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出口成章(7)
因为辽阳城内有座参天的大塔,叫白塔,为古老建筑物,据说天宫各路神仙,常来这里聚会,因此,它不但多年来被视为辽阳吉祥的代表,成为民众逢年过节祭祀的场所,也是东北的名胜古迹之一。
私塾老师听后,满意地笑了。
就读龙泉寺
正当王尔烈在私塾老师的悉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的时候,由于家中变故,年仅十岁的王尔烈只读了四年书,便被迫退学了。
王尔烈退学后,经他的老师介绍,到龙泉寺做了一名勤杂工。王尔烈在龙泉寺,表面上是来寺中做杂工,实际上是为了来这里继续读书。因为私塾老师深知寺中方丈元空禅师是个学问家,又有一面之交,为了使他的得意门生不致半途而废,便想到了把王尔烈送到寺中。当他把王尔烈的情况向元空禅师说后,元空禅师高兴地接受了他。
王尔烈在寺中一边干些杂活,一边向寺中僧人请教诗文。寺中僧人见他头脑机灵,又在诗文上已经很有名声,所以也都愿意教他。
有一天,大雪过后,寺中僧人带着王尔烈一边扫雪,一边堆雪人玩。有的用雪堆了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有的堆了个猪八戒,还有的以王尔烈的模特,堆了个他正在读书的形象。可王尔烈却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竟在寺院的中央堆了一尊南海观音像,还把菩萨脚下的莲花涂上了粉红色的颜料,栩栩如生,很是逼真。
其他僧人看后,称赞说:“以前光听说你的诗文很不错,看不出你还会绘画,可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才子啊!”
也有的逗他说:“你来我寺,没有削发,也算得上一个俗家小弟子,你把观音画得如此漂亮,可你知道观音究竟是个女的,还是个男的?”
王尔烈见问,瞪大眼睛,不解地望着众人。众僧看着他稚气十足的面孔和不解的神态,不由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恰在这时,元空禅师从内室走了出来,看了王尔烈堆的那尊观音像,也觉形象逼真,不由得心中一惊。原来,自从王尔烈来寺中后,元空禅师因多次外出会友,又忙于佛事,只交待弟子们要照顾好朋友送来的这个小勤杂工,却从来没有正面和他接触过;至于他是否有才气,更是一无所知。因此,今日偶尔看到他堆的那尊观音像后,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顺口念道: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王尔烈虽然也是头次和元空禅师正面接触,却一点也不感到拘束,稍加思索,便对了个下联: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元空一听,这下联不仅对得工整,而且神思驰骋,形象生动,方觉王尔烈的确才气不凡,心中十分喜爱,随后便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做了一名茶童。
从此,王尔烈在学识上得到了元空禅师的直接教授。
巧对小尼姑
王尔烈自被元空禅师收到身边后,经常出入禅师卧室,见到许多自己从未看到过的名家经典著作,如《史记》、《汉书》、《左氏春秋》、《乐府诗集》、《太白文集》等等,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元空禅师见王尔烈如此用心读书,又有才气,也更加喜欢他,于是每次外出与名家切磋学问,都要把他带上,以使他开眼界,长见识,把腹中所学进一步加深,从而使王尔烈的应对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有一天,元空带着几个弟子去大安寺,恰恰遇上大安寺的几个尼姑在湖边提水。
当元空所乘小船来到尼姑提水处时,几个尼姑突然发现,在清澈的湖中,映出了和尚为师傅划船的影子;而划船的篙影,又一来一去地打在划船和尚的头部影子上,十分有趣。于是,一位年龄大点的尼姑,便笑着吟了个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她意思是让龙泉寺的和尚们对出下联。龙泉寺的和尚们过去也是和大安寺的尼姑们玩笑惯了的,要在平时,早就争着接对了,可今日,师傅在船上,对的俗了,生怕师傅责备;要对的雅些,又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语来,于是互相对看,都不敢张口。就在此时,大师兄悄声对王尔烈说:“你现在也算我们寺中的一个弟子,能忍心看着我们败给她们不成?”
又有位僧人也悄声怂恿说:“你平时最善联诗作对的,今日怎么了,为什么不吭声?”
王尔烈望了望元空禅师。元空禅师微笑着冲他点了点头,王尔烈这才朗声念出了一个下联: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尼姑们一听,小和尚对的这个下联,很是工整,且有礼貌,并形象地描绘出:“当她们从湖中往上汲水的时候,自己的影子也提了上来。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啊!”
就这样,王尔烈在龙泉寺一晃就是十年,博览群书,学识日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学者。
公元1771年,王尔烈进京殿试,一举得中头名状元,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又做了太子太傅。
成鹫吟诗惊文人
成鹫,是出家为僧后的法名,原姓方,名颛恺,字麟趾,出生于公元1636年,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清代初期著名诗人。
成鹫出生在一个诗人家庭,他的父亲、哥哥当时都已经以诗出名,特别是他的哥哥方殿元,后来以诗成为“岭南七子”之一。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鹫虽然在学校读的是经书,但耳濡目染的是诗词,从小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到他八九岁时,不但读完了《论语》、《尚书》、《春秋》等多部经书,而且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唐宋以来的名家诗作。
由于他的父亲一心让他读经学史以将来走上仕途,加之他性格内向,不爱卖弄,所以其父对于成鹫学诗的事一直都不大清楚。
这年冬季一天的夜晚,成鹫家中来了几位客人,都是父亲的诗友。父亲这些诗友,每当聚集在一起,便要以轮流作诗联对为乐。他们今日的作诗联对内容,是要求以风、花、雪、月四字为题,一字作一首诗,每人用四个字作四首诗,然后进行集体评议。只评最优和最差两名,最优者,在宴席开始后坐在主宾的位置上;最差的则负责斟酒倒茶,为大家服务。
作诗比赛开始后,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构思。可就在此时,客厅门口的月光下,成鹫也正在和他的弟弟、妹妹做游戏,一会儿争论不休,一会儿哈哈大笑,直吵得那些诗人们心烦意乱。
父亲见状,生气地命令他们:“叔叔伯伯们正在专心作诗,你们在这儿起什么哄,快走远一点,要不就到外边玩去!”
成鹫却做了个鬼脸,然后满不在乎地说:“走就走,作诗有啥了不起?四个字作四首诗就难成那个样子,我一首诗就能把四个字全用上!”
客人们见他口气这么大,估计可能有些文才,于是把他叫住说:“那你就作出来念给我们听听!”
父亲则制止说:“听他一派胡言,我从来就没有教他写过诗!”
一位年龄大些的客人说:“你不教,学校不一定不教,他既然说了,就能作出,你让他试试又有何妨?”
父亲这才无话可说了。
只听成鹫稍加思索,便开口吟道:
瓶中一支花,窗外一轮月;
花落月归天,风吹满地雪。
众客人一听,这首诗不但用词精当,押韵合辙,而且想像力丰富,又出于一个年仅八九岁的孩子之口,不由得纷纷叫奇,他的父亲一下子也给弄蒙了,不由得问他:“你什么时候会作诗了呢?”
成鹫顽皮地微微一笑说:“就是在你们常常作诗联对时听会的呀!”
成鹫长大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成鹫对尘世心灰意冷,便去拜石洞禅师为师,削发为僧,做了和尚,取法名成鹫。
在文学成就方面,成鹫与当时文人陈恭尹、屈大均、梁佩兰齐名。因陈恭尹居西樵,成鹫则自号东樵。其著作有《咸陟堂集》传世。
吴廷桢妙对显才
吴廷桢,字山抡,生于公元1663年。据资料记载,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联对,7岁能吟诗,10岁会写八股文,12岁在乡试中就中了秀才,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神童,由于家中贫寒,无钱在官场打通关节,结果屡试不中,直到1696年,康熙南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当场赐举人,后又中进士,才走上仕途,官至翰林院大学士。
就在他屡试不中的前后,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自造章句充古诗
吴廷桢14岁那年,由于家中贫寒,不再继续上学,来到杭州,被介绍到一个大盐商汪孝亭家中做门客。汪孝亭虽然家产万贯,却不知诗书,常常在和官府打交道中丢丑,被人瞧不起。于是,他便下决心像其他人那样,找一个有文才的门客,替他装点门面,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他出来“挡驾”。经过面试,汪孝亭便收下了他。
从此,吴廷桢在这里一面替人做事一面挤时间读书,生活倒也丰富多彩,又能挣些钱寄回家中,颇觉心满意足。
有一天,扬州盐商举行聚会,周边地区的盐商都被请了来。汪孝亭在当地所有盐商中是数一数二的大户,是这次聚会的重要人物之一,理所当然地要带上吴廷桢去参加会议。
别看这些盐商文化水平低下,而在酒宴中,却又常常学着那些文人墨客,不是提议作诗,就是提议联对。尽管他们作的诗联的对不伦不类,仍然要故作文雅,自命风流。特别是在行酒令时,他们虽然不懂酒令的规矩,却也有不懂装懂的办法,只要到时每人念一句诗或曲子,最后一个字是个“红”字就行了,以此表示盐业的兴旺发达。不过,他们的肚子中毕竟没有什么墨水,也背不出几句古典诗词来,不过这也无妨,他们都带有门客,到时候由门客在小纸条上写上一句,他出来念就是了。
这天的“酒令”开始了。
头一个开口念道:
万绿丛中一点红
接着第二个念道:
花落水流红
第三个又接着念道:
当年拼却醉颜红
第四个轮到汪孝亭了。恰在这时,吴廷桢去了厕所,汪孝亭急得满头大汗,嘴一张一合,就是念不出诗来,再加上众人的催促,汪孝亭更加慌了神,当他往院中看看吴廷桢回来没回来的一刹那间,忽见满院柳絮飞舞,便信口胡诌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
他以为,反正后边有个“红”字就行,可是他的话音一落,众人便哈哈大笑说:“不通,不通,柳絮分明是白的,怎么变成红的了呢?”
又有的说:“罚酒,罚酒!”
汪孝亭正急得满头冒汗,吴廷桢却走了进来说:“且慢,谁说柳絮不能由白变红呢?这分明是诸位少见多怪罢了。”
众人被他的一句话弄蒙了,其中一位盐商见他年龄小,不会有多少文化,便追问说:“白絮变红,你有什么根据?如说不出,连你和你的主人一块加倍罚酒!”
吴廷桢微微一笑说:“其实,汪先生刚才所念的是一首古诗,并非杜撰,是古人一首七言绝句中的最后一句。如果不信,我现在将全诗背出,诸位一听就明白了。”
只听他念道:
浪迹天涯西复东,青山绿水画图中;
夕阳返照桃林岸,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听了,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想不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有这么大的学问。
回到家中,汪孝亭异常高兴,于是拿出一千两银子交给吴廷桢说:“亏你学识渊博,记住了那首古诗,为我挽回了面子;否则,我不知道要丢多大的丑呢!拿着,这一千两银子,就算我给你的报酬吧!”
吴廷桢笑着说:“哪里是什么古诗,只不过我见主人为难,胡诌了几句蒙他们罢了!”
汪孝亭听了,哈哈大笑,更加喜欢他的聪慧机警,每有外出应酬,定要将他带在身边。
宴席联对露才华
清朝初期有个吏部尚书,名叫宋冘,字牧仲,号漫堂,出生于公元1634年,河南商丘人。此人通经书,善诗词,爱绘画;特别是在写诗上,与当时的著名学者、诗人王士桢齐名;在作画上,善水墨兰竹,兼长山水树石,还精于鉴别文物。
公元1678年,宋冘在苏州做布政使的时候,听说号为神童的吴廷桢很有才华,便经常邀请他到府中谈诗说文,虽然他们年龄相差悬殊,谈话却很投机。
有一次,宋冘大宴宾客,在客人中,除了他的同僚,便是社会上有名望的学者和文人,为了使吴廷桢显露才华,特地将他召来作陪。席间,宋冘把他的名气和才能向人家介绍后,众人无不向他表示祝贺,但也有的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
于是,有的人提议说:“既然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何不当场为我们露上一手,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众人对这个提议,一致表示赞同。
宋冘明白大家的意思,便主动说:“好,诸位既然有这个意思,让我来考他一考吧。我们今日考他,一不要他作诗,二不要他作文,让他当场作一副对联;而且今天的对联,也不用命题,就叫往里边嵌字吧!”
宋冘说着,便取过一本书来,随意让一位客人指了个“两”字,又让一位客人随意指了个“空”字。尔后,宋冘规定,要把这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而且要都嵌在七字句第六个字的位置上。
宋冘讲完要求后,让侍从为大家斟上酒,接着对吴廷桢说:“我希望酒过三巡,能看到你的佳作。”
众客人听了宋冘的要求,就觉得这副对联实在是够难作的,现在又听说在酒过三巡后必须作出,便一齐瞪大了眼睛,盯着吴廷桢。
吴廷桢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坦然自若,无事一般。三巡过后,只听他朗声念道:
忽听猿声啼两岸,
又闻人语响空山。
他的声音一落,宴席上顿时一片欢腾,齐声叫妙。宋冘听了,觉得这副对联作得确是巧妙。上联化用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下联化用了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但用语现成,对仗工整,而且意境也高。他岂能不为自己发现了这样一个人才而高兴呢?
对于宋冘的得意之态,众客人已经看了出来;其实客人们也未尽兴,于是又提议让吴廷桢再来一联。
吴廷桢急忙对大家说:“刚才宋大人出这么个难题,我已险些被难住,岂能再来一次?请诸位不要再让我献丑了!”
众人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