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限制泰拳格斗势标准训练
无限制泰拳格斗势是最常见、最科学、最简单实用的格斗基本架势。它不仅有利于攻击,亦便于防御和反击,而且它所暴露的空档最少。其本身就是无懈可击的防御姿势,在格斗攻击之前或攻击之后,都必须时刻保持。作为无限制泰拳攻击和自卫一切变化的基础,它将贯穿于整个训练及实践中,对于习者切实掌握应用无限制泰拳技术,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密切的联系。我们首先必须正确、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无限制泰拳格斗势。
一般人们多习惯左手左脚在前的姿势(俗称“右拳桩”),在本书中将以此姿势为主。
无限制泰拳格斗势(背面)
无限制泰拳格斗势(侧视)
1. 无限制泰拳标准格斗势练习(图47、48、49)
图47 标准格斗势(侧面)
图48 标准格斗势(正面/开掌)
图49 标准格斗势(后手紧收势)
(1)双足站位及重心分配
双足开立比肩宽稍窄。左脚舒适的前跨一自然步,脚跟提起(约4~5厘米),以前脚掌点地,脚尖指向对手。膝关节微微内扣。右脚脚跟微欠起浮于地面,脚尖外展。两足左右间距10~15厘米,前后约同肩宽(即以自感舒适自然为宜),双足指向约呈90度角(图50)。
身体重心在双足之间,体重均匀落于双足前脚掌内侧的重心点上,同时双膝自然放松,轻微弯曲,使身体处于一种弹性的随时攻防的灵活状态。
(2)双拳与躯干姿势
上体右内转,左肩,左胸,即身体正面部分呈45度角侧对对手(图51),身体放松,含胸、拔背,上体直而腹内收,左右两肩同高。左拳为先锋拳,屈肘略大于90度置于左眼侧前,高与额平。右拳后置于右眼侧前(或右眼侧旁,高与太阳穴平,图49),双肘距离肋部10~15厘米,双手拳腕、小臂应成一条直线,双拳轻松半握(如握鸡蛋状),或打开成掌(图48),腋下含空,沉肩垂肘,轻松自然。
图50 双足站位及重心分配
图51 身体正面45度角侧对对手(阴阳身)
(3)头部姿势
前额稍稍下低,下颏尽量内收,自然合嘴扣齿,双眼从双拳间平视前方,高度集中注意力。
提示:①前脚脚掌点地,脚跟提起的姿势有如动作的活塞,富于弹性,有利于直接起脚阻截,也有利于动作间的转换。在实战中,前脚的踮起和放下,需视情况而定。一般在原地做攻击动作时,出前手招式不必放下足跟。②双手时时保持高护是很重要的,因为自卫中对方袭击重点是头部。③姿势自然,身体放松,精神集中。
2. 训练方法
在地上画“井”字图形(图50),按格斗势各部分技术要求,在其上试做正确姿势。要求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检查调整,直到姿势正确,然后轻松自然的静站数秒,体会正确感觉。反复解散,反复进行数次。也可以平行站立姿势,迈出右足或左足,分别反复进行右足在前或左足在前的格斗势练习。最好是对镜练习,或有同伴帮助。
提示:在基本掌握的前提下,习者应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快速解散和恢复格斗势,以及左右势互变的练习。为强化收颏姿势,可以下颏夹一拳套或小皮球进行练习。为强化双手高抬以及一手出、一手护的习惯,可用一条布带或毛巾缚双手搭在后颈练习左右拳。
实用指南:无限制泰拳格斗势的圆通应用
(1)在无限制泰拳体系中,除标准格斗势外——相对适于发挥踢脚的姿势——还有适于擅用拳肘习者的姿势(图52),此姿势其它方面与标准势相似,唯左右横距更宽些,并以后脚脚跟提起,作为攻防活塞。
(2)每一位泰拳习者都应将泰拳格斗势当做最佳的防御技术来加以勤练。双足前后站立,左右保持适当横距;双膝微屈,肌肉放松,保持足够的弹性;头略低收下巴藏于肩后;身体以2/3或1/3部分面向对手;双足略内扣,胫骨平行面对对手,重心保持两腿之间;双手(肘)高举。前拳高举至前额高度,后手应高举在头侧太阳穴部位(或垂肘护住中部身体,拳头约与前拳中部高),随时准备出击或做为防御对手重击的强劲有力的盾牌来使用。(图53)就是为泰拳大师所推崇的一种防御较严密,又利于攻击的适于无限制格斗的实用格斗势。
图52 适于拳击的姿势
图53 经典格斗势
(3)(图54、55)所示为泰拳所特有的格斗势——单足吊马势,属“致命三宫步”的马步之一。即从基本格斗势点地提膝而成的一种攻守兼备的格斗势。类似中国武术的金鸡独立,但在实战运用方面却存在很大不同。单足吊马势做为一种格斗势对敌时,常常有让对手无从下手之感,而当对方扑击之时,拳手可直接出腿蹬踏阻击或落步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对手的突然袭击或快攻。当然,此势在实战只宜随机采用,而不宜长久保持。
图54 单足吊马势
图55 单足吊马势
(4)格斗势虽有基本的标准,但由于习者本人身材条件、个性特征以及实战风格、时代特征等各方面的区别,常常会产生出各种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由格斗势,历史上的泰拳大师的格斗势往往都各具特色——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格斗势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基本的攻守两便要求,并有利于个人格斗技战术水平的顺利发挥。所以,当习者熟练掌握标准格斗势后,可在今后的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最适于自我的格斗势来。
(图56)是进攻型开放式的格斗势;(图57)则是防御反击型的开放式格斗姿势。两类格斗势都有开放诱敌,迷惑对手的战术意味,但对运用者的判断、反应和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图58)为蹲踞型,利于近战或重拳出击的格斗势。(图59)则是当代最流行的泰拳擂台高桩格斗势。
(5)在街头巷尾或公共场所,习者如果发现有不怀好意者,通常不宜一开始即摆出格斗势,所以习者应变通使用。比如你在对方直接攻击不到的位置上时,可采取侧身,双足重心置于重心眼,双手叉腰的自然灵便,不露声色的姿势(图60);如对方离得较近,为防对方突袭,可按“老不离须,少不离领”的江湖防范要领,采取(图61)以双手捏住衣领(或故作整理衣领状),侧身迎敌的姿势。
图56 进攻型开放式斗势
图57 防御反击型开放式斗势
图58 蹲踞型斗势
图59 当代最流行的泰拳擂台高桩格斗势
图60 不露声色的姿势
图61 少不离领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