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习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充分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10年西部地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总人口约3.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民族集中分布在这里。10年前,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0%。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贫困面广量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在世纪之交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建设新西部的宏伟篇章。并根据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东中部地区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在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下,西部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目西部,从苍山洱海,到玉门昆仑,广袤的大地上,一片生机盎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西部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重大比例关系日益协调,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的新时期。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

10年来,西部地区十二省、市、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使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等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

1.经济快速增长。2000~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7万亿元增加到6.6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分别比东北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高0.3和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是全国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18257元,年均增长11.4%。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虽然只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这是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取得的成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至2009年连续八年经济增速居全国首位,2009年增速高达1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2008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0亿元,2009年达到1.4万亿元。2009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2000年的11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5亿元,年均增长近20%。与此同时,国家增加了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本级支出由2601亿元增加到17549亿元,年均增长23.3%。西部财力的增加,保证了基层政权的运行,增强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又为重大项目提供配套资金创造了条件。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611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9662亿元,年均增长22.9%,占各地区加总比重由19.2%提高到22.1%。这些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家在西部实施的重大项目,对增强西部发展后劲,扩大当地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西部抓住了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有力地拉动了当地消费的增长,弥补了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4.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10年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了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相继建设了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亿吨级煤炭基地,长江上游、黄河上游百万千瓦级水电基地等重大能源建设项目。建成了青海、新疆等百万吨级钾肥,改扩建新疆独山子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新建宁夏百万吨级煤制油等优势资源深加工项目。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如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商品粮,新疆的优质棉花,广西、云南、新疆的糖料,云南的烟草、花卉,四川、贵州的名酒,陕西、新疆的瓜果,内蒙古的畜牧产品,甘肃、青海的马铃薯等一批重要产业已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也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比如云南、陕西、四川、贵州和西藏等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8年全国各地加总经济增长率为11.7%,但西部地区达到了12.4%,为我国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虽然西部地区一些经济指标还不能与东部地区相媲美,从绝对水平来看,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但总体而言,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

(二)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按照先行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西部地区加强了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000~2009年,西部地区累计新开工12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基础设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交通建设成就空前。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使物流更为通畅,人员出行更为便捷。与大开发之前相比,西部地区的公路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贫困地区、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区与干线路网的连接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支点的路网骨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1.6万公里已经全线贯通,八条总长1.8万公里的省际干线公路大部分建成。1999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只有5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9公里,到2009年底,已分别达到了147.7万公里和1.86万公里。2007年1月,穿越秦岭的终南山公路隧道建成通车,穿过秦岭仅需要15分钟。

铁路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路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相继建成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铁路项目,加强了西部省区之间,西部与中部、东部的联系。1999年,西部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是2.13万公里,到2009年底,西部地区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3.27万公里。2008年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23.2%和38.8%。全长11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现在,西部地区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部地区民用航空事业有了很大突破。新建机场23个,改(扩)建民航机场40个,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大提高。到2009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1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西部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距离。

2.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西部大开发这10年中,西部地区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00年至2009年,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总额1206.5亿元,年均投资120.7亿元,年均增速达15.7%,远高于同期全国中央水利投资6.9%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了广西右江百色、嫩江尼尔基、宁夏黄河沙坡头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部分工程已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实施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解决了定西人民常年喝水困难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水资源工程的建设,10年来解决西部地区农村9437万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量病险水库也得到除险加固。这些水利工程对加强水资源调度、减少水患、防止旱涝灾害、节约有限水资源和保证部分地区群众饮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能源建设成绩令人瞩目。10年来,西部地区不仅满足了本地能源的需要,也为东部、中部地区提供了有力支撑。西气东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供气,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建成。开工建设各类电站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已投产5100万千瓦。作为重要电源点和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广西龙滩水电站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项目相继开工。能源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风能、太阳能利用步伐加快,2008年底,西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0万千瓦,接近全国总装机的50%。太阳能到2011年将实现2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西部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力地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

4.通信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10年来,通讯网络覆盖了整个西部地区,其中新增长途光缆线路23万公里、长途光缆纤芯723万公里。昆明—拉萨、太原—银川—兰州电信光缆传输系统工程相继建成使用,进一步扩大了通信量,提高了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密切了西部地区与东中部乃至世界的联系。现在即使在偏远地区,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联系。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切入点。国家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10年来,累计安排西部12省区市退耕还林资金补助1183亿元;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中央投资2172.2亿元,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1%。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三北”、长江、珠江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西部地区林业总产值达2940多亿元。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加强了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天然林保护与草原保护效果显著。截至2008年底,国家累计投资945亿元,完成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减少砍伐目标。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市区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场),实际管护森林面积达到15.3亿亩,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1586万公顷,67.5万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造林5516.9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造林占同期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7%。

3.草原保护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9年底,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草原围栏建设任务6.76亿亩,其中禁牧3.32亿亩,休牧3.30亿亩,轮牧0.13亿亩、岩溶地区草地治理120万亩,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任务1.46亿亩。通过这些措施,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工程区植被群落得到明显恢复。2008年,工程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平均高出60%。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西部地区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大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使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过去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参与,转到主要考虑宏观调控,研究战略,提出思路上来,从过多的行政审批转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政府通过改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西部大开发。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西部经济有没有活力主要看企业。西部的许多国有企业在大开发前亏损严重,甚至资不抵债。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公司治理结构日臻完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2009年1月~11月,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7亿元,比2000年的394亿元增长8.4倍,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大幅增强,表明了西部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逐渐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从少到多,迅速发展。西部出现了许多大家熟知的著名品牌,如东方电气、特变电工、柳工机械、鄂尔多斯、希望饲料、长安汽车、玉溪香烟、盐湖钾肥等。西部企业的经营理念、生产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生态环境建设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一是在退耕还林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西部13亿亩集体林地、917个县、1.5万个村,2亿农民。改革中,通过“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大大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生产积极性。而林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生态环境。二是推动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把草场生产经营、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户。由于草原治理成果与农牧民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使草原保护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改革起步。国家设立了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尝试。四川西部化工城、青海柴达木、重庆三峡库区等循环经济试验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开展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试验区试点。

4.东中西互动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加强,东部地区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西部地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东部地区积极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有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1.5万多亿元。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投资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为东中部地区拓展了增长空间,实现了互利共赢。

5.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明显增加。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比2000年的172亿美元增长5.2倍。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仍达到915.1亿美元。西部地区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40亿美元,2009年西部地区的贸易顺差达到123.1亿美元。利用外资也大幅增长,2008年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达到71.1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3.6%。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西部,重庆市已引入102家。依托边境口岸城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边境贸易持续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西部地区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俄罗斯、缅甸、澳大利亚、南非等20个国家,涉及矿产、水电、农林、化工和机械等多个领域。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洽谈会等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东西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纵向比较上,从横向上看,由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其增长速度有超过东部的趋势。1999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1个百分点。

(五)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10年来,西部各省区市从城市规划布局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建筑到乡村民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西部的大中城市大都进行了旧城道路改造,完善了公共交通系统,有的还建有快速交通通道。很多城市都建有路边、河边、湖边、海边、山坡绿化带以及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和儿童公园等各类公共设施。国家在西部城市陆续建设了一大批城市供排水、污水回收及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项目。昔日一度受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实现了“返老还童”。在党的“区别对待,服务监管,同步推进”的政策指导下,西部城市对沿江制糖、制浆和造纸等重点污染行业进行整顿,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和烟尘治理工作。如今一些沿江城市,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环绕。像广西的南宁市还获得了世界人居领域最高荣誉“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国闻名的绿色滨水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有力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截至2009年,西部地区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44亿元,通过廉租房制度改善了170万户家庭住房条件。2009年西部地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1.8%,较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03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为67.4%,较1999年提高了约44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6%,高于全国66.7%的平均水平,较1998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2.6%。2008年人均道路面积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45平方米。

2.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安排建设了农村中小水利设施、人畜饮水、通县油路、农网改造、沼气到户、生态移民等工程。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崛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村镇。这些村镇房屋各具特色,道路整洁宽敞,村容村貌规划有序,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建成贫困县通达外部的道路1.6万公里,通县油路2.6万公里,户用沼气池590万口。送电到乡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无电乡镇的通电问题。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区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通过危房、危窑、旧房改造工程,国家还启动了一批小城镇公益设施建设项目,西部地区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容村貌特别是住房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变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硕果累累

西部大开发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1.科技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围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10年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5亿元,增长了5.3倍。在加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中,启动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集团)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到2008年,西部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79.3万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53.4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6%和15.5%,人数比2000年分别增长16.14%和44.09%。专利技术明显增加,2008年专利申请数为6.42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34万件,比1999年增加2.24万件,比2000年分别增长291.6%和195.2%,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429.85%和278.66%。2008年,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04亿元,比2000年增长262.37%。技术交易额达到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9.7%的增速。

2.教育事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硕果累累。2007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1856.2亿元,与2000年的580.7亿元相比,增加了2.2倍。最明显的是“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实现了西部地区“普九”的目标,西部地区410个县基本通过了验收,截至2007年,人口覆盖率达到99.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87%。1999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累计扫除文盲14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下。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以及农村特岗教师计划,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为了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训基地、实验训练基地。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77.2万人,比1998年增加457.4万人。加强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藏大学投入5.3亿元改善教学条件,四川大学建设了崭新的校区。大量现代化教学设施投入西部高校使用。普通高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招生数增加2.9倍,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30.6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约474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27.2万人,研究生在校生29.4万人。民族地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疆、西藏地区全面开展了双语教学。

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博物馆179个、文化馆151个、综合文化站1421个,基本实现了每个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群众的文化生活场所明显增多。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6%,电视覆盖率达到97%。农村电影放映、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等文化工程,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大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处著名景观、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

4.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古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古建筑自身的缺陷,出现了局部坍塌、结构不稳,安全隐患颇多。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投资3.8亿元,重点对布达拉宫地垄(基础)灌浆加固,对红宫、白宫两大主体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维修,对罗布林卡几个大的宫殿和萨迦寺主殿进行保护维修。2009年,维修工程顺利竣工,三大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秦始皇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对皇陵外城以内的土地实施征地保护,将皇陵的绿化美化纳入退耕还林工程,杜绝了陵区内的盗挖现象。截至2009年,公园遗址建设已经完成投资4亿多元,其中国家投入1.5亿元,建立了秦俑博物馆。可以说,这是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一个亮点。

5.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投入卫生专项经费242.3亿元,占全国的47%,比2000年的1.5亿元增加240.8亿元,增长161倍。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使西部地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迅速建立,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2008年西部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108万张,卫生机构人员数达150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长32.1%、6.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6440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9月,西部地区有1052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总数的38.7%;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2.6亿,参合率达到93%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累计救助困难群众5696万人次。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从西部的广袤草原、偏远山区到边疆地区,数千辆卫生、医疗和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健康和温暖。

6.人才开发深入推进。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了对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才的培训,人才开发力度持续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在西部地区主要省会城市创建了“全球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融资平台”,为培养各类人才、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到西部地区创业创造了条件。截至2008年年底,西部地区共设立了29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国设站总数的16.3%。通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乡镇医师培训、西部引智工程等项目,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培训了数以百万计的实用型人才。到2008年年底,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有216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0名。同时,加强了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到2008年年底,共选派3528名西部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从中央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选派573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共选派9批博士服务团1151人赴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选派9.8万人赴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七)民生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是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重要标志。200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3元,比1999年增长168%,年均增长10.4%,内蒙古、宁夏、陕西、重庆、广西、甘肃、青海和贵州等省区市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收入也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比1999年增长133%,年均增长8.9%,西藏、重庆、内蒙古、四川、云南和陕西等省区市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情况看,2009年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39亿元,比2000年的5997亿元增长2.84倍。

1.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通过实施一系列消除贫困的政策与措施,西部地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由1998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2649万人,减少3082万人。低收入人口规模逐年稳定下降,2000年至2006年,西部农村地区低收入人口从3490万减少到2196万,减少幅度达到了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