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引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论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通存在的现象,其历史与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传播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生物界和自然界。人类传播与其他传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类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传播活动。”杨秉捷. 传播学基础知识. 超星数字图书馆,1 武术传播在武术起源时便已经存在了。武术能够经世不衰,不得不归功于传播了。武术传播活动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于武术传播的研究是在武术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点上进行的,所以属于边缘性学科研究,这也是体育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体育科学领域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是体育科学与其它科学交叉而产生的学科,带有明显的交叉性,交叉性成了体育科学体系有普遍性的特征”。张岩. 体育科学的特征.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7 武术是体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武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以逐步达到跨学科整合研究的状态。当代武术科研滞后,也与缺乏学科内外的广泛交流有关。”马明达. 略论武术古籍与武术文献学的建立. 体育文史.1999,(6):41~43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选择了武术传播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将从概念着手,对武术传播的历史、理论、实践、对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构建出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并提出武术传播的对策,为指导武术传播实践和丰富武术理论服务。

第一节 武术传播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概念解释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传”、“播”与“布”、“流”、“宣”、“扬”诸字,在用于描述人类信息交流的现象时,其含义相似又略有不同:“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的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的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就“传”与“播”两字举例来说,“传”,《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为横向传播。“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为传布和散布。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词目中,并没有“传播”,只有“传布”,但对“传布”的解释就是:“传播”。《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对“传播”的解释为“广泛散布”。据方汉奇教授考证,“传播”一词在1400年前就出现了。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此义为长久广泛的宣布传扬。在学术论著中,传播一词也经常使用,如:《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唐人大有胡气——异域文化与风气在唐代的传播与影响》、《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等等。

20世纪兴起的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也有各种不同的定义。据统计,有关传播的定义已达130多种。按其中最主要的进行分类排队,可以有:(1)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亚历山大·戈德在他的《传播的定义》中说,“它(指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公有的过程”(1959)。威尔伯·施拉姆说:“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象。”(1971)两者的解释都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美国学者霍夫兰、欧文·贾民斯、哈罗德·凯利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1953)戴维·伯罗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所有传播行为都旨在以特定人物引出特定的反应。沃伦·韦弗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贝罗德也认为,我们在传播方面的基本目的是成为有影响的人,去影响其他人,影响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以及影响我们自己。简言之,传播是影响——有意识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突出强调了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并以此理解传播行为;(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各不相同的反应。其它关于传播的解释还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本质上还是有联系的。首先是肯定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其次是肯定传播的基本条件是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武术与传播的关系

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项目。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武术随着中华民族为争生存而存在,是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和发展,且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武术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它具有的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还是不可磨灭的,且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人们对武术的评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武术能够滋生繁衍、常青不衰,除了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还在于武术有一套自身的传播方式。可以说,一部武术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武术传播史。武术通过传播使其技艺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涵,并使自身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浓缩体而存在。

传播具有再生性,武术在悠久的传播史中,变得博大而精深。因此可以说,武术的发展需要传播,传播是武术存在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武术又能丰富传播的内容。这就是武术与传播的关系。这也是本文专门研究武术传播的重要意义所在。

、武术传播的概念界定

在有关的武术资料中,“传播”一词经常使用,但是未有关于武术传播的概念界定。1956年3月9日,时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同志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加强研究,改进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办法,传播推广。”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编.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18 提出了对“武术”进行“传播”推广。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口号。此外,武术界中有关于武术传播的奖项报道。1990年,亚运会期间《中华武术》杂志设“中华武术杯”向国内外武术届朋友颁发荣誉奖、贡献奖、传播奖等。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编.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彩图插页.95 说明武术界已经重视武术传播并专门推出了相应的奖项以鼓励为武术传播做出贡献的人们。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先生在其著作《徐才武术文集》徐才. 徐才武术文集.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中多次使用了武术“传播”一词。比如文中有“我国武术团队访问过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武术信息”,“我们准备加强国际武术学术活动,把深邃的武术理论和丰富的武术文化传播给世界”,“亚洲是最早传播武术的地方”。他指出,“武术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但是假如我们不是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去传播,武术的智慧只能停步在国门以内,停留在拳术功法的自在状态,而不能跨出国门,也不能深化到武术文化的自为状态”,提出了武术传播的意义。他还指出“当武术之光闪耀于世界时,武术是会向那些研究者、推广者、传播者敬礼的”。他在文中多次提出了要“传播”武术,并提出了“传播者”的概念。林伯原在其《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林伯原. 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3):43~47 与《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林伯原. 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 体育文史.1992,(3):53~55 中也使用了“传播”一词。刘学谦的《武术在文化扩散中传播和发展》刘学谦. 武术在文化扩散中传播和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17 同样使用了“传播”一词。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在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一节中阐述了“白莲教与民间武术的传播”、“天地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拜上帝会与民间武术的传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 中国武术史.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00~305,也同样使用了“传播”。林伯原编著的《中国武术史》也论述了民间结社、秘密结社与武术传播的关系。《少林武术大全》阐述少林武术的沿革时,也使用了“传播”来表达武术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德虔. 少林武术大全.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0~12。郝心莲也论述过,武术“经过不断的地传播变迁,至今已发展成为了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李成银还论述了“近代武术传播的特点”。李成银. 近代武术传播的特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此外,还有许多武术论著中使用了“武术”“传播”,但都没有进行概念界定。

北京广播学院周月亮教授在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论著中,将武术传播归结为“术传播”。周月亮.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25 他认为“术”不仅体现于凝结在实物中的制造术和工艺,以及使用各类器具所从事的行业技术,还有支撑这些表现深层的“哲学”。周月亮.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 并认为这个术常常是秘而不传的,即使传也需要受者的“悟”——术的传播主要靠意会而非言传。所以,他认为写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史,最好的文体不是论述,而是小说。李成银. 近代武术传播的特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

综上所述,武术文献中关于“武术传播”的含义都可以概括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但是都没有给武术传播进行概念界定,更没有对武术传播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探讨,因此进行本研究之前,需要给“武术传播”下一个定义。我们知道,科学上的定义,就是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从词汇结构上讲,“武术传播”是由“武术”和“传播”两个概念集合而成。“武术”一词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与论证的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定义,“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册).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2“传播”一词在武术领域中尚未见对其定义的界定。根据笔者阅读的传播学文献以及结合武术文献中关于武术传播的内含,可以把武术的“传播”简要概括为武术信息流动的过程,信息内容包括技术信息和文化信息。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对“武术传播”下一个操作定义: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与武术有关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横向和纵向是相对而言的:所谓横向传播,是指某一历史时期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民间武术的传播、军队武术的传播、学校武术的传播以及官方传播武术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所谓纵向传播,主要是指对于武术本身来说具有传承特征的传播,家族传播、师徒传播以及所有与武术继承有关的传播都包括在内。总之,所有涉及到武术技术及其文化的传播都应在定义的范围之内。在现代社会,武术传播者可以是政府、武术组织、武术个人;武术传播的内容包含了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所谓的武术文化主要指武术自身的文化特征及其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接受者,可以是宏观的国家,也可以是组织,还可以是个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可以简述为通过武术传播的历史研究,梳理武术传播的现象和规律,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构建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最后提出武术传播的对策,为武术传播工作和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和参考,为竞技武术和各个拳种流派的传播与发展服务。

、研究任务

从科研角度讲,研究任务是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应做的事。本文的研究任务可以分述为:分析历史上的学校武术、军队武术、民间武术的传播现象和规律;对武术传播的发生、过程、功能、类型、原则、模式以及对武术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武术中的成功传播项目以及海外同类项目进行个案分析;提出武术国内外传播的对策。

、研究意义

根据武术发展的需要,把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武术传播研究中,研究武术传播的现象和规律,构建出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可以丰富武术理论体系。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之一。研究武术传播,有益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益于武术的代代相传。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她深深地内涵着根植于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认识、了解和习练武术是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力的途径之一,因为“武术文化对民族个性、心理、思维方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谢惠蓉. 武术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3):33~,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阮纪正. 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体育与科学,1992,(1):32~36 研究武术传播,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总而言之,永远也不能低估体育(武术)在促进民族统一和分裂上的潜力”。(英国)J·A·曼干. 民族主义、体育与欧洲. 体育文史,1997,(4):54

研究武术传播有利于贯彻国家体育总局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增光计划》。一方面,传播武术,发挥其健身功能,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有文献显示,“以中华武术作为活动内容系统建构的内核,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种必然选择”;温佐慧,冉学东,王广虎. 论全民健身建构活动内容系统的必要性与武术为其建构内核的必然性.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3 另一方面,传播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的传播,可以加大武术在国际赛场上的影响,为武术进入奥运会服务;另外,武术的国际传播,使武术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为世界体育做贡献”。郑言. 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体育文史.1987,(1):16 用一位武术学者的话说,“中国武术在文化历史上及今后人类文化生活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旷文楠. 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体育文史.1989,(4):7

习练武术能够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研究武术传播的现象和规律,提出面向大众的武术传播策略,可以更好地传播武术,使武术成为广大人民的业余爱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以科学、健康的武术占领阵地,还具有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的重要意义。

加入WTO之后,更多的西方文化产品的涌入我国,这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因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相对中国文化是优势文化。优势文化对劣势文化会的冲击会使劣势文化发生变迁,最后造成传统文化的遗失。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之一,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研究武术传播,更好地传播武术,可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和发展的目的。

总之,从纵向角度来说,传播使武术能够更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使武术更好地再传承;从横向角度来说,传播能使武术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武术传播研究已得到了国家武术主管部门的重视。2002年“第六届国际武术博览会武术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发展”。2003“国际武术传播研讨会”的主题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的主题之一是武术国内传播的现状与对策。这充分说明了武术传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武术传播理论与对策研究,是对武术传播进行系统的考察,其内容基本上涉及了武术传播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对近20年间的体育学报期刊进行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把涉及传播的武术资料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分析。以下从传播研究的系统性和阶段性角度出发分别阐述。

、体育传播

从查阅到的关于体育传播的文献来看,体育传播研究主要涉及到体育传播机制、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体育大众传播、华侨华人对体育的传播以及体育传播的效果等五个方面。

1. 体育传播机制

关于体育传播的机制,朱保成等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要经历扩散到融合再到变迁的过程,体育文化的器物层和制度层比较容易扩散,而精神层却比较稳定,所以体育文化与输入地文化的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体育文化的变迁,即形成具有输入地文化特点的体育文化,只有对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才能促进两种文化的顺利融合,并最终形成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朱保成,孙哲. 试论体育文化的传播机制. 安徽体育科技.2001,(3):8 此文对武术传播的启示在于,武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技术传播比较容易,而武术所包含的文化传播却有一定的难度;在竞技武术的奥运化发展中,要注意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端出。在这一问题上,张争鸣也认为,体育传播是普遍的、必然的,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体育传播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为了使体育传播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体育,正确处理民族体育与外来体育的关系,形成体育融合,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张争鸣. 论人类体育传播的选择性.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11 韩佐生从现代体育传播的动因、模式、阶段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述了现代体育的地理传播,他把现代体育传播的动因归结为工业革命、接受国经济情况、国际政治关系、传播媒介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并从民间游戏阶段、俱乐部的出现、国家联合会的建立、国际体育组织四个阶段阐述了现代体育地理传播的发展阶段。他分析认为,现代体育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毗邻传播、线形传播和集团式传播,并且现代体育的传播将沿着观赏娱乐和运动健身两个方向发展。他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体育传播特征,这对武术传播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韩佐生,张社平. 论现代体育的地理传播.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63~68

2. 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宁对晚清军队编练与近代体育的传播进行了探讨。李宁. 对晚清军队编练与近代体育的传播. 体育文史.1984,(3):7~8 认为近代体育在欧洲兴起后,在19世纪传播到我国。我国以清代曾国藩于1853年编练湘勇、操练洋操为开端,中经洋务派西式练兵,至1894年的“小站练兵”,是近代体育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文中涉及到了体育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殷建平则从价值和价值评价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时期欧美体育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认为,欧美近代体育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广为发展,主要是其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含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含知识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此文从价值论的角度论述了当时中国具有适宜欧美体育传播的“土壤”殷建平. 欧美体育近代体育在中国得以传播的价值论认识.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1):100~102

杨万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了西方体育在西藏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体育在西藏早期传播的过程和传播方式,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文中介绍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兴办新式学堂,按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体育课程,修建体育场地,并添置体育器械,来开展学校体育,扩大社会影响。此文中从传播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如文化背景、微观环境如传播场地)的角度论述体育传播,对武术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杨万友. 西方体育在西藏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 体育与科学.1997,(1):50

朱保成等论述了西方体育项目之一的足球在中国的传播,认为作为外来文化现象的现代足球,其传播要经过扩散——融合——变迁的连续过程,目前,足球在中国尚处在扩散、融合的阶段,它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述体育项目传播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朱保成,孙哲. 试论作为文化现象的足球在中国的传播. 安徽体育科技.2001,(2):15~18“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著第200页),杨国庆,韩风月. 竞技运动与社会价值传播 这对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有参考价值。

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还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唐宏贵等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中,剖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指出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接的科学人文精神实质。唐宏贵,高雪峰. 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 实际上,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技术、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体育大众传播

田慧分析了大众传播与首届现代奥运会的关系,认为大众媒介对成功举办首届现代奥运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与支持作用。田慧. 大众媒介与首届现代奥运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119 赵月香也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与传播媒介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同时强调,今天的传播媒介已成为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奥运会则被视为传播网络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赵月香.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传播媒介. 体育文史.2000,(3):52 韩凤月等关于奥运信息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韩凤月,吴桂花. 奥运信息传播的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6~9 使用了社会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申奥期间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对体育大众传播研究有积极的意义。王建民论述了大众传播途径之一的电视与现代体育的关系,并认为电视文化确立了体育运动的主体意识,并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王建民. 试论现代体育与电视文化. 体育与科学.1995,(2):16~17

谭政典等论述了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认为传媒对体育有重要的影响,它使体育公平竞争原则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而且它还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体育产业化的步伐。~41谭政典,肖谋文. 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3):38

陈天仁还对沪、港、台报纸的体育信息传播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是新的研究方法在体育传播研究中的使用。

4. 华侨华人对体育的传播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华侨的迁移,在唐代以后历代均有记载,经数以千年的历史变迁,华侨及其后裔在海外分布极为广泛。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约在3千万以上。华侨、华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向海外传播,也把西方体育向国内传播。因此,华侨、华人在体育传播史上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陈元贝斌对日本柔道的产生和发展就做过巨大的贡献。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蔡扬武阐述了华侨、华人对体育的传播。蔡扬武. 华侨华人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 体育文史.1995,(5):22~24 一方面,留居海外的华侨把武术、舞龙、舞狮、气功、龙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传到了国外;另一方面,又把棒球、垒球、羽毛球、网球和篮球等项目转辗传播到国内。值得一提的是,他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在海外发展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华侨、华人的密度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对武术的国际传播有借鉴作用。林淑英报道了对海外华人、华侨体育组织及活动状况的研究,林淑英. 海外华人华侨体育组织及活动状况的初步研究. 体育科学.1996,(3):19~24 并论述了他们对文化、技术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5. 体育传播的效果

体育传播的效果是体育传播研究的终极目的,因此,此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陈天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体育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体育信息传播的效果与信息本身及其本身所借助的媒介等,与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紧密相关。陈天仁. 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看体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体育科学.1989,(4):16 简言之,此文是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最重要的是,此文提出了建立体育传播学的必要性,对本文所进行的武术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张松贞等对我国大、中城市体育传播的现状进行了社会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人们拥有体育信息量的多少,与他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经济基础、职业、文化水平等方面有关的结论。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张松贞,牛兴华,孔祥安. 我国大中城市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传播接收现状初探牛兴华等从传播者、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体育传播的效果,牛兴华.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与体育宣传. 体育与科学.1986,(6):9~11 但仅从传播学理论来阐述,对传播学与体育的融合不够。

体育传播确实能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产生影响。文献研究显示,体育传播能够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并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海胜华报道了大众传播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海胜华. 大众传播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13~16转85 结果表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获得对体育的认知,培养对体育的感知、感情形成和对体育的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陈天仁也报道,大众媒介的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意识及正确体育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学生自觉、经常地参与体育锻炼。陈天仁. 论体育信息传播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82~86 说明有明显的传播效果。盛克庆等也报道了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作用和力度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信息传播引导了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价值观、体育行为及闲暇活动,并决定着大学生参与体育的作用和效果。盛克庆,王志刚,付健.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参与体育作用和力度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1999,(5):53~56 李勇勤等专门研究了体育新闻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新闻对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体育,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直接促进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李勇勤,严海平,王丹等. 体育新闻传煤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26~27 对具体项目的效果研究,沈芝萍的分析认为,电视传播能够加快健美操的传播速度和社会覆盖面,促进全民健身和健美操市场的发展,并能够刺激健美操的消费。沈芝萍,应国良. 电视传播媒介与健美操的效益. 体育文史,2001:31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及言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陈道德. 传播学教程. 超星数字图书馆,79 它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技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以上对效果的研究只是体育传播效果研究的小部分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边缘传播学

边缘传播学是对“传播学体系划分的完善”,是“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当传播学向哲学和美学的高度生长就会有传播哲学、传播美学;当传播学向实践领域延伸,就会有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联姻,又会有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播伦理学、传播经济学、传播人类学等。这些边缘学科,虽然可以作为专门的研究,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但仍属于传播学的范畴”。邵培仁. 传播学导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团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施拉姆说:“人既不完全像上帝,也不完全像野兽。他的传播行为证明他的确是人。”从这些人的定义来看,“传播行为产生了社会联系。从而使人成为社会的人”。陈道德. 传播学教程. 超星数字图书馆,3“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同在,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董天策. 传播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1 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传播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此,传播学有很强的应用性价值。就笔者所查阅到的文献表明,目前已经存在的边缘传播学有:经济传播学、政治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社会学、健康传播学、文献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等。武术传播学是邱丕相教授与笔者在《论武术体系框架》(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 期)首先提出的,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武术确实存在着如何更好地在国内、国际传播与推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武术的传播

古代武术传播对现代武术传播有借鉴和吸收的价值。林伯原论述了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传播的关系。林伯原. 清代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武术的传播. 体育文史.1992,(3):53~55 他认为,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通过设场授徒、访友比武及异地活动等方式,传习了红拳、八卦拳、地躺拳、阳阴拳、义和拳、梅花拳、神拳、太子拳、二狼拳、金龙照拳、五祖拳等数十种拳术,以及刀、棒、剑、枪、绳鞭诸器械技能。它使明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拳法进一步向复杂化、多样化发展,近、现代的很多武术门派的形成与发展与此也有极大的关系。林伯原论述了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林伯原. 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3):43~47 认为,清代时期,少林寺习拳和少林寺僧外出传拳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使少林寺拳法进一步向民间传播,而且使少林寺拳法也不断从民间武术中汲取营养而得到新发展。周伟良分析了少林寺名为天地会所借用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少林传说的历史原因,并阐述了南少林传说对传统武术拳种名称所产生的影响,说明,在古代已经有借助“名”的效应来传播武术的先例。周伟良. 也谈天地会少林故事的形成原因及对传统武术所产生的影响.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4):81~84 以上资料表明,古代已有关于武术传播的经验和资料,但尚无系统的研究文献,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

、武术传播的方式

刘学谦论述了武术传播的方式。刘学谦. 武术在文化扩散中传播和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17~19 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武术传播方式分为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种,其中,迁移扩散又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在一定范围内扩散。他认为传染扩散使得武术在最初的传播中产生和发展,这种文化形态形成了长传幼、父传子、师传徒的传播过程。等级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出现之后,由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再向小城市和乡村,从地域空间上分级传播。他认为武术在被足够的人接受以后,以等级扩散的形式传播,并举武术器械种类和使用方法的相对固定,以及《少林寺》对形成“武术热”为例来说明。刺激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因素具有可借鉴性时,可跨地域扩散。文中指出,刺激扩散使得武术的适应性增强。他认为武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从而增强了适宜能力,并据国内不同民族武术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武术内容和形式为例来说明。迁移扩散,是指具有某种文化的个人和集团,通过迁移的方式,将其从一地带到另一地,成为跨空间传播的文化。文中阐述了历史上武术迁移开始是伴随着国内外的移民进行的。并指出,国内最早的武术迁移适于周前。后来,北方移民南下,将北方的武术带到吴地,并与当地武术融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吴武术。其次是秦统一六国后,曾派50万人戍守南岭,他们把军旅武术和中原武术与越地武术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越武术。除此以外,14世纪末向云南和沿长城军垦区的移民、1650~1850年间由两湖和陕西向四川的移民,以及1897年开始由关内向关外的移民等等,使中原武术向四处跨文化传播。向国外移民始于唐代,由于海上贸易发达,大批移民到了苏门达拉、马来半岛、爪哇岛,成为了东南亚武术的开山鼻祖。另外,宋末元初和清初及鸦片战争后,更多的人为了避免战争移居海外,这些人将中国武术传播到了亚洲及欧美等地,为武术后来向世界传播奠定了基础。此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武术的传播,在方法上和理论上都对武术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术传播过程的阐释

阐释(Hermeneucin),原是从希腊语的“Hermes”一词演化而来,指的是信息的传达和解说。“Hermes”是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意为“信息之神”。“在阐释学中,它具有说明、翻译、解释、认知和理解的多种含义。阐释学(Hermeneutics)则是由古代巫师占卜圆梦、基督教牧师讲经布道,以及学者对远古典籍的注疏等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传达、阐明和诠释意义的方法和理论。也有学者将其译作“诠释学”、“解释学”、“解经学”。周庆山. 文献传播学. 文献出版社,1995.87 现代汉语词典对“阐释”的解释为“阐发并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武术阐释是武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武术传播过程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武术传播与阐释学、符号学等当代人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渗透,将为武术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开辟广阔前景。武术文献传播是武术传播的一种形式,其本质是对武术的阐释、解码过程。马明达关于建立武术文献学的提议,无疑对武术传播过程中阐释具有积极的意义。马明达. 略论武术古籍与武术文献学的建立. 体育文史,1999,(6):41~43 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阐释,要注意阐释的一致性和标准性,这对武术的国内、国际传播都很重要。体育翻译领域也提出了“统一体育译名,加强翻译研究”的提议。邹毅. 统一体育译名加强翻译研究. 体育文史,1997,(6):61 武术阐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文献资料显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语言的障碍,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比利时)马克·特博姆等. 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 体育文史,1998,(2):55 这说明武术传播过程的阐释研究是一个重点。实际上,即使是中国的武术书籍,中国人自己也会由于没有习练过某种拳术或对某种拳术不理解而很难读懂,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武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武术传播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它的健康传播,其中门派与宗法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宗法制是从氏族制下的血缘关系与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秦以后,宗法制度发生过一些变化,不再像殷周一样直接形成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但宗法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几乎完整地留存了下来。作为在中国社会形成的武术本身则深深地打上了宗法的烙印。武术流派中的“宗”“门”“家”“派”等称呼,则直接与宗法有关系。宗法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程大力认为“宗法制的一些内容,如嫡长继承、等级制度、家长特权等,虽然都对中国武术和武林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最消极、危害最大的,当推门户之见”。程大力. 武术与宗法传统. 体育文史,1990,(6):42~44 栗胜夫也认为,“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障碍”。栗胜夫. 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障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125 实际上宗法制度在现代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许多拳种由于传人太少而几于流失。程大力认为“在公开化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武术门派将消失而不复存在”。程大力.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20 因此,目前进行武术传播更有其积极的意义,使武术中的精华部分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当然,影响武术传播的因素中,还有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许多方面,需要更加全面地分析研究。

、武术传播的效果

关于武术传播效果的文献中,有关于影视传播对武术的影响,而影视中又都举1982年上演的《少林寺》为例。如叶嘉和叙述了电影《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拍摄前后的影响;叶嘉和. 电影《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拍摄前后及其影响. 体育文史.1998,(1):44 乾清华等论述了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影响;乾清华,李亚俊. 试论武术影视对武术的影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115 于春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武术热”的原因于春岭.20世纪80年代形成“武术热”的原因. 体育学刊.2001,(5):68~69等。对传播效果的描述上,可以说是产生了强大的效果。在中国掀起了“武术热”,在东南亚创下了武打票房的最高记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正如传播学中关于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97~298 实际上,武术传播的效果认识也停留在传播学的早期效果认识上。没有探讨效果研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武术影视属于什么效果的层次,都未有研究。另外,关于武术技术传播对人的教化作用等效果研究、武术传播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影响以及在国际上的效果等均未涉及,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探讨研究。

、学校武术传播

学校武术传播是武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文献中未发现直接研究学校武术传播的资料,但是关于学校武术的发展与武术传播有相关性,以下分别阐述。蒲映梅等认为,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应承担发展民族体育的重任;蒲映梅,赵文. 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2):62~63 王忠勇等认为,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王忠勇,丁涛,彦红英. 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 体育学刊.2001,(1):104 程梅玲也认为,在高校中普及太极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程梅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及太极拳的价值和意义. 体育学刊.2001,(5):70 以上例子只是说明学校武术传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进行学校武术的传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武术国际传播

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也要贡献自己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那么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如何向世界传播就成了一个研究的大课题。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武术界人士对此见仁见智。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先生1988年就提出了:“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徐才. 徐才武术文集.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1997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上,当时担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伍绍祖先生再一次强调:“武术源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伍绍祖. 对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 体育文史.1998,(2):4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丕相先生在1990年亚运会科学大会上提出了“跨进奥运会,开拓武术文化,为全人类造福”邱丕相. 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倾向及其推向世界. 武海泛舟.2000.8的倡议。饶远等分析了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内部文化动因,认为体育项目发展传播的内部文化动因为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外部文化动因为移民迁移、大众宣传媒介和国际比赛。饶远. 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文化动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3):8~11 关文明分析了中国武术的影响和贡献,认为中国武术能够丰富世界体育生活;其武术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有深刻影响;中国武术还丰富了世界体育美学的观念和英语词汇;并对世界医疗保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文明. 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5~8 可见,武术国际传播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世界对武术的需求方面,陆根秀的调查结果显示,武术已被国外许多人认可或接受,影响因素在于缺乏教练员或宣传不够。陆根秀. 对武术走向世界的可行性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17 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武术传播的力度。比利时的马克·特博姆等认为,亚洲武术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侧重于技术传播,而亚洲武术中所内含的精神的、文化的、艺术的内容则被忽视。(比利时)马克·特博姆等. 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 体育文史.1998,(2):58 这是功利主义表现的结果,因为西方人对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比较容易接受,而对其内涵理解却比较难。实际上,西方习武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刘学谦调查意、法、英、德习武者的动机显示,了解中国文化、锻炼身体、社会交往需要和获得格斗技能是其主要的习武动机。刘学谦. 试析意、法、英、德武术人口习武动机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4):15 邱丕相教授1985年在澳大利亚传授武术时了解到,澳大利亚通过学习中国武术了解了中国文化。邱丕相. 授武在澳大利亚. 武海泛舟,203 可见,武术向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保留其文化性。在这一点上,邱丕相教授年提出,武术的多元化价值是确立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地位的基石。邱丕相. 对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地位的透视研究. 武海泛舟,10

武术向国际传播的重点是奥运武术,因为,武术一旦进入奥运会将极大地促进武术的国际传播。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先生认为,武术进奥运会是指竞技武术的一部分进奥运会,这是武术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他还指出,武术进入奥运会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武术奥运会设项、武术竞赛规范化、武术国际国内传播等。李杰. 武术与奥运会. 体育文史,2000,(5):8~9 关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项目设置问题,邱丕相教授邱丕相,王震,韩雪等. 初探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与裁判评分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1~7以及徐伟军教授徐伟军,何英,王晓军. 武术进入奥运会设项方案.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446~448等人都进行过研究探索,对武术向奥运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此外,对于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影响因素,众多的文献资料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的差异。

以上对武术国际传播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传播对象的需求、传播内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研究才能比较全面而有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武术传播。具体分为:武术传播的起源、官方学校与私学、军队、民间武术传播的特点价值、武术传播的影响因素,武术传播的功能、类型、原则、模式,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太极拳、少林拳、木兰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的方式方法,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以及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等。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指导本文研究的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始终。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的跑道上,只有那些利用先进的思维方式、先进的方法论的科学才可能冲到前头,进入先进科学的行列。而方法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目的方向、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及其操作系统的选择系统,就是说在具体活动中运用方法时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指导本文研究的方法论主要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既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展的理论,又是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方法。”李志才. 方法论全书(1)哲学逻辑学方法.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2 系统科学方法是关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突变沦、耗散结构论、博弈论、运筹学等现代新学科的方法论体系。这些新理论的出现,使科学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而且,这些理论已经被证明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补充。就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而言,它以“系统”、“信息”概念补充了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它以“系统观”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事物是相互联系,统一的世界观,它从信息、系统、反馈的角度,把整个认识过程、思维活动看作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为人们研究认识活动提供新模式和实验工具,使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具体化,而且,提供了用数学仿真模型精确描述这种联系的可能性。在这些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才可能提高研究效益,才可避免在大方向上,在研究战略、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比如,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思论文的整体结构,考察武术传播结构;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考察武术传播效果等等。总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来指导武术传播的研究过程,不仅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避免孤立地考察传播,便于从总体上揭示传播的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研究传播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传播目的的最佳传播方案。

、具体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对相关的科研资料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鉴别、整理、分析并进行研究的科研方法。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传播学、相关的体育传播和相关的武术传播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方法论、社会学、文化学、价值论、社会心理学等资料。

2. 逻辑学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理清和把握武术传播的过程和规律,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逻辑思维分析。

3. 移植法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将一个学科领域中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应用或移植到其它领域里去,往往可以使研究者的基本思想豁然开朗,或者会成为所研究问题的关键性解决办法,这种取得进展的方法在研究工作中,叫做移植法。”“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移植法的运用已经日益显得重要起来。它不仅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有不少重大的科学成果也是来自移植其它领域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有些科学家往往有意识地在两门学科交接处的领域内,利用这两个学科领域内各自的原理和技木并使其结合起来进行所谓的“边缘”研究。”陈衡.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超星数字图书馆,292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往往旧方法已不在足用,或已完全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引进或移植其它相关方法系统。”“引进、移植相关方法,开创新方法学科,是现代新兴科学的特点,很普遍。”李志才. 方法论全书(1)哲学逻辑学方法.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例如:关于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引进和移植了社会学方法而创建了社会心理学;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引进、移植了数理方法而创建了数理语言学;在逻辑科学中引进了辩证方法而创建了辩证逻辑等。又如,传播学引进到其它学科形成的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播伦理学、传播经济学、传播人类学等。再如,体育领域中引进其它学科形成的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美学、社会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康复学、体育伦理学、体育人才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控制论、体育人类学、运动营养学等等,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新学科的引进和移植,体育科学的研究变得焕然一新了。

本文对武术传播理论的研究中,就引进、移植了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的引进使武术传播研究豁然开朗,更加注重了传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避免了以前对此研究中的片面行为。

4.个案法

本文选择的近代武术组织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进行了个案研究。选择了武术中的太极拳、木兰拳、少林拳,以及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和柔道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它们成功传播的方式方法。

5. 比较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方法。本文对武术中的拳种流派的传播进行了比较,对武术传播同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的传播进行了比较;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传播进行了比较,对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进行了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找出武术传播过程的规律,进行概括总结。

6.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指对武术传播内容所作的分析,是对武术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本文对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和文化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分析了不同传播内容适宜的传播方式,以及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

、本文研究的基本构架

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除导论和结论外,主体部分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阐明概念,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进行研究综述,详述研究方法,拟订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武术传播的历史研究。对历史上的武术传播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第三部分:武术传播的理论研究。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武术传播的历史与现实,构建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

第四部分:武术传播的个案研究。利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古今中外武术项目及类似项目的成功传播经验。

第五部分:武术传播的对策研究。在前部分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实武术发展需要,提出武术传播的理论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对研究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抽绎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