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版前言 遍地黄金,未来的十年将是“数据化”的十年

2014年1月,当谷歌宣布以32亿美元收购Nest Labs时,所有人都觉得拉里·佩奇(Larry Page)疯了,因为谷歌竟然收购了一家恒温器和烟感器的设备生产商。事实上,Nest Labs在谷歌的平台之上,很可能会创造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市场。这一判断建立在“家居数据平台”的基础之上,随着使用该公司产品的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消费习惯的数据将对于供电、家电等行业提供极富价值的指引。

一个小小的温度调节器生产商,通过智能化,居然产生了32亿美元的市场估值,这是令所有人都惊讶的事实。这意味着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而这同样也是未来大数据“遍地黄金”的最佳例证。

很多人说,大数据拥有无限前景以及钱景。但是大数据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很多人提到大数据,都觉得那是在“讲故事”、“离我们还很远”?事实上,数据离我们并不遥远,过去的数十年,很多行业都走向了“信息化”。而未来的十年将是“数据化”的十年,“遍地黄金”指的则是未来无所不在的数据化可能。

“遍地黄金”在哪儿

什么是产品数据化?它指的是以产品为立足点,寻找在产品元素或者生产流程中产生数据、运用数据的机会,以使数据在产品中体现。

比如,大众点评APP可以通过收集用户点餐数据,了解其用餐喜好、用餐时间和常去的餐厅,进而将数据代入用户推荐系统之中,让订餐更为精准、有效、快速。南方电网通过运营数据,让电网更加省电;物流业通过运营数据,让物流变得更高效、更便宜;如果百货商场了解了商场会员的兴趣爱好、逛街时间以及从哪儿来和到哪儿去,就可以从中寻找到巨大商机。巴西足球比赛也是如此。当德国队将每一位球员的状态数据化之后,教练从中便获得了更多信息,这有助于帮助他判断球员的上下场时间以及相应的战术决策。

数十年来,我们逐渐完成了产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但鲜有尝试过用数据方式来清晰地勾勒产品、生产流程、用户和使用场景的“面貌”。

正如马云所说,未来的机会在于DT(Data Technology),但DT实现的前提是,企业拥有数据,并且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可见,数据科学是信息科学的延伸。现在,数据技术的时代刚刚开始,产品数据化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特征之一。

这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潜藏着巨大的“数据化”潜力。随着“数据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包括互联网)将迎来第二春,其会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产生更高的附加值。同时,这对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加强对数据的重视,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但为何“遍地黄金”并非看上去那般触手可得?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数据价值无法落地?为什么眼下大量企业的数据案例仍难以凸显价值?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经理不懂数据。很多产品经理还停留在以前做产品的阶段,他们靠感觉来做产品,不知道如何用数据来改善产品,更没有意识到数据已经成了做产品的核心原材料。

过去,我们使用数据的方法很简单,很少为了解决问题而提炼数据。那么,现在为什么我要强调对数据的提炼?因为如果我们想要让数据产生价值,让科学的数据分析框架去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将相互关联的数据嵌入产品或生产流程中,在数据提炼的“最后一公里”,让数据在产品中“说话”。

如何让数据“说话”

过去,我们最擅长的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总结规律,然后再采取行动。比如我们会统计过去一个月周五下午六点的出租车小费数额(根据租车APP),计算出小费的平均数,然后为用户提出“支付小费5元”的建议。当时,我们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是从单一角度出发的静态数据。

而现在,我们更希望得到从全景出发的动态关联数据。比如我们可以获取不同街道的堵塞程度,从而计算司机对小费的敏感度;我们可以综合附近的天气情况、演唱会散场的时间等数据来预测某个时段、某个地段可能成交的打车小费金额。这种算法就是利用了更全景的大数据,通过更多的环境动态数据,而非历史统计数据来提供服务。

未来,产品经理需要懂得如何用数据来使产品增值。这其中有三个关键因素:产品化、数据化和商业眼光。眼下很多产品经理更多关注的是产品化,以致忽略了数据化和商业眼光。

那么如何用数据来使产品增值?答案就是让数据前置。

假定我需要为女儿选择一所学校,如果要等三个月后考试成绩出来才知道学校不靠谱,会不会为时已晚?如果我能根据数据计算来衡量这所学校,就是所谓的数据前置。很多数据价值的关键就是数据前置,即让更多数据嵌入产品之中,从而产生价值。

另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案例是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就是用数据分析框架来实现服务的。这一服务的前提是数据的质量、稳定性和计算速度都已经足够完善,使得“数据指引行动”进入完全自动的情境。工程师用上千个模型来支撑这一数据分析框架,以保证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中不会出现意外。

反观眼下,很多公司还停留在用统计数据做决策参考的水平上,而如果我们将更具关联性的数据分析框架应用于公司业务中,那么就会发现一个全新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让数据进入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而且可以被使用。如果我们能够想象并重建人们行为发生的情境,所观察到的行为数据才是有意义的。也许你会问,我们一直在说“将数据嵌入业务”中,那么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应该如何将之嵌入?

数据化思维:最关键的五个问题

我的工作团队所遭遇的困惑是,产品团队、数据团队和运营团队交给我的方案总是如一盘散沙,难以统一起来为我所用。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产品团队中很少有人有数据概念,数据团队也很少有人有产品理念,而运营团队也同样不习惯用数据做决策。但难题在于,如果没有办法将这三个团队连接在一起,数据价值就无从说起。

产品数据化看似简单,但这背后实际上需要产品经理改变思维模式,即要懂得用数据改进产品,懂得通过数据运营的方式来决定产品创新或者生产形态创新。

搭建“数据产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产品数据化、运营数据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有用的关联数据在哪里”,懂得如何把数据应用于生产环节之中,进而改善流程,提高效率。

在运营数据的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学会用数据思维去塑造产品,学会找到产品数据化的突破点和机会点。从现在开始,所有行业的产品经理都需要问自己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眼下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你改变了谁的体验?)

这是谁的问题?(以谁为中心来设计产品?)

你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核心竞争力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理解客户的需求吗?)

这个问题现在就得解决吗?(时机比性能更重要。)

如果现在就得解决,那么可以支撑的数据在哪里?(数据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

在问完以上这五个问题之后,产品经理就可以迅速找到问题所在。下一步其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产品经理可以询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用户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已有的数据可以用于解决这个困难吗?

假如所有数据都可以被获取,那么你需要哪些方面的数据?

获得数据的成本和风险是什么?

你的数据解决方案是什么?

如果方案可行,你如何去获取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积累这些数据?

很多产品经理在面对需求变更时,往往会表现得毫无头绪,而这两组问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其解决眼前的问题。在这两组问题中,前者解决了“我们该干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了“我们怎么干”的问题。

这就是产品经理如何“用数据”的思维模式。未来,所有产品经理都需要懂得数据化,因为未来的所有产品都必将数据化。

尽管这些问题有助于梳理思路,但是要想实现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和数据团队之间的思维连接依旧存在一定的难度。

我通常的解决方案是,询问团队成员在特定生产流程中(有时同时也是一个决策流程),每天需要做多少决策?哪些决策点是可以用数据替代的?通过梳理决策点来寻找“数据嵌入”的灵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未来,传统企业应该打造出更积极的数据团队,并使之活跃于业务部门之中,让研究数据的工作人员发现每一个产品中“用数据”的机会。这就是一个让企业从“看数据”迅速转变为“用数据”的关键方法,这样公司很快就能转变为一家数据化公司,从而具备生产数据产品的能力基础。

为什么你还看不到“遍地黄金”?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看到数据创造商业的力量。当你的变速器还在一挡的时候,很难能看到加速到三挡的风景。

万物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