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体育的观察与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
一、小康社会,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一)历史上的小康
小康,是中华百姓的千年梦想。汇集自周代开始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小康”的记载,《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对民众生存状态的一种表述。孔子有感于世风日下,诸侯割据的时实,提出了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生活模式,“小康”最早文字出现在西汉时代儒家的《礼记·礼运》,在这里,“小康”与“大同”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理想。按照《礼记·礼运》所云,“大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备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而“小康”则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乱世”、“升平”和“太平”三个阶段,并指出“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
(二)现时代的小康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为小康赋予了全新的意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看出了社会发展的“小康”概念。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会议公报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之前,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把实现小康列入了第二步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可用下列公式表达:
贫困阶段→(第一步)1990年前:解决温饱→(第二步)2000年前:达到小康→(第三步)21世纪中叶:中等发达,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三大报告对小康做了如下概括:“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由上可见,尽管社会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小康孜孜以求,但是,对于小康的理解却有所不同,特别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情形更为复杂多变。小平同志提出,经过全党同志不断充实完善,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发展目标,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三)小康社会、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分析可见,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的理论思想体系中,对于小康,有经常用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既“小康水平”;一种表述方式是“小康社会”。一些理论阐述中,也有用“总体小康”来表述“小康生活水平”的,使其与“全面小康”和“小康社会”相对应,但其实质是一致的。
比较分析可知,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二者尽管词面相近,但是却具有不同的涵义。小康水平,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方面,从发展的程度上看,也是水平上达到,包含有基本的意思,应当是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从1981年到2000年,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而小康社会,则涵盖了不只是生活水平的所有方面,不只是物质生活方面,还包括了精神生活等等,从发展程度上看,小康社会是小康生活水平的延伸和提高,是完整全面的小康。
作为已经实现了的小康生活,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了。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从2000年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可见,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小康生活水平则是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是着眼于生活水平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高水平、全面和平衡的小康。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简单明了地用以下公式表示:小康社会=总体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依据小平提出的经过全党认真总结的小康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用表1来概括如下。
表1 小康理论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划分
系统全面地认识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地区分“小康水平”、“全面小康”和“小康社会”,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分析和判断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确定不同历史阶段体育的目的任务发展具有前提和先决意义。
二、总体小康阶段的小康体育
(一)小康生活水平
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是以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的统一标准制定的。这些指标的具体指标和临界值,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也参照了一些国际标准,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2000年,国家统计局发表资料显示,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的各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3项基本合格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元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教育娱乐类支出达到11%以上。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计算,2000年达到总指标的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二)总体小康阶段体育工作的主要成绩
1. 群众体育方面
主要表现在经济转型后,城市社区锻炼点、辅导站和俱乐部等松散型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较快;以“健身路径”和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群众体育锻炼设施在大中城市较为普及;以老年人晨练为主的城市社区体育和青年人休闲为主的消费性体育活动形成规模;农村体育起步迅速,以富裕地区和小城镇为代表的农村体育相对比较活跃;学校体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有所增强;体育法制建设进步明显,《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宣传得力,影响深远。
2. 竞技体育方面
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以项目管理中心为依托的运动协会制建立形成,稳步发展;拓宽了训练渠道,作为补充,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和俱乐部已逐步展开;运动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招标、申办方式,调动了社会各界主办体育赛事的积极性;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试行了部分项目的职业化管理,推动了体育竞赛市场的发展;以连续2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总数前3名为标志,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就。
3. 体育产业方面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强劲。体育市场体系初见雏形,体育消费渐成时尚,实物性消费档次提升,差距拉大,观赏性消费项目集中,口味提高。以体育彩票为代表的体育博彩业发展较快,体育产业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建设得到重视。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三)总体小康阶段体育工作的不足
1. 发展水平较低
所谓低水平,是指就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尽管我们的竞技体育,特别是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我们冬奥会的成绩并不太好,即便是夏季项目,我们获取金牌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多半是边缘项目,非主流项目,其“含金量”不算太高,在田径、游泳、三大球等引人注目和影响较大的项目中,我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水平,主要是看国民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效益,看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休闲娱乐的普及化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国民的大多数。而竞技体育的水平,只是该国家少数体育精英的成绩,尽管也是体育成就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代表国民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因为这毕竟是国民的极少数。
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上看,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中65%在1年中没有参加过1次体育活动。参加过1次或1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仅占35%,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从国民体质上看,2001年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指出,我国符合WHO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15%,另15%处于疾病状态,其余70%处于亚健康状态。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人。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看,2002年发表的我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耐力指标和胸围指标已经连续15年持续下降,青少年中血红蛋白偏低者明显高于国际水平。2004年在全国14省市18万7~22岁城乡男女学生中进行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与两年前相比,我国学生肥胖情况在继续扩大的同时,爆发力和力量素质仍在继续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中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项素质自2002年以来继续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全国约有7000万中小学生近视,高中学生近视率甚至到70.34%,城市男生超重肥胖者已达10.7%。
从体育设施保障上看,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布,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平方米,人均1平方米,仅为美国的1/16。且我国体育场地种类和质量较低,其中2/3以上为篮球、排球或门球场。条件较好的大型体育场馆全年利用率不足30%。
2. 发展不够全面
所谓不全面,一是指体育发展水平不全面。除竞技体育突飞猛进外,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2000年前,“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有距离;体育工作距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二是人民群众所享受的体育服务不全面。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活动地点以非正规体育场地为主,以自主管理为主”,多半是自发的在清晨、室外、简易场地条件下进行自我监督、感觉评价性的徒手的身体练习。尽管健身市场发育较快,但多数人还没有机会享受科学指导下、正规体育场所进行的体育健身服务。因此,无论从健身的科学指导,从组织化的网络体系,还是从健身的项目内容,从健身的活动质量上看,提供给人民群众的体育服务是不全面的。
3. 发展很不平衡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如下。
(1)地区差距。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中部体育人口为21.4%;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西部体育人口仅为东部的37%,差异相当明显。
(2)城乡差距。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尚不到城市居民的1/3。西部地区的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因此,作为体力性文化活动内容的体育,城乡差距更为明显。1998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显示:“占我国国土面积16.5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体育场馆比重占全国的78.8%,而占国土面积83.5%和70%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拥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2000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全年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而农村仅为26.9%。
(3)贫富差距。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到临界水平,城乡,特别是乡村中的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待业人员,生活还处于相当贫困之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体育活动项目种类、场馆设备档次水平的选择方面,在医务监督和科学指导供应水平,以及相应保健服务等方面,达到的水平是很不平衡的,不同人群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小康体育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将全民健身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衡量指标,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这一历史阶段本质发展特征的准确把握,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明确指示。可见,以全民健身为主线,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是:以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中心,构建较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在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竞技体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2008奥运争光为契机,通过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后奥运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体育产业在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的驱动下,力求达到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各项体育工作逐步建立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阶段,2010年前,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和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第二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两项基本任务。而2010年至2020年,在理顺竞技体育与群众的关系,确立全民健身的中心地位以后,政府投入与市场服务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进一步需求,将成为这一时期体育工作的中心工作。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走向
1. 群众体育休闲化、科学化
群众体育进入休闲,是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在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并向3000美元迈进之时,在恩格尔系数低于45%,并向40%以下发展时,特别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较低层次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休闲娱乐的需求。在这个进程中,娱乐是体育的趣味和魅力,健康是体育的价值取向,在体育中寻求休闲,在快乐中追求健康,应当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群众体育的主流发展。
我国居民全年法定假日达到144天,接近达到工作生活总量的40%的界限,并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一丰富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体育,作为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作为积极有效的健身手段,能够适应小康生活后人们的普遍需求,将逐步纳入更多居民的生活制度,成为人生的活动内容,成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
科学化,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一定层次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从重视锻炼时间、频率向注重锻炼质量和效益上转变,开始由凭感觉、靠估量来掌握运动负荷,向依靠科学评价、医务监督手段转变,锻炼场所开始由简易、粗放、替代地点,向标准、集约、正规的场馆转移。依据运动处方锻炼将为更多人群的普遍遵循。由职业和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成的健身辅导网络系统和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将延伸到社区、俱乐部和各锻炼地点,群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显著提高。
2. 竞技体育多元化、职业化
以“举国体制”为代表的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举全国之力,无疑是现行体制中最为高效的。但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立场上看,从体育发展的长远利益上看,这种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与群众体育发展相冲突,与学校体育相分离,易于导致巨大的资源耗费和明显的社会孤立。因此,后北京奥运时期,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是必然的。
竞技体育多元化是改革的途径之一,除政府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外,全国性体育协会要走实体化发展道路,增强依托社会,自我发展的能力。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企业财团,各级学校等社会各界开展运动训练,主办体育比赛,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
职业化是竞技体育改革的又一方向。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顺应国际体育发展的潮流,引导有先例、有市场、有水平的运动项目及早进入职业体育市场,让它们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获得独立,获得生存,获得发展,并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目的是促进中国体育的和谐良性发展,而不是对现存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更不该造成竞技体育的整体衰退。
3. 农村体育重点化、初级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在十几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并且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的部分,然而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和难点。中共中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深刻阐述和部署。2005年末,又专门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所有这些,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三农”问题将会受到突出重视,也将会获得较快发展。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修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场地为重点,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1/6的行政村有公共体育设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化已经凸现。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居住十分分散,且体育文化和设施基础十分薄弱,因此,这一历史阶段农村体育发展尽管进步迅速,但在发展规模、水平和效益等方面仍然会显现出层次化、不均衡、不全面,甚至出现波动、反复等一些初级、起步的发展特征。
4. 学校体育的健康化、社会化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明确提出的“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特长将进一步提高,由于生活水平和经济支持力度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条件将明显改善,扭转学生体质下降,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将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旋律。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高校招生制度的诱导,应试教育在许多学校仍居主导地位,作为非升学考试科目的体育在各级学校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长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因此,这种健康化的发展进程,将只能伴随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平民化步伐的加快而逐步得到落实。
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将开始考虑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需求,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将逐步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衔接。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壁垒将逐渐被打破,社会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将逐步被学校所接受。
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将逐步向社会开放,一些体育教师也将开始介入社会体育的辅导和管理事务。从而会进一步加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
此外,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必从根本上打破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分离的不正常现象。学校体育必将像世界各体育发达国家一样,分担起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学校内外的训练、竞赛活动将更为活跃,与社会的联系将更为频繁,学校体育社会化的特征将进一步增强。
5. 体育产业规模化、民营化
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发展的体育需求。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持续实施,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发展地位的确定,特别是城市和农村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形成市场的消费热点之一,以健身、健美、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我国体育产业,在种类、规模和效益等方面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能极大地带动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中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体育旅游业、体育媒体业和体育保险业的发展。奥运会对民众所产生的观念和行为规制,以及奥运会所形成的巨大物质财富,将长期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和消费行为。
体育产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特点,因此是民营资本投资的热点之一。专家指出:“2008年后,体育产业民营化是大势所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跳出体育系统的局限,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实现体育产业的应有价值。由于体育产业属新兴行业,没有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加之,民营企业具有市场反应灵敏、融资方法快捷,人才进出灵活,因此,民营化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形态。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立法反对行业垄断和恶性竞争将是长期的任务之一。
四、全面小康阶段体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的关系
体育是人民的福利,也是人民的权利。与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健身休闲娱乐需求将显著提高。体育事业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落实“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任务,落实宪法所规定的“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原则。因此,将全民健身列为这一历史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十分必要的。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家争得荣誉,是振奋民族精神、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竞技体育的功能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定位,对其支撑和保障体系要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对其与全民健身的关系必须确立促进协同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机制,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目标。
(二)北京奥运会搭建国际平台与我国争夺金牌的关系
在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东道主的我国,既要充分体现“新北京,新奥运”的主旨,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又要在本国的赛场上努力争夺金牌,为展示中华体育风采作贡献,怎样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以为,作为东道主,我们要将创造具有东西文化交融的、能够展示中华民族风采的、能够为国际社会所广泛称颂的一流奥运盛会为主要目标,而中国夺取金牌总数第一,则是第二位的目标。因为只要我们认真准备,金牌总数进入前三名,无论位次如何,都是正常的,自然也是国内外都可以接受的。北京奥运会我国金牌的目标究竟如何定位?是不是一定要夺得第一?我国的主场优势究竟怎样发挥?要不要精心刻意地安排?这是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众所周知,由于自然环境、场地设施、观众倾向,以及组织的主动权等原因,奥运比赛主场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近5届奥运会的统计资料表明,东道国金牌最低的增长率是19%(表2)。
表2 近五届奥运会主办国金牌增长率统计
若以此推算,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至少可得到38块金牌,这已经超过雅典奥运会美国的金牌总数。如果我们再像全运会主办地那样“发挥主场优势”(表3),再一味地全面出击和加大投入,我们的金牌肯定要大大超过这一数字,我们将以“大比分”超出,雄居世界之冠。
表3 近三届全国运动会主办地金牌增长率统计
但是这与搭建国际奥运平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原则,与我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甚至与中华民族的坦荡胸怀能否产生距离?因此,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以奥林匹克宗旨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北京奥运会政治影响与体育成绩的深入研究和宏观调控是这一时期竞技体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三)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调整和改革,但是从根本上说,国家办体育、政府办体育和计划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甚至在许多方面还是主体。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与国际竞技体育发展方向不相协调,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由于现行的竞技优先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表现,因此,改革的时机要置于2008年以后。与此同时,要考虑到我国体育管理体育已经运行了半个多世纪,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格局和惯性,进行体制上的根本改革需要时间和耐性,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大局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内进行部署。不能急转急停,更不能全盘否定。否则,将会引起系统振荡,产生大起大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新农村体育建设与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努力,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在十几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并且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的部分,因而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和难点。农民体育亦是如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目标,关键也在农村,也在农民,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问鼎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因此,重视农村和农民体育,研究和实施农村农民的体育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工作重点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尽管与农村相比,我国城市群众体育较有优势,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供应水平相比,与市民群众的健康娱乐需求相比,市民体育发展也相当滞后。更不必说与国外的差距了。因此,对城乡群众体育既要有重点、有倾斜,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硬。因为作为整体,我国群众体育是这一历史阶段体育发展的基点,应当给予保证。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的和谐稳定的发展,就要努力构建一个党和国家重视,主管部门科学领导,相关系统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的体育发展网络体系,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要深入实际,面向基层,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为最广大的群众谋利益。
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