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结果及效益
1.球之旋转的定量测定
(1)不同大小(直径)不同重量的球对拉球旋转的影响
拉球旋转比较(转/秒)1996.10(表1)
(表1)中之B和C,为特制之直径为40毫米的大球,其中B球之转速为116.5转/秒,C球为105.8转/秒。表中之A为国际标准比赛用球,直径为38毫米,其转速为133.5转/秒。结果表明:标准球(A)每秒之转速大于B和C,AB之间和AC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和C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之用途:此为国际乒联委托中国乒协完成之任务。其目的在于:未来的比赛想采用大球,以增加观赏性,但科学根据何在?此结果表明:大球的转速/秒比标准球慢,有利于增加回合数而增强观赏性。
(2)不同技术不同球拍(胶面)对拉球(或摆、削和发)旋转的影响(表2、3、4)
以上旋转球测定的结果,有下列实际意义和学术意义:
①可快速提供各种技术之旋转球训练效果的信息。证明了许多感觉材料与实际结果一致,如青年队与国家队之间的差距等。
②发现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规律:
正胶与反胶,四项技术转速统计表(转/秒)(表2)
王×和丁×削球转速统计表(表3)
国家男队正反胶,发球转速比较表(转/秒)(表4)
㊣前冲弧圈比高吊弧圈转,差异非常显著(P<0.01)。传统看法是高吊弧圈转。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从本质上发现了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的趋势——旋转与速度的结合更紧密,以前冲为主;同时也证明高吊弧圈的运用少了,作用小了,训练少了。
㊣削球和加转削球转速比弧圈球低。以前认为的“别尔切克的削球太转,要用起重机才能拉起来”的感觉是不对的。这一结果同时还回答了下述问题:为什么打削球的人很少?为什么现代削球打法要向攻削或削攻方向发展,如陈新华、丁松?
❶长胶削球没有反胶转。一般认为长胶削弧圈异常转,如一些看似易打的半高球突然下网,70年代外国人就称它为“魔杖”。
❷正胶好手的拉、冲弧圈的转速,可以超过反胶选手的平均转速,如陈龙灿。虽然正胶组的冲弧圈平均只有121.6转/秒,最高136.8转/秒,与反胶组的冲弧圈平均值之1,37.2转/秒和最高值155.0转/秒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但正胶好手只要动作、击球时机和爆发力掌握得好,其旋转和冲力也可达到一般反胶水平。
❸下蹲发球的旋转强于站立式发球。一般认为站立式高抛发球的旋转最强。
❹发侧上旋球的旋转,强于侧下旋和下旋。一般认为它们之间不会有差异。
❺发长球的旋转比发短球的强。一般认为:长球速度快,短球旋转强。
❻欧洲男子优秀运动员的发球旋转,已强于中国队,如瓦尔德内尔等人。一般认为中国的发球是最好的。此结果是通过“乒乓球发球机模拟发球旋转强度”的实验,由中国队多次与瓦氏交过手的优秀运动员接发球机模拟瓦氏发球旋转强度之多次实验,找准感觉后再测定的。
以上这些新发现,已被运动队广泛认可和接受。
2.球之运行速度和弹力的定量测定
(1)不同大小(直径)不同重量的球对击球速度(注:球速的测定,系借助于录像分析系统)和弹力的影响(表5、6)
正手扣杀速度比较(米/秒)(表5)
球由30.5毫米下落之弹力比较(高度:mm)(表6)
(表5)中之B和C,是特制的直径40毫米的大球,其中B为重球,重量为2.79克;C为轻球,重量为2.49克。它们与国际比赛之标准球A的比较是:。正手扣杀的球速,A和B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5),B与A的球速相比,只是减少了4%。而A和C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5),C与A的球速相比,减少了13%。相同直径的重球B与轻球C相比重球球速快,其差异有显著性(P<.05),轻球比重球要慢9%。
(表6)中的弹力比较,也呈现出与球速相似的趋势。如A和B之间的弹力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5),而A和C之间的弹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即A由30.5毫米高度下落时,可回跳24.6毫米,而C只回跳了23.8毫米。相同直径的重球与轻球相比,重球回跳高,轻球回跳低,其差异也有显著性(P<.05)。
综观(表5)(表6)及(表1)之结果,有助于作出如下选择:要增加比赛的对打回合数,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和收视率,在B球和C球之间,选择C球是适合的,因为此球的旋转强度、运动速度和弹跳高度三方面,C球和A球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球的重量可与A球相一致,只是直径大了两毫米。B球则不适宜,因为它除直径大两毫米之外,重量也大了,而球速和弹力与标准比赛球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是旋转强度比标准比赛球弱。一方面运动员难以适应重球,另一方面,它无助于增加观赏性。
(2)球速的定量测定,还有助于提倡和推广直拍反面进攻技术(俗称“直拍横打”,即刘国梁式)
①球速的测定,证明了直拍反面击球的球速,快于直拍正面的推挡。如反面的快拨之球速,快于正面的推挡(11.35米/秒>10.52米/秒)。反面的快带之球速,快于正面的挤推(15.69米/秒>12.99米/秒)。反面拉的弧圈球之球速,快于正面拉的弧圈球球速(16.76米/秒>15.71米/秒)。除球速之外,反面进攻技术在其它方面还有优点,如:反面击球动作的数量与正面击球动作数量相近(12:11);反面击球对手臂功能的发挥好于正面击球,处理近网球和中远台的球,反面击球的难度小于正面击球;反面击球的旋转变化和节奏变化多于正面击球等。
②动作速度的测定,有助于解决训练中的难题。
本研究小组于1987年在《体育科学》第二期上发表了《直拍反面进攻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三年后刘国梁的主管教练尹霄根据这篇文章和乒协领导及总教练的指示对刘实施“直拍横打“的训练。1993年,尹霄向作者提出:“直拍横打”遇到了难题。他说:正面推挡后换成反面横打,或反面横打后换成正面推挡,在时间上来不及。这类问题,由于尹是第一位执教者,没有人可给他指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本研究小组借助动作速度的测定与比较,使尹确信这一难题属于熟练技巧的训练问题,并不难解决。本研究组根据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直拍传统技术中之推挡后转侧身攻的球拍调整时间的测定,与“直拍横打”后换成推挡的球拍调整时间的测定进行对比。发现:推挡转侧身攻的球拍调整时间,长于“直拍横打”后换成推挡的球拍调整时间。可是,数十年来,从未听到过任何一位教练说推挡转侧身攻时来不及调整球拍握法。由此得出结论,尹的难题是属于熟练技巧的训练问题,也就是如何控制好调整握法的时间的“提前量”。这一动作速度的测定对比,使第一位执教“直拍横打”教练的难题迎刃而解。
3. 实力评估标准及其效用
为实现对技战术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需对运动员参加各阶段比赛的技战术运用情况和整体实力作出诊断和评估。由于比赛具有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使定量评估技术实力成为一大难题。本研究小组研制的“单、双打比赛技术评估标准”,在1988年第24届、1992年第25届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攻关课题中大量运用,并依此标准写出了400多篇技术诊断报告。经反复验证,证明效果很好,国家队前主教练许绍发认为:“为准备课题而采集了大量的中外选手数据,在理论上思维严谨,有逻辑性。提出了宏观诊断,特别是双打分段评估,具有科学的良好效果……,感谢科研小组所作出了艰苦努力。”国家体委教材委员会乒乓球教材小组的教授(王家正)、副教授们的评语是:“对双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新的突破,具有创新意义,它使评估与诊断运动员的技术状况,从定性观察向定量分析前进了一步,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攻关研究组工作的严谨作风,创新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值得钦佩和学习。”
(1)建立技战术评估标准(表7、8)
单打比赛三段技术评估标准(表7)
双打比赛三段技术评估标准(表8)
本组研究表明,单双打比赛三段技术具有互补性,三段得分率达到良好标准即可取胜;若某段临场发挥差些,则可以提高其它段来弥补,如一段及格,一段良好,一段优秀,也可获胜,不必因某段发挥不好而失去信心,从而帮助队员正确理解比赛规律。
在双打研究中还发现,双打比赛前四板的使用率高于相持段,多在55~70%之间,中外优秀选手皆是如此,从而纠正了国内曾有过的“单打看前三板,双打比相持”的观点,为确立双打训练重点提供了依据。
(2)技术诊断和实力评估
技术诊断和实力评估是了解运动员比赛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备战三届奥运会期间,本研究组统计了各届主力队员的各种比赛两千余场,除依据“单双打三段技术评估标准”撰写技术诊断报告外,还以口头和研讨形式把结果及时反馈教练员。用同样方法,还对我国主要选手进行技术诊断和实力评估。以此两方面的数据,协助教练做好知己知彼的工作。(表9、10)
以下各举一例。
陈静奥运会前北京内部比赛单打实力评估(1988/8.30-9.12)(表9)
由(表10)可知,临出征前,陈静的技术状况和比赛能力是很理想的,两段优一段良。其结果是获得24届奥运会女单冠军。
孔令辉/刘国梁奥运会前内部比赛双打实力评估表(表10)
由(表10)可知,在集训中,孔/刘初配双打,即已获得一优一良的好成绩,胜了包括王涛/吕林在内的三对强手,预示了前景可佳。但孔/刘的发抢还不甚理想,当时的诊断是:刘发球时有出台情况;抢攻对方接发球时,在反手位有些漏洞。这次的试配成功,对最后夺取第26届奥运会男双冠军,起到了奠基作用。
(3)中外选手实力比较及发展动态预测
乒乓球比赛是以己之长克彼之短的互相制约的对抗。有时仅靠自身技术的提高而没有掌握克敌制胜的针对性技术,并不一定能战胜最后相遇的特定强手。只有了解彼此技术实力和发展动态,才能把握全局。为此,进行彼此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此来及时掌握中外主力某阶段技术水平所处之位置及双方之技术长短和发展动态,为制定对策和控制训练方向提供依据(图一、表11、图二)。
图一 邓亚萍1991~1992年三段技术纵向比较
注:上面的横线是得分率(%),下面的横线是使用率(%)。
由(图一)可知:
发抢段:邓亚萍在25届奥运会之前,该段的得分率保持在优良水平,并越接近比赛越有上升势头,奥运会前已达到优秀标准(70%),使用率也属正常范围。
接抢段:该段得分率稳定在优秀标准上下,奥运会前达到该年最佳水平(52%),使用率属正常或较高范围,显示出邓亚萍接发球和抢攻主动积极,对对手威胁较大。
相持段:该段得分率起伏较大,1992年底下降到及格线以下(44%),因使用率也下降(38%),故吃亏不算很大。
以上分析表明:邓亚萍的技术状态,在奥运会前,临赛状态是好的,三段实力,二优一良,并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同时说明:赛前的训练安排是成功的。在25届奥运会上,邓亚萍获得女单冠军。
(表11)说明:瓦氏发抢的能力较好,1984年比1983年有提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接抢的能力也较好,1984年稍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相持能力不强,1983年和1984年对中国队均居下风,但瓦氏1984年的该项能力比1983年有进步。相持板数,4~6板的争夺得40.8%,7~8板得40.2%,9板以后的争夺得33.3%,也居中国队下风。
瓦尔德内尔1983~1984年技术实力变化表(表11)
由(图二)可知:
图二 1994年世界优秀男双选手三段技术横向比较
注:上面的数字是得分率,下面的横线是使用率。
发抢段:韩国队第一,瑞典之林德/佩尔森第二,中国队和德国队第三。
接抢段:瑞典队之林/佩第一,朝鲜队第二,韩国队第三,中国队第四。
相持段:韩国队第一,朝鲜队第二,德国队第三,瑞典队第四,中国队第五。
(图二)说明:在奥运会的前一年,中国男双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这一情况,对于知已知彼,确定奥运年的训练方向是较为有利的。实践证明,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的男双继24届之后,又夺得金牌。
4.中外主力技术细节运用规律的分析
(1)瓦尔德内尔的发球落点与接发球方式变化表(表12)
瓦尔德内尔发球与接发球特点(表12)
(表12)表明:瓦氏发长短球的比例几乎相同,如发短球的比例,1983年是53.3%,1984年53.9%;发长球的比例,1983年是46.6%,1984年是46.0%。
(表12)同时表明,瓦氏的接发球技术,在1983年~1984年,都是以搓接为主,如1983年占49.1%,1984年占51.8%;其他接发球技术的运用比例,变化也不算大。(2)桑莫斯洛夫(白俄罗斯,1995年欧洲冠军)发球抢攻(第三板)技术运用及线路分析(图三、图四)。
图三
注:☆好△中×差
对手:瓦尔德内尔,比赛:1995年瑞典公开赛。
(3)桑莫斯洛夫接球后抢攻(第四板)技术运用及线路分析
(4)中、韩男双前五板上手情况比较(表13)
对手:董伦/张勇——李哲承/秋教成,比赛:1994年6月中国大奖赛。
图四
注:☆好△中×差
中韩男双前五板上手情况比较表(表13)
注:★好 △中 ×差
(表13)说明:前五板的上手数,韩国队的李/秋,远远超过中国队的董/张,为69∶ 47,虽然董/张在有效率上好于李/秋,但上手的次数太少,对整场的胜利难有大的作用。上手数与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如有效率双方都超过50%,则上手数大的一方就更为主动。因此,韩国队的李/秋,最终以3:1战胜了中国队的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