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武术精髓 弘扬中华文化
流传已久的螳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象形拳的一种,它是模仿螳螂搏斗的动作神态,融入了武术的技击方法而创编出的一种拳术,具有很高的搏击格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价值。
关于螳螂拳的始创、传承和发展,业内和坊间众说不一,至今存有许多不可考究之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究其发展的历史及流传的现状,可以得出它是历代武术家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螳螂拳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推广,发展局面喜人:从最初的一种流派和简短的几个组合动作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流派、理论和技术都健全的众多完整套路,可谓是枝繁叶茂,传承和创新兼而有之。螳螂拳本身也从过去的只传内不传外,发展成为不分内外、不分派别甚至不分国界的广为流传方式,这也恰恰是螳螂拳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螳螂,生性好斗、身形灵动,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庄公回车的传说充分体现了螳螂的这种敢于和敌人拼搏的精神。《韩诗外传》记载:“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齐庄公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正因为齐庄公回车敬重螳螂无惧精神,爱护勇士的行为被天下的勇士闻讯后,纷纷投奔到庄公的旗下。
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中形象地描述了螳螂捕蛇之说。文中写道:“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粗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螳螂不畏强敌、灵活机敏、奋勇作战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本书所著套路正是恩师迟新建先生有感于“螳螂斗蛇”的传说而创编的,其内容丰富充实,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后传授与我,本人经多年习练及完善,征得恩师同意,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创编了现在的螳螂斗蛇拳、螳螂斗蛇剑两个套路。螳螂斗蛇拳、剑整套动作各分4段,其中螳螂斗蛇拳有56个动作、螳螂斗蛇剑有59个动作。在两个套路中均有代表性的八步斗蛇动作,其动作惟妙惟肖,既有形又有意,在蕴含技击技巧的前提下,与仿生、象形、取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演练时上下交替,长短兼备,内外相接,刚柔相济,变幻莫测,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充分体现了螳螂拳特有的风格特点。是有螳螂斗蛇拳赞:
螳螂斗蛇何等狂,攻防兼备击法强;
机智灵活勇猛现,拳艺高超世少见;
明劲暗劲弹抖劲,勾搂採挂崩劈粘;
一眼六步度其法,唯有鹰眼把神传;
擎首活膀身外探,根固枝摇法自然;
跨步登山转玉环,缠圈滚帮式相连;
精神充沛气浩然,功力纯正勿邪掺;
追其手眼身步法,当是依法最为先;
究之精神气力功,便有纯字能为天。
此书的撰写,是在迟先生的一再教诲及使令下,才斗胆动笔,所谓:“尊师命挥笔墨,著书螳螂斗蛇;重道法并刚柔,续扬中华武术。”企盼该书的出版能够给螳螂拳这一武术奇葩增光添色,希望能够得到同仁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众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志士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为盼。
2013年初春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