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领导内容(1)

领导内容要阐释的是“领导管什么”的问题。它是指在领导权力所及范围内,领导者通过领导行为所影响和所触及的对象,是领导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时所涉及、改变的一切事物,而且,这些事物都具有被直接引导、调动、支配、指挥和牵制的特点。

领导内容是领导目标直接指向的对象,是领导过程中所要处理和协调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思想、技术、客观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除了发挥保证领导活动正常运转的作用以外,还直接成为领导所要加以触及、影响、改变的对象。

事实上,领导内容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百姓中在谈到“领导管什么”的问题时,有一句谣谚:“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话虽然说得很大,仿佛领导所要管的内容无所不在,但也不是没有一些道理。对于这首谣谚,我们如果作正面的理解,可以解释为:“上管天”,就是领导要对上负责;“下管地”,就是领导要对所要依托的具体环境负责;“中间管空气”,就是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诸如思想、技术、道德等问题负责。当然,这一切所要管的内容当中,都离不开人的因素,领导所要管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讨论。

一、管人:对被领导者负责

领导者管人就是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被领导者的潜能。

人类主宰着世界,推动历史进步的是人,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的也是人,在自然环境下,只有人才能作为一切活动的主体。人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差别,在极其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领导者处于支配地位,而被领导者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于是在社会上便形成了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便有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领导者在处理人的问题时是需要讲究方式和技巧的。管人,即是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这种对被领导者的利用和开发主要是源于有了被领导者群体之后所产生的对领导的需要。所以,任何社会系统或组织的有效运行不可能没有领导者,在特定环境下,被领导者与领导者共同存在、共同组合成人类行为的主体,并共同作用于客观环境。

在现实领导活动中,管人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然而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领导者是人,被领导者也是人,这两种人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也就是说,领导能够支配什么是有条件的。但若使被领导者无条件地服从,还要讲究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领导统御能力的具体展现形式。现代心理学总结了解决人的问题的三种方法:即压服、说服、利益结合,其中最高明最有效的办法则是利益结合。这与中国古代提倡的恩威并用大同小异。

被领导者作为领导对象,有如下四个特征:

1.有条件的被支配性

对于被领导者而言,如果在不改变其本质要求的前提下,领导者则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权力来改变被领导者(群体或集团)的存在形态。这是由于多种事物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领导者支配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增强和扩大的结果。也就是说,权威使得被领导者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直接关系上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但是,领导者的这种支配决不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在一定环境下,被领导者受支配也是有条件的。这就好比若要某个组织或群体尽可能多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就必须要懂得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就极有可能出现消极心理,甚至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对抗了。所以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只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程度,这种被支配性就能够形成。

2.可塑的功能性

不同类别和不同个体的被领导者所蕴藏的内在能量也是不同的,然而有能量却不意味着就可以释放能量。这就是被领导者所具有的可塑的功能性特征。领导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利用和开发这些蕴藏着的能量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智能和很强的体能,可经常处于消极怠工的工作状态,那么这种蕴藏着的能量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得到发挥的。由此说明,人所固有的内在因素的状态及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自身本质和形式的组织形态或社会结构,领导者如果能够对客观规律的自然存在做到深刻了解,并积极进行适时导向和率先垂范,在必要的时候配合适度的强化措施(使用最见效的利益结合法),那么,在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达到了理想水平的同时,被领导者所具有的能量自然会同时得到释放。当然,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是有明显区别的,这就造成了领导主体、领导客体在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和发展形态。

比如,一个人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会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而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就有可能会堕落为社会的罪犯。同一个领导者,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中会变得既慈善又民主,而在人际关系恶劣的环境中就可能会变得独裁而霸道。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受支配的被领导者,在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的同时,还要受到领导者意志等小环境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被领导者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比领导者更加复杂,更加艰难。

3.内在的规律性

在领导工作过程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

对人的世界或物质世界,我们都必须顺应其内在的规律去加以认识和利用。领导者不能单纯地把发号施令当做自己唯一的职责。更主要的是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认真而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和研究被领导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特有的具体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

4.最终决定性

由于领导主体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志和行为,而领导客体从总体上讲是一种客观存在,领导主体尽管可以运用直接支配力使客体的运行速度发生变化,但不可能改变客体运行的根本规律。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一旦产生矛盾冲突时,领导主体也一定要顺应领导客体的规律和要求,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领导主体应高度重视这一特征,把领导客体真正放到领导之本的位置上。

二、管事:对事业负责

事者,事业、事情、事务也。领导者不但要把人管好,也要把事管好。事情、事务往往与事业联系在一起。事业是一种工作范畴,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且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作为有长远意义的工作概念,一般可表现为人和组织的理想、追求、政绩等等。但事业必须是为一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共同追求。因此事业必须具有公共性,它不能专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服务。这正是领导主体需要注重并致力研究的工作。

1.事业是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

应该看到,以事业为形态而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都是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事业的起点是作为领导客体的群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共同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一般都体现为人们的各种要求和愿望。这些要求和愿望所形成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否按照规定的标准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领导主体成就事业的重要内容。所以说,事业首先应该是领导客体的事业,是领导客体利益的高度浓缩。

下面,我们对一个既普遍存在又十分艰巨,并且是所有领导者应该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具体说明上述观点。

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下岗再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长期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使得现在的调整负担过重,从而形成了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然而,职工的待岗待业并不完全是由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某些严重资不抵债破产的企业则是企业领导人的决策失误、管理无方和贪污腐败等行为造成的。更为严重的是,在工人下岗待业、生活困难到难以维持的地步时,某些领导者却仍然在利用企业的资产吃喝玩乐,这对社会来讲,不仅仅是就业的问题了,它已经造成了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严重后果。涉及其他领域的如交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毒品问题、走私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一段时期内必须进入领导者议事日程并要竭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处理并解决好这些全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正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领导者所致力追求的光荣事业。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如何把握机会、创造事业并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领导者的发展方向及其行为还应符合以下规范的具体要求:

(1)领导者应以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全面发展为己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够体察民情,做到公而忘私,具有强列的社会责任感。

(2)领导者必须对具体问题和事物有一种超强的透视能力、应变能力和决断力,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巧于掌握处理事物的时机,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主动把握问题和事物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因素,能果断地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战略部署。

(3)领导者必须要加强学习,并加深对各个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被领导者和主体社会公众。

2.事业是领导者的重要追求

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称职或工作业绩的大小,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领导者是否率先关注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的各种事情和问题。这是领导工作展开的基础,也是领导者的事业所在。单从职业要求上来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要把造福于社会公众的事业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并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领导政绩的形成其实就是社会各界对各级领导者基本素质的识别和考验的过程,最终取决于社会公众的结论,而决不是领导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更不是领导者的自我吹嘘。

早在二十多年前,广东省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广东省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举世闻名,主要是由于省级领导层在把握了机会的同时,切切实实地解决了许多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东省的“乱而后治”理论。

改革之初,曾经高度集中的经济权力开始分解并逐步下放,由此而产生的“不适症”波及全国各地,形成了一种十分混乱的局面,广东省的领导层坚持稳定大局,把握方向,从为公众做实事的观点出发,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乱”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们以卓越的才能、超群的素质,并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提出了“乱而后治”这一理论,他们认为,新旧体制的过度与转换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因此必然会产生暂时的“乱”;改革开放的总原则、大方向已经确定,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这种局部的“乱”改变不了已设定的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这种“乱”既然不可避免,就必须要正确面对,只有在转换体制过程的所有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认真、细致、扎实、全面、周到,才能减轻因“乱”而带来的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开放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和前进。认识到了“乱而后治”这一真谛,广东省领导层处“乱”不惊,勇敢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放开了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尽管当时城市居民收入菲薄,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放开价格的农产品受到买难卖难的困惑,但由于有正确的政策引导,在很短的时间内,人民群众就尝到了“乱而后治”带来的甜头,领导层的决策行为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赞同。群众的利益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也证明了领导层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所以说公众总是站在真理的一边,公众的感受程度和结论是衡量领导决策正确与否和政绩大小的重要尺度。

领导者创建事业并且成就事业,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只有尊重科学,并以科学为武器,才能保证其事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个不注重科学的、没有科学态度的、不会运用科学技术的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即使在事业上经历了千辛万苦,也决不会获得成功,而且还会为此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

在埃及,尼罗河流域河水泛滥曾经造成的灾害相当沉重,当时为治理尼罗河,埃及政府在面临经济十分困难,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有限的物力、财力修建了尼罗河阿斯旺大坝。政府的决策只考虑了在一定范围内对河水泛滥进行控制,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大坝建成后能够带来巨大的政府利益,但对修建工程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却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当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建成以后,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干旱威胁、能源贫乏等要害所造成的恶果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