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研究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六艺”的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指的就是体育教育,意在为统治阶级培养文武皆备的人才。自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中国古代的官方思想一直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亦束缚了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这些思想使得封建时期的体育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正常发展。及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为抵御外侮、强国强民和挽救民族灾难,中国不得不开始向西方学习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先进思想,而其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体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生、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搜狐、中文雅虎、北京国家图书馆等网站的检索以及有关体育院校图书馆查询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关于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的研究;二是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三是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展望的研究。因为这些大都是循着近代以来的历史轨迹所进行的研究,所以依次做以下综述。
一、关于体育思想的研究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的形成的确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较大,所以有一些学者翻译、介绍和研究了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家论著中有关体育及体育教育的主张和见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3】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教育首先要进行体育。”【4】斯宾塞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理论概念,并把智、德、体三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主张“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5】福泽谕吉强调“活泼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则很难成就独立的功业。健康的体质比起智力更重要”。【6】享有“现代体育之父”美誉的托马斯·阿诺德主张,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伟大的教育家顾拜旦于1889年曾对体育的教育作用有一段精辟的论断,即体育教育至少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取得效果,当一个人在发展肌肉力量时,他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品质和意志,总之一句话,它在塑造人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由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组成的,他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把体育看作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活力的源泉”。【7】美国体育教育家艾斯纳博士从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体育教育是人类文化和身体运动极特殊的方面,体育运动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内容。有学者还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如何向西方学习体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如吴庆华对蔡锷“尚武”思想的研究,周敏对梁启超体育思想与实践的分析,王俊奇对蔡元培、毛泽东等体育思想的考证与解析,乔克勤等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中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各阶段体育思想的发生、发展,并介绍了一些教育家的体育思想。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的发展行踪做了追寻,如李建军在其《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中指出:1864年~1903年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可以感受到裴斯泰洛齐那种宗教之爱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存在,中国传统教育和体育思想也深入其中;1902年~1911年政治上的激荡和社会需要使军国民教育和体育思想占主导地位;1912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日渐成熟的时期。周登嵩的《学校体育学》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任利军的《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梳理了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归纳并提炼了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些内部规律和特点。武泉华在其《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当时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没有成型的体育思想,而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当时受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冲击引进了西方体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近代体育思想。
有关当代中国体育思想变革与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如罗时铭在其《新中国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体育思想》研究中指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身体育思想;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为“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改革发展特色的体育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健身的体育思想。陈融的《析改革开放20年中国体育思想之变革》认为,体育思想变革的内在方式体现在建构与反思的统一上,反思是内动力,价值观念的变革是核心。丁俊武等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分析与展望》对历史上几种代表性教育思想的分析之后,在展望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指出,终身体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将是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周学荣的《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通过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定做了必要的思考与研究之后认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党中央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应试教育现象做出的英明决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不仅明晰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卢元镇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嬗变》指出,50年来经过广大体育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形成了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核,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面发展思想的贯彻;其次,“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的确立;再次,对运动教育的深刻理解;最后,还体育教育以基础条件。张立的《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变革》论述了当今社会在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中对高校体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从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理论研究以及与全面健身相结合等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见解。范国梁的硕士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认为,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学校体育的全面恢复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始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期、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期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期等五个阶段,而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是沿着其逻辑起点由单一生物学科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元学科发展这样一条主要线索进行的,虽然一定历史时期以某种学校体育思想为主或几种学校体育思想并存,但其实质是由一单纯生物体育观向身心二维体育观和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及人文体育观演进的。
二、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
近代以来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关于体育思想对体育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例如,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学文集第5卷《体育》介绍了由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史小组发表的《简述中国近百年来学校体育的演变和发展》,阐述了自1840年~1949年我国学校体育演变和发展的历史。陈晴的《军国民教育与中国近代体育》论述了军国民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以及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军国民教育如何促进中国近代体育改革和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缘由。陈峰、陈尚忍的《中西方体育思想的震荡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分析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东西方体育的异同点,阐述了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冲突以及彼此交融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及体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体育界应当如何融合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有关问题。林致诚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认为,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史,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影响最为突出,“五四”之前北洋政府在各级学校开设“体操”课均仿效德、日等国,以兵操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军国民体育为指导思想,而“五四”以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大力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军国民体育思想受到猛烈抨击与抵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代替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而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张艳华的硕士论文《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的梳理,考察了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大学体育课程的演进过程,反观学校体育思想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认为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前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把握好制约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等三大要素是关键所在。
(二)关于体育教育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例如,陈武山等的《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认为改革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领域及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赵建安等的《中国体育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并指出我国体育教育面临的强项、弱项、机遇与威胁。李永亮的《中国学校体育5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史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客观地评述50年来学校体育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之后,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只有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季浏、胡增荦的《体育教育展望》认为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即一是体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二是教学内容滞后,三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四是教学方法陈旧,五是诸多的外界干扰因素。鲍明晓的《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现状,强调解决当前高等体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并从高等体育教育的管理体制、教育教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改革的内容和方向。王华倬在《论我国近代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和《论民国时期(1927~1949年)我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价值》中分别对癸卯学制时期清朝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未实施)和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有关体育课程的内容做了论述,并着重分析探讨了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而对民国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学科比重、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材、体育课程演变特点等演变过程与特点评述了其历史价值。
三、关于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
关于我国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关于中国学校体育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例如,曲宗湖的《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使命》强调,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我国学校体育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是为达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一方面培养一代体质强健、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中国经济振兴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小康生活的需要和满足未来社会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打下体育的基础,并为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培养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刘新民等的《2010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体育师资队伍以及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等,但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各界及各级学校仍不同程度地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所以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杨贵仁的《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认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设想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指导思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建设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改革体育课程并制定与大、中、小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卫生营养,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等。樊临虎等的《终身体育与未来学校体育的展望》指出,未来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观统合人的发展,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调整学校体育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构建体育教育体系。周志雄等的《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压力,甚至存在就业危机,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建议在人才市场条件下高等体育院校在发展战略、培养目标、课程等方面的变革一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二)关于中国体育教育整体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卢元镇的《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指出,50年来中国现代体育运动始终与民族命运、民族解放、振兴事业保持着天然的血肉般联系,所以中国体育的发展必然要与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对素质教育作出应答。熊斗寅的《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发展》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全方位发挥体育功能的大好时机和让体育大显身手的大舞台,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体育功能、增加感性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地位的一次最充分的展示。李益群等的《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文化学、心理学、预测学等多学科角度全面考察了社会环境对21世纪体育发展的影响之后指出,从体育自身的协调发展来讲,21世纪中国体育的发展战略是继续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发展体育产业、提高体育社会化程度,切实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杨爱华等的《入世后体育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以国际视野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内涵,更新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运用国际通行的方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转变不适应新规则的陈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育观等建议。吴秋娟的《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应树立的几种理念》提出,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在改革中必须树立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终身体育教育的学习观、体育教育的经济观、体育教育的创新观、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及“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钱杰等的《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述了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和为妥善解决好新观念与旧体制之间破与立的因果关系,必须从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特性上把握思想,从社会意义上提高认识,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客观需要拓新观念,以构建科学、规范的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自近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体育思想及中国体育教育的研究,大都仅限于对某一人物或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体育思想以及某一思想对其相应时期体育教育影响或就中国体育教育论等的研究。固然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其独道之处,但也不可否认,特别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脉络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把握上似嫌缺失甚多,即首先未能系统地阐释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所涵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未深入探究中国体育思想如何影响体育教育的途径;再次,未用实证研究来印证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对其体育教育的影响程度等,而这一切均为本书的研究留下了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