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针灸基础理论(6)
10.水突(Shuǐtū)
【命名】水,指水谷、粮食;突,有碰触之意,该穴主治水饮上呛,咳逆上气,故名。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
【主治】①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11.气舍(Qìshě)
【命名】气,指空中大气;舍,指居处。穴近气道,如气之外舍,故名。
【定位】人迎穴直下,锁骨内侧端的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①咽喉肿痛,气喘;②呃逆;③瘿瘤,瘰疬;④颈项强。
【刺灸法】直刺0.3~0.5寸。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等。
12.缺盆(Quēpén)
【命名】缺者为破;凹陷为盆。穴在锁骨上窝处,故名。
【定位】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缺盆中痛,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图翼》:孕妇禁针。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淋巴结核及局部疼痛等。
13.气户(Qìhù)
【命名】出入之处为户,其穴主治咳逆上气,故名。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呃逆;③胸胁支满,胸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
14.库房(Kùfánɡ)
【命名】库,指库府,内储津血,可化乳汁,位近乳房,故名。
【定位】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②胸胁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
15.屋翳(Wūyì)
【命名】屋,深室;翳,隐蔽。穴当肺之中段,呼吸之气至此如达深室隐蔽。
【定位】第二肋问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②胸胁胀痛;
③乳癖,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咯血、胸膜炎、乳腺炎等。
16.膺窗(Yīnɡchuānɡ)
【命名】膺,指胸;窗,指孔窍。因该穴位于胸部,主治胸满气塞,故名。
【定位】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③乳痈。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17.乳中(Rǔzhōnɡ)
【命名】乳头正中,以部位命名。
【定位】乳头中央。
【刺灸法】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应用】本穴为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18.乳根(Rǔɡēn)
【命名】穴当乳房根部,故名。
【定位】平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可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呃逆;③胸痛;④乳痈,乳汁少。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汁缺乏、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
19.不容(Bùrónɡ)
【命名】容为纳受,其穴主治腹胀不能纳受水谷,故名。
【定位】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呕吐,胃痛,食欲不振;②腹胀。
【刺灸法】直刺0.5~0.8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的提插;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
20.承满(Chénɡmǎn)
【命名】承,指承受;满,指饱满。因该穴能治胃病而命名。
【定位】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吐血,食欲不振;②腹胀。
【刺灸法】直刺0.8~1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21.梁门*(Liánɡmén)
【命名】心之积为伏梁,此穴主治积气胃病、消除心下部位的积聚,故名。
【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呕吐,食欲不振;②腹胀,大便溏薄。
【刺灸法】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功能症。
22.关门(Guānmén)
【命名】该穴主治不思食,闭门不纳;又治泄泻,开门不关,故名。
【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肠鸣泄泻;②水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23.太乙(Tàiyǐ)
【命名】星象名,又作“太一”,原始最初之意。言此穴健脾胃,宇宙万物赖一以生故名。
【定位】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②心烦,癫狂。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24.滑肉门(Huáròumén)
【命名】灵活为滑,舌为滑利之肉,该穴主治吐舌、舌强、呕吐,故名。
【定位】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胃痛,呕吐;②癫狂,吐舌。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25.天枢*(Tiānshū)大肠募穴
【命名】星象名,指北斗第一星;枢,枢纽。天枢在脐旁,为上下腹的分界,脐上应天,脐下应地,以此为枢,故名。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痛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千金方》:孕妇不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26.外陵(Wàilínɡ)
【命名】外,为旁;陵,指高处。穴在腹旁,当腹肌隆起处。
【定位】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②疝气,痛经。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阑尾炎、疝气、输尿管结石等。
27.大巨(Dàjù)
【命名】大、巨,有高突之意,当腹肌隆起处,故名。
【定位】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胀满;②小便不利;③疝气,遗精,早泄。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腹直肌痉挛、肠梗阻、膀胱炎、尿潴留等。
28.水道(Shuǐdào)
【命名】水,为水液;道,为通道。该穴位主治小便不利等,故名。
【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胀满;②小便不利;③痛经,不孕,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尿潴留、卵巢炎等。
29.归来*(Guīlái)
【命名】归,还;来,返。该穴主治阴挺、阴丸上缩及疝气等,故名。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②茎中痛,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腹股沟疝等。
30.气冲(Qìchōnɡ)
【命名】冲,指冲动,穴在气街,相当于冲脉的起始部,故名。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肠鸣腹痛;②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月经不调、卵巢炎、不孕症等。
31.髀关(Bìɡuān)
【命名】髀,指股骨;关,指转动。穴靠近股骨上端关节部位,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①腰痛膝冷,痿痹;②腰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及膝关节病变等。
32.伏兔*(Fútù)
【命名】伏为卧,该处股四头肌隆起,形似兔伏之状,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①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脚气;②疝气。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及膝关节病变等。
33.阴市(Yīnshì)
【命名】阴,为寒证;市,为集市。此穴主治膝冷水肿,祛阴寒之邪,故名。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主治】①腿膝痿痹,屈伸不利;②腹胀腹痛;③疝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等。
34.梁丘*(Liánɡqiū)郄穴
【命名】陵起为丘,穴在膝盖上方,犹如山梁之上,故名。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膝肿痛,下肢不遂;②胃痛;③乳痛,乳痈;④血尿。
【刺灸法】直刺1~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乳腺炎、膝关节病变等。
35.犊鼻(Dúbí)
【命名】髌韧带两旁凹陷处,形似牛犊鼻孔,故名。
【定位】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①膝痛,下肢痿痹,关节屈伸不利;②脚气。
【刺灸法】屈膝,向后内斜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等。
36.足三里*(Zúsānlǐ)合穴;胃下合穴
【命名】里,可作寸解;三,膝下3寸。与手三里区分,名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肠鸣;②中风,下肢麻痹;③水肿;④癫狂;⑤心悸,气短;⑥虚劳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37.上巨虚*(Shànɡjùxū)大肠下合穴
【命名】“上”相对于“下”而言;“巨”,大;虚,空虚。
巨虚,又为马名,指穴在胫骨外缘之巨大空虚处,并象征腿之善走,故名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②中风瘫痪,下肢痿痹;③脚气。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
38.条口(Tiáokǒu)
【命名】此处有一条形凹陷,其形如口,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瘫痪,转筋;②肩痛不得举;③脘腹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痿痹、肩关节周围炎、腓肠肌痉挛等。
39.下巨虚*(Xiàjùxū)小肠下合穴
【命名】该穴位于上巨虚之下,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小腹痛,泄泻,痢疾;②下肢痿痹;③乳痈;④腰脊痛引睾丸。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40.丰隆*(Fēnɡlónɡ)络穴
【命名】丰,为大;隆,为盛。该处肌肉丰满隆盛,故名。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①呕吐,腹胀,便秘;②下肢痿痹;③头痛,眩晕;④痰多咳嗽,哮喘;⑥水肿;⑥癫狂。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
41.解溪*(Jiěxī)经穴
【命名】解,分解,此处指踝关节;溪,沟溪、凹陷。穴在踝关节前凹陷中,故名。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①腹胀,便秘;②头疼,眩晕,目赤;③下肢痿痹,脚背肿痛;④谵语,癫狂。
【刺灸法】直刺0.5~1;可灸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42.冲阳(Chōnɡyánɡ)原穴
【命名】冲,为动;阳为高。穴在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故名。
【定位】在解溪穴下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当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口眼歪斜,面肿,齿痛;②癫狂痫;③胃痛;④足痿无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不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足下垂、脉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