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糖尿病,我也是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认识糖尿病(3)

6.糖尿病的前期症状你知道多少

有一句英国谚语说:事情发生,必有征兆。糖尿病也是如此,患病之前必然有些症状。对于糖尿病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三多一少”可谓是最典型的症状。所谓“三多一少”,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由于这些症状较为典型,因此也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与此同时,有些不典型的症状却容易被人忽视,以致患者失去了早检查、早治疗的先机。

那么,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有哪些呢?

一、容易疲劳

疲劳可能是人体最为常见的反应之一了,工作之后、劳动之余,疲劳会接踵而至。也正因为如此,人体出现疲劳症状时,人们通常都选择视而不见,或者抱着一副无所谓的心态了事。殊不知,糖尿病已在浑然不觉中潜伏了下来。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感到疲劳,一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利用减少,机体自然无法获得所需的能量而表现出易疲劳的一面;二是因为患者的高血糖易对植物神经造成严重损害,使得支配肌肉的神经容易产生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疲劳感;三是因为患者多尿导致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特别是钾离子丢失就会造成肌肉乏力,疲劳感自然愈加明显。

糖友如是说

早年我对待疲劳也是漠然视之,以为只是工作辛苦,累了,并未放在心上。直到八九年后的今天因为别的原因去做身体检查,才惊诧地发现自己已是糖尿病患者中的一员。

因此,如果感到全身疲乏无力,行走很短距离便觉得疲惫,或者仅仅上了几步楼梯便感到腿软,一旦出现疲惫感后往往要休息很久才能逐渐恢复元气,那么就真要注意了,或许这些正是自己已患糖尿病的信号,赶紧去做个检查吧!

二、眼部疾病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是衡量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作为一种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似乎与眼睛风马牛不相及,任凭如何想象也扯不上多大关系。这种观点实则大谬,科学是不容置疑的。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一般很少会引发急性并发症,但是慢性并发症却屡见不鲜,其中又以眼部病变最为常见。眼部病变涉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波动性屈光不正、开角型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缺血性视突病变、虹膜睫状炎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20世纪80年代,哈佛学者和牛津学者各自独立进行过一项研究,前者称为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DCCT),后者称为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他们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如何减少并发症,实验结果却不约而同地证明了一点——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

以视网膜病变为例,由于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加之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就容易造成血栓、血瘀甚至血管破裂。视网膜病变常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病情越严重,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一旦患上糖尿病,一半的患者十年左右便会出现视网膜病变,十五年后病变率高达八成。相比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高出20多倍!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占到白内障患者总数的六成多,手术概率更是高出很多。

有一位糖友说,他是因为得了飞蚊症——瞅楼扭曲,瞅人身歪,看什么都有问题,于是赶去医院做检查,这才“偶然”发现糖尿病的。

专家观点

一般而言,从出现糖尿病症状到患糖尿病并发症,大概有5-8年时间,没有发现糖尿病并不表示它不存在。

三、容易饥饿

饥饿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体验之一了。但是令绝大部分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也是糖尿病不典型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为何总感到饥饿?

我们都知道“多食”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之一。之所以总想吃东西,原因就是身体对糖的利用不够理想,吃得再多,血糖依然难以进入人体细胞。细胞无血糖可以利用,就会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即使频繁进食,饱腹感仍然较弱,导致进食次数和进食量明显增多。

另外,由于糖尿病患者摄入的食物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大多随着小便一起排出体外,当身体热量来源不足,机体就会处于饥饿难忍的状态,于是便容易出现食欲亢进的现象。吃得越多,血糖越高,排出的糖越多,饥饿感就越强烈。根据数据统计,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食症状,具体表现就是饭量较以前增大,或者进食量明显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或同劳动强度的人,即使如此,依然时有饥饿感。

据一位糖友反映,她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时常出现饥饿感,每次下班后,小伙伴们早早骑车回家,她则先要去食堂吃一口饭填填肚子,而后回家了仍然要大吃一顿,否则就会很不舒服,难以忍受那种饥饿的感觉。比这位糖友更严重的是,有些患者一旦有了饥饿感,如果不能及时进食,甚至会出现昏厥现象!

实际上,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远远不止上述三种,还有更多值得人们小心留意的地方。这些典型或不典型的前期症状,有时候恰是我们发现糖尿病的契机,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点赢得健康。

7.做好三级预防,糖尿病就是可控的

任何疾病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我们把遗传因素视为不可变因素,那么肥胖、压力等就是可变因素。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预防糖尿病便可有的放矢。

业内普遍认为,预防糖尿病应该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只要“防线”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能够控制的。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便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我们都知道,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身体过于肥胖、运动严重缺乏,糖尿病的发病率自然高出许多,因此,培养低糖、低脂、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选择;同时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不但可消耗人体多余的热量,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更能保持身心的愉悦,对预防糖尿病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性,盲目地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运动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同时照顾个人兴趣,既易于长期坚持,又利于取得成效。

专家观点

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运动最好放到餐后1-2小时进行。

二级预防:定期检测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

血糖测定应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即便身体健康也要定期测定。一旦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诸如多尿、视力不佳、白内障等等,测定血糖更是刻不容缓,早诊断才能为早期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如果不幸地发现血糖偏高,一定要结合运动、饮食、药物等方法,力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并长期保持下去。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11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在9.44毫摩尔/升以下便属正常。

三级预防:加强对糖尿病的监测,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众所周知,糖尿病容易引发其他慢性并发症,部分并发症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可以说是人体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何地就会“爆炸”,带来一场健康的灾难。因此,对糖尿病慢性病尤其是并发症加强监测,是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最好办法。进入这一级预防阶段,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任何时候都应小心谨慎,以防慢性并发症出现恶化。

专家观点

糖尿病形成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包括:

1)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

2)生活不规律;

3)饮食不规律;

4)多吃少动;

5)腹部肥胖。

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当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适当规范自己的生活,调节生活节奏,以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加强预防,可谓是最重要、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已有糖尿病的迹象或者已是糖尿病患者,大可不必悲观绝望,积极做好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加强对糖尿病的相关检测和监测,长期有效地加以控制,是可以达到延缓和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或发展这一目标的。

其实,糖尿病的预防并不复杂。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那么生活作息一定要有规律;饮食的安排要小心在意,一日三餐应该科学合理;适当的运动不可缺少,持之以恒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应该坚持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