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王佳妮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分析了近年来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关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案例,总结出学校体育中事故风险的成因、类型、概率,对学校体育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校体育;风险;控制;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王佳妮(1982~),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

学校体育属于国家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近年来,学校体育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师生家庭的幸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校体育具有趣味性、竞技性、教育性、休闲性、开放性等特点,随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其包含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运动内容丰富多彩,技术变化也层出不穷。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训练和竞技中发生事故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门类的学科。因此,如何控制学校体育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相关损失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学校体育运动的常见事故风险分析

学校体育运动的风险主要指在学校特定环境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比赛等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风险,本段侧重于练习者安全方面,以危险性较高的项目分析学校体育运动的风险。

1.1 环境风险

环境,即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及比赛时所处的场所及其周围能对练习或比赛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训练场所、器材设施以及天气、光线、温度、湿度、噪音等体育练习所依赖的物理条件。资料调查显示,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39%是由于场地、器材、环境风险引起的。学校体育项目具有开放性,其练习场所多种多样,有些项目适合室内练习,如乒乓球、体育舞蹈等;有些适合室外练习,如篮球、足球、田径等。各项目的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风险可能来源于学校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

1.2 人员风险

1.2.1 教师的教学作风风险

如在教学时有关管理人员、教师擅离岗位或虽在岗位上但未履行职责,使学员失控;教练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未对学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教练发现学员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等。

1.2.2 教师的教学能力风险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3%是由于教师教学能力风险引起的。教练传授技术动作不正确、教材选择不合理、组织教法不严密、疏于检查场地器材或对场地器材选择、使用不当;教练组织安排的体育活动超出学员一般生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状况等导致学员伤害事故发生。

1.2.3 学员的自身风险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5%是由于学生自身所造成的。参与学校体育运动的人群是青少年,由于繁重的学业、工作负担,伏案工作时间长,身体素质差或存有生理缺陷不适宜做某些动作,而未及时告知教师;技术动作不正确或未按教学要求,从事超出自己运动水平的练习;不遵守纪律,不听从教练的指挥,擅自行动;对运动损伤的救护知识欠缺;对专项技术动作产生心理胆怯,导致动作不能正确完成等。由于学员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这些事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也给学员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1.3 训练中的风险

学校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强度和竞技性,各种项目包含的难度动作均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若学生在运动前未进行充分、恰当的准备活动;练习新难动作时,缺乏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极易在训练中发生损伤;长期大负荷练习,运动之后未进行整理放松,导致运动性劳损。另外,动作组合的设计编排如果不符合人体力学常理以及与队友配合不当都会导致学生受伤。

1.4 比赛期间的风险

选手比赛前和比赛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比赛场地、器材、温度与湿度环境、观众噪音、生活不适、比赛时间了解不充分;对手资料的掌握;技战术研究是否细致;赛前训练强度调整得当;适当热身、做准备活动;缺乏大赛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新颖、独特,很多项目比赛刚刚初具规模,大赛筹办经验不足导致赛事的各个环节都对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的人身安全都构成极大的风险。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控制和事故的预防

2.1 环境管理

2.1.1 热环境

人体的体温由下丘脑调节,保持在37℃左右,只有在这个温度下,身体的各项机能能够正常运转。当人运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产生热量,人体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散发热量降温,但是如果外界温度高于皮肤表面温度(37℃)时,人体不仅不能散热,反而会吸收热量,产生中暑。在热环境中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中午(11:00~15:00之间)不要安排户外训练,但可以参加室内运动;(2)不要在太阳暴晒下训练,寻找阴凉通风的场所进行练习;(3)有些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如果要在太阳下运动,必须采取防户措施,如穿浅色、宽大、透气的运动服等;(4)注意运动负荷不宜过大,增加间歇次数和时间,并在阴凉通风处休息;(5)高温运动人体出汗较多,要注意加强水分和盐分的补充,以保证正常的机体代谢平衡,有利于避免中暑;(6)夏季训练后要洗温水澡,一方面可以放松身体,另一方面可防止中暑。

2.1.2 冷环境

冬练三九”,寒冷的冬天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水平,另一方面可加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增强人体体质。但冬季气温较低,肌肉粘滞性增大,伸展性、弹性降低,工作能力下降,更易引起运动损伤。为避免冷环境给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并延长热身时间,确保体温的升高;(2)遇冷风天气时,户外运动不要张大嘴巴呼吸,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喉咙;(3)在体温升高前及训练结束后应注意及时保暖,运动中不要穿太厚,以免运动时出汗过多,运动后感冒。

2.1.3 湿 度

在气温适中时,空气的湿度对人体影响不大,而在高温或低温时,较大的湿度对人体十分不利。湿度越大,人体通过蒸发散热的途径受到的阻力越大,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将被打破,使机体正常功能受到不良影响。需要注意:(1)雾天不宜进行室外锻炼;避免雨雪天气进行户外运动,尤其是在轮滑训练中,湿滑的地面,一方面使摩擦阻力减小,容易滑倒,另一方面滑轮沾水生锈导致器械损坏,造成风险;(2)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夏季有“桑拿天”,这时候要避免中午进行训练,训练应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多休息以避免中暑。在体育锻炼时,一定要对环境进行适时监控,将不利因素控制到最低。

2.1.4 场 地

场地是各项体育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组织青少年运动时需要注意:(1)地面宽阔平整、木质为佳,场地上尽量不要有水、小碎石、裂缝等;(2)周边环境不要太嘈杂,远离马路、工地、繁杂的闹市;(3)远离水边、井边、高压电线,远离周边的阶梯、板凳等有棱角的东西;(4)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相应练习器材。

2.1.5 器械和服装

良好的器械、适宜的服装是安全高效进行训练的前提。体育舞蹈中女学生穿合适的舞鞋尤为重要。大多数学校体育项目都对服装、器械有特别的要求,如足球、轮滑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护具;练习前检查器械、障碍物是否牢固;体操课跳、翻等动作练习前,检查垫子的摆放位置;对器械进行定期保养、维修。

2.2 人员管理

2.2.1 教练员及医务保健人员

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加强业务考核、定期进行工作评价;定期培训,提升教练的教学作风、教练教学能力;注重教学中知识、技术传授的科学性;注重安全教学原则,思想重视,安全第一,在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上课内容适当做一些辅助性和诱导性的专项准备练习。在做动作前精力要集中,并做好器械牢固度检查和着地处得安全保障;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实际技能。当学员练习出现危险时,教练根据实际情况给与直接助力以摆脱危险。

2.2.2 学员自身的安全意识

在思想上要有清楚的认识,明确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对危险的预见性,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教学,在健身运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因人而异原则:由于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其所做健身运动也大不相同,基本原则就是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另外,青春期的男女学生体育活动安排应遵循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2)循序渐进原则:任何事情都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身体素质就是通过刺激——适应(提高)——新刺激——再适应的过程来提高的。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身体在接受外界刺激要有一个承受限度,如果外界刺激太小,就达不到锻炼目的;如果外界刺激过大,超过人体承受的限度,就会给身体带来伤害;(3)持之以恒原则:体育锻炼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即便短期内见效了,一旦中断健身,效果也不会持续长久。

2.3 训练及比赛中的安全管理

2.3.1 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准备活动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时间: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冬季约25分钟,夏季约15分钟;强度:以身体发暖、微微出汗为宜,不宜过大,以防机能过早消耗;性质:一般性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相结合;间隔:准备活动与开始运动或比赛的间隔不宜太长;自我感觉:身体轻松、协调有力、兴奋性适宜、情绪饱满。避免空腹或进食后立即运动。

2.3.2 运动后做好整理运动

在剧烈的运动结束后要做好整理活动,使机体逐步松弛下来,以防运动骤停带来的运动性贫血,缓解肌肉紧张、僵硬。要求如下:(1)逐步缓和:在几分钟内做一些放松和拉伸动作,松弛肌肉;(2)调整呼吸:配合放松动作做些深呼吸;(3)稳定环境:运动刚结束,不要立即进入较冷或温暖的房间,不要立即洗冷水浴或吹冷风,最好是等身上的汗已经干并且身体恢复安静后再进行。

2.3.3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明确课堂、训练组织纪律,有助于降低运动和训练中意外的发生。训练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训练的目的、任务:结合现有设施、人员条件作出形势分析;制定各类计划的指标(如名次、难度或素质指标);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其任务;运动量的安排;检查、测验及比赛安排;人员安排。

2.3.4 技术训练——动作分解及辅助练习

在刚开始练习难度动作时,常常需要把一个动作分解成几个较容易的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每个环节之后再串起来做连贯动作。对于健美操、啦啦操、艺术体操等配乐表演类项目,可分解为单个动作和联合动作;也可根据编排顺序、难度等,将全套动作分为前、后半套或以几组技巧动作为核心分为几段进行训练。这样主要为了减轻学生的体力和精神负担,让练习者集中精力体会技巧、舞蹈和体操三部分动作的要点。此外,要把动作和音乐结合训练,掌握乐曲的节奏和意境,消除学生配合音乐完成动作的紧张情绪。

2.3.5 心理训练

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学会识别个人紧张反应的标志(如心率加快、手脚变凉等),以便及时预防和控制由于心理因素带来的风险。学会身体放松是控制紧张的有效途径,是通过隔离作用把运动员从紧张刺激环境中移开,能暂时减低兴奋水平,如放松肌肉的活动、深呼吸、静坐(集中意念)等。此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予以配合,如加强保护与帮助、让已熟练掌握动作的学员做示范等。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心理素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良好动机,包括渴望取胜、不怕失败的积极性心理;勇敢、果断、坚持的品质,调动其主动性和独立性,使之具备高度自我控制力。加强训练肌肉运动感觉,翻滚、腾跃动作中的平衡觉,空间、时间知觉等,这些都是形成动作技能、技巧的重要心理因素。

2.3.6 竞赛心理的调整

首先,消除运动员心理障碍、引导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向,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过程中,调整好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方向性。其次,教会运动员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放松与念动训练(利用语言调节);比赛的各个阶段调节注意力到相应的心理定势,点名前的心理定势是形成赛前适宜的竞技状态,点名后的心理定势是调节情绪提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准备上器械时的心理定势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第一个动作上及成套动作的联接技术的方法上。多带领运动员参加比赛,增加运动员比赛经验,或者采用模拟训练法,加强竞赛环境刺激,从而提高运动员赛时心理稳定性。此外,赛后要及时帮助运动员恢复、医治心理创伤。比赛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影响。此时要根据学生的情绪特点,采取多种恢复手段消除其精神和体力疲劳,遗忘比赛时的不良情绪体验。

3 结束语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评估、分类,再结合学校自身校园体育文化,从系统运行的角度考虑其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对体育运动安全进行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侯柏晨,孙玉琴. 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古维秋. 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 ):102.

[3]倪东业,王冕.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划分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3.

[4]陈立春. 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