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 加快石嘴山市发展步伐
当前,全市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深入进行,已经从集中学习阶段转入了分析评议阶段。按照市委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召开形势报告会,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向同志们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势,以及近年来我市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推进“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三大工程的实施,推动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主要讲三个问题,与同志们一起交流讨论。
一、审时度势,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
什么是机遇?简单地讲,就是良好的境遇或机会。顾名思义,发展机遇就是有利于发展的客观形势和机会。发展机遇很重要,但能否准确认识和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更重要。机遇给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提供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关键看你能否较早地发现机遇和敏锐地捕捉机遇。各国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发展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谁抓住了发展机遇,谁就能快速发展,就能始终占据主动,走在时代的前列。反之,谁就会坐失良机,陷于被动。这一点,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所证实。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二战结束后,国民财富损失达653亿美元,全国119座城市化为废墟,255万人死于战争,2200万人无家可归,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工矿企业和农业生产分别降至战前的26.4%和60%。但是日本抓住西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机,利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给予其的大量的经济援助,适时提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和“贸易立国”战略,大力吸收外国的经验和技术,加快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50年代初,日本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到60年代末,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同样,昔日在亚洲经济发展进程中曾创造骄人成绩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都是在50年代初期工业化水平很低、资本和外汇十分稀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00美元左右的基础上,抓住世界经济复苏、整体经济发展环境趋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逐步进入或接近经济较发达国家的行列。因此,能否把握发展机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把握发展机遇,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次斗争胜利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无不是党正确判断形势、抓住有利时机、沉着冷静应对和积极争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与世界强国的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和把握发展机遇分不开。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抓住机遇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丧失机遇,不仅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也有被断送的危险。”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精辟地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敏锐地看到9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于1992年初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考察、参观,就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问题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新的世纪,面对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发展面临的形势,准确地把握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历史上,我们曾经错过了两次大的机遇。一次是近代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机遇。当时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国的工业化落后于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结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外一次机遇,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进行结构大调整,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我国当时却忙于搞阶级斗争,又一次同机遇擦肩而过。当前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三次机遇。在这次机遇面前,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振奋精神,深刻理解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影响世界和平与稳定、危及地区安全的隐忧明患依然不少,但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多数地区和国家经济强劲复苏,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于4%,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高点。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国际产业结构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发达国家一些产业和投资由于生产要素等相对成本较高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电子信息网络、基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产业调整、投资转移和新的技术进步给我们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去年,全球贸易急骤攀升,国际资金流量增多。中国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亿美元。总体来说,世界环境有利于我们保持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扩大开放。
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包括能源、钢铁、纺织品、粮食、肉类等已居世界前列,其中不少产品大量出口;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竞争使经济发展具有持久不衰的活力;我国经济同国际经济联系已十分密切,并具有较强的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活力比较强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增长9.5%,当年新增GDP达到1.9万亿元。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也给宁夏带来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遇,20多年来宁夏经济平均以8.9%的速度增长,近7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0.3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9倍。连续几年全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从石嘴山看,近几年来全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努力克服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1998年(增长8.8%)、2003年(增长14.4%)之后第三个高增长年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3.09亿元,增长29.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54元,比上年增加825元,增长14.3%。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近年来,努力克服电力紧张、运力不足、资金紧缺等制约因素,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机械行业开始走出困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得到整合,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工业呈现出增速快、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实现利税10.9亿元,利润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8%和151.3%。分析预测,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仍将有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工业增加值将完成58亿元,增长18%,工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全面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稳定了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推进。2004年,共为农民发放政策性补贴687万元,减免农业税238万元,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98.5万亩,增长17.5%,粮食总产达到3.6亿公斤,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4元,比上年增加419.2元,增长13.8%,均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近两年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批市政、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设或投入使用,建成了大武口至沙湖、大武口至工业园区、山水大道星海湖段改建等一批城市道路和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惠农区集污及污水处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并投入使用,天然气输配、大武口中水利用配套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陶乐黄河大桥、109线惠农区段改线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9.07亿元,关系3.7万人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加快了旧城改造步伐,实施了城市亮化、硬化和城市内外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大星海湖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已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3平方公里,形成常年性湖面20平方公里,实现蓄水1600万立方米。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环境质量逐步好转,2004年全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3.05,较2003年下降了41.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55天,创历史最好成绩,我市在国家公布的113个被监控的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排名中名列第77位,彻底跳出了全国倒数第4的黑名单。石嘴山市城市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面貌进一步改善,山水园林城市初现魅力,初步形成了区县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4年全市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总投资62.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55.83%,资金到位率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值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实现出口总值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6%。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基本完成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平台”的搭建工作,2005年授信2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劳动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业解困工作成效明显,仅去年就使2.14万人掌握了各类专业技能,扶持3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市人民政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实施了“温暖工程”,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了“科教兴石”战略,组织实施了14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改善办学条件,市三中迁建、十五小建设等工程年内将建成投入使用。近三年完成了25所企业学校接收工作。成功举办了首届农运会和石嘴山市第二届运动会。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中心及传染病区、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康复综合楼及疾病控制中心大楼等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大武口区人民广场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光荣称号。
以上发展成就,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经济运行机制和增长结构的优化,更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发展的标志。当前,不论是从国际国内形势看,还是从自治区和我市的发展情况看,我们都处于一个有利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切实提高对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机遇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机遇就是水平,机遇就是速度,机遇就是效益,丧失机遇是最大的失误”的观念,统观全局,开阔视野,科学预测,敏锐捕捉,牢牢把握和有效利用机遇,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看待制约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之间,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关口,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问题和矛盾的凸显期和高发期。一方面,如果在战略和政策上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迅速起飞,最终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通常是结构变动最剧烈,各种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出现类似一些拉美国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城市又形成了大量贫民窟的现象。2004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430美元,已经进入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着眼全局,着眼于跨越式发展,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一些重大问题。
(一)强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要解决发展问题,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石嘴山市因煤而建,依煤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工业在石嘴山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0年代初期,石嘴山市的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区经济总量的4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三分天下有其一”。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给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但工业经济依然是我市的中流砥柱。2004年,全市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7%,财政收入的50%来自于工业。但是,发展和问题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问题总是伴随发展而产生和出现。当前乃至今后,全市工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轻重工业之比为2:98,轻工业总量远低于重工业,重工业比重远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传统产业比重大,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不足10%。二是企业结构不理想,大企业大集团太少。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716家,2004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5户,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2户,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9.2%,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弱,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品牌产品不多。品牌是资源,是活广告,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市场竞争越激烈,品牌就越重要。我市共有各类工业产品250多个,而能够叫得响的产品只有宝山钽丝、恒力钢丝绳、奔牛矿山机械、沙湖面巾纸、琪乐冷饮等少数几个,导致我市的工业产品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十分脆弱,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四是企业装备落后。全市企业现有设备中属于九十年代的新设备不到32%,低于自治区37%的平均水平,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五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给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带来很大困难,突出表现为一降一升,即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和电价的连续提升,使企业盈利能力明显降低。2004年末硅铁、焦炭、电石、金属镁、双氰胺等大宗工业产品价格与年初相比每吨分别下降700元、200元、200元、1000元和200元,特别是硅铁价格仅为5100元/吨左右,距离5000元/吨的成本很近,而去年最高售价曾达到8300元/吨。2004年电价连续3次上涨,使我市工业电价综合上调0.0378元,仅此造成铁合金每吨增加成本340元,电石每吨增加成本121元,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另外,铁路运需矛盾依然紧张。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工业是石嘴山的依托,是石嘴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一极,工业兴则全市经济兴,工业衰则全市经济衰。为此,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推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们党的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我市而言,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农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尽管降低了农业税,今年又取消了农业税,这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市经济工作中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3%左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且增长缓慢,增幅小,2001、2002、2003年分别只增长了4.0%、2.7%和3.1%,2004年虽然实现了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达到了13.8%,但这种高增幅是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稳定机制并没有建立。另外,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气候条件、市场条件等不确定因素也很多,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任务十分艰巨。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这将是长期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市是自治区的老工业基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持续加快,全市分流下岗和失业人员越来越多,1997年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当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达到19000多人,占全区下岗失业人员的44%。从1998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增加登记下岗失业人员4500多人。伴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城市贫困面越来越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几年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连续7年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深入组织实施了就业解困工程和民心工程,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职工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自1998年以来,全市共实现城镇就业9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8年的9.3%下降到去年的3.6%,石嘴山市连续4年荣获自治区“两个确保”及再就业目标考核先进集体。尽管如此,作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重、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呈现持续加大的趋势。到去年底,全市仍有各类下岗失业人员24000多人(含隐性下岗失业人员),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6000多人需要就业,而全市每年还新增城镇劳动力5000多人。因失业造成的城市贫困面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达到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随着低保工作的扩面和提标,低保资金刚性支出增加,年缺口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低保工作压力很大。
(四)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源、资源是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限的。我曾讲过,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特别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占世界耕地的9%,2003年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的6%,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左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以北地区缺水严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不上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而且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此外,我国的工业战略资源问题也很匮乏,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煤炭占11%,铁矿不足9%,铜矿不足5%,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
和全国一样,石嘴山市矿产资源也相对匮乏,除硅石外,其他资源有限,全市煤炭保有储量为19.8亿吨,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0.19%;全市有耕地10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4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9亩,不足全区人均耕地3.28亩的一半;水资源紧缺,市境水资源总量为10.805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6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5.7%。由于历史形成的畸重型工业结构特征,使全市经济发展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对电力、运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产生高排放和高污染,环境治理难度增大,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较低,2004年,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10.84吨,是全国水平的4倍,世界水平的8倍;每亿元工业产值能源消费量为4.5万吨标准煤,每亿元工业产值电力消费量在6600万千瓦时左右,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每度电实现工业产值仅为0.7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约为40%,粉煤灰利用率不足25%。资源和能源和综合利用率不高,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37倍,年超标率为72.2%,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48倍,年超标率为72.7%;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3倍,年超标率为32.2%。河滨工业园区、太沙工业园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以及隆湖经济开发区的空气质量都超过了国家的三级标准;黄河水宁夏出境断面、第三排水沟、第五排水沟水质均为劣五类,给石嘴山黄河水厂的水质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工业固体废物全年产生250万吨左右,多年累积堆贮量达5000万吨,总占地面积600多公顷,造成的二次污染非常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五)地区差距问题
存在地区差距是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但差距过大,或差距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50%提高到了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5%和16.5%;从人均GDP看,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进一步提高,由1980年的高34%,提高到2002年的53%左右,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由198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70%,下降为2002年的70%和59%;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别由1980年的1.5∶1和1.9∶1扩大为2002年的2∶1和2.6∶1;人均GDP最高的省(不包括直辖市)和人均GDP最低的省之间的相对差距由1980年的3.52倍扩大为2002年的5.43倍。统计表明,我国地区差别不仅表现在GDP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2003年,东部地区6岁以上人口,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口比例达到6.78%,中部地区为4.87%,西部地区为4.51%;万人拥有高校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014,0.011和0.01个。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为16.23、14.00和13.17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分别为27.51、23.35和22.18个。
近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浙江等东部地区乃至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还是在发展后劲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2004年我市的人均GDP为12366元,仅为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5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50%和40%左右;银川和乌海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我市多99亿元和1.57亿元,增速分别比我市高1.3和18.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我市多13.33亿元和300万元,其中,乌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到了67.6%,比我市高出29.7个百分点。两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84元和8208元,比我市多1030元和1254元,其中,乌海市增速为21.7%,比我市高7.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乌海市达到了3886元,比我市多432元,增速比我市高12.4个百分点。比较可以看出,别人不仅发展速度快、增长幅度高,而且这种高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总量相当大的基础上的,长此以往,我们只会被发达地区甩得越来越远。更为重要的是,透过数字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周边其他城市,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而且在思想观念、发展意识、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上也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如果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大的触动,认识不深、不透,不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差距还会继续拉大,就会被别人甩得更远,这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一种不甘于贫穷、不甘于落后,敢闯、敢试、敢干的浓厚创业氛围,以共产党人的豪迈激情和昂扬精神,变差距为动力,变精神为物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这样干事才会有主动性,工作才会有创造性,才能打开新局面,才会有质量和实效,石嘴山市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
三、抢抓机遇,推进石嘴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市委七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提前5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1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人均GDP达到1800美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2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定量指标共有十项,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最关键,要分别达到3000美元、18000元和8000元以上。我算过一个账,我市要实现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必须达到9%和9%和8%以上。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预期目标,但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虽然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4元,比上年增长13.8%,但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只有3.4%、4.0%、2.7%和3.1%。而且正如我前面所讲,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特别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稳定机制并没有建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全市广大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保持先进性,不辱使命,自加压力,奋力拼搏,加快推进“三大工程”的实施,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建设西部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全市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着眼于石嘴山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今后5~10年内,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石嘴山和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石嘴山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必须咬定工业发展不放松,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发展。经过建市几十年来的发展,石嘴山市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优势和特色产业。要大力发展工业,就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着力改造一批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基础产业,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壮大一批活力强、后发优势明显的接替产业,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工艺落后的劣势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力争到“十一五”末,使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总量的60%以上。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煤炭、电力、钢铁及其延压、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技术改造,做强一批支柱产业、支柱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幅提高传统产业层次。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全部重点骨干企业的改造任务,到2010年,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恒力集团、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民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荣公司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10亿元;博宇集团、金旌矿冶公司、惠冶镁业公司等10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亿元。使四大传统产业中煤炭采选业的增加值2010年达到5亿元,电力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钢铁工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机械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4.5亿元。要培植壮大四大新兴产业。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问题,找准优势,加快调整,全面培育发展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替代产业,力争到2010年,使新材料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重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电子元器件产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以上,煤基碳材产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以上。要做大做强四大集群产业链。重点发展以钽铌铍、镁产业、碳基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链,以电石气化、氮化为主的煤—电—能源重化工产业链,以煤(硅石)—电—铁合金及冶金炉料为主的产业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轻工产业链。通过以上四条产业链的发展,构筑起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继续加快推进民化集团、西北煤机二厂计划破产落实工作,逐步做好西北奔牛集团、博宇焦铁集团、沙湖纸业集团、西域龙化工、宁平碳素等6户企业的争取上市工作,进一步完善已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规范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二是抓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项目是发展的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项目。要加快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3万吨干法氟化铝、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石嘴山发电厂2×33万KW发电机组、西部聚氯乙烯12.5万吨PVC和宁夏三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多菌灵、1000吨敌草龙、500吨苯菌灵农药项目等18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早日达产达效;要进一步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选择冶金、煤基碳材、能源重化工等一批易于形成地方竞争优势的产业,完成20万吨甲醇、2万吨碳酸二甲脂、5万吨活性炭等40个重点项目建议书,基本建成全市工业项目库,并选择一批条件成熟、预期效益明显的项目开始运作。近期,通过各有关部门的扎实工作,由宁夏电力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新加坡凯发集团、宁夏西部聚氯乙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500万美元的L—乳酸项目已落户我市,该项目一期规模年产L—乳酸30000吨,远景目标最终达到年产L—乳酸50000吨、聚乳酸50000吨,全部建成后总投资将达20亿元人民币。一期项目稳定生产后,每年可获销售收入4703万美元,年利税为1819万美元,年税后利润为1546万美元。各有关方面要继续为该项目搞好服务工作,加快推进该项目实施。此外要全面做好西部聚氯乙烯公司二期35万吨PVC、2×15万KW电厂扩建等一批新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努力,力争全市工业项目投资(当年)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18%。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没有有效的园区载体,就不可能有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继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城来规划建设,构筑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格局,打造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优化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建成稀有金属、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区;把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建成电力、冶金、重化工产业区;把平罗太沙工业园建成环保型高载能产业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经过3到5年时间,使河滨、新材料、太沙三个工业园区发展成为我市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的对外开放示范区,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平台。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环保项目,重点推广实施了金力建材、博宇焦铁、沙湖纸业等企业的207个循环经济项目,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较好地实现了废渣、废气、粉尘、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和余压、余热、余气的回收利用,实现了废水、烟尘的达标排放,节约了能源和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延伸了产业链,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形成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及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后,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治污降耗、综合利用、分步启动、依法规范“的原则,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构和政策支持体系,在试点基础上积极启动和推广起点高、效益好、见效快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上,按照《2005年全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政策,加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金力建材、大荣集团、万兴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步伐,认真组织实施好大荣集团烟气回收利用、沙湖纸业污水处理等项目,提高资源和“三废”的综合利用率。
(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因此,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在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石嘴山的“三农”问题用一个指标横向去比,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4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让人高兴的一件事。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再放到全国这样一个大环境去比,差距就更大。因此,石嘴山的“三农”问题也不能放松。今后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结合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速建立以羊产业、蔬菜产业、枸杞产业、乳品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和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现代种植业体系、湿地保护和渔业开发体系、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体系、劳务输出等8个现代化农业体系,实现年加工肉羊100万只,辐射带动羊只饲养286万只、枸杞种植8万亩,形成乳制品加工能力5万吨,巩固新建高标准蓄禽养殖示范园区300个、种植示范园区200个,建设10个湿地保护和生态渔业示范区和10个上农下渔示范区,培植出5个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力50万人。争取到2010年,使农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年均递增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年均递增18.8%。
(三)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个重要的标志性台阶,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美国GDP总量在达到1万亿美元后的10年里增长了1.7万亿美元,日本增长了1.4万亿美元,而我国预计只能增长1万亿美元。为什么别人能翻近两番或一番半,我们却只能翻一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注意到,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达到87%,日本超过65%,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不到50%。由此可见,城市化率不同,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不同。2004年我市城市化率为57.8%。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要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以实现人口、产业、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效聚集为目标,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构筑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半小时经济圈,辐射8个中心镇,逐步建立城乡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城镇化新格局。力争到“十一五”末,使石嘴山城镇人口达到5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6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2%左右。
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按照“做强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功能、做美环境”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全市共安排了42个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总投资近8亿元,是历年来我市安排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一年。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组织实施这些项目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推进这些重点项目实施。要继续抓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绿色中国”、开发银行贷款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稳步推进大武口新区建设,抓紧编制、完善新区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好道路、供排水、园林景观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努力实现新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加快星海湖湿地恢复与保护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步伐,完善重点区域配套设施,进一步做大做美湖面,确保全面建成早日发挥效益。要切实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按国家要求的准入条件加大对电石、铁合金、硅铁等高载能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同时重点抓好城市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完成170个限期治理项目。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实行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把好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继续抓好平原绿化、黄河护岸林、城市大环境绿化、绿色通道、村庄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禁牧20万亩,使石嘴山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走大开放、大招商、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对外开放之路,全市对外开放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石嘴山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西部聚氯乙烯公司12.5万吨PVC、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L乳酸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对我市发展接续产业、调整工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我市的对外开放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措施和办法越来越得力,成效也是显著的,一些工作还走在全区的前列。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如果我们不尽快提高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有大的突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就我市实际而言,要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引发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化新型工业城市,实现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以解决发展接替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来源问题。因此,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带动战略,不仅是缩小差距和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牢牢把握开放大势,突破封闭的观念和体制,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当前,要继续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认真作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掀起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要认真做好项目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成功率。继续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和网站建设,积极主动地向外推介项目。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大项目领导负责制,严格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坚持实施“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巩固扩大硅铁、钽铌铍制品、金属镁、农副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促进出口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力争年均引进境外资金30亿元以上,共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型项目10个以上,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20个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出口商品供货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五)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去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在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在全社会产生了较大反响。3月18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宁夏考察工作时进一步强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石嘴山,必须做到“五个关注”:
关注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建立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任何目标,都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化解并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和不断推进改革,才能不断达到新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人心思定,人民受惠,社会各个层面在利益和心理上基本平衡。要重点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财税和投融资体制、国有企业、农村等各项社会改革,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关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继续实施“科教兴石”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使用,为石嘴山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优质服务,提高人口质量。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有效地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根本要求。要全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共输出城乡劳力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做好“五险合一”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力争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5%、85%和80%以上。要进一步推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0%以上。切实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努力做到应保尽保。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并启动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切实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城乡逐步形成保障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服务社会化的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把各级政府真正建设成为勤政、务实、为民的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应尽的责任。要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以创建“平安石嘴山”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各种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无小事”。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从基础工作入手,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大对煤矿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力度,减少一般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坚决杜绝特大事故,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当前,石嘴山市的发展已经步入关键时期。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石嘴山市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应潮流,因势利导,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提前五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