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组织与实施: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合作研究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合作研究的自然环境

本次高原合作研究的训练地点分为高原、平原两个部分,高原分为中国青海省的多巴、青海湖、甘肃省的兰州市三个训练点;平原分为中国的青岛市和日本的东京市两个训练点。它们的环境特点将在本章中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节 高原环境

从很久以前开始,印度和欧比亚板块加速相撞后,2亿年前的原地中海隆起了世界上最高、最年轻、最雄伟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逐渐形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褶皱高地。这里峻岭摩天、雪峰叠嶂、浩瀚戈壁、滔滔江河、森林茂密、碧草如茵,雄浑神秘的大自然里到处都蕴藏着丰富宝藏。高寒缺氧和气候独异的环境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淳朴善良的性格,他们在长年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锻炼出了优秀的身体素质和惊人的抗缺氧、抗疲劳的耐久力,然而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高原环境给予人类的恩赐。

在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的比赛中,耐久力项目的奖牌几乎全部被生长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获得,人们主观上开始认识到在一定的海拔高度,高原环境对人类身体体能给予了特有的东西——耐久力,从此高原训练开始得到体育界的重视。

我国的高原训练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一些教练和科研人员在海拔1891米高度的昆明进行了高原训练的观察和测试,结果生理指标、运动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从此,我国的高原训练逐步兴起。游泳、中长跑等项目大量的实践和探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高原训练成效的大小,与所在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次高原训练合作研究选择多巴、青海湖、兰州、青岛、日本东京等几个地方进行研究,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呢?下面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中国青海·多巴

(一)多 巴

多巴(亦作多吧)本是藏语,意为峡口,是因为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湟水河从这里流过,形成了一条东西流向、长而宽阔的河界且冲积平原成为峡口,河界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盛产小麦、玉米、油菜籽,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就座落在这个峡口地区。

多巴镇在历史上曾是湟水上游地区的中心、军事重镇和重要的商业通衢,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中转地。

大约在魏晋年间,这里一直是县级政权所在地,北宋时,多巴又是政权的军事重镇,是首府青唐城(西宁)的西部屏障。

明清以来,河湟地区社会长期趋于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各族群众间商业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多巴逐渐形成了从中原地区至青海牧区、西藏以及新疆地区等地的 “互市”,成为了西宁的 “市口”。

从西宁乘车沿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青藏公路西行26.5公里,便可看到树立在公路右侧的高大醒目的牌子——“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整齐厚实的围墙和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包围着占地396 亩的体育庄园,它北面靠着绵延的黄土山脉——一座叫大墩岭的山脚,南面正对的湟水河,像一条闪光的纽带自西向东流过,大门前青藏公路向西蜿蜒而去,沿着丝绸南路、唐蕃古道走向世界屋脊,向着江河之源……基地周围远山青黛、蓝天白云下,黄澄澄的油菜花、绿灿灿的麦田交相辉映,依山傍水,林茂扑平,真是一块高原风水宝地。

(二)多巴高原训练基地

多巴高原训练基地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来这里是一个军工厂,用于军事产品的生产,后来,随着国家重视经济建设形势的发展,该厂在建成后还未投入正常生产便下马了。由于厂区空间开阔,又有许多宽大的厂房,可以用于运动员进行室内训练;且这里远离城市,相对封闭,如果进行相应的改建,是一个理想的训练基地。

1982年,青海省政府决定将工厂交给原青海省体委。原青海省体委审时度势,愉快地接受了政府的决定。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这个工厂的命运。

1986年6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决定在此成立高原训练基地,成为原青海省体委的直属事业单位。经过多年改建绿化后,基地具有了较为优美的环境、较为配套的服务设施和良好的训练、生活条件,逐渐成为运动员高原训练和恢复的理想场所,并于1993年被原国家体委列为中国田径基地。

多巴基地位于东经110°31′、北纬36°40′,海拔高度为2366米,年平均气压为765.2豪帕,较标准海拔缺氧26%,6月~9月平均气温为13.7℃,距离西宁市区26.5公里,远离闹市,大气污染小,空气清新度高,夏季无蚊虫叮咬。它距著名的黄教圣地塔尔寺仅20公里,向西南翻过日月山又可欣赏到西部大草原和世界最高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和鸟岛的美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多巴基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基础得到了加强,服务领域也进一步扩大。1993年时,多巴基地已拥有青海第一个室内田径训练馆,另外还有摔跤馆、柔道馆、篮球馆各1个,10米、25米、50米射击场馆各1个,草坡足球场2个,射箭场1个,含8个跑道的炉渣田径跑道1条及围绕基地内的越野跑道1条。

在基地后面大墩岭下的绿树丛中,还有1条8公里长的林荫小道。黄土路面是越野跑的好地方,而从大墩岭脚下沿着崎岖的小路又可进行登山训练,这座高206米、最大坡度50度的小山,是运动员训练腿部力量、增强心肺功能的天然场所。

基地的生活区新建了一幢6 层接待大楼,设有双人间、单人间、高中低档210个床位,加上原有的招待所可接待600余人住宿,而1146平方米的大餐厅及小餐厅可供600余人同时进餐。

基地还活跃着一支高原科研队伍,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及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常年驻扎在这里,面向运动队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他们拥有国内当时较为先进的科研仪器,可以利用多种测试手段及时地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机能变化、训练质量、训练效果等进行诊断,为教练员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以便他们指导和调整训练,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

二、中国青海·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被 《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之一。青海湖是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的断陷盆地,加之日月山不断抬升,阻隔河流汇集而成。青海湖西距西宁151公里,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湖水微咸,湖水平均水温为9.5℃。地理坐标处于东经99°38′~100°45′、北纬36°32′~37°12′。青海湖盆地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2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4755米。

青海湖由于地处高原,年平均气温偏低,约为—0.6℃~0.7℃,全年极端最低气温—31.7℃,极端最高气温25.5℃;6月~9月平均气温为8.7℃;≥0℃的年积温1297℃~1656℃,初霜8月8日~9月1日,终霜7月2日~6月6日,初终霜之间的间隔日数长达279天~322天,表现出夏季凉爽而宜人、冬季漫长而较冷的气候特征。气温日较差14℃~15℃,年较差24℃~25℃。青海湖湖区年降水量327毫米~423毫米。年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其中春季(3月~5月)降水量各站点间相差非常小,为58.6毫米~60.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15%;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各地降水量为243.8毫米~252.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8%~63%;冬季(11月~翌年2月)降水极为稀少,只有6.6毫米~122毫米,不到全年降水量的3%。

湖区日照充足,日照时数为2880小时~292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65%以上,年太阳总辐射620千焦/平方厘米~640千焦/平方厘米,直接辐射370千焦/平方厘米~659千焦/平方厘米,与青海省其他地区相比,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而高于祁连山地、青南高原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光能资源丰富的光照特征。根据对青海湖畔的刚察县的测量,这里年均气压为693毫帕,约为海平面年均气压的68.4%,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75%。夏季是青海湖盆地最好的季节,这里湖水湛蓝、海天一色、碧波万顷、水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绿色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飘香;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草地上牛羊成群,像是绿色碧锦上的一朵朵白云;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犹如空中星盏,晶莹剔透。日出日落时霞光千里,草原上似乎都镶上了金边,显得金碧辉煌,蓝天、白云、绿草、碧水构成了一幅大自然静谧、璀璨的美丽风景画,充满着诗情画意,使你心旷神怡、过目不忘。

青海湖古称西海,很久以前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带,很多学者相信这里就是西王母传说中瑶池的所在地,这里也是西王母活动的中心地带;青海湖流域在远古时期是羌人游牧之地,他们在这里培育了优良的马、牛、羊等品种,是我国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西汉末年,王莽在青海湖流域设置西海郡,氐、羌、汉、鲜卑、吐谷浑、吐蕃、蒙古等多民族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这里也成为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大舞台。

由于青海湖独特的高原湖泊湿地景观,被国家有关部门定为 “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及其周边的湿地还被选入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湖中生长着特有的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它被称为全国五大名鱼之一,1964年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动物,现在青海省政府对该物种实行有效的保护。裸鲤每年6月~7月回游青海湖的支流河中产卵,每当此时,数以万计的青海裸鲤逆流而上,成为湖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裸鲤也成为青海湖的主人之一,是青海湖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西岸的鸟岛,则是青海湖最吸引游人的地方,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每年都有上千只候鸟栖息于此,种类繁多,这其中不乏名贵鸟种,如鸥、水老鸦、天鹅、鹤,还有稀有的黑颈鹤。每年5月~7月间是观赏鸟类的最佳季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科研人员和游客专门前来观鸟。

在这里,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高原自然环境既可以满足运动员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运动理念,又可以感受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感受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和沿途雄奇壮美、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景观,能收到劳逸结合的奇特效果。

三、中国甘肃·兰州市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也是中国西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它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所在地,故兰州有中国中心之美誉;由于兰州地处中国几何的中心,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仅是古时丝绸之路要冲,也是今日亚欧大陆桥重镇,还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兰州市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处在黄河上游平坦的谷地之中,是典型的带状盆地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日照充足,光能潜力大,年平均气温9.1℃,6月~9月平均气温为16.7℃。这里气候较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小时,无霜期为185天~2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13.6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月~9月。兰州年均气压为863毫帕,约为海平面年均气压的85.2%,市区年均含氧量约为海平面的88.5%。

兰州市又名“金城”,先祖们当时建立该城时希望它能成为“金城汤池”,坚固永恒。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历经数代先民的营造,到了清代,兰州已经成为甘肃行省的省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并一直延续到现今。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享有盛名的瓜果城,瓜果年产量达到8万多吨,白兰瓜、黄河密瓜、西瓜、籽瓜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玫瑰、黑瓜子、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海内,远销许多地区。其中尤以兰州蜜桃最为出名,品种多样,产地集中,每到春季,黄河河谷里桃花盛开,成为桃花的海洋,芬芳千里,景色甚为壮观。兰州蜜桃果实肥大、肉质细腻、柔软甘甜、蜜汁丰富、芳香飘溢、味道醇美。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地方小吃,在兰州街头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汤牛肉面,味道绝佳。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饮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外地游客如与兰州的亲朋聚餐,大可开怀豪饮,不必拘泥小节。兰州西凉大曲、金微酒和肃北马奶酒都是当地知名的酒种,你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

兰州市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

兰州市是全国15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是中国18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铁道部规划的10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是西北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兰州是西北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兰州大学、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多家,科研实力雄厚,是西北地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兰州市是沿丝绸古道寻找古迹的旅游热点城市,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各异。市内有黄河穿境而过,可沿滨河路绿色长廊欣赏黄河、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并参观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等名胜古迹,兰山公园、南湖公园、滨河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郊县有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景点。以兰州为中心,更可以辐射到敦煌莫高窟、炳灵寺、拉卜楞寺、麦积山等著名的历史古迹,也可从这里进入甘南大草原,尽享那里浓郁的高原风情。在兰州市穿行,千万不要忘了去到黄河河畔,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 “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