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审美:体育(艺术)美学素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美学概述

“美”是一个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千世界,到处都是美的东西。美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审美活动都处处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这些美的东西是怎样产生和创造出来的呢?人又为什么能够欣赏它们,创造它们,并确认它们是美的呢?这都涉及到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些都需要美学学科来回答。绪论是学习美学理论的前导,它主要介绍美学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绪论的学习对美学这门学科能有一个概括的整体了解。

一、美学的产生

(一)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美学这门学科言其古老,是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的起源和美学思想的演化是古老而深邃的。人类的审美实践源远流长,人类朦胧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非常早,几乎与人类的出现一样古老。审美意识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根据。也就是说,人类自脱离低等动物以来人就有审美意识了,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原始艺术是人类早期审美意识发育的见证,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唯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

言其年轻,是因为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人类古代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是这些思想比较零碎,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学科,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直到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在1750年出版了他的的专著《一切美的科学的基本原理》——“Aesthetik”(德文),英译为Aesthetice(按字意可直译为“直觉学”或“感性学”,现译为美学)。在这部著作中,鲍姆嘉通建立了他的“感性学”,即美学。这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美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他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他的《美学》一书为美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确立了美学在哲学系统中的独立地位。故此,美学学科诞生。鲍姆嘉通开启了后代构建美学学科体系的智慧之门。此后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人研究美学,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鲍姆嘉通也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加年轻。我国古代缺乏专门研究美学的理论专著,除了《文心雕龙》外,古人的美学观念大多融合在哲学、文学等著作中。西方美学思想传入中国则是在清末民初,王国维、蔡元培等是最早介绍西方美学到我国的学者,至今也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说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不但因为它诞生较晚,还因为这门学科至今还处于探索、发展之中,美学理论中的许多重大课题尚无定论,甚至连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本质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还在争议之中。因此,美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还有待于不断地完善。这正是美学的魅力所在。

(二)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1.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美的文化生成。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人们对美的探寻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西方来看,尽管审美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但是自觉地对审美意识进行研究则晚得多,大约是人类文明时期。这个时期在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进入城邦奴隶制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哲学家,他们对审美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鼎盛时期约在公元前532~前529年)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古希腊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大多依附于自然哲学,往往是在探究宇宙本原问题时涉及美的问题。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观就影响了他们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小宇宙”的人和“大宇宙”的自然界,都是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极盛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是西方最早对美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在哲学中提出了当时最高的本体概念“理式”,“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理式”是万物的原型和本源,万物不过是它的摹本和幻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诗学》是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把“诗”放在了一般的意义上,不是指狭义的诗歌,而是泛指文学。“诗学”也不是专指诗歌理论,而是泛指一般的文艺理论。由此,亚里士多德奠定了传统诗学的概念,被看作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并被西方文艺理论界一直沿用。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提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这个基本思想似一条红线贯串《诗学》始终,它是对诗与艺术的最有力的辩护,是现实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亚里士多德对于美学思想的一个最有价值的贡献。

古罗马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延续。以贺拉斯的《诗艺》和朗吉纳斯的《论崇高》为代表,基本上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文艺美学的道路对文艺进行美学探讨,特别是朗吉纳斯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分析了“崇高”这一范畴,为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普洛丁则根据柏拉图的“理式论”对哲学美学作了阐发,但他更趋向神学,认为“美是神的光辉放射”,神超越一切存在的思想,是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这为中世纪的神学美学作了铺垫。中世纪1000多年的漫长时期,美学和哲学一样沦为神学奴婢,神学家就是美学家。美学和文艺都被利用来解释和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教条,美学思想沿着神学轨道向前发展。

在整个希腊早期美学思想史上,苏格拉底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一个转折点。他将古希腊早期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社会伦理学基础,他从效用的角度出发界定衡量美的标准,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2.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西方中世纪转入近代的转折,西方人从此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束缚。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把艺术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要求艺术描绘现实、面对人世,尤其是要求提高人在艺术中的地位,这些主张和要求,促进了美学由神学向人学的转变,给美学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生机和活力。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理性觉醒开始取代神学统治,人们把欧洲17世纪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它包括: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认为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审美来自人的感性经验,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博克;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盛行的理性主义美学,认为一切要凭理性去判断,文艺的美只能由理性产生,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订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笛卡尔、德国的莱布尼茨、沃尔沃以及“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等。

3.古典美学

18~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黑格尔为主要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发展以往美学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康德是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反映在其《判断力批判》前半部分的美学专论《审美判断力批判》中,书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的美学根本问题,对近代欧洲的文艺思潮及后世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黑格尔把美学放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流程中进行宏观地考察,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宏伟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使西方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研究达到了顶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等著作中,对古希腊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作了辩证研究。黑格尔的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哲学。黑格尔将辩证法引入美学,把人类艺术史当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而他的艺术史观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对美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调和的,也是有终结点的,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美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历史局限性。

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黄金”时段,尤其是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被看成是西方美学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出现的第二个思想高峰。19世纪末,以黑格尔哲学和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如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认为,康德和黑格尔等所用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即从一般下降到特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因此,他提出以“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即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纯哲学思辨的美学,“自下而上”地研究人的具体的审美感觉,为人的审美活动建立普遍的公式或法则。这从方法上引发了美学研究的革命,标志着西方美学从古典形态进入到了现代形态。费希纳因此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

(三)中国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欧洲可以说是“自发”的,而在中国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舶来品,是中西文化和学术碰撞、交融的产物。但中国的美学思想却像西方美学思想一样,源远流长,绵绵未绝。

1.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

由中国古典文化观之,“美”字的辞源,有“羊大则美”与“羊人则美”这两种说法。“羊大则美”这种说法出现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美”字下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这与古希腊人苏格拉底的看法倒有几分相似,认为一件东西实现了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羊大则美”即是“羊人则美”。“羊人”就是原始舞蹈中一种头戴羊头或羊角的舞人之形。古文字专家康殷指出,“美”的本义是指头戴羊冠或羊形装饰,翩翩起舞,祈祷狩猎的成功。再从经济的角度看,羊在中国古代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交换价值,因为羊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是物物交换的重要财货,如果羊的数量很多,对于以羊为物物交换的主要财富的牧羊部落来说,它的交换价值就高,就意味着是值得庆贺的吉祥,从而产生喜悦感和幸福感。总之,无论是“羊大则美”将美与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相关,还是“羊人则美”将美与原始的巫术活动场景相联起来,都表明“美”脱胎于“非审美”,亦说明“美”字的诞生之初,都与原始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既与人的感性需要、感官享受直接相关,显现为感性的物质存在,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附着了某种生活伦理意味。

先秦时期,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美学思想开始生成。孔子是最早对“美”进行思考的,他提出了“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命题,强调美善统一、美善相乐,重视审美与艺术的道德伦理作用,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道家提出美是一种自然无为的、摆脱了外在束缚而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状态,并不与任何功利欲念结合在一起。如老子的“虚静”观,庄子的“心斋”、“坐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相往来”等思想。有体系的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学东渐和玄学的影响,对自然美的追求、对审美与艺术特征的考察,便成为当时美学思想的中心课题。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理论话语的文学理论专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精彩华章,历来都被视作“体大思精”的典范。

唐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期:一是意境理论发展到了高峰。二是审美形态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三是审美主体的进一步觉醒。强调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四是扩大了美学思想的包容性,推动了多姿多彩的唐代艺术的发展。

明代,以“性灵”说、“神韵”说为代表,依然重视对审美心理的考察和探索,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但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多少突出的、创造性的成果。

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华帝国闭锁的大门,一批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并勇敢地接受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促进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总而言之,自先秦到19世纪,中国美学思想一直以一种历史的惯性在发展、演化。其中,既有哲学探讨,也有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还有审美心理的某种描述。但由于中国人重直觉轻理性、重感悟轻分析的思维模式的根深蒂固,没有人把“美”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来加以思考,也没有形成给“美”下定义和追寻“美本身”的历史传统。而是注重本体论与心理学的结合,除美这个概念外,还有妙、神、逸、韵等概念。美的发展表现出从感性外观到深层意蕴。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侧重体验论,这个理论的支柱是情景合一、虚实相生。西方的思维模式重理性,分析性、逻辑性较强,强调对逻辑因果从陈述到证明的过程,在细致的逻辑解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由概念、命题、假设和证明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到黑格尔的《美学》,他们都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来建立起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这也折射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

2.中国近现代的美学思想

尽管中国有着丰富的美学理论,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一般认为,从美学学科东渐的角度来讲,中国对美学这门学问的接受,日本起到一种中介转换的作用。汉语文化圈的“美学”这个词,就是由日本19世纪的一位启蒙思想家中江肇民译创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王国维是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拓荒者,他首先将西方美学引入中国并据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在《红楼梦评论》中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更有历史意义的是,蔡元培民国元年就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要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美育提高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地位。1918年,蔡元培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美学成了高等学校的重要课程,这进一步稳固了美学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内的学科地位。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美学步入了学理化建设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等。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后出版了《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谈文学》、《诗论》等著作。1936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对了解现代西方美学、普及美学知识以及推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代美学宗师。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美学以人文精神为中心,探讨人类的感性直觉活动———审美活动的规律。美学的终极目标是推进人的彻底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完善。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人文世界,即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是内在的,文化世界将其表现出来,它们是统一的。从内容来讲,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科学回答“是什么”,人文学科要回答“应当是什么”,要包含价值导向。人文学科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和典范,人文学科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学科不是实践的工具,譬如说,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去提高小麦的产量、怎么去增加公司的利润,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它不是使你学到技术,而是提高你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人文学科不是工具,它没有直接的功利的用途,这与社会科学不一样,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人口学、统计学等等,对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和直接的应用的价值,它们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所以具有广泛的、直接的实用性。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是不等于说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为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他说哲学就是在教化中获得了它存在的前途和条件。美学不同于一般人文学科的是,美学作为一种“人学”,要揭示美学与人类自身建设的关系,要关注它对人生的意义的发现,促使人生的审美化或艺术化,从而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体来说,做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有用性,为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而在于:(1)它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和体悟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由本身,并以此改善我们的生活本身。即便是身处困顿之中,也能御风而行,吟唱出身心的自由。比如诗人杜甫,虽茅屋为秋风所破,却依然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之歌,超拔豪迈,砺人心志。(2)研究美学,是要让人们了解自身作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存在,并照这样的整体性来创造自己,从而明晰人自身的价值,使人的生活以自身为目的。(3)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塑造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人们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人文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1)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各个部分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2)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的相通的一面,又有特殊的差异的一面,所以研究美学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一方面要注意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吸收西方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是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西方,由于分析哲学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和美学家中出现了一种忽视和离开人生、离开人的生活世界的倾向,他们把全部哲学和美学问题都归结为语义分析。美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是人的存在的问题。人的语言世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的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历史上看,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曾长期隶属于哲学,每个时代的大哲学家,他们建立的哲学体系都有一部分是美学。美和真、善是属于哲学的永恒的课题。康德的“三大批判”,其中《判断力批判》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美学。美学是属于哲学学科、理论学科,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人误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艺术是形象思维,所以他们认为美学当然也属于形象思维。实际上,美学是一种哲学思维,是理论思维。美学有很强的应用性,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美学研究起指导作用,因而美学是哲学的下位学科。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传统观念,在19世纪中叶以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是来自心理学。19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他提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从此引发了把美学看作是一门心理科学的思潮,这种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也影响到中国。中国也有学者认为审美哲学让位于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推进是有益的,但是对这种作用不能夸大。如冯有兰先生所说的,哲学所讲的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用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那就从根本上取消了美学。

(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美学是一门哲学学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1.美学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离不开艺术。无论在西方或者在中国,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都是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提出来的。

2.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审美活动从认识论上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美感的分析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美学史上有不少心理学家对美学理论作出了贡献,因此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发展。

3.美学与语言学有密切的关系

早期,克罗齐曾说普通语言学就是美学,因为他们都是研究表现的科学。接着是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还有从索绪尔发端而以罗兰·巴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还有加达默尔的解释学。所有这些理论都对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所谓的语言学的转向。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当然西方有一些分析哲学家和美学家忽视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问题,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义分析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应该摆脱这种片面性。

4.美学与人类学有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就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比如像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弗雷泽的《金枝》这些著作,都是人类学的经典著作,都成为美学家的重要参考书。普列汉诺夫在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还有《艺术与社会生活》等美学、艺术学的著作中,都曾经引用了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中的一些研究成果。

5.美学与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

当代的神话学学者约瑟夫·坎伯认为神话就是体验生命、体验存在本身的喜悦。这就使得神话学与美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的本性就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存在本身的喜悦的体验。

6.美学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所以,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对美学研究就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学中关于审美趣味、审美风尚、民俗风情这些问题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成果。

由于美学和众多的相邻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美学研究中,一方面要坚持哲学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视野,要善于吸收、整合众多相邻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理论成果。

(四)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思想都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出现了许多在理论上有贡献的美学思想家。20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的新流派层出不穷,但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众多的流派中,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所谓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就是文化的大综合。文化的大综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综合,一个方面就是19世纪文化精神、文化学术精神与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的大综合。比如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综合,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综合等等。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美学流派、一个美学体系能够体现21世纪这个时代精神,没有一个美学流派、美学体系能够体现这种文化的大综合。当代西方的各种美学流派、美学国际性的学科,必须具有多种文化的视野。因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个文化系统当然有共同性,也有相通之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应该珍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并且力求把中国美学以及整个东方美学,它的积极的成果与西方美学的积极的成果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真正体现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美学的各种美学流派和美学体系基本上是体现20世纪文化学术精神,并没有同时体现19世纪的文化学术精神。20世纪西方美学所出现的种种的转向,比如心理学的转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向、批判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等等,是对19世纪西方文化学术精神的否定。到20世纪的后期,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出现转向,而且这种转向的转向又与前面所说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进展有一种很复杂的连结和渗透。美学进入21世纪,我们期望在美学的理论建设中,出现一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19世纪文化与20世纪文化大综合的前景。由于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所以我们说美学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还有待于我们去建设、去创造。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自鲍姆嘉通建立了美学以来,“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各个时代的美学家们对于美学研究对象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如下4种。

(一)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即体现于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的美

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的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主张把美的现象局限于艺术范围,模糊了美学与一般艺术理论的界限,且忽视了现实的美,其片面性、狭隘性显而易见。

(二)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规律

认为“美本身”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它也将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艺术之外的现实,即现实中的美和美的规律。这一观点注意到了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强调对审美对象的研究;而没有考虑到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同样存在着局限性。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或是美感)

这种见解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美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这种观点注意到了审美活动的主体方面和心理因素,促进了美学研究的深化和现代转型;但却忽略了审美对象的存在和作用,用审美心理来涵盖美学的研究对象,也会遮蔽人类审美活动与审美现象自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样存在着片面性。

(四)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认为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没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没有美。但这个审美关系是怎么来的呢?既不是客观事物方面,也不是人的主体方面,只是一个观念形态的东西。

总之,以上4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亦有各自的缺陷,都有一定的偏颇。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单向度的,而应是多维度的、开放的系统。的确,美学的对象有扩大到整个人的生活乃至宇宙的趋向,几乎每一门学科都可以与美学挂起钩来。美学的泛化,一方面说明美学已广泛进入人的生活,同时也说明人们已注重审美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那么应该如何界定美学的对象呢?美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自成体系,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概言之,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四、美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学习美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的美学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在美学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以审美与艺术的实践、社会实践为基础,详尽占有材料,一方面在对大量美的事实的研究中逐步形成观点和理论体系,找出规律,将审美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用以指导审美与艺术实践,解释审美现象;一方面在审美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理论、发展理论。

(二)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美学是一门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变化着的审美现象的科学。美学中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即使是同一个美学范畴和审美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阶段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美学研究必须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要学习美学史,了解前人对美学的研究和美学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不同美学思想、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甚至使我们从中得到启发而有创新,即温故而知新。尤其要深入分析那些有过重大影响的美学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如对车尔尼雪夫斯基、黑格尔等大家美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能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把各种美学观点放在历史条件下考察,以丰富深邃的历史现象为基础,把这一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与另一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联系起来,把古今中外的美学史结合起来,从发展中和历史联系中去研究美学理论。同时,又要符合逻辑规律,根据逻辑关系,对美学的概念、范畴、规律的层次、从属关系等等进行逻辑梳理,形成体系。而不是单纯从逻辑上进行研究,那就很容易陷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推理之中。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人们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对美学思想的构建,主要是逻辑的,但其基础、动力和最终检验是历史的。美学思想要展示、解释审美的历史性发展,并上升到逻辑层面,做出理论概括。只有这样,美学思想才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辩证的、科学的。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审美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再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正所谓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从学习过程来看,脱离审美实践,死记硬背理论,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联系熟知的文艺作品和自己的欣赏经验、艺术体验,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种种审美现象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枯燥、生硬的理论就会鲜活丰满起来。如我们欣赏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那位艺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体态肥胖,右手扬起鼓槌,左腋下挟着一面鼓,边击鼓,边演唱,充分表现了一个喜剧情节的高潮。它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听到说书时的哄笑声。这个塑像刻画了一位民间说唱艺人的生动形象,十分传神,体现了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从学习的目的来看,美学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停留在本本上,掌握美学理论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指导我们的文艺创作的审美鉴赏。为此,我们在学习美学理论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多地接触美的实践。

复习思考题

1.“美学之父”是谁?为什么称他为“美学之父”?

2.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3.学习美学主要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