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中国经济总报告:衰退与套牢(1)

一、正在经历的衰退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有多么萧条!2011年中国GDP增幅下滑到9.24%,可能很多人觉得还好呀,只不过不是两位数增长了,但毕竟也还在增长嘛。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受一场滑坡,除了这个统计出来的GDP和CPI,我们看到的实体经济数据全都在下降!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都开始陷入大萧条。

先说消费。我就以人人脚上都得穿的鞋为例。最开始是中高端的李宁不行了,2010年就不行了,史无前例地关掉了五六百家店。接下来连匹克这种中端的也不行了,2011年关了100家店,2012年订单金额增长幅度明显下降,打回到2009年的低谷。当然,有人会说,销量不是还在增长吗?我告诉各位,这就是滞胀的可怕——表面在涨,实际在降,很多经济指标都因此失灵。表面上销售收入在涨,但是零售价格上涨的幅度根本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于是,销量越增长,利润越萎缩。以安踏的鞋为例,销售价格上涨了15%,但原料成本上涨了20%。中国经济也是如此,表面上看,虽然不再是高增长但仍略有上涨,实际上却是在衰退。

匹克、安踏还算不错的企业呢,至少账面上还在增长。而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8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下降1.98%,这是近几个月来服装零售量同比首次出现下滑。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服装产品多数呈现同比负增长,包括男衬衫、T恤衫、皮革服装、裤子、针织内衣、羊绒及羊毛衫,连表现一向稳定的女装零售量同比也出现下降。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专家所说的什么内需兴旺,因为这些人完全搞错了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种统计方法只考虑企业卖出去多少产品和服务,完全不考虑这个消费群究竟是政府、企业还是老百姓。各位要晓得,我们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数据中,相当一部分是“三公”消费。而真正能反映老百姓消费的地方是超市。从2011年9月份超市、专营店的销售情况看,同比增速分别比8月份下降了0.1和1.2个百分点。

再说说进出口。一年前我就发出了一个预警,就是经济一定会二次探底。2011年三季度我又再次发出预警。为什么?因为2011年9月份我们的出口出现了大幅下滑。对此,我们很多专家说这是短暂的下降,遗憾的是,这个所谓短暂的下降直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更能预知来年中国外资冷暖的还有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我们看看短短几日展期的人流及签单状况。2011年广交会首日入场9.5万人次,是近几年最低的。而欧美采购客向来是广交会的主力,但这次成了“少数族裔”,与往年展馆走廊里站满外国人的情况有天壤之别。再看看签单情况,最典型的是以机电、建材和化工产品为主的山东省。681家参展企业出口成交额仅为17.5亿美元,而其中276家企业根本没有成交,占山东省参展企业总数的40.5%。

二、敢不敢问自己:中国经济究竟在靠什么增长?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冰冷的现实,那就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需其实都是“浮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只靠一种方式,就是近乎疯狂的固定资产投资。

就拿上海来说吧。上海经济发展的快得不得了,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了,而且是远东超级大都市。2008年、2009年上海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现在看来超过东京、纽约也是指日可待了。从统计数据来看,“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从9247.66亿元提高到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1%。也就是说,这五年的GDP加在一起有差不多6万亿元。那大家晓不晓得这里面有多少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2.3万亿元。什么概念呢?就是说除去崇明县,上海砸在每平方公里上的投资竟然超过了4.6亿多元!在上海市政府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他们自己也坦言:“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什么叫不可持续?不过是和“负增长”一样的委婉说法,真相就是在全面下滑。2011年1—11月份,上海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50.5亿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0.9%,其中5月份比2010年同期下降5.7%。不仅上海如此,我这里还有全国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0.19%;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全国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下降了7.8个百分点。

为什么不可持续呢?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些投资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国有银行!所以,如果国有银行不行了,那么这场“盛宴”就散席了。可怕的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2011年11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美国银行于11月11日和14日以协议转让方式向几家机构投资者转让约104亿股建行H股股份。此次转让后,美国持有的股份占建行总股本的份额由2008年的19.13%下降至0.86%。这样对比下来,美国银行等于完全离场了。

为此,《人民日报》在16日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银行缘何减持建行股》,算是一个官方回应:“减持主要由于美银自身原因……原来,11月4日,国际金融监督和咨询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这29家银行将被要求额外增加1%至2.5%的资本金。据初步估计,包括美国银行在内的8家入围大型银行将可能需要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到9%以上。从这些数字上看,美国银行的确需要补充一级核心资本。”当然,你懂的,这个说法根本靠不住。李嘉诚、淡马锡、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都减持了中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都减持了农业银行,高盛和摩根大通银行都减持了工商银行。要知道,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为11.3%,高盛为12.1%,摩根大通银行为9.9%,没有一个不在9%以上的。

三、国有四大银行:你们还能挺住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11年11月15日公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和《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这个报告的结论非常有意思,如果你看中国媒体对此的评论,都说是“总体稳健”;但如果你看路透社,结论正好相反——“存在系统性风险”。原话如此:中国的信贷、房地产、汇率和债务问题若单独来看,都还处于可承受范围,但这些问题如果一起发作,将令中国国内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

那么,建设银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告诉各位,最根本的还是贷款,而且是贷款的风险失控。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本来4万亿来了,建行就开始失控,特别是2万亿的高铁信贷让建行步履维艰,而1000万套保障房项目之后,建行就生死未卜了。

我们先看下建行2010年的年报,房地产业贷款4000亿元,建筑业1500亿元,加起来只有5500亿元,还不到4万亿的15%。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建行的分类标准是按照统计局来的,统计局非常有创意,在统计局标准之下:

第一,钢筋水泥都算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建行给了9788亿元贷款;

第二,钢筋水泥修建的铁路、公路算作交通运输业,这个行业建行给了6500亿元贷款;

第三,电力基础设施建行给了5200亿元贷款。

这三个行业每一个都比房地产贷款要多。更有创意的是,我们统计局搞出一个叫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的行业,我研究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个其实指的是企业总部。换句话说,不管你下面的子公司是钢筋水泥还是电力公路,你这个母公司的贷款都归类到商业服务业,建行给这个行业的贷款是3600亿元。除此之外,还有公共设施管理业,建行给了2160亿元的贷款。

上面列举的这五个行业,再加上本来的房地产和建筑业,建行发放给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在3.27万亿左右,占到了建行贷款的82%。这只是我估算的广义数据,那建行的官方狭义数据是多少呢?建行财报里说给基建的贷款有1.77万亿,占到建行贷款的45%。看来,建行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建设”银行。

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乱?那我换个简单点的说法。按照统计局或者建行财报上面的标准,我们见到的上海虹桥火车站的贷款算是基建贷款,而贷给南车、北车这种制造业企业的都不算,给铁道部的也不算,给配套的电网贷款也不算,给这些企业控股公司的授信贷款还是不算。在这种标准划分之下统计出来的数据,还能如实反映风险吗?

更严重的是什么?所有人都知道铁道部还不起钱了,所有人都知道铁道部从资本市场无法融到资了,可是,建行对于铁道部这个最大借款人的风险却视而不见!铁道部说自己的总负债是2万亿,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建行的财报上显示的却是,最大的借款人:名称,客户A;所属行业,铁路运输业;贷款金额,2105.9亿元。这怎么可能?仅仅是京沪高铁一个项目,铁道部就向银行借了将近2000亿元!还有更让人担忧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2011年中期业绩出炉,四大国有银行针对铁道部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接近15%监管红线的事实开始浮出水面,但四大行却异口同声地表态:和铁道部的合作不会停止!

四、从铁道部到地方政府:中国经济已经深陷债务危机

铁道部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我在2011年的春节就发布了铁道部的财务预警!当时的铁道部还在“大跃进”的狂欢之中,没有人听,他们不但找我麻烦,找我节目的麻烦,还郑重其事地开新闻发布会反驳我,说什么资产负债率不高,财务还很健康,和我这个财务专家叫板。结果不到一年,在资本市场发债受挫,没办法只好“作弊”,在财政部碰了一鼻子灰以后,竟然故意曲解发改委的文件,创造出“政府支持债券”这么个新名词,硬把它说成是有中央财政支持来忽悠资本市场。

媒体报道说“铁道部向国家求援8000亿元,希望财政支持4000亿元,同时发债4000亿元,以使铁路建设顺利推进”。铁道部公开回应说这个报道纯属谣言。那到底是不是谣言呢?从财务报告上看,36家与高铁相关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合计是2491亿元。

何以至此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你一笔资金来做投资,你会怎么投?我想就算你没读过MBA,你也懂得手里要留有周转资金,分期开发,保障一期竣工以后能收回现金了,再投下一期项目。你一定不会把所有的钱用来同时开工十几个项目,到后来没钱了再到处去借。

但是,我们的铁道部也好,地方政府也罢,都比你有创意,他们的习惯就是把所有资金加贷款一股脑全砸进去。2008年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计划投资到铁路上的大概是1.2万亿。结果,铁道部一口气投进去2.4万亿,全国4.1万公里铁路一起上马;一口气开工建设1.6万公里高铁,砸进去1.6万亿;同时又开工建设双线电气化铁路2.5万公里,至少又砸进去7500亿元。所有的钱全砸进去了,没钱了怎么办?等国家拨款,向银行借债。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一旦国家投入减少,很多在建项目立马陷入困境。2011年6月份的时候,国家开始重新思考铁路规划,决定放慢速度,削减对铁路的投资。这里我得为政府辟个谣,政府可不是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而是在那之前就已经考虑修改计划了。早回应我的预警多好,没准儿铁道部还能“软着陆”。结果是:国内多条铁路面临资金短缺被迫停工,停工项目占到所有铁路项目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