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经济发烧了:诊断中国大通胀(1)
一、之前预言的“三个精准打击”——楼市、股市、民企一一应验
2011年初,我冒着非常大的风险告诉大家这一年宏观调控的主线就是“三个精准打击”。什么叫精准打击呢?就是说打击的核心目标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交易量。到现在来看,可以说是一一应验了。
为什么我能预测得这么准呢?因为诊断宏观经济,就和中医号脉一样,最重要的是看你是不是清楚内在的机理和相生相克的矛盾。中国经济在2011年初最大的病灶是什么?就是4万亿及其后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这个是一切预测的基础,因为这一年我们所有的调控都是以此为核心的。我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实施这一方案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很让人担心,这些钱都是靠印钞票得来的。我们印钞票的速度快到让人不敢相信。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的到来,这个预警信号是什么时候发出的呢?我们看看官方数据,2010年10月,通货膨胀率在24个月内首次破4,11月破5。与此同时,央行启动三年来首次加息。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2011年最重要的事情是防止通胀失控,全面收紧信贷。但是因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欠了一屁股债,所以只能想办法把其他的资金收住。而其他资金的三个大头自然是楼市、股市和民间投资信贷,只有这三个领域都不敢投资了,资金才能留在银行里,这样既能控制通货膨胀,又能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以信贷接济。而如果楼市垮掉,受累的首先是国有银行而不是老百姓,而国有银行因为有大量坏账,所以又必须依赖股市补充资本金。这就是2011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格局。
二、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机理
因此,用一句话来总结2011年,就是强咽通胀之苦。可以说直到现在,我们才完全搞明白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真正意思,重点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什么叫稳定价格总水平,什么叫经济结构调整呢?现在看来,就是以自上而下的产业链通胀来强咽苦果。
我先跟大家讲两种通货膨胀。一种就好像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国民党政府直接印纸币来买粮食买日用品,老百姓会发现过去是100块钱对应100斤大米了,但是在多印了100块钱纸币之后,就变成200块钱对应100斤大米了,这样物价就会翻一番。这种通货膨胀是立竿见影的,从下游开始直接影响到老百姓。
另一种通货膨胀更为高明,就是反过来从上游开始,印10万亿的纸币来建造高铁、高速公路这些项目。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很多的钢筋水泥机械。怎么办呢?扩大产能。但是扩大产能的过程又产生新一轮的钢筋水泥需求。而所有这些都靠印纸币来支持,因此我们就多印了30万亿的纸币。表面上,这些多印的纸币没有用来买粮食和日用品,而是用来支付基建项目,所以不会影响到老百姓,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说4万亿基建投资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所在。但是这种说法是错的,错就错在,企业的利润和工程的腐败最终都进入了个人腰包,这笔钱还是会进入流通领域用来购买粮食和日用品。这种通货膨胀就像大水漫灌一样,它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只要哪里的物价低哪里就会像洼地一样被迅速灌满。最终所有的物价和所有的消费偏好都会被重构。
第二种通胀高明在哪里呢?首先比较隐蔽,因为对于第一种通胀,老百姓手里的钱是足值的,而国民党政府手里的钱是多印的,所以大家很容易发现通胀的源头是国民党政府。可是对于第二种通胀,与4万亿配套的相关国企员工和地方政府官员手里的钱是多印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觉察到,你感觉到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分配不公,你觉得是他们的待遇比你好。
结果是更有钱的这些人变得对物价不那么敏感了,这样就会产生第二种现象:一部分物价先涨起来,而且涨幅也比较大,比如豆油。可是一般老百姓呢,也不是就不给你出路了,你可以购买价格没涨那么多的商品,比如说调和油,这个比较便宜,那我们老百姓就多吃调和油。所以你最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无奈,一般老百姓越难割舍的东西,涨价越厉害。比如说,一开始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6块钱一斤的苹果,但是真的涨到这个价格了,一般老百姓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吃了,到最后,还是要接受这样的价格。
我们再推广来看,像苹果这样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衣服,特别是棉衣。夏天衣服可以少买,但是秋冬的风衣、棉衣总得买吧。北京各商场内的高中档品牌秋季新款外套,标价动辄上千元,市面上基本找不到500元以下的风衣。国产女装的涨幅甚至超过了进口女装,平均达到10%,个别品牌的涨幅甚至超过了30%。
因此,我们总结商品涨价有三个硬性条件:第一,少数人对这个价格一点都不敏感;第二,大部分老百姓无可奈何,最多只能少买但不能不买;第三,供给是有限的。那么,有什么是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垄断行业!比如机票的燃油附加费,2011年调高了几次,甚至就算年中油价大跌的时候,航空公司仍然搞特殊,将800公里以下航段燃油附加费下调至7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该附加费维持不变。为什么?因为800公里以下要面对铁路的竞争。还有油价,2011年我们的成品油价格飙升得有多厉害,相信各位都应该有所体会。可是,在油价提高几次后竟然还闹油荒!各位想想看,汽油和柴油是一起从原油里炼出来的吧,可是汽油从来不荒,柴油却年年闹油荒。为什么?答案很残酷,因为柴油车要不然是运货运菜的,要不然就是无权无势的大客车。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通货膨胀发酵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上游印票子,带动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大涨;第二阶段,上游的票子以利润和灰色收入的形式窜入了下游,带领豆油、苹果、鸡蛋、猪肉、服装乃至城里的租金进入疯狂上涨时代;第三阶段,在大家都发现钱不值钱之后,垄断企业带头把钱不值钱的这部分商品的价格涨上去。那么最后呢?在全面卡紧信贷后,第一个被刺破的泡沫就是大宗商品泡沫。也就是说,纸币超发是从上游开始的,也是从上游开始撤去的。所以,2011年可以说是大涨价的一年,也是大洗牌的一年。
三、猪肉告诉我们:物价再也不会降下来了
2011年中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猪肉价格的暴涨,看得我都有点不明白了。按媒体的说法,好像我们的猪肉价格是一天之内或者一个月之间忽然升高的。我们有些网站给出了很多惊悚的数字,比如说一个月内猪肉价格暴涨50%。实际上呢?根据商务部的监测数据,全国36个大中城市鲜猪肉批发价格在过去的6个月里涨了19.2%,过去12个月里涨了50%。透过这个数据,我们发现一个特点:猪肉价格是非常平稳的一点点走上来的,结果加在一起之后就很恐怖。我当时在电视节目里就说:猪肉价格告诉我们真实的通货膨胀正式到来了,所以,猪肉价格再也不会降下来了。
到了2011年10、11月份,猪肉价格终于“下滑”了,环比降幅分别为1.3%、6.2%。但是我要告诉各位,11月份猪肉价格为28.12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31.8%。通过与2007—2010年四年平均水平对比来看,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走势异常突出,即便在春节过后的传统消费淡季仍呈上涨势头,且远高于前四年平均水平。
大家从中发现什么趋势没有?每年夏天都应该是肉价比较便宜的时候,2008年如此,2009年如此,2010年也是如此。可是,唯有2011年是个例外!为什么?想必各位看到过跟我不同的说法,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你们看到的大部分分析都是错误的。
谬误一:猪肉供给不足
商务部针对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姚坚分析猪肉涨价的原因是2010年肉价太低,养殖减少。但起初的情况是怎样的?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1年一季度,生猪出栏2.3亿头,比2010年同期增长2.5%;猪肉产量1773.4万吨,增长3%,猪肉供应来源充足。我们看到的民间的猪肉价格网统计的结果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猪肉的供给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谬误二:疫病导致生猪供给不足
不少媒体都说:2010年以来,高热病等疫病造成大量生猪死亡,使得母猪的产仔率、仔猪的成活率都很低,许多散养户没有能力再补养母猪。推翻这个结论其实很简单,就只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就知道疫病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我不想再做推理了,就直接看数据吧: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1年5月底生猪存栏量是4.528亿头,而2010年同期生猪存栏量仅4.3亿头。这说明生猪是增加了,而不是在减少了。民间的猪肉价格网对此的统计结果也是与农业部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生猪和母猪存栏量都是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而且,母猪存栏量最低的是2010年夏天,但是2011年的猪肉价格远远比2010年高得多。在这里,我补充个农业常识:生猪出栏仅仅需要4个月。因此,我们可以顺便排除2011年“3·15”双汇事件的影响了。
谬误三:饲料的价格大幅上升
我们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解释的另一个原因是,养猪的饲料——玉米价格同比上涨9.8%。那好,我们一起来做个计算吧:
2010年5月北京生猪价格为10元/公斤,2011年6月为20元/公斤,上涨100%。2010年5月东北玉米价格为1800元/吨,2011年6月为2050元/吨,上涨14%。一头猪长到100公斤,要吃550公斤的饲料,玉米价格上涨14%,平均一头猪多花费137元。也就是说,生猪价格一公斤应该涨1.37元。但是,实际上生猪平均一公斤价格涨了10元!
谬误四:养猪成本大幅上升
当然,饲料占了猪肉60%的成本,还有40%呢?我们先不说北京100%的涨幅,就按全国平均50%的涨幅来说,余下40%的成本必须翻番才行。可是,我们的电价、水价、劳工价格虽然都在涨,但是没有达到翻番的程度吧?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价格上涨完全是成本推动的,那么猪农的利润肯定要大幅下降。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从2010年年中开始,生猪价格进入稳定上涨期,打破以前每四个月一次调整的规律。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每头猪盈利先后突破100元、200元关口,而在2010年11月期间,每头猪盈利突破300元。2011年,生猪养殖盈利情况进一步提高,每头猪能盈利600元。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成本上涨只可能导致利润下降,而不是持续上涨。
因此,供给没有问题,疫病影响有限,饲料成本仅是小幅上升,甚至猪农的利润是在上涨而不是在下降。由此,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物价本身涨了,同样一斤猪肉,过去标价是7.5元,现在是11.2元,猪肉本身其实并没涨价,只是你手里的钱不值那么多钱了。
四、中国式通胀下的中国式宏观调控
猪肉连续涨价意味着通胀即将失控,失控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看看印度的情况,印度央行行长表示:“大家都希望通胀能够降下来,但是财政部和央行都没有所需要的魔棒来降低通胀。”一年半的时间里,印度央行已经试图通过10次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印度通货膨胀率依然保持在9%左右。
印度为什么会通胀失控呢?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螺旋式通胀”。它是什么原理呢?起初是食品价格上涨,老百姓就不满,工人就不高兴,就要求加工资。但是,工人工资的上涨反过来就造成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和农业成本上升,这样的话,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肯定又要上涨。结果就是进入新一轮的工资上涨。由此恶性循环,到最后,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控制不了了。
我们政府当然知道通货膨胀失控的可怕,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全面打压通货膨胀。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们每次通胀的原因基本都是货币超发,这次也不例外。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曾经经历过的三次通胀。
1985年第一次通胀,通过压缩基建控制。几年内货币流通量增加63.3%,大大超过了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的幅度。当时,通货膨胀达到6%。解决这次通胀的方式为改革开放之后历次通胀的解决埋下隐患,就是扩大货币发行量。同时,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决策者都觉得“长痛不如短痛”,导致通胀失控。到最后,又采取急刹车手段,压缩基建、收缩银根、打击经济,在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后才重新控制住通货膨胀。