,总体格局与2009年相差不大。2011年中国的得分为4.47(数值范围为1~7),较2009年的4.3有所提高,但与前10位的国家相比,仍然相差0.76~1.21分。在亚太地区的2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排名第9位,如果不计港台,位居第7位,基本处于前列。

表1.2 中国在“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分类排名

注:引自2011年《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在表1.2所示的三个板块一级指标中,中国的“旅游人力、文化、自然资源”得分最高,为5.1分,同时第12位的排名也优于整个国家第39位的排名,其中“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可用的合格劳动力”分别居于全球第5、16、24位,具有明显的全球领先优势。得分次高的一级指标为“旅游监管架构”,为4.5分,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涉及旅游业发展的监管类因素。得分最低的一级指标为“旅游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只有3.8分。尽管“旅游监管架构”得分高于“旅游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但是排名(第71位)却落后于后者(第64位)。不过相对于2009年,“旅游监管架构”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提升。而导致位次提升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法规”、“环境可持续发展”、“安全保障”三方面位次的提高,这反映出国内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的管理改进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综上,评价结果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排名第5位的自然资源(体现于数量众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最为丰富的动物群),第16 位的文化资源(体现于数量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大型展会和发展良好的创意产业),排名第24位的行业价格竞争力,以及相对较好的、排名第35位的空中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旅游资源方面,这与上次2009年的评价结果相同。在行业监管与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方面,虽然较上次评价中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报告认为目前的政策环境仍然不利于旅游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健康卫生方面政府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在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在2011年的该指标所对应的所有二级指标排名都比2009年有所下降,表明近两年来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排名为第59位,处于中等水平,而旅游设施排名为第95位,处于非常落后水平。其中的资讯科技基础设施指标排名也存在着退步现象,位于第73名。当前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公共保障体系有待于更加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尽完善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目前来讲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和国际旅游市场上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地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