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激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五”成就辉煌 “十一五”再展宏图

新世纪前五年,是石嘴山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石嘴山市以提前五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加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了快发展、大发展良好局面,预计将全面完成“十五”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济势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以上,比“九五”期间提高四个百分点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和全区平均增速。人均GDP达到1.38万元,比“九五”末提高近1倍。

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大力调整结构,加快产业转型,使工业出现了由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快速转变的可喜局面,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和活力不断增强。“十五”末,预计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7.8%。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得到明显改造提升,增加值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58.6%、270.4%、418.1%和100%;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值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88.9%、169.2%、733.3%和94.4%。优势骨干企业迅速壮大,与“九五”末相比,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由76家增加到98家,增加22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6家。河滨、新材料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预计入园企业将达到516家,园区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预计到“十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4.2%。种植业结构优化,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二次以上加工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0.5调整到“十五”末的1∶1。

项目带动战略深入推进。预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年均增长21.6%,投资总量和速度分别高出“九五”116.2%。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实施了石嘴山二电厂4×33万千瓦发电机组、东方有色金属钽铌铍产业化、星日电子4亿只片钽技改、西部聚氯乙烯公司年产12万吨PVC、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星海湖综合整治、天然气输配、垃圾无害化处理、第三中学迁建、疾病控制中心、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及传染病区建设等项目,扩充建了经济总量、改善了环境。

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卓有成效。坚持“一市三城、八个中心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完善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有效推进了城市化进程。预计到“十五”末,城市化率达到60%,比“九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城区面积扩大,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以加快经济发展为动力,积极培植新型财源,扶持壮大现有财源,深入挖掘潜在财源,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极大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支出高于“九五”5个百分点以上。

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推行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创新经济发展环境投诉责任追究制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形成了全民招商的良好局面。预计“十五”期间,实际引进资金达到65亿元以上,超过前20年的总和。对外贸易日趋活跃,“十五”期间,预计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健全了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预防保健、农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等工作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网络。控制人口增长的社会制约环境基本形成,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到“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60元,年均增长近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360元,年均增长3.5%左右。坚持不懈地实施就业解困工程,多渠道分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五年累计有7.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3%。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三条保障线”,提高了保障水平。

“十一五”时期,是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化进程,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力争早日把石嘴山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园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增幅,达到1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6%左右。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加速产业转型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重点改造提升煤炭、电力、钢铁及其延压、机械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材料、重化工、电子元器件、煤基碳材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以稀有金属、金属镁、碳基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链,以电石气化和电石氮化为途径的煤—电—能源重化工产业链,以煤(硅石)—电—铁合金及冶金炉料为轴线的高载能产业链,产、加、销一条龙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四大集群产业链;精心打造以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的宁夏新材料工业园区,以化工、冶金、能源为主的河滨工业园区,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左右,占GDP总量的55%以上,其中,四大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四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的优化带动、农产品市场销售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以羊、菜两大产业。到2010年,力争实现加工肉羊100万只、脱水菜5万吨、乳制品5万吨,外销及加工马铃薯20万吨、枸杞2000吨,培植出5个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是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具有西北特色的旅游景点。加速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内涵提高和外延发展并举的路子,继续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有助于石嘴山市加快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坚持科技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农业科技进步、传统工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力求在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方面有新的突破,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三、深入推进城镇化,加速构建西北独具特色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

按照“区域化布局、梯度化推进、产业化带动、市场化运作、特色化品牌”的总体要求,以实现人口、产业、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效集聚为目标,以新区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加速构筑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半小时经济圈,辐射八个中心镇,逐步建立城乡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体系,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产业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利益分配均衡的大经济框架,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项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城市管理体制,打好经营城市这张牌,筹措资金,吸引项目,加快城市发展。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大力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建设低投入、高效益、少排弃、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和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体系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抑制城镇失业率上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着力提高劳动就业率。在城镇逐步形成保障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次、服务社会化的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积极探索和推行合作医疗保险,独生子女户、纯女户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等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新机制。城镇各类劳动者均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到2010年,市区布局调整和改扩建25所小学,8所初中。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初步建立起适应小康生活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