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1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方法与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体育课程资源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源于课程理论领域对课程资源基本理论的研究,即借鉴课程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研究。

①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

A.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研究

研究体育课程资源,首要的问题是正确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涵义,因为它是其它一切研究工作的源头。课程研究者对课程资源下了种种定义,目前运用较广的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吴刚平博士对课程资源的定义,他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吴刚平,2001)。

根据对课程资源定义的推演,体育教育界研究者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作了界定,如韦颂借用吴刚平对课程资源的定义,也将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体育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他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体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2003);张玲(2003)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就是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赵吉峰(2004)将体育课程资源定义为:是指可能进入体育课程活动,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

李林(2004)将“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张学忠(2005)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从研究者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来看,大同小异,比较一致地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或形成体育课程的各种因素来源和条件。

B.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研究

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对其进行分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和复杂的问题。课程研究者分别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空间分布、性质、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存在的方式、存在形态以及可利用程度等角度对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划分和归类。

综合课程研究者的分类方法,韦颂(2003)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两大类;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自然体育课程资源和社会体育课程资源;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把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

李林与韦颂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将韦颂所划分的第五类“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的划分置换为“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要素进行划分,”并在每一类划分中给出了较详尽的示例。如: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所划分的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知识、经验、技能、运动项目等,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师资、场馆、器材、图书资料等。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所划分的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包括体育师资、校内体育场馆和设施,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家长、著名的运动员、社区体育俱乐部等。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所划分的自然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校附近的山峦、森林、河流、湖泊等,社会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

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所划分的显形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体育场地、器材等,隐形体育课程资源包括经验、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李林(2004)从管理要素的角度对体育课程资源作了分类,这较之课程资源研究者的研究是一个突破,他认为从管理要素的角度可将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体育课程物力资源、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和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其中,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体育课程物力资源包括校内外体育场馆、器材等,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包括学校体育经费、社会的各种捐赠和赞助费等,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包括体育知识、网络信息、体育图书、期刊等。

赵吉峰(2004)把体育课程资源分为体育课程思想资源、体育课程知识资源、体育课程经验资源、体育课程物力资源、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以及体育课程时间资源六类。

张学忠等(2005)在以上研究者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三类,成为三个体育课程资源结构,即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为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划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系统分析特点划分为体育课程思想资源、体育课程知识资源、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物力资源四个系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运动项目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六类。

综上所述,林林总总的体育课程资源分类,拓宽了我们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视野,如何结合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是我们科学划分体育课程资源的保证,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显露出从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考虑的意图,但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随意性较强;其余研究者均是在借鉴课程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删加与添减、综合的方式而成,这不失为一种捷径。但不论从哪种角度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分类,都只是视角的差异,而总的资源数量应该是不变的。

C.体育课程资源特点研究

从课程资源特点的研究结果来看,范蔚(2002)认为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性、客观性、间接性的特点;徐继存等(2002)则认为价值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是课程资源的特点。

韦颂(2003)综合了两者的研究结果,将广泛多样性、客观性、间接性、价值潜在性、具体性和多质性六方面视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研究的面较广泛,但体育课程资源的学科特点体现不够;程斌(2004)分别从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出发,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前者的特点体现为身体运动性、健身性、娱乐性、非阶梯性,后者的特点体现为广泛多样性、客观性、间接性、价值潜在性、差异性。关于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基本上是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而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与体育结合较为紧密,有所突破。当然,这种考虑是否适宜,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D.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研究

季浏(2002)论述了体育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认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构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张玲(2003)阐述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提出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转变课程的功能和学习方式以及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研究者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的研究是一种宏观上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E.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研究

程斌(2004)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基础性、需要性、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个性、适用性、地域性八条原则;李晓玲等(2004)、魏秋珍(2004)认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需遵循健身性原则、兴趣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张学忠(2005)等主张遵循科学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原则来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基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需要的不同,因而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尽管如此,仍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F.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方法和途径研究

季浏(2002)提出人力资源的开发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以及社区其他人员等人力资源;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合理布局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方法;对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延长锻炼时间、开展课间活动等方式;对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可以利用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对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自然环境等方法;对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网络等途径。

韦颂(2003)借鉴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的研究内容,认为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获益的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鉴别和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和建立体育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五个基本途径。

魏秋珍(2004)、李晓玲等(2004)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的看法较一致,李晓玲等认为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交流推广三个阶段;魏秋珍提出除此之外,教师培训也是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上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体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研究,相比较而言,季浏的这些方法和措施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比较具体、实用,也较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

G.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问题研究

张学忠(2005)等把科学有序地开发课程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筛选、处理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者的辩证关系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韦颂(2003)从课程资源建设的角度,认为体育课程教材不是惟一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应予以注意的问题。

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证研究

除了对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的基本理论研究之外,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就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的特点是:结合当地的特点与实际,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和风格,并集中反映在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策研究。如张玲(2003)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以及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针对影响开发与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兰雷(2003)针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30所普通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自然地理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信息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等几方面设计了一套开发利用方案,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程斌(2004)对武威市凉州区所属中学的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方面不平衡情况较为突出,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了其保障体系,并提供了开发案例;沈丽玲(2005)对江西省中小学民俗体育从相关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原则至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赵吉峰(2004)从体育课程思想资源、知识资源、经验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六个方面对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关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

有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非常少。李林(2004)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从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开发时应遵循的原则与具体目标、资源构成、资源开发主体、资源开发方法、资源开发程序等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剖析。分别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操作两个层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曹卫民(2003)从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改造、延伸、创造等方面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的利用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黄时璋、陈思奇(2004,2006)对传统的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球类等体育课程内容提出了改造的一些具体方法,并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另外,还对绍兴市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毛振明、赖天德(2006)以“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为题,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当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依据)、程序和判断标准,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引发出我们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践的一些思考。这些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生长点。

1.2.1.2 国外研究现状

课程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国外有关研究现状对本课题非常重要。经文献资料研究,国外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研究很少。然而,由于有关课程开发的研究一直是课程研究的经典话题,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下位概念,而课程开发又表现为校本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可以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提供参考,进而通过母学科的研究状况指导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由来已久,仅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这一方面讲,我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可称得上是伟大的课程开发者。从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之后,随着现代制度化教育体系的日益庞杂和教育要求的日益标准化,学校和教师在个别化教育时期所拥有的课程决策权不复存在,学校逐渐失去了自主回应社会和个人需求的能力和需要,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70年代引起了部分教育人士的警觉,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非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学者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自此,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课程改革运动。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国的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仅就四个主要英语国家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比在美国和加拿大更为普遍,而且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与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之后,校本课程开发在分权制国家的发展势头总体上有所减弱,这说明校本课程开发不再是一种起激励和鼓动作用的教育口号,而是一种已经融入了学校的教育实践的正常活动或工作。

研究表明,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表现为学生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从已有的课程实践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六大步骤:即(1)组织建立;(2)情境分析;(3)目标拟定;(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看,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和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四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看,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徐玉珍,2003)。

由以上校本课程发展与研究现状可知,校本课程开发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其发展趋势是:走向决策分享,即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授予学校高度自由来发动课程革新(钟启泉、张华,2001)。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既为我们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提供了思路,同时其发展状况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开发背后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厘清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开发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对于处于学校课程被增能赋权初期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来说非常重要。

1.2.2 研究现状不足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作出了贡献,但总体上,不论从研究的量还是深度讲,都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明显落后于开发实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缺乏理论解释力,不能较好地满足开发实践的要求。

(2)自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逐步走向高潮并进入白热化状态,理论研究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不够,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致使理论研究尚显苍白。

(3)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具有普适性意义。然而,目前基本是针对大学和中小学独立的分块研究,缺少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