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要求;2001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年~2010年)规划》明确了:继续坚持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群众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 [2002]8号文件)提出:要“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关于全民健身体系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诸多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进行了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在建构全民健身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关于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形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有报道,为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但是综合研究成果表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有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显示,一个足以支撑“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还不够清晰,特别是国家与社会如何共同建设一个能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在体育社会化和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完善过程中,从理论上探讨国家与社会共同建设一个能够面向大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认为:坚持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问题,其实质是一个“权力多极化”过程,是转型时期权力格局发生变迁及权力转移的过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伴随着政治领域权力的减弱,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权力的逐渐增长,原先政治领域垄断一切权力的“单极结构”正在向三个领域分享权力的“多极结构”转变。这是中国社会结构近十年来演变的基本脉络。权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社会整体改革过程乃至世界范围内改革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发生在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过程之中。因此,寻找现代社会理论方面的支持,明确体育领域改革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第三部门”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国际社会,对“第三部门”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第三部门”通常也称非营利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民间组织等,它们的活动已经遍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主要领域,它们不仅在促进人权、民主、和平等项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即公民社会理论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最初公民社会研究主要是在政治哲学层面进行的,但是进入90年代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者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非营利组织上,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制度经济学派等众多学科也纷纷将研究的焦点不约而同的对准了非营利部门。前者从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发现了非营利组织在构建公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得出了非营利组织作为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组织制度形式,弥补了政府与市场不足的结论。在这些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塞拉蒙(L.M Salamon)教授主持的非营利部门国际比较项目,该项目在1990~1999十年间,对41个国家进行了两个阶段的研究,面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塞拉蒙惊呼,一场全球的“革命”正在兴起,从北美、欧亚的发达国家到非洲、拉美和前苏联集团中的发展中国家,由各种社团、基金会和类似组织构成的非营利组织在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追求政府所未曾实现的或者压根忽视不管的目标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研究发现,几乎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都存在一个由非营利组织构成的非营利部门。
同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前沿课题,近十年来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研究考察了中国各种非营利组织面临的种种问题,探索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道路,研究了相关的重大政策和法律建设问题,推动了中国非营利组织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90年代初开始,中国正式认同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这一阶段,中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课题的立项,标志着“第三部门”研究在我国体育领域的开始。人类实践一再证明,任何领域的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运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群众体育的改革深入到了社会领域,不断高涨的大众体育需求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引发了社会体育组织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在适应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积极寻求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供给途径的变革,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应从政府包办的单一服务体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如果体育在社会领域不发生深刻的变革,适应改革的需要,改革将无法深入进行。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大众体育整体改革的关键因素。用第三部门、公共服务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探索国家与社会共建的社会化道路,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符合国家和政府对新时期体育工作提出的“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