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意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我国体育的价值研究时期的初步划分

虽然目前我国关于体育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但是从5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体育中诸多问题的探讨和认识的深化,体育的价值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我国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发展来看,依据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程度,大体上可以将对体育的价值研究过程分为这样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为萌发阶段;我国的体育处于建设性发展阶段,以“提倡国民体育”为先导,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依据,经过近4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体育模式和发展机制。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根本任务,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突破口,形成了体育发展的三次代表性突起:第一次突起以推广“劳卫制”而形成第一次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高潮为标志,以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和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为代表性成就,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体育地位的基本确立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二次突起以70年代末参加亚洲运动会和全面进入国际体育组织为契机,以竞技体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标志,形成了全面参与国际体育竞争的能力;第三次突起以80年代初期中国女子排球队获得世界冠军和参加第23届奥运会为标志,反映了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的战略目标的初步实现。而在这一时期关于体育的价值研究却只是处在萌发状态,其表现为体育理论研究几乎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论及体育的作用和功能,从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来看,没有专门研究体育的价值的成果,而是从认识体育出发,逐步地由表层现象深入到内部因素,研究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研究体育的生物学基础,着重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有代表性的学科入手,探讨体育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重点在如何发展人体的运动能力,为促进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第二,研究体育的社会影响,通过对体育在社会活动中相关作用的分析,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阐述体育的社会效应和广泛影响;第三,研究学校体育的结构、目的任务和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确立学校体育的地位。这些研究为建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体系、丰富体育认识的知识体系、探讨体育的价值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就体育的价值研究来说,缺少指向明确的研究成果,还没有针对体育的价值问题来立论,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在当时关于体育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方面,只是在总体成果中蕴含了体育的价值研究的初期萌芽。主要原因是,一是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理论界关于价值问题的研究处于禁区,影响到其他领域对价值问题的探索;二是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我国哲学理论界在80年代展开了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从不同角度触及了各种价值问题,形成了一个研究价值问题的热潮。体育研究领域在价值研究方面略为滞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直至80年代末,方将价值理论研究引入自己的领域。由此可以认为,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我国在体育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了发展性的巨大成果,关于体育研究的理论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进行体育的价值研究,全面深入地探索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时期(80年代末至今)为切入阶段;我国体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革新而进入了转型时期。《体育法》的颁布,确立了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和实施,使群众体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体育产业的兴起,为体育在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注入了活力;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体育科学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学科门类增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渗入的局面,扩展、丰富并逐步完善着体育的自身内容,并促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人们已经不满足只是认识关于体育的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深入研究体育“是怎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研究体育“应如何”即体育的价值问题。在体育研究领域开始探讨体育的意义和体育的价值,从价值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结合体育实践和体育认识中的具体问题,对体育的价值进行了艰难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目前,体育的价值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对体育的本质属性的研究中,在对体育概念的讨论中,在体育发展的实践中,人们提出了许多含有一定价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卢元镇 [1988]研究了竞技体育的文化学价值,认为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尚知行 [1988]论述了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谢真 [1989]认为多种价值的存在使体育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也为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价值进行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凌平 [1989]提出了价值工程在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中的应用问题;李力研 [1989]在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为历史上最好发展阶段的原因时,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与竞技体育之间发生了价值认同”;王素 [1989]认为“只有用一种多元的、开放的价值意识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体育的每一种价值效应,体育的终极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凌平 [1989]分析了体育的价值构成系统,指出体育价值在同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中表现着它的广度。体育价值又通过生存、效用、精神和人的本质的层次,显示着它的深度;许仲槐等[1989][1991]对部分城市居民的体育价值观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现代体育价值观的复合结构观点;杨改生等 [1990]对当代中外体育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体育价值观产生差异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哲学等因素;周西宽等 [1990]提出了运动的价值和运动价值观的问题;张立等 [1989]撰文分析了现代体育项目对运动员某些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杨玉明 [1990]研究了我国运动员价值观念的内涵;赵超 [1990]论证了运动员的价值;徐维耀 [1990]研究了运动技术发展与主体价值的实现的关系;刘德佩 [1989][1990][1992]杨国庆等 [1990]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际体育、竞技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问题;吴涛 [1992]通过分析体育价值观的演变,认为体育价值观的更新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徐宏伟 [1993]认为目前对体育的价值取向仍停留在运动比赛这个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了体育价值的构成;钱姿等 [1993]从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来讨论体育价值的实现;杨立 [1994]探讨了体育的潜在经济价值;忻鼎亮等 [1995]提出了体育的价值取向;谭华等 [1996]分析了20世纪中国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指出强种强国、为国争光,先后成为中国体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并认为中国社会体育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将实现向个人本位主义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归;任海 [1996]认为精神价值是竞技运动的灵魂,正是着眼于教育、文化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奥林匹克主义才将竞技运动的精神价值概括为“生活的哲学”,将竞技运动视为促进社会团结、友谊、进步的利器;李伟民等 [1996]从道德哲学的视角讨论了好的运动竞赛与其固有的价值;谢惠蓉等 [1997]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于探索解决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模式和世界竞技运动发展所出现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克服“无道德的竞争”的极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我国体育界有近60篇研究文章探讨了体育的价值问题。这些文章是体育的价值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说明我国关于体育的价值研究进入了开发阶段。但是也应看到,体育的价值研究既存在着滞后于体育发展实践的问题,又存在着对价值理论深入探讨不够的问题,影响到体育的价值研究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