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局限性及研究职业体育联盟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职业体育各项管理制度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应该看到,我国政府(协会或中心)领导下的职业体育改革思路是由赛制改革开始的,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即创建职业联赛制度,并制定各项制度,是改革的第一步,这种改革是微观层面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增量改革”【20】,所谓增量改革,“是指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逐步改革旧体制部分,最终完成向新体制全面过渡。这种改革的特点是在不触动现有管理体制前提条件下,先由赛制改革开始,逐步建立诸如运动员转会制度、限薪制度等。微观层面改革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而带来的对新制度安排的排斥;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既定的利益格局,所以一般没有改革受损者,也就不会遭到反对。这样改革的成本就大大降低,容易取得明显成效。杨瑞龙认为,“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初始阶段,权力中心是改革的倡导者,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这样一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具有纵向推进、增量改革、试点推广、利用已有组织的资源推进改革的特征,它在以较低的摩擦成本启动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这种改革符合我国国情。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职业体育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局面,改革要求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微观层面的改革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国职业体育发展十余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也出现不少,诸如,黑哨、假球、俱乐部的频繁退出、运动员工资盲目攀升、俱乐部之间的奖金大战等诸多现象,越来越多的问题集中到协会与俱乐部这两个职业体育市场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身上了,这说明当前的改革已经开始触及职业体育管理体制这个深层次的问题领域,然而,这个问题领域的核心就是改革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及协会,转变其职能,使职业体育管理体制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遵循职业体育竞赛的内在结构特性,最终使得市场主体自愿组织在一起形成市场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独特的制度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体育产业得以稳定、快速、可持续性发展。结合其职业体育联盟成功的经验不难发现,成立市场垄断型职业体育联盟是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知,目前关于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这一点,可以从查阅到的零星的关于职业体育联盟的文献得到证实。
因此,探索我国职业体育联盟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注释:
【1】张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前景.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394
【2】谭建湘.从足球改革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385~391
【3】赵立、杨铁黎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75
【4】朱耀明.产业经济研究.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5】鲍明晓著.体育产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55
【6】鲍明晓著.体育产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7】刘壮著.通过对NBA发展历程的分析看现代职业篮球联盟运作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21
【8】于立贤.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研究综述.中国体育科技,2000(10):8~11
【9】【美】杰·科克利(Jay J.Coakley)著.管兵.刘仲翔.何晓斌译.体育社会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8
【10】徐战平.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资本支持体系的建立——兼谈职业足球俱乐部上市融资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职业足球俱乐部上市及融资模式汇编
【11】国外体育动态,1995(2):18
【12】陈林祥.国外体育动态,2000
【13】田军.透视美国体育产业.体育博览,2004(2):30~31
【14】卢先吾.全民健身大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0
【15】一风著.美国人看中国体育产业.体育,2003:7.原载:环球经济,2003(5):54~55
【16】徐钟仁.意大利“无烟工业”的透视.足球世界,1993(3):24~26
【17】【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1994.271
【18】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370
【19】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0
【20】胡琦.揭开中国改革成功的谜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0-10-23
【21】杨铁黎著.职业篮球市场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