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引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代序 武术传播

——武术研究的新视域

数千年来,武术在传播中生存,在传播中发展。可以说,一部武术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武术传播”贯穿了武术发展的始终。“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就是武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勿庸置疑,武术需要传播,传播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然而,真正开始“武术传播”的系统研究是在传播学引入武术之后的。

2000年,我与我的博士生郭玉成在进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体系框架》课题研究时,提出了“武术传播学”可作为武术学科的分支。此后,成为郭玉成的博士研究课题,开始把传播学理论系统引入武术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初步成果——《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武术传播引论》一书便是该成果的著述体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传统艺术项目、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建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并非尽如人意。一方面,“传统武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展呈衰微的趋势;“竞技武术”——“体育化的武术”,在经过几十年奥运征程后,仍未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学校武术”——“教育的武术”,尽管很早就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但时至今日仍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武术的国内、国际传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已迫在眉睫,如何抓住机遇,展现中国武术是目前需要解决重要问题。此外,2008年之后的武术工作也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播,需要科学、专业的理论指导。

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这一方面明确了武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把“学校武术传播”的研究提上了重要日程。我的《在青少年中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研究》也在此之后(2005年)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立项,说明国家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提高。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保护与传播出现了新的机遇。武术项目之一的“少林功夫”于2002年就独立申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竞技武术的发展同样面临传播的问题。2008年的无缘奥运,使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受到了跆拳道、空手道、柔道项目的强烈竞争,更肩负着国人的期待与关注,如果在传播内容、方式与策略上不进行优化,很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体育之林中失去应有的地位。

从文化的角度讲,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与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在体育文化方面,中国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的交流也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从国内跆拳道、空手道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这说明武术的“传播力”不够强大,武术的“文化力”——文化的活力、生命力、时代性和先进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和显示出来。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

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武术,我们要继承祖先的光荣,使武术文化跻身于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之林,就必须大力研究和实施武术的传播。

值得欣喜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已经认识到了“武术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把“武术竞技与传播”作为武术学科主干研究方向之一。中国“传播学”最具权威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也首次招收了专门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理论”的博士后,开启了“传播学”新的研究领域。

我院的青年教师郭玉成博士,近些年来一直勤勉于“武术传播”方面的研究,多次在全国、国际武术学术会议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体育核心期刊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天道酬勤”,不断地积累终于有了初步成果,尽管不够丰硕,但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能够为“武术传播”研究起到某种铺垫或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衷心希望该书的问世,能为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术政策提供参考;为中国武术竞技与传统体系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项目(如古筝、古琴、戏剧、绘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

是为序。

邱丕相

2006年3月13日

于上海体育学院

(邱丕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