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序篇(6)
3.书的内容一定是我自己原来有积累,能够快速抓住重点的,比如我很想拆心理学,但是感觉自己的积累不够,还是等闲暇多的时候,再来玩。拆书其实拆的不是书,是自己,是积累。
按照这三个标准,我选的《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高效能人士做决定的51个思考模型》(以下简称《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恰好符合条件,这本书其实是有一点点拼凑感的作品,一些表达我个人认为还不够清晰,但这恰好给我的发挥留了空间。
当然写到某个阶段,也可以适当带一些书进来,比如写到管理模型,我可以从这本书引申到管理类的经典著作,这是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我拆书的写法特点是什么
我的写法分三个部分: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这个结构也是模仿赵周老师的拆书结构。
知识介绍部分我主要是抄书,再补充一些资料,主要是确保知识面介绍相对完整清晰,并把一些绕口的翻译改成简明易懂的语言。
我觉得真正的亮点是第二部分——扩展思考。我会仔细考虑这个管理模型的应用面、适用面,甚至是不适用面。
要感谢赵周老师,他提出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拆为己用,所以我写拆书也会试着把看到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实践或观察到的现象对比,看看作者是否正确。这个过程也许就是所谓的隔空过招的感觉,这其实也是我写拆书的乐趣。
这个过程其实不是我在教大家拆书,是我在全面复习和批判性思考这个管理模型,是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我把这个过程分享出来了。
另外,我的长处是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可视化,毕竟做PPT做得多,所以,我会努力把管理模型变成结构化可视化的图形,让大家看起来多一点点乐趣,这也是在积累我的PPT管理框架模型库。
在互动部分我会提供一些引申思考,甚至提供一些场景,鼓励大家思考,写下自己的拆书心得去微博和我互动。这个方法也是我借鉴赵周老师的。
《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这本书里有很多内容我并不喜欢,但是有一些知识点还不错,所以,我把其中一些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拆读,我写的《如何用冰山模型发现你的潜意识》就是一个案例。
我的小伙伴@北方锈才和@Molly_Rabbit总结了这一次我用的拆书框架:
1.背景介绍(大众普遍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作者的问题),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简介(书籍内容、类型、作者),顺便还可以提一下你对本书的整体感觉,用比较流畅的文字引出书中你觉得好的某个观点(这部分最好简洁明了,赘述无益)。
2.知识点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需的概念、定义以及简化版的案例(作者讲了什么,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有什么利弊优劣,作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3.知识点应用:结合你自身,列举一些你自己的案例,并写出用书中的观点、模式、方法分析自己案例的过程。
(1)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思考将会面临的此类问题;
(2)描述经历、问题;
(3)使用知识点分析你会遇到哪些问题,看看原文作者是如何解决的;
(4)把这一思考学习过程的心得分享出来。
4.总结反思:
(1)对于作者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以升级做得更好?
(2)对于自己,以前为什么没处理好?你觉得以后可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用到新学到的思考方式?
我觉得他们总结得很好,你们也可以试试这个拆书框架。
五、如何找到拆书的时间
可能有的朋友好奇我哪里来的精力坚持写拆书文章,下面我就聊聊这个话题。
我目前是每周五早上7点发布每周的拆书文章,本来每周要写一篇文章对我就完全不是压力。但是自2014年11月份一直到12月12号,我几乎保持了每天出现在一个城市进行讲课或内训的节奏,还要每天给大学生答疑300个问题。这两个月我还做了27场公益讲座,顺便还完成了在网易云课堂上的在线付费课程的推广。这个推广做得很不错,已经有超过1000名在线课程的付费学员。这个事情背后的策划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连网易云课堂运营员工都觉得神奇,他们实在想不通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一开始写拆书,我就预见到我会遇到这样的高度压力时刻,所以我做了三个安排。
第一,我在固定的时间发布,形成约束我养成写作习惯的心理暗示。
第二,我在固定的几个时间段写稿,我选择了几个碎片时间:周四早上、周四晚上、周五早上。只要有一个时间段有空我就可以动笔,由于我写东西是快手,写一篇拆书一般不需要一个小时,所以时间都是足够的。
第三,我会提前翻翻书,找到下一期的话题,大概在心里留个印象,这样平时在路上我随时可以构思,可以节约正式写作的时间。其实用这个方法,我同时在构思周六的时间管理心得的随笔。
我个人觉得,写作是一种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比如萧秋水,一晚上写个七篇八篇的是常事,我还不如她。不过我不攒稿,就是坚持每周一篇,保持稳定节奏比突击写一堆然后存着发要好,习惯比突然爆发更有力量。
这是我对时间利用的一点看法。
六、目前拆书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是什么
其实我写拆书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文章发布后,微信评论还是有的,但是在微博上交作业的情况就不如PPT那么热闹。也就是说,看起来我拆得轻松,但引导大家动手时,大家并不轻松。
我觉得一是因为管理模型看起来简单,读者自己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并不容易;二是因为我出的题目诱导性一般,不够给力,导致拆书是我一个人自娱自乐成分多,不如赵周老师引导更多人成为拆书家更有能量。
关于这一点,就是我拆得不亦乐乎,看的人也很多,可自己动手的人很少,大家怎么看?
七、“剧透”下我坚持拆书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要拆书。对我自己而言,拆书是一种脑力训练。人一定要坚持一定强度的思考练习,才能保持思考能力不会退化。对我的微信而言,拆书是一种干货分享。这种高强度思考其实也是大家喜欢看的,反而有助于留下订阅者。要是微信没有粉丝,大家还折腾个啥劲呢?对我的伙伴而言,拆书是一种书稿积累。有的出版社已经表示,希望将来能合作出书,这个事情,我还没想好怎么运作,先做下去,以后积累多了,很多事就会水到渠成。拆书也是我的一个习惯,为一件事情找到三种以上的用途,可以大大节约我的时间成本。此外,拆书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要用这种能力拆世界!
小伙伴@Molly_Rabbit指出:“拆”其实是思考、反思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除了通过拆书来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拆图、拆电影、拆经历……这些都能实现appropriation。比如:
拆图:当你看到一幅优秀的海报时,通过分析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PPT设计制作上。
拆项目:通过拆现实的商业项目,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分析对方的思考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式、思考框架。像萧秋水,搭Uber、学摄影、发红包……样样都拆,什么都能让她写反思写总结,拆出可为己所用的经验知识,可真是拆中之高手!只要你有心,世界皆可拆,每天拆一点,进步可不只一点点哦!
Tips
如果你读了本书有启发,请分享你的读书感悟,欢迎去新浪发微博@秋叶老师,记得带话题#和秋叶一起拆书#,好文章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