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与按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针灸基础理论(2)

(一)五输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称五输穴。

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输——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处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的部位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人海经气由此深入部位五输穴又配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阴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二)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腑病变。

(三)络穴

络脉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督脉之络穴和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穴。

(四)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治疗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五)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六)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首载于《难经》。分布于躯干部或四肢部。

(七)郄穴

郄,空隙;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阴经郄穴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八)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膝关节附近,治疗六腑病变。

(九)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诒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胃、心、胸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十)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指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隆起和凹陷等。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

举例:两乳中间——膻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眉头——攒竹

脐中旁开2寸——天枢

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举例:屈肘横纹头——曲池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颊车3.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取穴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个等分为1尺,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4.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量取腧穴位置的方法。习称“手指同身寸”。

(1)中指同身寸:令患者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直寸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此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此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横纹为准,量取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称“一夫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

5.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临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举例:立正姿势,自然垂手中指端——风市

两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到达处——列缺

两耳尖连线中点——百会

经络腧穴各论

一、任脉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会阴部会阴穴,沿腹、胸正中线上行,经颈部正中,止于颏唇沟承浆穴。

2.联系脏腑器官起于胞宫,循腹内上行,人目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循行分布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诸阴经脉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2)共24穴,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

(三)病症归纳

1.颈部穴位治疗哑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大等。

2.胸部穴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胸痛,胸翳,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乳汁少,乳腺炎。

3.上腹部穴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病,胃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膈肌痉挛。

4.下腹部穴位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阳萎,遗精,遗尿,睾丸炎,盆腔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尿潴留,疝气。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4穴

1.会阴(Huìyīn)

【命名】聚结相合之处为会。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三脉皆出两阴之间,会聚阴部,因名。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②小便不利,遗尿,痔疾,阴挺,阴痒,脱肛;③遗精,阳痿;④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阴道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

2.曲骨(Qūɡǔ)

【命名】曲有弯曲之意,骨指骨骼。穴居横骨之上,毛际之中,考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缘之正中,因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主治】①癃闭,遗尿;②遗精,阳痿;③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胞衣不下。

【刺灸法】直刺0.5~1寸,针前排尿,癃闭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妇慎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尿潴留、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

3.中极*(Zhōnɡjí)膀胱募穴

【命名】该穴位于人身躯干部终点之处,“极”是端、终点的意思,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①遗尿,癃闭,小便不利;②遗精,阳痿,疝气,不育;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不孕。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针前排尿,癃闭者用斜刺或平刺,孕妇慎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病、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膀胱炎、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前列腺炎等。

4.关元*(Guānyuán)小肠募穴

【命名】

1.“关”即关键、重要,穴居丹田,“元气”所藏之处,故名关元。

2.“关”有封藏之意,“元”有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羸瘦,元气虚损;②腹痛,泄泻,痢疾,脱肛;③遗尿,癃闭,小便不利;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不孕,阴挺,恶露不尽。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针前排尿,孕妇慎用;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尿、低血压、神经衰弱、肠炎等。

5.石门(Shímén)三焦募穴

【命名】不通为“石”,古说误针此穴可令人终身绝子,犹如“石门”不开,闭门不受,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痢疾;②小便不利,水肿;③遗精,阳痿,疝气;④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孕妇慎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肠炎等。

6.气海*(Qìhǎi)

【命名】本穴位于脐下寸半,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且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①中风脱证,脏气虚惫,羸瘦无力;②腹痛,泄泻,便秘;③遗尿,癃闭,小便不利;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向下斜刺,孕妇慎用;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男子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7.阴交(Yīnjiāo)

【命名】因任脉、冲脉、肾经交汇于此,故名。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主治】①腹痛,疝气;②水肿,小便不利;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恶露不尽。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孕妇慎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前列腺炎等。

8.神阙*(Shénquē)

【命名】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原指门楼、牌楼、宫门。本穴正当脐中,为脐带脱落结成的陷窝。脐带则是转输母体之气血以养育胎儿之道,是故脐乃先天神气出入之道,且因其形成凹陷,故名。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①虚脱,中风脱证,四肢厥冷;②绕脐腹痛,久泄,久痢,便秘,脱肛;③水肿。

【刺灸法】因消毒不便,一般不针刺;宜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等。

9.水分(Shuǐfēn)

【命名】其内为小肠,小肠能分泌清浊,穴当其处,擅于利水,故名。

【定位】在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痛,泄泻。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肾炎、膀胱炎等。

10.下脘*(Xiàwǎn)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的内腔,穴在脐上2寸,是指胃的下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泄泻;②痞块。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炎、痢疾等。

11.建里(Jiànlǐ)

【命名】建有调理之意;里指腹里。建里穴有调理脾胃作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腹胀;

②水肿。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等。

12.中脘*(Zhōnɡwǎn)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内腔;中指胃的中部。本穴所在为胃小弯即胃中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吞酸,呃逆,食谷不化,腹胀,泄泻;②黄疸;③失眠,癫狂。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13.上脘(Shànɡwǎn)

【命名】脘同管,原指胃内腔;穴在脐上5寸,是指胃的上部,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腹胀;②癫痫。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等。

14.巨阙(Jùquē)心之募穴

【命名】巨阙,原意为大牌楼。穴属心募,意指通过此处而上达心部。《针灸问对》云:“巨阙,心主宫城也”,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处。

【主治】①心胸痛,心悸;②癫狂痫;③呕吐,吞酸。

【刺灸法】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胃炎、癫痫、癔病、神经衰弱等。

15.鸠尾(Jiūwěi)络穴

【命名】胸骨剑突形同斑鸠的尾,穴在其下方,故名。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处。

【主治】①心胸痛;②癫狂痫;③呃逆,腹胀。

【刺灸法】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胃炎、癫痫、癔病等。

16.中庭(Zhōnɡtínɡ)

【命名】宫前场地为庭,心为君主之官,昔有庭殿之称,穴在膻中之下,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隙,即胸剑结合部。

【主治】①胸胁胀满,心痛;②呕吐,噎膈。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食道炎、食道狭窄、贲门痉挛等。

17.膻中*(Dàazhōng)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命名】两乳中间的部位称膻,本穴正当此处,故名。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胸闷;②心悸,心痛;③噎膈,呃逆;④产妇乳少,乳痈,乳癖。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绎痛、乳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