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危害。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毁灭的城市有27个。1906年美国旧金山8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东京8级大地震、1976年中国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了当时的旧金山、东京、唐山等大城市的毁灭性灾难。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中城市数量剧增的情况下,更显出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20世纪中,据仪器记录的资料统计,我国地震占全球大陆的33%,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全球发生的8.5级以上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我国就占了两次,即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50年西藏察隅8.5级地震。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我国就占55万人,为全球的一半。就各种自然灾害的人口死亡统计来看,地震灾害占54%,为群害之首。地震的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特别严重,是我国特殊的国情之一。因此,搞好防震减灾,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宁夏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端。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新构造运动,使其成为我国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灾害性地震,现今地震仍很活跃。宁夏有文字记载的地震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自公元876年(唐乾符三年)宁夏有明确的地震记载以来,境内共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2次(有文史记载我国大陆共17次),7.0~7.9级地震3次,6.0~6.9级地震10次,5.0~5.9级地震31次。1739年1月3日银川—平罗8级地震,“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山崩地裂,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窑洞倒塌50余万间,共死亡23.4万人”,罹难者约占20世纪我国地震死亡人口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以后,宁夏境内共发生了12次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死亡119人,伤400多人,经济损失达亿元。1970年12月3日西吉县蒙宣5.5级地震,震中区64%的窑洞倒塌,死亡117人,伤408人;1982年4月14日海原县蒿川5.5级地震、1984年11月23日灵武5.3级地震、1987年8月10日灵武5.5级地震、1988年1月4日灵武5.5级地震和10日5.0级地震,造成人畜伤亡,房屋严重损坏。
宁夏境内91%的国土面积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以上地区,居住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95%以上。1996年以来,宁夏北部至宁蒙交界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宁夏南部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潜在的地震灾害威胁,使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决策时必须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1960年初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地震组,开展地震调查、烈度复核和地震监测工作。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我国云南、四川、辽宁、河北相继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70年1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部署统一组建地震工作队伍,开展地震监视和预测工作。成立了宁夏地震工作队,并扩大队伍,设立部分地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建立群众业余测报队伍,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1979年8月,正式成立了自治区地震局。1991年以来,全面开展地震综合防御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大力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我区主要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和应急救助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基本组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指挥系统,逐步推进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强化了对新建、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以及城镇居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程质量等的监管,加强地震应急和救援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防震减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十五”国家重大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实施完成,将有效地提升宁夏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地震应急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受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影响,自治区防震减灾技术系统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现有的观测技术条件同多地震的形势不相适应;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不能满足地震应急与救灾指挥的需要;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制度和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尚未形成;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条件更新、新技术引进困难;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的能力和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我国大陆可能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强震活动主体区为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宁夏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和地理环境,可能会遭受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和影响。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必须有效地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2001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确定2001~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使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和青铜峡、灵武、中宁、平罗等县级以上城镇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到2015年,我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到2020年,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形成完善的防震减灾领导工作体系,无论平时还是震时,都能有效地发挥统一领导、组织指挥、调度作用;有健全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并逐步充实完善,起到规范、监督各级政府及社会行为的作用;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并落实到年度计划,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条件基本得到保证;有完善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可靠的通讯保障;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并经过震情实践或演习检验,表明切实可行;有良好的地震监测台网、数据传输处理系统,具备预期的监控、预测、预报和速报能力;建立完善的震害预测、震灾损失评估系统并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正常开展,新建工程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生命线工程基本完成抗震鉴定和加固,生命线工程已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与抢险恢复的方案;农村民宅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社会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经常化,并制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宣传对策;在中小学普遍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建立如地震保险、地震基金等一类支撑恢复、重建工作的资金储备渠道。
做好以上工作,如果在宁夏发生6级左右地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这样的景象: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健全,24小时连续严密监视、跟踪地震动态,及时提供准确的地震参数,并对地震趋势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能较快地、客观地对地震灾害损失作出评估;防震减灾体系迅速开展指挥、应急调度与抢险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社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城乡各类建筑物基本不倒、可修,生命线工程设施基本完好,或者在短期内能迅速修复,保证生产与生活需要;社会公众正确开展自救、互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都在预测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更大震级的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将大大减轻。
张思源
二〇〇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