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团体操概述
内容提要
●团体操要研究的首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是团体操。团体操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朴素到豪华的过程。
●奥运会的团体操表演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支持,团体操的表演成为了一个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竞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科技实力的体现,它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国,团体操还是中、小学校中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
●团体操编排是由静态、动态和人文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静态要素是团体操编排中最基本的要素,起到基础性作用,是进行编排的物质基础;动态要素在团体操编排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人们在编排过程中进行加工的对象,如动作、队形、服装、道具、灯光、声音、背景等,设计编排的水平对表演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人文要素,即表演主题,是创编者用来影响和改造动态要素的依据。科学技术凝聚在编排的“动态要素”中,对团体操表演创造力的释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团体操的创编、训练与表演,就是将科技队伍、体育队伍、文艺队伍以及工人、农民、军人、学生等不同的团体,依据主题进行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表演整体的过程。
构成团体操表演的基本元素是画面和声音。团体操表演的内容与形式,是由叙事系统和声画系统,统一和谐的运作构成的。完美的团体操表演,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是统一、和谐、完整的,而且它的叙事与声画也是高度统一的。
第一节 团体操的概念
什么是团体操,这是团体操中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团体操的质的规定性
团体操表演是奥运会开幕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奥运会团体操表演是显示一个民族文化和科技实力的手段,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竞赛,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开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比较和体现。
197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体操通用教材《体操》中写到:“团体操是由几十、几百以至成千上万的人,在大的场(馆)中,通过整齐优美,多种形式的体操动作,千变万化的队形变换,绚丽多彩的图案和造型,配以音乐、服装和背景等艺术装饰所构成的集体体操表演项目。”整齐划一的集体体操表演是具有中国特色团体操表演的主要特征。这与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的审美意识紧密相连,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即新中国刚成立,摆脱帝国主义强加于我国人民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这顶帽子,在世界上树立新的形象,是从国家到公民、从政府到地方普遍关心和重视的一件大事。团结就是力量深入人心,而整齐划一是力量与团结的象征,在这种意识下,人们穿着一致,同唱军歌式的进行曲,欣赏整齐划一的集体舞蹈,喜欢步调一致的事物,成为团体操在我国发展的原动力。
1988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团体操》认为:“团体操是一种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以体操动作为主的群众性体育表演项目。”
从1979~1988年,经过9年的发展变化,在团体操的概念中,将“艺术”的描述放到了与体育结合的地位,认为团体操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表演。在团体操表演中,艺术性有了与体育相同的地位。但是,概念中将其作为“以体操动作为主的群众性表演项目”的定位,又缺少了成为艺术表演项目的基本要素,因为一个表演项目要成为艺术,是需要有艺术家参与的。作为团体操表演的艺术家,应包括:编导、美术家、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在上述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使该表演项目成为一个艺术“作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的一部分。
198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中,对团体操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团体操是由几十、几百以至成千上万的表演者,在大的场(馆)中,通过整齐优美的体操动作,快速组成各种巧妙的队形,绚丽多彩的图案和造型,配以音乐、服装和背景等艺术装饰所构成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表演项目。”
从该教科书中可见,在团体操概念中仍然沿用了1979年“配以艺术装饰……”的描述,将艺术置于从属地位。显然在团体操表演中体育与艺术的比重,在这一时期有了不同的看法。而上述的三个团体操概念,都将团体操归属到了表演项目上。从1979 ~1989年的三种对团体操归属的描述中可见,“概念”在将归属的外延不断地扩大,即从集体体操表演项目发展到体育表演项目,再到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表演项目。
显然“集体体操表演项目”归属的外延,小于“体育表演项目”归属的外延,而归属到“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表演项目”上,则表明表演的外延可以无限扩大,其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不受任何表演项目所限定,可以采用体育、杂技、舞蹈、朗诵、唱歌等多种内容、多种形式进行表演。
但是在1989年的概念中,将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用“通过几十、几百以至成千上万的表演者,在大的场(馆)中,通过整齐优美的体操动作,快速组成各种巧妙的队形,绚丽多彩的图案和造型,配以音乐、服装和背景等艺术装饰所构成的……”加以限定。此外,概念中用了一个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能”字,这个“能”字,是想通过限定的内容对所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功能界定。显然,这是将团体操表演的思想性放到了一个从属位置。我们认为思想是团体操表演的灵魂,它应该是团体操表演的主线索。
从1979~2006年,历时近30年,不同时期体操教科书中对团体操概念的表述一致认为:
1. 团体操主要是采用整齐划一的人体动作和巧妙的队形变化以及瑰丽多彩的图案造型进行表演。整齐划一、巧妙、瑰丽多彩都是对团体操表演中的体育动作进行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上看,我们认为整齐划一、巧妙、瑰丽多彩都是团体操在表演中所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与人们的审美意识相关联。
2. 将服装、背景作为艺术装饰出现在团体操表演的辅助地位,使团体操在一个时期的表演中显得千篇一律。
3. 团体操是在体育场中进行的表演,但没有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表演,即在什么场合下进行表演。
4. 概念讨论了归属、形式、内容、和场地,但没有讨论团体操的质的规定性。
众所周知,在各种规模的运动会开幕式和国家级的庆祝会上,常常伴随着团体操的表演,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表演,吸引了全世界数亿观众的眼球。同时,团体操的“规格”随着各国政府对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视,在不断地升级,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早期的奥运会开幕式中,看重的是基本的礼仪。团体操完全属于“陪衬”,所以早期的团体操多为“因陋就简型”的表演。例如,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首届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在表演了各种“规定动作”之后,就只演奏了希腊的古典弦乐《奥林匹克圣火》。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中,也只是由四个乐队、两个合唱团进行集体演奏而已。
20世纪50年代之后,奥运会逐渐走向豪华,开幕式越来越被重视,团体操更是成为其中工作量最大、准备时间最长、花费最多的部分(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耗资700万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达到2500万美元),有人甚至将团体操冠之为“奥运会之花”。
在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中,各举办国想方设法打出“民族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精辟的结论,成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主创者恪守的一大要素。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中,改变了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形式,它开始尝试用文化的形态来叙事。
奥运盛典每4年一届,周而复始。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必须突出主办国的民族特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而创新则是这一切得以张扬、得以成功的灵魂。
各主办国为了通过开幕式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便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常常从奥运会开幕前两年就开始准备团体操,将团体操的表演水平不断的推向新的高点,它的科技含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可概括为:
第一,团体操是在主题思想的引导下,展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第二,显示科技实力。团体操表演将“海”、 “陆”、 “空”(“海”——2004年希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爱琴海”。“陆”——都灵奥运会F1赛车的巨大轰鸣声,清晰地告诉世界,意大利不仅有文艺复兴,还有法拉利。“空”——汉城的特技跳伞表演)搬进了体育场。
第三,表演的手段,在保持了原有的在体育场中,由几百以至成千上万的表演者,通过有序、优美的体操、舞蹈等动作,巧妙的队形变化、绚丽多彩的图案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并从配以音乐、服装和背景等艺术装饰所构成的表演,发展到借助最新的高科技手段,将声音、服装、背景、灯光溶为一体的艺术表演。
第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整齐划一的集体表演,在团体操的表演中一直被延续下来,受到国民的喜爱(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的成功表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想着重指出:团体操是为运动会开幕式或国家级的庆祝活动专门设计的,在体育场中,在主题思想的引导下,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的团体文体表演。
“在主题思想的引导下,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进行的团体文体表演”,这就是团体操的质的规定性。
主题思想:团体操的灵魂,体现人类文明,展现各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的主题故事线索。
科技手段:文体表演过程中所采用的器械和持器械的科技含量的展示,展现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
团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同团体的加入,如科技队伍、体育队伍、文艺队伍以及工人、农民、军人、学生等队伍;二是指场上表演的基本形式,即由几百以至成千上万人构成的表演集体。
文:是指文化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杂技等。作为艺术,就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只有求新求变,才会引人入胜,才会真正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精品。
体:是指的各种体育项目。
团体操的创编、训练与表演,就是将上述中不同的团体依据主题进行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表演整体的过程。
二、团体操的意义
1. 体现软实力,而软实力的着力点恰恰就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奥运会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表演意义决不仅限于一场竞技盛会,它的意义早已经上升到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状态的境界。承办奥运会,硬件设施达标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的强大等硬实力,而奥运会开幕式则集中体现的是软实力,所以举办国均把奥运开幕式当作体现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例如,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要面对13亿国内观众,数十亿世界观众。要做到大家都满意,难度很大。有一个要研究的问题:中国人看了不觉得落入俗套,外国人看了要感觉的确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反映。所以,只有创新,要做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希望全世界的观众通过开幕式能看到中国人民的脸——既有古老的文明传统,又有现代气息。”
2. 奥运会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表演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已。
3. 奥运会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表演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它不仅仅是一个表演,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在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
例如,1990年在中国举办的亚运会团体操,它的意义就在于:
(1)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情和广交朋友的愿望,表现了中国人民幸福愉快的生活,描绘了中华儿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使得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美好,更加高大。
(2)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信心、能力、魄力和实力,它大大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信念。
(3)它长了人民的志气,壮了国家的声威,激励起人们昂扬的斗志,鼓舞起人们拼搏的精神,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4)它给予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巨大的鼓舞,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节 团体操的发展与演变
一、团体操起源
团体操起源于中国唐宋时代的说法,见于陕西出版的《世界体育》 (1981年第1期)。文中论述“团体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宋时代。那时候人们叫它 ‘字舞’ 和 ‘花舞’,是以歌舞形式表演的。”这种“字舞”和“花舞”是一种在宫廷中为帝王后妃或使节访问时助酒的歌舞表演,表演时表演者穿着专门设计的舞衣,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组字、队形变化、和舞蹈表演。
这一描述与当代的团体操有某些相同之处。它有穿着专门设计的舞衣、音乐伴奏、舞蹈动作、组图案等内容和形式,其目的是增添热烈隆重的气氛,或欢迎各国朋友。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团体操的雏形。
二、团体操在中国发展过程简介
据资料记载,团体操作为体育的一个表演项目最初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
1810~1858号称德国学校“体操之父”的阿特尔夫在其设立的体操学校中,采用了特殊方法作为班级体操练习的指导法。练习时,在统一号令下集体进行器械体操、行进间运动、徒手体操、道具体操等,当时称之为“合同体操”。由于徒手体操简单易行,内容统一,有明确的规格要求,所以可以组织集体同时进行练习,做到动作整齐划一,甚为壮观。因此,可以说集体同时进行徒手操练习是团体操发展的基础。
1892年,捷克及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在庆祝“天鹰”体育协会成立的当天,首次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团体操的表演。
清末,在北洋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军事学校中,开始由外国教官传授兵士体操,徒手体操,以及单杠、双杠、木马、平台等器械体操。
1908年上海成立了中国体操学校,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徒手体操、兵士体操、武术及音乐舞蹈等。从此逐步影响着大、中、小学校的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徒手体操也逐步开展起来。徒手体操的广泛开展为团体操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最早的团体操的表演,是1930年中华民国第4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由杭州市政府组织了近5000名小学生进行的团体操表演。
1933年中华民国第5届全运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南京41所小学的小学生(2300余人)身穿短袖蓝领白上衣,白长裤,白鞋,站成散点队形,表演“太极拳”动作10余节,以口令指挥全体动作。据当时报刊记载:“南京市小学生表演的太极拳操,极为整齐,观众掌声如雷。此次团体操首次将民族特色的太极拳引入了团体操的表演之中,使团体操向民族性方向发展迈进了一步。”
1948年中华民国第7届全运会在上海市江湾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上海市小学生6000人参加了大会表演。这次大会是以柔软体操形式出现的,学生站成横100人、纵60人、间隔距离为1米的散点队形,身着白上衣、蓝短裤、和白鞋。在儿童乐队伴奏下,操练整齐,甚为壮观,观众反映较好。此次团体操首次将音乐引入了团体操的表演之中,增添了团体操的表演气氛。
1949年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北京市人民体育大会”上,表演的团体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首届团体操,它是作为新中国诞生的大型活动内容之一。内容包括:徒手体操、器械体操、舞蹈和民间技艺等。表演后进行了评奖。团体操的表演由2400名学生组成,首先将学生分成16人一组的小菱形队伍,在腰鼓伴奏下步入会场,然后进行队形变化,组字,最后组成一个很大的五星,并从中央放出和平鸽。此次表演使团体操与政治的结合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
1955年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第1届工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北京体育学院和另外两个单位联合表演了团体操。第一场由北京市工人表演广播体操及组成和平鸽图案;第二场由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学生表演体现“幸福生活”的团体操;第三场由北京体育学院1300余人表演了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团体操。这次表演首次配有简单的小面积的组字背景。当时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同志观看了团体操表演。
1959年在北京新建的工人体育场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届全国运动会,当时主持国家体委工作的贺龙同志要求大会组织得隆重、精彩、出好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为了完成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任务,1958年8月组织成立了团体操编委会,经过一年多筹备、创编和训练,在第1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了由8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的大型团体操“全民同庆”。此次表演首次在统一主题指导下,将5场次的表演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且用音乐指挥全部表演。团体操采用了民族舞蹈、武术、技巧和徒手操动作以及符合各场特点的服装、道具等,鲜明地反映了我国团体操的民族特点与风格。
至此,团体操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组织、创编和训练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其特征表现在:
1. 团体操的表演在统一的音乐指挥下,将各场次的表演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下形成一个整体。
2. 团体操的规模由数百人发展到8000多人,团体操的表演采用了以体育动作为主的多种形式,将舞蹈动作、武术动作、体操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快速组成各种巧妙的队形变化和绚丽多彩的图案;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与风格的表演。
3. 为团体操的表演专门设计了表演服装、道具、背景等辅助设施,使团体操的主题更加鲜明,场面更加隆重、精彩,初步建立了一套辅助完成团体操任务的体系。
4. 团体操的创编人员以体育界的专家为主。表演时间在白天,完全借助自然光线完成团体操的表演。
5. 在构成团体操的中心思想上,表现出突出政治的特点。
此后团体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艺界专家的加入,舞台灯光的使用,使团体操更加丰富多彩,其场面越来越大、主题更加鲜明。
1965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2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用了9000余人组成完成的团体操背景的表演,将舞台背景表现艺术以拼图背景的方法融入到了团体操的表演中。
1975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3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团体操,将参与表演的人数扩大到22000人。使表演主题更加鲜明,场面更显雄伟新颖,气势磅礴。
1983年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的第4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将文艺节目作为团体操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团体操的表演之中。
1987年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行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将开幕式的时间定为傍晚,团体操表演到第5场《腾飞》时,天色已全黑。灯光变化莫测,背景台的第一幅画面《霞光万道》渐次从下向上,组成一幅扇形图案,犹如孔雀开屏……与场上表演的火棒操、火龙和烟花相映成辉,组成了热烈壮观的场面。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以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向现场7万多名观众和全世界20亿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亚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宗旨。其构思特点体现在:
1. 体现民族风格、民族传统、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把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又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是创作的基本点,使作品有性格、有气派、有吸引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2. 显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歌颂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是创作的切入点,使作品气势磅礴,令人信服。
3. 场内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团体操前的跳伞表演,犹如天女散花,五彩缤纷;中日武术爱好者合练太极拳,从容不迫,雍容大度;军乐队的行进表演,英姿飒爽,威武雄壮。团体操第1场《威风锣鼓》打出了威风,震撼人心。有人形容它“静如月下平湖,动似山呼海啸”。第2场《碧水荷花》以舞蹈动作为主,典雅清新,行如流水,非常优美。第3场《中华武术》以武术动作为主,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场面宏伟、刀光剑影、自然流畅、白发童颜、相映成趣。第4场《童星闪烁》以体操动作为主,场上一群儿童,既天真烂漫,又机智勇敢,他们的表演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第5场《体坛英姿》以技巧动作为主,这场动作既舒缓又紧凑,既惊险又稳健。第6场《亚运之光》给整个团体操做了精彩的总结,歌舞相伴,声光相随,确实体现了“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的宏大气派。
4. 音乐的选择调动了各种乐器的长处,管弦乐音域宽广、气势宏大,民族乐抒情悠扬,电声乐节奏强而明快,各种乐器浑然一体,配合演员的高水平独唱,烘托出了优美的音乐氛围。
5. 道具丰富多样(包括场上表演和背景表演两部分)。场上道具的设计力求典型性和多样性:典型性主要体现在所设计道具能够反映出每场次的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道具的种类多、数量大、所需材质丰富、操作方法多样。背景画设计力求创新,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体现亚运会“团结、友谊、进步”的宗旨。它采用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加强平面性,装饰性,强调大色块对比。许多图案都带有抽象和“写意”的意味。图案有天安门、各种景物、树林、中外和古今人物造型,还有以古文字书法砌成的“团结、友谊、进步”的图案,这些色彩造型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
总之,1990年亚运会团体操的表演是我国首次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优秀文化艺术。它是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构思上向挖掘民族文化方面迈进了一步,整场表演气势磅礴,虽然受当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它在灯光、电脑、场地等科技手段上显得运用不足,但可以说它将自然光线下以“人海”为主的表演在我国发展到了最高点。
三、团体操的发展趋势
1. 团体操向着高科技、艺术化方向发展
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表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它体现了团体操的最高水平。
萨马兰奇说过:“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主要用来向不计其数的观众展示举办国的文化。”从奥运会的历史传统来看,奥运会的东道主都是利用开闭幕式向全世界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色,主题以及创作者的审美修养和思路不同,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团体操的表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有古典式、史诗式、抒情式、颂歌式等等,使得表演典型地反映了主办国文化风俗特征和民族审美趣味。奥运会开闭幕式4年一度,但是人们绝无雷同重复的感觉,每一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吸引力,每一届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开闭幕式的设计者总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东西展示给世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耗资700万美元。它充分利用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国流行音乐,在草坪上演出的歌舞剧,史诗般地展现了美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好似一幅幅历史画卷。
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突出地展示了东方的民俗文化,如它采用了假面舞、跆拳道以及表现农家丰收的欢乐与和睦相处的草圈舞等。但从如何与体育运动的内在竞技精神充分融合的视角来看,西方评论界认为此次团体操表演缺少激情,这多少也表明了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同样融入民族文化,西班牙人的民族特点具备了体育运动所内蕴的激情,这是民族性格的内在气质决定的。斗牛的国度不可能没有激情,热心于足球运动的民族不可能没有激情,还有团体操中融入了的巴塞罗那地区加泰罗尼亚的民族舞蹈“叠人墙”。平时表演这种“叠人墙“,一般是9层,开幕式上我们见到的是12层。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既体现了美国南部文化的特点,又通过灯光投影的人体造型展示了与古奥运会一脉相承的现代奥运会100年庆典的主题。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水的运用美轮美奂,东道主将巨型水池引入体育场,并借助水池进行了所有精彩的团体操表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显得匠心独具。
我国的团体操在艺术表现力上和运用高科技手段上以及展现、传播和弘扬东道主自己历史文化上向世界靠近。例如,2003年第7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团体操《凤鸣塞上》,巧妙地把质朴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强烈的时代感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凸现了西部的崛起,既“民族”又“现代”。在“黄河搏击”一段中,母亲河黄河河面上出现的漂流了几千年的羊皮筏和现代的橡皮艇,既颂扬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又体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既展现了西部的民族风情,又寓意着西部在搏击中不断前进。
2. 团体操向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团体操的发展方向还体现在,展现社会团体、学校的文化,追求个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身心愉悦,培养对自己、对团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捷克“天鹰体育协会团体操节”。“天鹰体育协会”是团体操表演项目的发起者,“天鹰体育协会”的机构遍布于城市和乡村的各个社区,它的成员包括各个阶层、所有年龄的公民,其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捷克有近半数的青少年都是它的成员,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强健体魄,培养对自己、对团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家长们送孩子来“天鹰”锻炼的目的。
他们的编导人员组成简单,对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编排可以省略背景、灯光等要素。如,2006年7月,在拉霍夫体育场举行了6年一度的第14届“天鹰体育协会团体操节”。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的近18000名运动员参加了16个项目、为期2天的团体操表演。与会的上万名表演者中,有许多是经过长期训练、表演经验丰富的体操运动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只有1岁。参加本次活动的人数超过两万,捷克总统克劳斯也到场观摩。
在中国,团体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
(1)团体操排练适应了现代体育课的素质教育。团体操排练是大兵团协同作战,从教师一遍遍地传授各种动作的要领,到学生掌握,再到学生表演自如,这一过程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的相互沟通。通过基本动作练习到图案组合,听口令到听音乐;分段到合成等环节的练习,从单个动作的完成到同学之间默契配合,再到整齐划一的完成全套动作,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顾全大局的观念,使同学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集体力量的伟大,同时也强化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一位参与者终身难忘。
(2)团体操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在动作协调、节奏准确、形体美等方面的审美意识,初步体验到动作的整齐美、对比美和夸张美。
(3)通过团体操的排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性格更为开朗,勇于、善于表现自己,提高了他们上好体育课的自信心。
(4)团体操的表演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就感。团体操表演完毕,学生的心中总有一种无法说出的自豪和成就感,这有助于鼓舞他们日后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3. 理论教学更加系统,研究手段不断更新
北京体育学院1981年在我国招收了首届团体操硕士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团体操短训班。1980年至1986年我国先后派出7批团体操专家赴伊拉克、阿曼、委内瑞拉、尼日尔、孟加拉等国讲学、培训、协助组织训练团体操。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向本科生开设了团体操编排选修课。
目前纪庆革等人采用虚拟人群仿真技术,对团体操编排和演练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团体操编排和演练原型系统,该系统由团体操队形及图案设计子系统和团体操虚拟排练子系统构成,给出了系统结构与功能,并介绍了系统实现的路径规划、避碰和实时绘制等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为团体操创编人员改进队形与图案变化的设计质量和提高设计效率提供方便,为团体操编排和演练人员提供辅助工具。
第三节 团体操的分类
依据团体操在不同规模的运动会开幕上进行的表演,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各厂矿企业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学校运动会以及世界各单项运动会等,将团体操分为大型团体操和小型团体操两类。
一、大型团体操
大型团体操是指: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城市运动会以及世界各单项运动会等开幕式上的团体操表演。其特点如下。
1. 团体操设计要考虑到电视转播。如奥运会团体操是通过电视转播向全世界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这是为几十亿不能到现场观看的人们服务的,那么在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现场表演的效果,同时又要兼顾电视转播的效果。
2. 开幕式上的团体操创编阵容强大。团体操创意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化设计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云集了一批专业性的人才,包括文艺界、体育界、科技界、社会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如,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云集了17000余名演员、歌手、音乐家和800多名技术工作人员倾情投入。
3. 一次表演从创编到完成,耗时长,耗资巨大。如,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的设计者从1995年开始设计,总预算为2500万美元。
4. 组织机构具有临时性。为完成一次表演任务,组织者抽调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临时性的团体,表演任务结束后,每个自愿者将回到原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有2428名志愿者参加表演。
二、小型团体操
小型团体操是指:在各厂矿企业运动会、学校运动会等开幕式上的团体操表演。其特点如下。
1. 在同一场地上集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和普通老百姓的表演为一体,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2. 表演者通过团体操的严格训练和表演,可以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对自己、对团队和对社会的责任。
3. 展现社会团体、学校的文化,追求个人在集体活动中的身心愉悦。
4. 编导人员组成简单,对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编排可以省略背景、灯光等要素。
5. 普及率高。每个学校在校运会开幕式上都可以举办团体操。目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校运动会上都要举办团体操表演。
第四节 构成团体操表演的基本要素
团体操作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新的科技成果为一体的广场艺术,其编排包括静态、动态、人文三要素。
团体操编排就是将这三大要素中的若干个子要素用艺术的手段有机地整合起来。
一、静态要素
人、场地是团体操编排的原始要素。以原始状态出现,一切的编排设计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是团体操不可缺少的要素。
1. 人
参与团体操表演的人。从职业方面讲可包括:运动员、舞蹈演员、歌唱演员、乐器演奏演员、公务员、解放军、工人、农民、学生等。从年龄方面讲可包括: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各年龄阶段的人。
2. 场 地
团体操使用的场地。团体操的表演可以在广场上进行,也可以在运动场上进行。
二、动态要素
声音、动作、队形与图案、服装、道具、灯光、背景,它们是团体操编排依据主题线索所展开的设计对象,团体操的编排就是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1. 动 作
团体操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从完成动作方式上看它包括:徒手动作、持器械动作和在器械上完成的动作。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包括:体操动作、武术动作、舞蹈动作、杂技动作等。
2. 队形与图案
队形是将团体操表演中的人划分成各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团体操的表演队形不断地分解并加以不断地组合排列,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团体操的表演图案。
3. 服 装
根据主题思想而专门为演员表演时所设计的服装。包括运动服装、职业服装、民族服装、休闲服装等。
4. 道 具
道具是团体操表演中科技和美术的结合体,是演员所使用的器械。道具分为器械和持器械两种。
5. 灯 光
灯光是团体操在夜间表演突显主题,提高艺术效果,以烘托表演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它包括电脑灯、回光灯、射灯、探照灯、激光、烟雾等。
6. 背 景
背景具有直观性,是观众进入表演会场首先看到的场地的布置。它具有点明主题,扩大、美化场面,弥补场内表演不足等功能。团体操表演的背景分为固定背景和活动背景。
7. 声 音
声音是艺术化了的听觉世界。团体操声音包括:音响、音乐和旁白。在这7个动态要素中,只要包括队形、动作、服装、道具、声音这5个要素就可以构成团体操编排的动态要素。一般来讲,小型团体操表演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特别是经费限制,只要对这5个要素进行编排整合,就能满足团体操编排的动态要素。
三、人文要素
主题是团体操表演的主线索,动态要素必须围绕着这个主题线索展开创编。
团体操编排是由静态、动态和人文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静态要素是团体操编排中的基本要素,起到基础性作用,是进行编排的物质基础;动态要素在团体操编排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人们在编排过程中进行加工的对象,如动作、队形、服装、道具、灯光、声音、背景等,设计编排的水平对表演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表演主题是创编者用来影响和改造动态要素的依据,其中科学技术凝聚在编排的“动态要素”中对人类团体操表演创造力的释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思考题
1. 什么是团体操的质的规定性?
2. 为什么说团体操的表演是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竞赛?
3. 团体操编排的基本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